APP下载

初中美术教学中淄博大鱼盘的生态美育研究

2022-04-17孙梦露

山东陶瓷 2022年4期
关键词:淄博大鱼美育

孙梦露,怀 康

美育对中学生至关重要,而生态美育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对培养中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曾繁仁提出:“生态美学实际上是一种在新时代经济与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有关人类的崭新的存在观,是一种人与自然、社会达到动态平衡、和谐一致的处于生态审美状态的存在观,是一种新时代的理想的审美的人生,一种‘绿色的人生’。”[1]生态美学是新时期人们生存的理想形态,作为人类理想的存在观,生态美学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生态美育的支撑。只有将生态美育加以发展,并将其付诸实践,才能让人们认识到生态美学中的生态整体性,也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根本思想。淄博大鱼盘是一种以鱼纹装饰为主的陶瓷器皿,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反映了淄博市的历史文化和艺术水平。将淄博大鱼盘应用在初中美术课堂,不仅可以落实美术课程标准的理念,也能够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带领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基于此,本文将探讨初中美术教学中淄博大鱼盘的生态美育,以生态美育来塑造学生的心境,营造心灵的栖息地,使学生具有生态审美观,拥有新时代理想的“绿色的人生”。

一、初中美术教学中以淄博大鱼盘为媒材开展生态美育的意义

人类今天面临种种生态危机,原因在于我们缺乏正确的生态观念,初中阶段是学生思想精神发展的重点时期,学生对于社会、自然的认知还不清晰,因此这一时期的生态美育尤为重要,以淄博大鱼盘为媒材展开生态美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构建学生健康的生态审美观

传统的美育是单向性的,只关注主体本身的利益与发展,忽略客体的变化。在生态美育理念中,审美主体不再仅关注客体的表面,而是对之进行包括生态规律和道德规范在内的深层挖掘。例如,在初中美术教学中以淄博大鱼盘为教学内容时,除学习淄博大鱼盘的纹饰、造型以及构图外,教师可以将淄博大鱼盘作为媒介,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环境保护知识。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自主学习任务,对淄博大鱼盘发源地的生态环境进行实地调查,深入自然切身感受环境污染对鱼类以及生态的影响。在此期间,教师可进行相应的引导,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构建健康的生态审美观。

(二)拓展初中美术课程的内容和媒材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引入生态美育,必然会对学生的生态观及创作内容产生影响。将淄博大鱼盘作为课程的媒材,并把生态美育理念融入初中美术教学中,是生态美学素材本土化的体现。这种教学模式具有更广泛的文化传播价值和社会价值。以淄博当地的艺术作品为课程媒材,师生对其均没有陌生感,教学过程会更加流畅。淄博大鱼盘中装饰纹样的内容形式及表现手法轻松活泼,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较快模仿和掌握,是良好的美术课程媒材。通过对淄博大鱼盘的学习,学生可以对淄博大鱼盘的纹饰进行赏析,表达自己对其中蕴含的自然及生态美的感受,能自发地爱护自然。

(三)转变教师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一个生态共同体中,各事物息息相关,彼此之间相互依存,共同维护生态共同体,从而实现生态欣欣向荣。初中美术课堂就像一个小型的生态共同体,在教学中以大鱼盘为媒材展开生态美育,必然推动美术课堂教学形成一个既具备生态美育,又包含地域文化特色的整体。为确保课堂教学的生态平衡状态,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转变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以淄博大鱼盘为媒介融入各学科知识,提高教学趣味性与有效性,把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相联系,营造师生间平等对话的氛围,让学生处于良好的美术教学环境中,使美术课堂成为诗意的栖居。

(四)促进初中美术课堂的可持续发展

从人与自然的角度出发并结合生态原理,将生态美育融入初中美术教学,是解决初中美术课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教师可以深入挖掘淄博大鱼盘的内容,带领学生走访淄博大鱼盘发源地,体验淄博大鱼盘绘制过程,了解淄博大鱼盘制作地的生态环境,通过具有地域性的特色文化激发学生兴趣。在课堂上,教师利用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进行深入思考,形成思维碰撞,从而获得新的知识。这些教学方式可以引起学生对美术知识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开拓教学思路,有效发挥教师的教学主导能力。在这种教学过程中,教师乐教、学生乐学,能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良好的课堂氛围又反作用于教师与学生,促使整个教学环节形成良性循环,从而促进美术课堂的可持续发展。

二、淄博大鱼盘装饰特征与生态美育的契合

(一)淄博大鱼盘装饰纹样分析

淄博大鱼盘装饰纹样线条鲜明,用笔流畅,构图饱满且充满生机,展现出了创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呈现了淄博人民淳朴、畅快、豁达的精神风貌与审美旨趣。淄博大鱼盘装饰纹样种类繁多、风格独特,根据传统鱼盘形制和装饰纹样,可将鱼盘进行不同分类。例如,根据鱼盘尺寸可分为大鱼盘和小鱼盘;根据装饰纹样中所描绘鱼的数量,可分为单鱼盘、双鱼盘、多鱼盘等;根据所描绘鱼种类的不同,可分为鲤鱼盘、金鱼盘、龙鱼盘、变形鱼盘等;根据边饰图案,可分为海草纹、花瓣纹、莲花纹、水波纹等[2]。

(二)生态美育意识的转换

淄博大鱼盘的装饰纹样取材多源于乡土,自然生态的质朴得到了直接体现。淄博属温带季风气候,虽不临海,但雨量充沛,有大小河流70余条。淄博的“母亲河”孝妇河水量充沛,流域内生物种类繁多,发源于博山区神头泉群,是纵贯淄博南北的一条主要河流,也是淄博自然地理的重要标志之一。生产淄博大鱼盘的民间瓷窑,主要分布于孝妇河的两岸及周边区域。

民窑工匠们对周围自然环境中的水纹、卷云纹、水草纹、莲花纹、鱼纹等素材在淄博大鱼盘中进行运用,凸显了他们对生态美的追求。由此可见淄博大鱼盘中“将大自然作为审美准则”的艺术创作理念。装饰纹样除来自周围自然环境外,还来源于民间传说。淄博民间传说中,孝妇河中有一种白条鱼,被称为“孝鱼”,母鱼在产卵后眼睛就失明了,小鱼围绕在母鱼身旁,以己身为母食,直到母鱼恢复健康后离开。这种美德受到了当地人们的推崇。因此,淄博民窑工匠在盘中绘制鱼纹图案,对“孝”文化进行弘扬和传承,对人们进行美育。淄博大鱼盘是中国陶瓷文化和鱼文化的载体和延续,与当地生态相伴相生。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欣赏淄博大鱼盘纹样,使其感知生态、体验生态,让学生关注生命和生存环境,从而发挥生态美育的作用。

(三)淄博大鱼盘装饰纹样的生态美育延续

“生态美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人与自然的生生之态、自然本身的生生之态为美的本源,在生态审美的过程中,注重人与自然的亲和性、同一性,倡导生命与生命、生命与自然的和谐共生。”[3]淄博大鱼盘的纹饰将生命作为主体予以表现,正反映了人们对生命繁荣的美好期盼。淄博大鱼盘纹饰源于自然,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生殖繁衍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基本需求。经过长期的观察,人们发现鱼类的生命力和繁殖能力旺盛,人们也希望像鱼一样,具有强大的生殖能力,繁衍后代,延续种族。将鱼纹装饰在陶瓷器皿上,反映出人们对于子孙繁衍的期盼和对于生命的赞美。在汉语中“鱼”与“余”同音,与“玉”谐音,象征着富裕,蕴含着“富贵有余”的吉祥含义。淄博大鱼盘采用鱼纹装饰,反映出人们对物质丰富的向往,体现了希望自己和家人日后生活富裕的美好愿望。

淄博大鱼盘中躬身跃起的鱼纹圆润饱满,挺然秀出,随盘而动。其布局理念与圆盘的天然形态相吻合,充分表现了鱼的生命活力,更代表着团圆的含义。鱼盘的画面正中一般饰有鲤鱼纹、金鱼纹,周围饰以水波纹、水草纹、莲花纹、花瓣纹等纹饰。在大鱼盘的整体构图中,动物、植物、水聚于同一视域,不仅有人们主观意识支持绘制,也有动物、植物的有机参与,体现了人们理想中人与自然、人与天地万物的共生状态,更凸显出圆满的意境,使得鱼盘的整体形象更加丰满,充满感染力。淄博大鱼盘丰富的构图变化展现了人类对自然万物的关怀,表现了万物生机与和谐的美学价值。

三、淄博大鱼盘生态美育理念融入初中美术教学的路径研究

初中美术课堂既要传递知识,也要注重实际的教学路径。基于此,通过淄博大鱼盘的生态美育价值展开教学路径的研究,既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兴趣,又可以提高学生自身的审美能力,使其发挥出内在潜能,得到全面发展。

(一)提升教师自身的生态美育意识

美学家朱光潜言:“许多人在这车如流水马如龙的世界过活,恰如在阿尔卑斯山谷中乘汽车兜风,匆匆忙忙地急驰而过,无暇回首流连风景,于是这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为一个了无生趣的囚牢。”[4]由此可以看出,如果教师对自己的人生都没有任何的探索和激情,那么他的教学也会毫无新意。换言之,教师要多亲近自然,热爱生活,提高自身的生态意识,同时也要多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取其精华融入美术课堂之中。淄博的初中美术老师可以把淄博大鱼盘作为依托,对当地乡土文化进行系统地考察学习,深入乡土并感受自然,丰富自身的生态美育知识,在课堂中把知识教授给学生,唤醒学生对自然的热爱。

(二)建立开放完整的样本课程

生态之美是由其内在要素均衡协调形成的一个有机体系,是多样、平等和有序的。根据这一特性,可通过淄博大鱼盘将多学科知识融合进美术课程,使课堂达到一种各学科知识和谐共存的状态。滕守尧将这种教育方式称为“生态式艺术教育”,这种教育方式改变了“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让各类知识在美术课堂中交融到一起,各类课程优势互补,从而培养出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教育出更优秀、更符合未来发展需求的人才[5]。

1.“联系、比较”美术欣赏方式的引导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引导学生对淄博大鱼盘进行学习观察。首先,教师可以借助“联系、比较”的美术欣赏方式给学生展示水源污染、鱼类死亡的图片,带领学生了解生态环境污染情况。而后,展示鱼类畅游水中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其中体现出来的生命与活力。最后,通过两种图片的比较,使学生感受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接下来,教师结合本地文化,通过淄博大鱼盘的内容来给学生解读。例如,带领学生观察淄博大鱼盘中描绘的纹饰,引导学生分辨盘中的主体内容,教师结合当地民俗文化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淄博大鱼盘将鱼作为主体出现,正是显示了人们追求生机与活力、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周围点缀的水草纹与莲花纹更显示出处处洋溢的生命活力,反映出生态环境的美好。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联系、比较”的方式对淄博大鱼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欣赏,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独特价值,使学生正确认识作品的思想内涵,构建健康的生态审美观。

2.淄博大鱼盘多学科融合的探索

淄博大鱼盘是淄博重要的历史文化产物,以淄博大鱼盘为媒介将多学科内容融入美术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美术课程中得到更全面的知识。例如,在学习淄博大鱼盘的纹饰来源时,可讲解其发源地的有关知识,此时可以结合地理学科的内容,讲授当地的气候、地形特点,了解当地水资源众多的原因,知道为什么会有多种水生物资源,以及如何对当地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学习淄博大鱼盘的纹饰内容时,可以结合生物学科的内容,带领学生梳理淄博大鱼盘装饰纹样中的生物类型、生物特点以及寓意,学习生物的多样性及生物之间的生态关系;学习淄博大鱼盘纹饰形成原因时,可将历史知识融入教学,让学生自主探究淄博大鱼盘的形成时间以及纹饰来源,了解当地的风俗文化与生活习惯。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解决知识之间的生态失衡问题,达到多样、平等和有序的状态。因此,将多学科融入美术教学中,形成一个整体的、相互依存的生态关系,与生态美育理念一致,可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三)多感官运用教学

理查德·洛夫(Richard·Louv)在《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中阐述了儿童心理与外在环境的联系,以及外在环境对儿童的长期影响。他认为,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若缺少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则不利于儿童身心发展,并且在之后的成长过程中容易受到伤害[6]。基于此,运用多感官对中学生进行生态美育教学,既有利于培养中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又有利于中学生思维能力以及认知能力的发展。

教师可开展淄博大鱼盘原址溯源活动,带领学生多感官沉浸体验淄博大鱼盘纹饰中所描绘的自然环境。在实施活动之前,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心理状况、理解能力以及知识储备情况,并与教学目标相结合,设计出适合初中学生且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态美育主题活动。视觉感官能力较强的学生,在看到鱼畅游水中的同时就会在脑海中勾勒出相应的画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这种学习特点,带领学生观看自然界中的鱼,引导学生画出自己脑海中的画面。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动手能力,帮助学生把想象的画面变成现实的画面。另外,教师可展示环境遭受破坏而导致鱼死亡的图片,将环境优美与环境污染两类图片进行对比,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观察并思考,从而感受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对于触觉感官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用手触摸感受自然生物,切身体会生命的活力。对于听觉感官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聆听自然的声音,引导学生对自然的声音进行体会,并将自己的感受用绘图的方式进行记录,训练学生对自然声音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理解能力。通过多感官运用教学,让学生与大自然建立联系,让学生学会与自然环境相处,从而在未来生活中形成保护生态的意识,达到最佳的实践教学效果。

四、结语

淄博大鱼盘通过其装饰纹样对自然生态进行了诠释,充分传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美,体现了人们对团圆、幸福、和睦的精神追求。在初中美术教学中,以淄博大鱼盘为媒介开展生态美育,可以让学生在淄博大鱼盘的纹饰中了解其背后的历史、风俗与生态,感受生命的存在;通过多学科融合探索、多感官运用等教学路径,让学生对淄博大鱼盘所蕴含的生态美育理念有更深刻的理解,让学生关注生命,感受生命的美好,学会与自然和谐共处。

猜你喜欢

淄博大鱼美育
千年瓷都演绎淄博陶瓷之美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会海”养不出“大鱼”
大鱼带来的启示
文雅清虚 淄博文石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关于淄博窑系的探讨
淄博建成轮胎检测第三方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