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整课后题,让学生经历整体性学习
2022-04-17毕党程
毕党程
课后题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助学系统。陈先云说:“阅读教学应是以课后的思考和练习题为轴心和目标的教学。”教学中一定要落实课后题的学习任务,这是大家的共识。但是,如何利用课后题开展教学活动?是照本宣科式、碎片化地逐一问答,还是创造性地整合开发?请看薛法根老师的《少年闰土》教学片段。
片段一:以课后题任务为目标,还原学习过程
师:这段话(第7自然段)讲了一件什么事?用一个词概括一下。
生:捉鸟。
师: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捉鸟?用四个字概括。
生:雪地铺鸟。
师:奖励你把这个词写在黑板上。请大家也写下来。这件事你们干过吗?
生:在我姥爷家,我们这样玩过。
生:我回老家的时候,爷爷教过我。
師:大部分同学好像没干过这事。你看,这件事对你来说新鲜吗?
生:新鲜。
师:哪儿新鲜?
生:下大雪的时候用那种竹匾来捕鸟,我没有干过,觉得十分新鲜。
……
师:还有什么新鲜的?
生: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师:刚才说捕过鸟的两个同学,你们捕到什么鸟?
生:麻雀。
师:可是文中没写麻雀,为什么?因为麻雀太常见了。闰土捕到的鸟,你们见过吗?
生:没有。
师:以前知道这些鸟吗?
生:不知道。
师:这就叫新鲜。
(继续学习海边拾贝、看瓜刺猹、看跳鱼儿三件事)
【赏析】薛老师抓住“新鲜事”这个关键词,引领学生品读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看跳鱼儿四件事。从“不知道”的角度来解读“新鲜”,润物无声地落实课后第三题:抓住“不知道”来感受“我”的内心世界。引导学生四次感受“新鲜”、感受“不知道”,把“我”内心的感受,放入每件“新鲜事”中理解,让学生对“我”内心的感受慢慢体验、反复揣摩,而不是靠最后的分析总结。同时,四件“新鲜事”的学习也是落实课后第二题“结合相关内容,说说闰土是个怎样的少年”的学习过程,题目中要求结合的相关内容,当然包括闰土讲的这些“新鲜事”。
片段二:以课后题焦点为联结,体现层层铺垫
师:这四件事中的哪一件,随着岁月酝酿慢慢地发酵,最后在“我”的心里转化成一副奇异的画面?
生:我觉得是看瓜刺猹。
师:一提到闰土,“我”脑海里就浮现出这样的一幅画。(生齐读第1自然段)
师:这段话写了一个怎样的少年闰土?
生:机智勇敢。
师:好,机智勇敢。把这个词写下来。
生:我看到一个身手敏捷的少年。
生:聪明能干。
生:聪明伶俐。
师:猹是伶俐的,而少年更伶俐。
生:我看到一个见多识广的少年。
师:还能看到什么?你们看看这幅图,这个少年项戴银圈,手捏一柄钢叉,他怎么样?
生:很帅。
【赏析】课后第一题和选做题,都基于第1自然段。课后第一题和第二题,都指向闰土的人物形象。薛老师引导学生在学习四件“新鲜事”后,回头聚焦“看瓜刺猹”,回到第1自然段,体会闰土的形象,概括闰土的特点,抓住了编者渗透在课后题中的焦点。这个片段的学习,一方面承接前面学习“新鲜事”,闰土的形象到此呼之欲出、水到渠成;另一方面引出接下来品味画面“背景”语言的学习,为落实课后选做题埋下伏笔。
片段三:以课后题意图为依据,紧扣文体特征
师:这是一个英俊的少年。这个少年的形象留在了文中“我”的心里,也留在了我们的心里。但你知道这幅画面中的少年为什么这样英俊吗?因为他有一个背景——
生: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
师:如果我这样写:天空中挂着一轮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种着一望无际的西瓜。这是什么画?
生:黑白画。
师:那课文第1自然段描绘的画呢?
生:彩色画。
师:请把三个写颜色的词圈出来。(生圈画词语)
师:如果把这段话的最后一句删去,你觉得怎样?
生:没有写出这个猹的反应,就体现不出少年闰土的英勇。
师:所以作者是用猹来反衬少年闰土的英勇。现在把这段话再读一读,让这幅画留在自己心里。(生读第1自然段)
【赏析】第一,第1自然段所写画面的“背景”,其实就是小说的环境描写。综合课后题可知,编者的意图是从小说的文体出发,抓住人物、情节、环境来解读文本。薛老师甚解其意,引导学生品读“新鲜事”之后,关注画面“背景”,即环境描写,帮助学生通过典型事件、典型环境来理解典型人物,训练学生用读小说的方法来读《少年闰土》。第二,薛老师引导学生对照课文插图,关注第1自然段所写的“背景”,引导学生解密如何写出图片的色彩和动感以表现人物特点,为课后选做题做了写法指导。第三,联系插图,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让学生对第1自然段描写内容有直观的感受;解密表达,引导学生抽象思维,让学生把握第1自然段内在逻辑联系,为落实课后第1题背诵第1自然段的任务作了铺垫。
【教学启发】薛老师统整课后题,紧扣小说文体特征,整合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拥有整体性的学习经历,给我们深刻的启发。
一是正视课后题,建立课程意识。统编教材中的课后题既是很有价值的学习资源,也是有待开发的课程内容。课后题的落实,不能靠结果代替过程的讲解,需转化成综合性的、实践性的学习活动。
二是研究课后题,领会编者意图。课后题是编者观念和意图的直接体现,题目中或者蕴含着学习的目标和重点,或者渗透着学习的方法和支架。题目间也是有关联的,或者纵向层层递进,或者横向环环相扣,体现整篇文章的学习逻辑。
三是系统化思维,设计转化路径。利用课后题设计教学活动时,应该以系统化、结构化的思维,体现课后题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实现知识之间的有效联结,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来龙去脉,对知识有个完整的理解,在整体性的学习中,实现意义的理解与建构。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海裕小学 责任编辑:林彦 刘贞辉 宋晓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