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发统计需求 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2022-04-17刘勇
刘勇
【教学内容】
苏教版三下第96~98页例1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经历数据的收集和分类整理的过程,会把各部分数据按类汇总,能进行数据的简单分析,从整理、汇总的数据中发现其反映的简单实事或一般情况。
2.了解统计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培养数据分析观念;进一步体会分类思想,感受分类标准不同,可以得到不同的分类结果;初步体会随机思想,感受调查不同对象得到的数据可能不一样。
3.主动参与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汇总活动,培养主动思考、相互合作的习惯和品质;了解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数据,用调查、统计的方法可以获得相应的数据,体会统计的实际应用。
【教学重难点】
数据的汇总和分析。产生数据汇总的需要,理解数据汇总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发需求
课件出示学校为教师过集体生日的照片。
谈话:你記得自己的生日在几月份吗?
提问:“红跑车”蛋糕店想在我们学校举行一次生日蛋糕促销活动,你认为把促销活动安排在哪个月份比较合适?(学生回答并说出理由)
引导学生关注:看看全校学生生日在哪个月份的人数最多,就安排在哪个月。
提问:怎样才能知道全校同学中生日在几月份的人数最多?
预设:分班级调查全校学生的生日月份情况,再汇总得到全校学生生日月份情况。
揭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先在每个班级收集数据,再把收集到的数据汇总,得到全校的数据。这节课我们就研究怎样把简单的数据汇总。(板书课题)
二、小组活动,调查数据
1. 讨论调查和收集数据的方法。
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预设1:用画“√”或“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预设2:先分小组收集数据,再把每个小组的数据加以整理、汇总。
2. 出示统计表,组织小组活动。
课件呈现统计表,提问:小组内用什么办法完成这张统计表?
预设:(1)1人问,并负责记录,其他人举手;(2)每个人报自己的月份,由1人负责记录。
学生分小组调查每个月出生的人数,并把结果记录在表里(数据是课堂上生成的,这里为了表达和数据分析的方便,假设的数据见表1。下文教学活动都是根据假设的数据进行预设的,实际教学时根据即时生成的数据开展教学)。小组活动,组内统计,教师巡视指导。
三、汇总数据,解决问题
1. 汇报交流。
分小组汇报,教师展示学生填写的统计表。
谈话:说说自己小组一共几个人,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
多个小组汇报后,同屏呈现各小组的数据。
提问:你们统计的情况和其他小组一样吗,为什么?
2. 汇总,得到全班数据。
思考:刚才我们得到每个小组的统计结果,想一想,可以怎样汇总全班的数据呢?
预设:先把每个小组的数据填在一张统计表里,再把同一月份的数据相加,汇总后就得到全班同学的生日月份统计表。
教师用电子表格中的自动求和功能得出全班同学生日月份汇总情况(预设见表2)。
分析数据:从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预设:哪个月过生日的人数最多,哪个月最少。
比较讨论:把你们小组的数据与全班汇总结果进行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1)自己组生日人数最多、最少的月份与其他组不同;(2)自己组生日人数最多、最少的月份与全班不同;(3)尽管每个组的数据情况和全班数据不完全相同,但是全班数据是由各个小组数据汇总得到的。
明确:各小组的数据与全班的数据是有关系的,但它们所蕴含的信息不一定完全相同。
3. 扩大范围,解决问题。
提问:现在是不是就能确定生日蛋糕促销活动放在哪个月举行了?
预设:不能,还需要每个班都像我们班这样收集数据,再汇总得到全校的数据,才能判断。
猜测:得到的结果和我们班的结果一定相同吗?
教师补充出示其他班级的数据,用自动求和功能,生成全校学生生日月份情况。
追问:怎样确定开展促销活动的月份?
预设:(1)6月过生日的人数比较多,我觉得生日蛋糕促销活动应该放在6月;(2)虽然6月份过生日的人数最多有52人,但是它比12月只多6人,而且6月份我们要认真复习准备考试,这个时候会影响我们的学习,我觉得可以放在12月;(3)每个月过生日的人数差别不大,不能仅仅根据这个情况选择促销活动的月份。
谈话:如果按月统计过生日人数,每个月的人数差别不大,我们能不能按季度或者按半年来统计?
再生成各个季度过生日学生人数情况和上、下半年过生日学生人数情况[最终形成的表格见表3,其中三(1)班的数据在课堂上填入]。观察数据,分析能否依据得到的数据确定开展促销活动的月份。
提问:现在能不能确定促销活动的时间了?
预设:(1)可以确定,就放在第四季度,因为第四季度过生日的人数最多,有123人;(2)无法确定,因为我们以为这样统计,数据差别应该会大一些,可是现在每个季度以及每个半年之间的差距并不大,不能成为选择促销活动时间的依据。还要考虑其他因素。
四、回顾反思,内化经验
提问:回顾刚才的统计过程,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
明确:要解决问题,就需要调查数据,根据数据来分析判断。要获得更多的统计数据,通常可以先分组统计,再汇总。汇总数据时,常常把各组的同类数据相加。根据数据得出的结论,通常都不是绝对的,因为调查的对象不同,范围不同,得到的结果都有可能不同。
五、巩固应用,体会价值
1. 调查1分钟内口算正确题数情况。
(1)课件出示:口算下列各题(时间:1分钟)。
87-29= 12×6= 52-23= 13×5= 84÷3=
36+47= 64÷2= 60÷4= 14+48= 21×7=
(2)呈现答案,自己批改。
(3)组内收集正确题数的数据,填写表格。
(4)组长上台,在电子表格中汇总。
(5)分析自己组和全班的情况,自己组和别人组的情况,提出学习建议。
2.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介绍方法:观察课前准备好的正方体,看看六个面上标注的各是什么数;把正方体向上抛,记录正方体落下后朝上的面上的数。每组抛25次。
(2)小组实验,填写表格后进行检验,看总数是不是25次。
组内交流:哪个数朝上的次数最多?哪个数朝上的次数最少?
讨论:如果把全班同学的数据汇总,你估计能得到什么结论?
把全班实验结果汇总。提问:从全班实验结果看,你有什么发现?
(3)要求:把全班汇总后的数据按单数、双数重新分类,看看能有什么新的发现?
交流:观察单数朝上的次数和双数朝上的次数,你有什么发现?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扬子第三小学 责任编辑: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