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词析句让语文教学有深度

2022-04-17高梅娇

新教师 2022年3期

高梅娇

基于儿童视角下的品词析句,就是品味好词,赏析、咀嚼有韵味的句子,也就是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与文本进行对话、进行深入交流。笔者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深深地认识到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中关键词句的品评,做到“读思达”一味贯通的重要性。这让语文教学不仅有语文味,还能有效建构与运用语言,让语文教学有了思维训练,有了深度。那么,怎样进行品词析句呢?笔者根据多年研究,结合一些课例,试图分析、总结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与同仁们共商榷。

一、明白品词析句的不同角度

1. 关键词为抓手点。经过多年研究,笔者认为,对文章的理解起重要作用的“关键词语”需要用心品味、潜心琢磨。它们是:能体现作者观点、文章主旨的词语;在语境中有特定意义的,或有指代作用的,能揭示出深层含义的词语;理解上容易产生偏差的词语;对文章结构起连接照应的词语;等等。换言之,就是要品析含特殊含义的名词、富有表现力的动词、灵动有趣的形容词,以及表限制或修饰性的定语、表情态心理的状语,等等。

2. 隐含义为落脚点。

(1)要联系上下文,理解语境义。如在《慈母情深》一文中,“失魂落魄”指的是“我”想有一本书想的入迷。

(2)抓住修辞手法,把握词语的感情色彩。如在《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中,“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一句中的“魔鬼”一词,把敌人凶残的面目暴露无遗,具有贬义的色彩。

(3)抓词语形式理解词语的象征义。如在《少年中国说》一文中,“红日初升,其道大光……”这段中的“潜龙”“乳虎”“鹰隼”“奇花”等事物,象征着少年中国未来的光辉前程,用对仗的形式,令人感受到了少年中国的发展气势。

(4)结合写作背景,揣摩词语的隐含义。如在教学《题临安邸》一诗时,可以介绍北宋时期汴京的盛况,以及北宋灭亡迁都杭州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理解“休”“醉”的隐含义。

3. 重点句为赏析点。经过多年的实践研究,笔者认为,确定需要析句之处主要有三个判断标准。以《秋天的雨》一文为例。一是文章主旨的生发处,即中心句、总起句等。在《秋天的雨》一文的执教中,可以从每一自然段的总起句入手,引导学生学习。二是文笔描写的优美创新处。在“品味秋意”中“品颜色”,可以抓住第二自然段中描写颜色的优美语句进行品析。三是可供进行实践活动的契合处。在执教《秋天的雨》的第二自然段时,可以引导学生仿写“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引导学生抓住“颜色”,感受句子的生动形象,体会动词运用的准确贴切,联系生活阅历,进行仿写。

二、习得品词析句的具体方法

课文是积累语言的范例,更是学习方法的范例。教师可以借助范例进行方法渗透,让学生习得品词析句的方法,并逐步内化、迁移,学以致用。

1. 图画理解法。在教学低年级学生时,教师要善于利用简笔画。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对难理解的词句给予直观的解释。如在教学“陡峭”一词时,教师可以先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画陡坡和缓坡,并进行对比,然后告诉学生,这样高而险的陡坡就是“陡峭”,从而让学生明白“陡峭”的意思。

2. 动作演示理解法。如学到“频频点头”一词时,可以让学生边读边点头,这样词义就不言而喻了。

3. 多媒体音像理解法。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了生动形象的图文。妙趣横生的动画,辅以适合的音效,特别能唤起低年级学生的求知欲。

4. 创设语境法。激发情感的酝酿,促进语言的感悟。如《慈母情深》的課后习题“说说为什么‘我’拿到钱时‘鼻子一酸’。你有过鼻子一酸的经历吗?”教师创设情境,引学生感同身受,与文中人物产生共鸣。

5. 朗读法。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是阅读理解的基础,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

6. 比较法。在细读时进行比较,才能知道妙处何在。比较可以是增删比较、换词比较、换位比较等。

7. 上下文联系法。联系上下文品词析句,是语文理解感悟最常用的方法。

8. 生活联系法。把文本与生活这座桥梁连接起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才能走进作者内心。如在教学《父爱之舟》中“卖茧子买枇杷”这一场景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义卖图书的经历,从而感受父亲的不易。

9. 大胆想象法。发挥想象可以丰富文本内容,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度理解。如《慈母情深》一文中“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我的母亲的眼睛……”这里一连三个“我的母亲”,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将母亲的动作用慢镜头的方式播放。同时,让学生发挥想象,感受母亲因生活煎熬、工作劳累而变得疲惫的身心。具体来说,在教学时,可以抓住以下两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1)抓标点想象。如《桥》一文中:“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写出了山洪突如其来,形势危急。学生可以通过句中的短语、句号,想象危急的场景。

(2)抓关键词想象。如《慈母情深》中“找我干什么”“买书……”“多少钱?”“一元五角……”精炼短小的句式,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铺开,充分体现了工作的紧张与环境的嘈杂。抓关键词进行想象,探文字之趣,品文字之妙,是品词析句的落脚点,也是基本点。

10. 实践拓展法。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言语实践,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灵活又扎实的拓展训练,提高学生深层次的语言感受能力。

(1)造句法。造句可训练学生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运用能力。

(2)补白法。有时“文不尽意”,适当的补白,能在言语背后推波助澜,帮助学生从无字处品出意味来,这样对词句的感受会更深刻。如《桥》一文中:“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这里的留白,可以引导学生用语言进行补白,推测村民的心理活动,从而表达出村民对老支书的信任之情。

(3)补充资料法。有些课文的内容距离学生生活的时代较久远,教师可以补充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如笔者在执教《少年中国说》时,补充梁启超写作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这样,学生对于“中国少年”与“少年中国”的关系的理解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4)仿写法。仿写的精髓在于学以致用,其本质是一种语言训练的方法。在教学习作例文《我爱故乡的杨梅》后,笔者引导学生从颜色、形状、味道等方面仿写“平潭的橙”。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促进学生表达为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品词析句,夯实学生表达的基础,帮助学生习得表达的方法,在循序渐进的迁移运用中,有效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作者单位: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城中小学

责任编辑:庄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