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史”教育探究

2022-04-17蔡延焕

新教师 2022年3期
关键词:四史学段法治

蔡延焕

随着2021年4月份教育部要求在思政课中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全国各地学校纷纷在各个学段开展“四史”教育。统编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的教学内容与教育部要求的“四史”教育内容不谋而合,成为小学推进“四史”专题教育的抓手之一。纵观现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史”专题教育教学课堂,存在教学内容割裂、价值定位不清、学科属性不强等现象。笔者尝试在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以“四史”教育为横轴,深度解读教材,厘清教学逻辑,坚持价值引导;以“四史”教育为纵轴,在整体规划中找准定位,落实小学学段学习教育要求,注重教学的有效链接,从而提升“四史”教育的有效性。

一、掌握历史知识,厘清历史脉络

当下,小学道德与法治专职教师较少。另外,由于教材容量有限,使得部分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未能在教材中完全呈现,再加上部分教师自身对历史了解较少,导致教师在执教“四史”专题教育时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厘清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内容存在割裂、碎片化的现象。

如“开天辟地的大事”这一内容,大部分教师虽然能够精准把握这课里面的三个历史事件,即1917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但在教学中,这三个历史事件却出现“割裂式”呈现,缺乏内在性的关联。掌握一定历史知识的教师在研读这一课时就会发现,看似毫无相关的三个历史事件却存在着一定的历史内在联系: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思想基础;五四运动的爆发使得工人阶级队伍壮大,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阶级基础。

如果执教教师在教学时对“四史”中的这些历史事件存在“碎片化”的了解,无法厘清历史事件之间的脉络,那么教学注定只能是走马观花,更何谈教育学生。因此,教师应提升自身历史知识储备量,准确了解历史事件,厘清历史脉络,从而给予学生更具体的教学指導,如此才有助于提升“四史”教育的教学效果。

二、关注学段要求,实现精准施教

目前,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史”专题教育教学课堂普遍存在“蜻蜓点水”式教学或过度拔高教学目标现象。因此,“四史”教育在小学阶段要讲哪些内容,讲到什么程度,如何既加深学生对“四史”内容的了解,又不会变成历史课而丧失育人的价值引领,值得我们去深思探究。

通过研读《关于在思政课中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的通知》中第三部分内容“注重各学段学习教育重点内容和要求”,我们可以找到解答:“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引导学生形成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情感,具有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美好愿望。”由于“四史”年代离小学生生活较远,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应该以史为主,突出故事性与情感性,通过故事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理解重要历史人物和重要历史事件,进而领悟其精神实质,凸显学科属性。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可以实施“三部曲”。首先,找一找自己执教的“四史”课在小学阶段居于什么学段,然后与同主题的其他学段的学习教育要求进行对比,找到关联和差异之处;其次,在比较的基础上结合学段学情及班本化教学制订教学目标,确保本课教学目标在同一主题中的定位精准;最后,对于同主题的课程资源在不同学段出现重叠时,可以从实现教学目标的角度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对同一内容进行多角度的理解,增强“四史”认知的深度及广度。

以新中国史中的国旗、国徽内容为例,这些内容分别在统编教科书二年级上册“欢欢喜喜庆国庆”和五年级下册“屹立在世界的东方”重复出现。通过进行研读和对比,我们不难发现,小学低学段关于国旗、国徽的教学侧重于引导学生知道国旗、国徽、国歌是国家的象征并了解其含义,初步建立国家意识。小学高学段关于国旗、国徽的教学已不是停留在了解其各种象征意义,而是侧重在探究它们背后的故事,即当时面向全国人民公开征集国旗、国徽图案及国歌歌谱,共收到应征稿件数千件,最后通过全国人民代表们商议决定选出确定稿。这一过程彰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的特点。这样相同内容的教学根据学段要求进行精准施教,不仅可以避免重复式教学,实现螺旋式上升,而且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国旗、国徽认知的深度及广度。

只有厘清不同学段的“四史”育人要求及课程目标,探究其相互联系和差异,采用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才能由简到繁、由近及远、从浅到深地合理安排各学段内容,最终实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思政课一体化教学。

三、把握德育目标,彰显价值引领

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史”教育不仅仅是教学“四史”史实,更要挖掘“四史”背后蕴含的德育价值,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充分发挥“四史”学习教育的德育功能。因此,教师只有正确领会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育人属性,始终把握德育目标,才能发挥其特有的道德教育价值。

“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中的“四史”内容以典型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为主,并以“散点”的方式呈现史实,这是教学明线。但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史”教学不仅要教历史,更要凸显德性。通过深度研读“四史”内容,我们可以找到教材中隐藏的教学暗线即“精神谱系”。如第九课《中国有了共产党》有三个话题:“开天辟地的大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及“红军不怕远征难”,其对应的“精神谱系”就是“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及“长征精神”。

教学中,部分教师可能会凸显史实明线,却淡化精神暗线。出现此现象的原因是教师对教材解读还不够透彻,不知道如何把精神暗线进行深入浅出的呈现。如何突破此困境,笔者认为可以丰厚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并在关键细节处进行有技巧性的追问。如“开天辟地的大事”这一课,首先,我们要领会教材第58页的设计意图。第58页正文更多讲述的是史实部分,而“活动园”部分则侧重在精神暗线。接着,在执教过程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展示汇报课前搜集的李大钊各个时期的故事,从而丰厚李大钊这个历史人物,并在关键细节处提问“李大钊为什么要这样做”“李大钊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时,他又是如何选择?为何不惧死亡”“假如你是当时的李大钊,你会怎么做”等,从而让学生能够深刻理解红船精神中的“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基于教材解读及对学科属性的定位,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史”教学的落脚点便不单是了解史实,也要基于史实理解精神。在解读教材及执教过程中,教师需要挖掘隐藏在“四史”知识中的道德价值,将“四史”内容的学习作为一个桥梁,发挥其特有的道德教育价值。

基于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进行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史”教育探究,有利于执教教师了解教学内容在纵向教材中所处的位置,实现思政课一体化“四史”教学的整体性、连贯性和系统性;有利于执教教师明晰不同学段的教学要求,实现各学段教学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有利于执教教师精准把握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德育属性,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作者单位:福建省石狮市大仑中心小学    本专辑责任编辑:苏少伟)

猜你喜欢

四史学段法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遇见“四史” 图说“第一”
队史连“四史”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第二学段数学新授课“学导课堂”的教学范式
如何设计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的家庭作业
高中各学段史料教学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