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体育实践
——兼评《宋江阵:仪式、象征与认同》
2022-04-16吴祖会
吴祖会 陈 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2]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参与,在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实践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3]对于两岸同胞来说,要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必然要加强两岸同源文化交流,营造两岸同胞归属感场域,在互动交流中强化文缘、血缘、信仰等方面的认同,才能更好建设两岸命运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然而,我国台湾地区自从2016 年民进党上台执政以来,出现了系列“文化台独”现象,影响了两岸和平统一进程,破坏了两岸命运共同体建设,同时也阻碍了两岸同胞的互动交流,无益于增强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民族认同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推动两岸交流可持续发展,在互动场域中增强两岸同胞的中华文化认同思想,需要寻找更好的破解之道。《宋江阵:仪式、象征与认同》一书的出版为这一议题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一、《宋江阵:仪式、象征与认同》概述
《宋江阵:仪式、象征与认同》由郭学松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出版,是目前关于两岸同源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较为全面的学术成果之一,主要围绕两岸同源民族传统体育宋江阵为案例展开研讨。该书以实践调查为材料收集方式,通过文献调研、深度访谈、口述历史、参与式观察等形式,以归纳和演绎为分析方法,撰写了五个部分的内容,含绪论和主体部分。主体部分为,第一章,宋江阵演武文化的系统挖掘整理。考证了“宋江阵”称谓的历史由来,探讨了宋江阵的源起及与相关历史的关系,挖掘整理了两岸宋江阵的兵器、乐器、衣物等器物文化,从“前阈限”“阈限”“后阈限”范畴解读了两岸宋江阵仪式文化。第二章,宋江阵演武文化的发展历程。在宋江阵演武文化发展历程梳理中,主要以实践调查和文献整理为主,分别对福建和我国台湾地区的宋江阵演武文化历时性和共时性进行分析。认为,两岸宋江阵都曾是反侵略斗争的工具,在征战场域发挥着特殊的功用。第三章,宋江阵演武文化的象征寓意。从场域、器物、人物等多层面探讨了宋江阵演武文化的象征内涵。在宋江阵演武仪式的不同阶段,体现出人们对传统礼仪的坚持与恪守。在不同村落族群体中,这种身体展演的文化象征了一个小族群体文化概貌。在器物文化的象征寓意中,兵器不仅是战场搏斗的兵器,它们更是人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存在与社会延续的历史记忆或集体记忆。在地方乡土宗教的祭祀仪式之中,具体表征为乡土宗教祭祀的保护神,延续了宋江阵的勇武本质。另外,宋江阵演武中的身体模仿具有多元象征寓意。第四章,宋江阵演武文化的认同勾勒。在宋江阵演武文化认同勾勒方面,探讨了自我认同、族群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以及三者之间的互动逻辑。在宋江阵身体展演场域中,参与者首选实现自我认同,进而才有可能凝聚成族群认同,最后思考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民族认同反过来影响族群认同的形成或自我认同的形塑;以自我认同为中心,可直接上升到族群认同,或者上升到中华民族认同的层面;而中华民族认同同样也可以直接影响个体的自我认同形构。[4]有关宋江阵演武文化的研究,从经验研究到理论探讨,从表象呈现到本质剖析,体现出层层递进,逐步升华的学理逻辑。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民族传统体育实践
(一)同源中华优秀文化挖掘整理,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基
在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参与,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等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本要求。宋江阵是两岸共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两岸社会具有重要影响力。目前,在两岸民间社会中存续200多阵宋江阵,参与人数多达万余人,分布在福建和我国台湾村落社会之中。福建主要分布在泉州、厦门、漳州,约有20多阵;我国台湾主要分布在台南、高雄、屏东、台东等地,约200多阵。两岸宋江阵还在不同地域大中小学场域中进行传承,如我国台湾地区的台南大学、义首大学、实践大学等。1991 年4 月2 日,我国台湾教育部门将宋江阵列入中小学教学科目进行推广,[5]新嘉小学(原菁寮小学)于1991年10月成立宋江阵,1997年成立宋江阵陈列室。[6]据统计,在1991年至1998年我国台湾各县市中小学共有宋江阵队伍64支;[7]而福建的集美工业学校、内厝中学、莲塘小学、沙坂小学等都在不同程度上推行宋江阵文化传承。另外,两岸还有较为固定的赛事或展演平台,如厦门莲塘的宋江阵文化节、高雄内门的宋江阵嘉年华等。在这些场域中,两岸宋江阵同台献技斗阵,促进了两岸同胞的互动交流,营造了两岸同源文化交流的归属感场域,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岸同胞一家亲,根植于我们共同的血脉和精神,扎根于我们共同的历史和文化。[8]所以,挖掘整理宋江阵文化,对两岸同胞互动认同具有积极影响。
在《宋江阵:仪式、象征与认同》中,通过对大量文献、器物、身体展演等宋江阵文化的挖掘整理认为,两岸宋江阵文化同根同源,“虽然无明确资料来证实宋江阵的实际起源,但是我们能确定台湾宋江阵是由先民从大陆移民时带过来的”。[9]在挖掘整理过程中发现,宋江阵的源头可追溯到戚继光抗倭运用的“鸳鸯阵”。戚继光抗倭胜利以后,鸳鸯阵便被福建乡勇在乡土社会传承,后因反清复明需要,假借梁山好汉在民间社会的影响力,将鸳鸯阵更名为宋江阵。在发展过程中,宋江阵演武组织参与到郑成功收复台湾、近代抗英斗争、抗法斗争及两岸同胞的抗日斗争之中。宋江阵演武群体参与的无数次斗争,已成为两岸同胞共同的历史记忆。宋江阵演武也因参与反侵略斗争,使其赋予了浓郁的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文化内涵。如此,挖掘整理宋江阵文化,使之能够对参与群体的爱国爱族思想形塑产生积极影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根基。
(二)阐释中华优秀传统体育内涵,探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源
宋江阵是两岸同源优秀传统文化,其中蕴含了浓郁的家国情怀,要阐释好宋江阵中蕴含的有益文化内涵,使之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不竭源泉。宋江阵演武组织或个体在不同历史时期,曾参与到保家卫国的斗争场域,使其赋予了浓郁的爱国主义精神内涵,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要求。[10]在新时代,要想通过宋江阵演武实现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对宋江阵演武文化进行深度阐释,使其文化象征内涵被呈现,并在实践中得以弘扬和传播,才能发挥其价值。
在《宋江阵:仪式、象征与认同》一书的内容编排方面,主体部分的前两章是通过追本溯源和发展梳理的方式对宋江阵演武文化进行挖掘整理,后两章则是在此基础上对宋江阵演武文化内涵进行了深度阐释,为探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源泉。在宋江阵演武文化的象征内涵阐释方面,作者注重从宋江阵演武的多元象征寓意进行阐释,透析宋江阵在乡土宗教祭祀、村落宗族祭祀、传统节日庆典等场域中出场的文化象征,为两岸血缘共同体、文化共同体、精神共同体建设提供支撑,进而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服务。同时,还从宋江阵演武人物模仿方面解构了象征文化内涵,解读参与者的历史心性。通过宋江阵演武文化象征内涵的阐释,作者进一步探讨了宋江阵演武文化中参与者的认同现象,其中与族群迁徙相关的族群认同、与中华文化认同相关的中华民族认同,以及由此而形塑的自我血缘身份认同等,都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源头活水。如何在不同场域中讲好这些两岸同胞同源中华文化“故事”、血缘“故事”及精神信仰“故事”,成为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路径。
(三)讲好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故事,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种场合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中华优秀文化之所以能够形成影响力,源自于其中蕴含了积极的精神内涵和良好的价值观。宋江阵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其源起和演进过程中与宗族发展、国家命运等紧密相连,使其文化内涵更加丰富,像家国情怀寓意和爱国主义价值观等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本所在。这些文化精神在宋江阵演武中往往又以口头叙事或身体展演的形式被参与者代代传承,成为他们传承宋江阵的内生动力。如何在不同场域讲好宋江阵演武文化中的爱国爱族“故事”,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形式,更有利于实践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宋江阵:仪式、象征与认同》的演武叙事中,我们发现,宋江阵演武中蕴含了抗倭斗争、收复台湾、抗英斗争、抗法斗争及抗日斗争等爱国爱族历史“故事”,并通过文献呈现和演武者口头叙事的形式不断讲述这些“故事”。如厦门赵岗村一位王姓宋江阵演武者,曾在近代抗日斗争中,深入厦门岛日军后方,斩获一名日本军官头颅,并带回村中,激发了广大民众参与抗日斗争的爱国情怀;我国台湾宋江阵参与者在曾文溪附近斩杀日本军官北白川宫骑等。这些爱国故事的讲述,是传递与培养故事讲述者和聆听者爱国情主义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途径。
在实践调查中,该书还整理了大量有关宋江阵与宗族迁徙的“故事”。如我国台湾鹿陶洋宋江阵传承者讲述先祖如何来台开垦并传习宋江阵;学甲中社宋江阵传承者将先祖陈桂记(郑成功姑父)如何跟随郑成功收复台湾,并将宋江阵传于此地的事迹进行讲述。关于郑成功收复台湾与宋江阵之间的“故事”叙事、宋江阵队员参与两岸抗日的“故事”叙事等,同样为两岸民众勾勒相似或相同回忆提供了文化通道,能够在不同场域中形成共鸣,实现两岸民众互信和认同。[11]这些都是关乎宋江阵与两岸血脉相承的历史记忆,讲好这些两岸同脉血缘“故事”,可以为两岸同胞寻找共同血缘记忆提供素材。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有利于稳固和强化“两岸一家亲”理念,更有利于行动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宋江阵中的爱国主义“故事”、宗族血缘“故事”等,便是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路径,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了体育领域经验,这是该书研究的新视野、新动态和新指向。当前,就宋江阵家国情怀“故事”而言,要想全方位、全过程、全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在不同场域中讲好这些“故事”。为此,可以通过民间演武场域、校园场域、学术场域、舞台场域、新媒体场域等多元化渠道,讲好两岸宋江阵相似或相同历史境遇故事,为两岸民众营造归属感共享场域,为增强两岸同胞互信与认同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体育领域经验。[12]
三、启示
(一)营造归属感共享场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通过《宋江阵:仪式、象征与认同》一书的习得经验发现,在体育实践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体育本身具有相应的文化象征内涵,亦即相关资本,并在适宜的场域中被弘扬,才能形塑自我与他者的惯习。应布迪厄而言,某些资本只有在特定的互动场域中才能发挥其作用,其与场域一道来形塑参与者的惯习。因为,惯习自身脱胎于一整套历史,它就和这整套历史一起,筛选着可能有的各种反应,并强化了其中的某些反应。[13]资本、场域和惯习三者是一种相互关系,一个场域由附着于某种资本形式的各种位置间的一系列客观历史关系所构成,而惯习则由“积淀”于个人身体内的一系列历史的关系所构成。[14]场域形塑着惯习,惯习成了某个场域固有的必然属性体现在身体上的产物。惯习有助于把场域建构成一个充满意义的世界,在惯习和场域的关系中,历史遭遇了它自己。[15]就宋江阵演武文化个案而言,其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宗族血缘亲情等,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资本。要想在身体模仿实践或故事叙事中培育参与者及聆听者的家国情怀,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需要营造适宜的归属感互动场域,如两岸宋江阵文化节中的两岸同胞同台献技“大比武”,两岸宋江阵研究者或参与者论坛“讲故事”等。以此,对于其他项目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处理好资本、惯习和场域之间的互动关系,才能在体育实践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讲好宗族血缘故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宗族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共同体,家族、宗族等血缘共同体存在于更大的国家共同体之中。[16]宗族共同体是国家意志达于臣民的传输器,是乡村治理的职能主体,也是村族成员表达利益诉求的一个基本渠道。[17]像宋江阵之类的传统武术原存活于宗族、村落、庙会等以血缘或经济为纽带的共同体之中。[18]据《宋江阵:仪式、象征与认同》一书统计,目前两岸宋江阵多存续于村落之中,且以宗族式村落为主,事实上,在福建地域,宗族与村落两者有着明显地重叠现象,以致诸多村落只有单个宗族。[19]像福建郭山村宋江阵以郭姓队员为主、赵岗村宋江阵以王姓队员为主等,我国台湾鹿陶洋宋江阵以江姓队员为主等,且宋江阵已成为宗族血缘叙事的组成部分,并通过“英雄先祖”历史记忆追溯到家国历史事迹。讲好宋江阵文化中蕴含的宗族血缘故事,有利于传递或培育宗族共同体成员的家国情怀,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由此,在此类民族传统体育故事叙事中,要注重挖掘其中蕴含的宗族血缘故事,特别是与先祖或祖辈相关的保家卫国之历史事迹,通过故事叙事形塑聆听者的家国情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讲好中华爱国故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神,为中华民族的凝聚提供了巨大的势能和内生动力,[20]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然要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在《宋江阵:仪式、象征与认同》一书中,作者挖掘整理了与宋江阵演武文化相关的爱国爱族事迹,并通过身体展演和话语叙事的形式进行呈现。如宋江阵参与收复台湾、抗英斗争、抗法斗争、近代抗日斗争等事迹,使宋江阵赋予了浓郁的爱国主义精神内涵,讲好这些爱国故事就是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方式。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有诸多源自于反侵略斗争而生或参与到保家卫国之中。如福建沙江曳石活动是戚继光抗倭而创造、福建赛海马曾助力于戚继光抗倭取得大捷、二十九军大刀队英勇抗日事迹等。在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整理过程中,应注重将这些爱国故事进行整理,并通过不同方式讲好中华文化之爱国故事,培育活动参与者及故事聆听者的爱国爱族情怀,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四、结语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以史为鉴,制度引领,经济促进,文化浸润,团结凝聚;只有多维铸牢,整体铸牢,持续铸牢,继承铸牢,创新铸牢,才能真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1]自党的十九大以来,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讨已经不断深化,从早期宏观理论研究逐渐向宏观与微观交相呼应阶段移转。《宋江阵:仪式、象征与认同》是以两岸文缘相承和血缘相通血缘相同为依托的服务两岸和平统一的典型性代表作,特别是书中所呈现的同源中华优秀文化挖掘整理、中华优秀传统体育内涵阐释及不同形式讲好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故事,都为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重要“样板”,而其中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爱族“故事”、血缘亲情“故事”等将为深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体育领域经验。有鉴于此,在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整理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有关家国故事的发掘,并通过不同方式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故事,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注释: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2017年10月27日,http://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
[2]人民日报评论员:《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19年9月29日。
[3]习近平:《完整准确贯彻新发展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人民日报》2021年3月6日。
[4]郭学松:《宋江阵:仪式、象征与认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第45-254页。
[5]张妙瑛、林枚君、林建宇:《台湾体育史》,中国台湾: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第333页。
[6]杨若云:《变迁中的台湾武阵——以后壁乡新嘉树宋江阵为例》,台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7]蔡宗信:《宋江艺阵如何根深各级学校》,《2019年闽台宋江阵交流研讨会材料汇编》,厦门翔安出版社,2019年,第23页。
[8]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237页。
[9]李荣家:《闽台宋江阵比较研究——以厦门同安及高雄内门为对象》,台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10]郝时远:《文化自信、文化认同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6期。
[11]郭学松:《记忆、认同与共同体:两岸宋江阵演武文化中民族传统体育身体展演与话语叙事》,《体育科学》2020年第7期。
[12]王伯余、郭学松、赵少聪:《“故事”何以讲述?——民族传统体育宋江阵演武叙事》,《体育与科学》2021年第5期。
[13][14][15]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年,第168、17、172-173页。
[16]徐勇:《实证思维通道下对“祖赋人权”命题的扩展认识——基于方法论的探讨》,《探索与争鸣》2018年第9期。
[17]冯婷:《宗族与农民的政治参与——对浙中祝村的经验研究》,《浙江学刊》2010年第6期。
[18]闫静、罗卫、吉灿忠:《论我国传统武术的传承误区》,《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5期。
[19]莫里斯·弗里德曼:《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刘晓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页。
[20]纳日碧力戈、邹君:《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气、神》,《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4期。
[21]纳日碧力戈、萨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为进路》,《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