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加强家风建设探析
2022-04-16兰继华
兰继华
(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党校 党史党建教研部,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了家风问题,强调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这是因为家风浓缩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是涵养华夏子孙秉性的重要源泉,是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家风源自于家庭,是一个家庭或者家族先辈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价值理念、行为习惯及文化风尚。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也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及终身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老师,所以不管社会怎么发展、变革与更替,家庭所起的生活依托功能都不可替代,家风的社会功能及文化作用都不可替代,例如凭借家庭氛围所烘托出来的亲情感、归属感、依赖感、幸福感、信赖感、获得感、支持感、激励感等,研究家风所展现出来的教化功能、塑造功能、协调功能和治理功能,有利于维护家庭和睦、社会和谐,还能够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断铸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
一、新时期加强家风建设的重要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文明、风俗及其精神的总称。千百年来,其多姿多彩的文化元素影响、涵养和滋养着中华各族儿女,历经长时间的传承与积淀,已经深深地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家庭或者家族是人行为习惯、性格特质、精神基质、道德情操的塑造场,是人生的第一课堂。中华民族自古就重视家风建设,在家庭或者家族治理中形成的家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家风促进了个人的成长、家庭的进步和社会的和谐。重视家风建设是一个家庭长盛不衰的秘诀,也是个人成功的基石。
历史上有很多家风优良、家族兴旺发达的典型,《朱柏庐治家格言》《颜氏家训》《袁氏世范》《了凡四训》等,这些运用文字的方式来明家规、严家教、树家风,并且通过潜移默化、言传身教等方式将家风世代相传,使家族开枝散叶,日益兴旺。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家风传承中也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2021年11月28日,黑龙江省佳木斯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一名女公务员殴打亲生母亲的视频在网上疯传,引发了全国网友的愤怒。这名女公务员不讲孝道,已突破做人的底线,且其暴躁泼辣的性格也不适合再做服务他人的工作。家风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风更需要人们细细地品味、深刻地领会,重拾家风对民众的教化功能,既是对家庭或者家族成员教育引导的需要,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二、新时期家风建设面临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变迁,家风建设也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家族荣辱与个人沉浮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淡出公众的视野的倾向。殊不知,从传统家具木窗上的雕花剪纸,到烧火做饭的风箱笼屉等生产工具,再到传统节日的那些婚丧嫁娶的讲究、礼节与规矩,对这些文化元素的记忆已逐渐模糊,特别是对年轻人而言。在传统家风中,人们的内心是有归依的,价值是有尺度的。这一点与现代化的城市是有所区别的。在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在享受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带来的成果的时候,也深深地感受到了“家风日下”和深重的“道德滑坡”,在家庭中夫妻反目、孝道不在、家庭暴力、婚外情恋、家庭腐败等,由家庭危机延伸到社会也出现了很多相悖于伦理道德的事情,这些失范失德的事情归根到底与家风有关,与家风功能的弱化有关。我们要直面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家庭伦理问题、社会道德问题、政治生态问题,就迫切需要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道德重构,加强家风建设,固本培元,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家风中的价值理念、人文精神和文化风格,使家风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牢固确立道德规范、树立道德标杆,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1]
三、新时期加强家风建设的路径
家庭是联结个人和社会的桥梁和纽带,家风是在个人、家庭与社会三者互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优良家风对个体的发展、对家庭家族的兴旺发达、对家风文化的传承都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作用。
(一)加强家风建设,充分发挥家风的教化作用
家风能够培养正确的价值理念。一个人在幼年时期心智不够成熟,但是在这个时期的突出特质是模仿能力极强,孩子对家长在情感上依附、生活上依靠、心灵上依赖,在家庭生活中遇到困难和问题,或在家庭生活中出现矛盾时,很容易在子女心灵上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有时候父母的一句话对子女影响深刻,有的甚至终生难忘,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及工作中作为为人处世原则、价值判断的准则,对家庭或者家族成员来说,身上总是或多或少地带有父母及长辈的影子,家庭或者家族成员早期的言行在很大程度上折射着父母及长辈的性格、人格及品格,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体现着家庭或者家族的教养、修养和素养。所以,家风对家庭或者家族成员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行为习惯的形成及确立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家庭或者家族成员来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为人处世、言谈举止是家风的具体体现。
家风是个人思想性格的塑造场,在没有步入社会之前,个人通过家庭认识社会、了解世界,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调节自己的行为等。如果家风好,家庭和睦,家庭氛围其乐融融,父母长辈又教子有方,那么家庭或者家族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积极向上,会指引和推动个人、家庭及家族向前发展;如果家风不好,家庭或者家族成员的“三观”可能会扭曲,在对待他人、看待世界时就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步入社会后也会产生种种问题。家风对家庭或者家族成员良好的教化作用在我们可以说是不胜枚举,历朝历代都有一些名门望族在优良家风的教化下开枝散叶,家庭家族成员人才辈出。其实在国外家风的教化作用也非常重要,最为典型的是美国的爱德华和珠克两个家庭。家风好而家族成员好的正面典型是老爱德华家族。老爱德华是个知识渊博的哲学家,刻苦好学、为人做事低调、处世严谨勤勉,为子女及后代树立了良好表率。当其家族传到第八代时,他的子孙有13位当过大学校长,100多位教授,80多位文学家,60多位医生,1人当过大使,1位副总统,20多人当过议员;而家风不好的一个反面典型是老珠克家族。老珠克是酒鬼、恶霸、赌徒和地痞,一辈子浑浑噩噩,无所事事,喜欢打架斗殴。这个家族其子孙后代中有300多人当过乞丐和流浪汉,400多人因酗酒致残或死亡,60多人犯过诈骗或盗窃罪,7个杀人犯,整个家族没有一个人有出息。所以,加强家风建设,充分发挥家风的教化作用,如春风化雨般地从小滋养家庭成员的精神家园,以促进个体健康成长。
(二)加强家风建设,充分发挥家风的塑造作用
家风在家庭或者家族中代代传承而历久弥新,其重要性在于家风在家庭或者家族的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个人与家庭方面来看,家风能够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树立个人的精神家园,能够促进家庭成员精诚团结、互帮互助,进而推动家庭或者家族向好的方向发展。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成长、成人及成才离不开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社会环境及生存环境。环境主要是通过各种各样的风气来塑造人、影响人、教育人。社会对人的塑造和影响同家庭对人的塑造和影响在场域和途径方面都不同,每一个人都置身于一定的家庭环境中,家庭置身于社会这一大环境之中,家庭虽然也会和社会有或多或少的联系,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环境,但是家庭也是较为封闭的单位,对家庭或者家族成员行为、性格、品质、情感及认知等的影响和社会对人的影响与塑造是不同的。
1.潜移默化塑造人
社会对人的培养和塑造的主要场域是学校,学校对人的培养和塑造主要是学习知识,以来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和认知水平。社会通过学校这个场域对人的塑造和培养比较系统,较为完备。而家风主要是通过家庭或者家族的长辈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及言传身教等来获取简单的对他人、社会及人生的认知。在家庭成员小的时候,家庭或者家族的长辈就用讲故事等形式来影响人的行为品行的评判。例如,很多父母亲在孩子小的时候总是讲一些“精忠报国”“岳母刺字”“孟母三迁”“画荻教子”“杨家将”“呼家将”等故事,对岳飞、杨业、呼延庆等英雄人物大为褒扬,对秦桧、潘仁美等奸佞小人嗤之以鼻,这样的善恶判断看起来简单,但是却影响极为深刻。以至于岳飞、杨业等英雄人物的故事在民间传唱不衰,他们的英雄故事在人们的心目中根深蒂固,与家风这种简单但有效的教育有极大的关系。这也就是颜子推在其家训中提到的“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服, 行其所服。”[2]意思是至亲至爱的人说出来的话人们就容易相信,受人尊敬的人发出的命令人们就容易接受和服从。因为家庭或者家族长辈与晚辈的血亲关系和长辈在晚辈心目中的尊崇地位,比起学校教育所传授的思想,家庭或者家族的长辈对晚辈教育更能够为晚辈接受,潜移默化、入脑入心。
2.润物无声塑造人
社会对人的培养和塑造主要是通过一些新闻媒体、报纸杂志、新媒体、广播电视等,用一些鲜活真实的故事,以催人泪下的情节来引起人们的共鸣,激发人们的情感,提高人们的道德情操,达到培养人、塑造人的目的。例如,著名水稻专家袁隆平的故事、“两弹一星”功勋邓稼先的故事等。而家风则是通过家庭或者家族的长辈精心呵护、默默支持、耐心守护等如春风化雨一样滋润着孩子的心田,使家庭或者家族成员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濡染,从而达到提高家庭或者家族成员道德情操的目的,为家庭或者家族成员提供一种安身立命的精神品格,构建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3.家规家法塑造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的思想工作是最难做的,而且是一个长期的、渐近的、反复的过程,因为人的思想受家庭环境、社会环境、自身性格、人际关系、生理年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有时候环境及认识等因素发生了变化,人的思想也就随之发生了变化。有些家庭成员在小的时候就听话且顺从长辈的话语,服从长辈的意志;有些家庭成员从小就不服管教,天性顽劣,调皮捣蛋,单纯的说教对其可以说是苍白无力;有些家庭成员小的时候在长辈的精心呵护、耐心教育下道德高尚,但是成人之后,随着环境的改变,面对来自各方面的诱惑,思想道德也发生了变化,往往会出现行为失范的问题;有的家庭成员在小的时候难管教,但是成人之后,随着认识能力和水平的提高,环境因素变化的影响,道德情操变得越来越高。所以,人的道德意志的养成是一个长期过程,有时候会伴随人的一生。
坚强的道德意志决定一个人的道德高度。对于一些从小性情顽劣,不服从管教的家庭成员,需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教育,但是言传身教效果不明显的时候,则应该用家规家法进行规范和约束。通过家规家法告诫家庭成员,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做错了还要有相应的惩罚机制。如山西乔家大院创始人的乔致庸老先生,乔家本来富可敌国,但是乔老先生看到子孙有浪费粮食的现象,就会让其跪下,反反复复地诵读“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直到子孙们承认错误才让其离开。因为人的行为习惯一旦养成则很难改变,“浪子回头金不换”“浪子回头”说明难能可贵,但是“金不换”则说明浪子回头很难。因此,通过家规家法的约束从小锤炼家庭成员的道德行为,坚定家庭成员的道德意志,养成个人的道德品格,从而达到塑造人的目的。
(三)加强家风建设,充分发挥家风的协调作用
家风的协调功能比较显著,家庭或者家族都是由人组成的,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存在各种各样的关系。而家庭又是家庭或者家族成员步入社会的起点,必然会与社会发生这样那样的联系。家庭之间、邻里之间都会产生联系,联系就是相互影响、相互贯通,必然就会产生矛盾和问题,这就需要通过家风的规范和约束来进行协调。
1.协调家庭内部关系
清官难断家务事,家务事错综复杂,处理起来非常头痛。因为家庭或者家族成员尽管生活在同一场域,受共同家风的涵养,他们在价值理念和行为习惯等方面既有共性也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认识能力、认识水平、年龄结构、生活履历、利益分配、个人喜好及看问题的角度有时候不同,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问题和矛盾。这种矛盾和问题或者存在于兄弟姐妹之间、或者存在于长辈与晚辈之间、或者存在于夫妻之间,这种矛盾和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很复杂。“家丑不可外扬”,在这种传统理念的影响下,在家庭或者家族这一较为封闭场域里,这种家庭矛盾处理不好也会引起大的争端和冲突,有时候会造成兄弟姐妹之间挥刀相向、夫妻之间反目成仇、长辈与晚辈之间不相往来。2020年7月,杭州来女士被自己丈夫杀害分尸的案件曾经占据了各大媒体的头条,这是一起典型的家庭纠纷引发的血案,人们不仅感慨,来女士的丈夫竟然这样心狠手黑,会对自己的枕边人下如此毒手。
我们在感叹和谴责之余,要进行一番冷静的思考,对家庭矛盾和问题进行反思,对夫妻之间的一段婚姻来说,能够走在一起便是一种缘分,“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但是,在我们现今受西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及个人主义腐朽思想的影响下,夫妻关系面对生活中的柴米油盐不再变得那么纯粹,有时候一吹就破。来女士被杀案表明,夫妻关系处理不当,处理不及时,鸡毛蒜皮的小事情日积月累就会转化为大问题。在韶山毛氏房谱里面就有家规十八条,包括孝父母、友兄弟、尽妇道、别长幼、睦亲邻、训子弟、务正业、重礼义、禁溺女、恤孤寡、旌节操、祭邱墓、祀祖宗等,这家规十八条对解决家庭关系问题行之有效。中纪委网站“家规”专栏曾经首推“郑义门”,又被称为“江南第一家”,位于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郑宅镇。这个家族从1127年到1459年间,合族共财共居十五代,家族巅峰时期“食指三千”,也就是说郑义门家族鼎盛期间三千多人同吃同住同劳动,而且没有产生过大的矛盾和问题,这是因为郑义门有一部科学完备且极具操作性的家族法规——《郑氏规范》,这部家规涉及妇规、俭谨、长幼、修身、睦邻、礼仪及家长等制度规范,并且有相应的惩罚手段。家风通过协调家庭内部关系,使家庭成员和睦相处,精诚团结。
2.协调家庭外部关系
家风调节外部的功能主要是协调邻里之间的关系。在乡土社会,邻里关系非常重要,民间有句俗语“远亲不如近邻”,远方亲戚虽然是亲戚,但是关键时刻帮不上忙,而邻居虽然不沾亲带故,因为离得近,关键时刻能够协助解决一些急事、难事和烦心事。曾国藩曾经告诫家族成员睦邻友好的重要性,他说:“‘有钱有酒款远亲,火烧盗抢喊四邻’,戒富贵之家不可敬远亲而慢近邻也。富贵之家不可敬远亲而慢近邻。我家初移富圫,不可轻慢近邻,酒饭宜松,礼貌宜恭。”[3]在封建的宗法社会,处理好与乡里乡亲的关系也非常重要。四邻之间居住在同一地域,交往频繁,亲密程度较远亲更高一些,在紧要关头能够第一时间赶到,而远亲则有时候“远水解不了近渴”。所以,和待乡曲也是传统家风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郑义门的《郑氏规范》也警诫家族成员:“当以和待乡曲,宁我容人,勿使人容我。”“六尺巷”的故事就是比较典型的家风解决邻里矛盾的标范。清康熙年间,大学士张英的府第与吴姓相邻,吴家盖房子想要占用两家之间的隙地,两家由此出现争端,官司打到县衙。因为两家都是当地的名门望族,县官不好定夺,犹豫不决。张家人遂给张英写信反映情况,张英看完家信之后即写诗一首回复,诗曰:“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人于是让出了三尺宽的地方,吴家人也深受感动,也让出来三尺宽的地方,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这就是“六尺巷”故事的来历。通过官府解决不了的事情,一封家书便迎刃而解,而且解决得很完美,这便是睦邻友好、和睦乡曲家风的魅力所在。巷子虽然不宽,只有六尺,但是宽在精神境界上,“六尺巷”的故事作为包容忍让、谦逊礼让万古流芳,成为解决邻里纠纷的佳话。
邻里关系解决不好也会产生一些冲突,有时候会发生人身伤亡案件,2020年10月9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县黑浪壕村,村民马某发现自家的羊在村民王某甲的羊圈内,讨要未果后报警求助,武川县二份子乡派出所的民警和黑浪壕村村委会工作人员徐某某前去调解,在调解过程中,马某持刀行凶,造成三死两伤,死者包括一名警察。后马某因为故意杀人罪被呼和浩特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死刑。这起案件就是典型的邻里关系处理不好而导致的血案,有网友在网上留言说,“三死两伤只为羊”,这是非常不值的。优良的家风会使两家相互包容,协商解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邻里之间和睦相处、相互帮助。
(四)加强家风建设,充分发挥家风的治理作用
中国人有很浓厚的家国情怀,将家与国紧密相连,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齐家就是对家庭或者家族的管理或者治理,在治理家庭或者家族时要勤俭持家、和顺齐家、以孝治家、诗书兴家、以德旺家、耕读传家等。家庭关系尤其是大的家庭或者家族关系错综复杂,家庭事务和家庭问题很多,如果在处理家庭问题时做到游刃有余、井井有条、事无巨细,那么这个家庭或者家族就兴旺发达。在中国人看来,齐家、治国又是紧密相连的,齐家是治国的前提和基础,治国是齐家的发展与延伸,家庭是家庭成员思想道德、价值理念、人格塑造的培养基地、塑造场所及训练场域,又是家庭治理的实践场所,如果家庭成员在大家庭中受到良好的家风涵养与熏陶,在步入社会之后其行为就不会失德、失范,也不会干一些蝇营狗苟、违法乱纪的事情。再就是,如果在家庭或者家族的治理中,能够理顺错综复杂的家庭关系,化解棘手剌手的家庭矛盾,在进入社会之后,面对纷繁复杂的政治事务,就会是“治大国如烹小鲜”,处理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孝经》里说:“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意思是家庭成员治理家庭有条不紊,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一定会影响到为官做事;反过来说,作为一名官员,如果连齐家都做不到,就不能够引导他人向善。故家风发挥传统文化中所提倡的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和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的道理。[4]
(五) 加强家风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
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如何将其变成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让人民群众能通俗易懂地理解其丰富内涵,掌握其精神实质,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属于宏观层面的价值取向,而家风则是属于微观层面的价值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与家风相结合才能够深入人的精神世界,并且转化为人的具体思想观念、价值理念、行为规范等,才能真正地落实,宏大凝练的内容才能够真正地落细。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转化必须从细微之处着手,创新载体,丰富举措,在寻常生活的各个层面上,受众群体能够得到培育与引导,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风的培育具有多样性,教育家庭或者家族成员的手段言传身教、耳濡目染等多种多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家庭、育家人、成家风。
在家风的传承过程中形象化、生动化、具体化而直观呈现,让高深宏大的价值观深入浅出。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也必做于细。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细枝小节对人的价值观念进行教育和引导,使人民群众在家风的涵养中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然而然的认知认同,并且自觉地践行。对于普通人民群众来说,接受教育的最好方式就是贴近生活,融入日常,契合实际,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直接简捷有效的方式。家风在生产生活中产生又在生产生活中传承与践行,家风在家庭或者家族中可以说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贯穿于家庭日常生活的始终、涵盖了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囊括所有的家庭或者家族成员,在家庭生活中影响着每一个人的心灵和行为。培育和践行家风,教育家庭成员从小爱国爱家、诚实守信、勤劳勇敢、自由平等、公正无私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融入家教家风家庭中,让家庭成员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熏陶,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家庭成员的内心世界,成为人们的自觉追求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5]
综上所述,全球化、信息化给家风的传承和弘扬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加强家风建设,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家庭成员正确的“三观”、有利于提高家庭成员的品质品行品德,这就需要进一步发挥家风对家庭成员的教化和塑造作用,反映家风对家庭的协调和治理作用,为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