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

2022-04-16吴媛媛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爱国爱国主义时代

吴媛媛

(山东交通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0)

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的课题,历久弥新。新时代视域下,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虽成绩斐然,但与此同时,宏观层面的国际环境、国家发展状况、社会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微观层面的高校教育、家庭环境和大学生自身的特点都出现了新的特点,致使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足等一系列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基于此,高校从当前爱国主义教育出现的问题着手,积极研究构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长效机制迫在眉睫。

1 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

1.1 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意义

1.1.1 有利于丰富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内涵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精髓,具有历史延续性,经历了古代“天下为公”的尊君爱国、近代的社会性质变革中的民族救亡图存、现代的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其精神实质一脉相承,但爱国主义却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被赋予新的意义。开展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应该以史为鉴并结合当下国情探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所需要实际解决的问题,是对爱国主义教育在理论内涵方面的丰富和延生,有利于爱国主义教育的传承和弘扬。

1.1.2 有利于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即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服务于“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就思政教育的实质来看,是为了传导国家的政治主流意识形态,而爱国主义教育能更好地沟通个人层面和国家层面,较其他思想意识来说更具民族性和历史性,更容易唤起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思政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两者在政治属性上具有一致性。因此,构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长效机制,有利于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

1.1.3 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强调个人层面上爱国的重要意义,并将爱国定义为公民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内,这是新时期、新局面下党和国家的重要战略举措。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为了提升国民的思想觉悟,增强全社会的认同感和全民族的凝聚力,其内涵集中体现了爱国主义思想。而爱国主义教育是一种情感引导,要求大学生能将此深厚的爱国情感内化为自觉的爱国行动。因此,构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长效机制更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2 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意义

1.2.1 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主要是指大学生群体科学文化知识、身心健康状况、人格发展健全、道德素养等方面都能协调发展,进而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支柱,助力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构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长效机制是为了强化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培育大学生的爱国主义行为,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和坚定的理想信念,激发大学生的发展潜力,促进大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将其培养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2.2 有利于走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路

坚持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国之路。和平发展的国际背景下,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趋势不可逆,各国的联系不断向纵深发展。因此,改革开放是时代的必然选择,也给中国迈向独立自主、繁荣富强道路上面临的更多机遇和挑战。面对广泛的国际合作,中国不仅要开放兼容,更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而爱国主义教育对于这一原则的落实起着最为根本的作用。因此,构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长效机制有利于我国走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之路。

1.2.3 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将国家、民族、个人利益林密联系起来,凝聚举国力量走向上全面复兴之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最强大的精神力量是其凝聚力,是根植于国人内心深处的爱国情怀。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是我国爱国主义的核心追求和教育主旨所在,对新时代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即引导其不断深化对于中国梦的认识,勇于承担历史和国家赋予的时代使命。爱国主义和中国梦统一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因此构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长效机制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 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困境

2.1 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2.1.1 爱国主义认知偏差

爱国主义教育起于认知。爱国主义认知是爱国主义教育的起点,是爱国情感、爱国意志和爱国行为的基础,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首先需让其明确爱国主义的内涵,随着社会经验的积累,从现象到本质对爱国主义产生不断深化的认识,从感性认识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国家实施全方位、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政策,自由化、利己主义思想备受吹捧,廉洁问题敲响警钟,各种社会问题背后是政治、经济、外交等因素的交织,致使新时代大学生大爱国主义认知出现偏差,马克思主义信念动摇,产生消极的爱国认知。

2.1.2 爱国主义情感弱化

爱国主义教育源于情感。爱国主义情感是由爱国主义认知产生的一种情感认同,是内心最为质朴的感情,是民族凝聚力的纽带,直接反映个体对于国家的认同度。高校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应注重激发其情感共鸣,将爱国情感教育渗透到日常中,坚定大学生的意志,自律大学生的行为。新时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出现弱化,对各种形式的国际冲突的反应往往带着浓重的情绪化,如对待国际文化冲突部分大学生对传统节日出现排斥的现象,一心追求国际化;而部分学生又盲目排外,出现不切实际的民族优越感。

2.1.3 爱国主义意志不坚定

爱国主义教育发于意志。意志教育情感更有自我调节和控制的主动性,是一个人更好控制言行的保障。爱国主义行为在实践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的外界诱惑,而大学生群体社会经验较少,个人判断能力较弱,很容易由于意志力不坚定而造成爱国主义行为失范等问题。新时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意志不够坚定,在大多时间可保持坚强的爱国主义意志,但互联网时代下迎合大学生思想和习惯的网站论坛众多,当中各种言论积聚,对于社会聚焦的热点问题有不同的解读,新时代大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下思想的兼容意识强烈,在多元价值的冲击下容易陷入自我怀疑,甚至对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也心存疑惑。

2.1.4 爱国主义行为不成熟

爱国主义成于行为。认识的最终目标是实践,理性、成熟的爱国行为是对新时代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终目标。新时代大学生对社会发展的关注度普遍提升,但其还处于人格塑造的阶段,难以透过社会现象看清事情本质,爱国行为常常因伴有感情上的冲动而缺乏理性。新时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行为不够成熟,容易出现困惑,特别是在面对国际贸易冲突时会产生激烈的情绪反应,从而发生抵制所有进口货物的偏激、冲动行动。爱国不需要理由,但爱国需要理性,不理性的爱国实际上是一种“伪爱国”,很多时候只是一种情感上的宣泄,会损害人民的利益,从全局来看有损国家形象,从长远来看有碍国家发展。

2.2 高校教育工作存在不足

2.2.1 教育内容缺乏时代性和针对性

不同历史背景下的爱国主义内涵都会有所不同。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有其突出的时代性,要与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但现实中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并未体现时代内涵,也没有立足于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并融入其希望学习和了解的新内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有所不同,大学生群体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来讲都有其独特性,肩负着更加重大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成长的时代环境使其对于国际国内的大事件更为关注,政治意识更加强烈。然而,目前的教育内容缺乏时代性和针对性,造成教育效果不佳,亟需构建完善的教育长效机制。

2.2.2 教育方式缺乏多样性和丰富性

良好的教育方式有助于更好地落实教育内容,达到教育目的。高校是系统进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战场,相关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主要通过思政课程传导给学生。思政课程往往作为学校理论课程进行教授,教育方式死板,缺少实践锻炼环节。而新时代的大学生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且动手能力强,枯燥乏味的理论灌输方式在如今多元化信息获取渠道的对比下更显得单调乏味,无法吸引大学生受众群体的注意力,更无法激发其对爱国主义的研究,终难以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让大学生对于爱国主义的认识停留在字面上、理论上,无法在情感上得到升华,更无法在其日常生活中得到践行。

2.2.3 教育队伍建设存在滞后性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存在实效性缺乏的问题,这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有着一定的联系。首先,新时期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应内含时代特征,而当下高校思政教师自身在新时代视域下的爱国主义有局限性,从理论基础到实践示范方面都有不足。其次,新时代环境下成长的大学生有独特的个性,而教师的教育理念有偏差,在教学上不注重区分爱国主义教育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差异性,或者沿袭高中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方式方法,课堂失去色彩,教育效果差。最后,我国对教育工作逐步重视,高校教育呈现普及化趋势,需更多专业化的思政教师进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也需要使爱国主义教育走出思政课堂,让其他学科的教师加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教师队伍中。

2.3 复杂社会现实带来的挑战

2.3.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会结构的变动,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转型手段,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国民的生活水平,但市场经济具有自身的弊端,如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会导致个人主义、物质至上、诚信缺失等不良思潮的产生,对于大学生的价值观造成冲击,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其生活习惯。此外,市场经济的开放性和竞争性体现了利益最大化的思想,也造成很多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这种对于利益的无限崇尚思想诱导大学生盲目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突出个人利益,在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无法协调处理三者的关系,从而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爱国主义教育成为空话。

2.3.2 经济全球化下多元文化的冲击

全球化发展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发展潮流。各个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广泛联系,彼此之间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我国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飞速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但与此同时,全球化也带来了多元文化的冲击,特别是新自由主义思潮、个人主义思潮及民族分裂主义思潮等,这些消极的社会思潮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相悖,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造成,直接入侵中国传统民族文化,进而无形中削弱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甚至从根基上动摇国人的爱国主义情感。新时代大学生成长在“互联网+”背景下,其高度关注国际国内发生的大事件,但接触到的信息纷繁复杂,自身的辨别能力较差,对于多元文化的冲击认识不深刻,爱国主义思想容易出现偏差。

2.3.3 社会舆论环境的负面导向

互联网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变成了人们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大学生群体作为网络的“原住民”,很多信息的获取均来源于网络,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互联网行业蓬勃发展,网络传媒公司竞争也日趋激烈,为追求利益而不顾社会责任,传导的信息只考虑是否能够抓住大众眼球,对事件的真实性缺乏考究,甚至繁多出现不利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错误信息。网络信息的传递方式符合大学生的思维习惯,但网络信息层出不穷,内容涵盖范围也极其广泛,很容易让大学生在各种信息中造成爱国主义思维的混乱、价值观偏差,出现不理性的爱国主义教育行为。

3 构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长效机制

3.1 加强主体建设

3.1.1 教育内容的拓展

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内容应是一个常讲常新、与时俱进的课题。首先,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应基于受众群体年龄阶段的成长规律性而制定具体化的教育目标,同时要注重爱国主义教育体系的系统性,避免出现不同阶段间教育内容的孤立。构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长效机制要强调教育内容时代特征,突出其长效性。其次,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应更加突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教材中要充分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的精髓,使得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能够有效传承,同时在历史的经验教训中能够有所获得,深化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3.1.2 教育方法的创新

受传统应试教育理念影响,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长期以理论灌输的模式为主,主要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的口头说教,教学效果不尽人意。立足当前社会发展为教育提供的物质基础的变化,探索适应大学生认知规律的教育方法,同时拓展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载体,坚持走教育现代化的道路,是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方法创新的必然选择。互联网成为当今时代的不可或缺,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服务也不是新理念,但互联网在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下也在不断推陈出新,各种网络App的开发和功能的愈加丰富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关注,并与理论课堂有机结合,还要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原则,让理论有广阔的实践空间,促进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1.3 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育理念指导教育实践活动,高校只有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注重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同向同行,培育专业课教师的德育理念和德育素养,完善教育队伍建设,才能更好地落实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育人目标。高校思政课教师承担着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体工作,要把握学生成长长才的关键时期并遵循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理念。同时,高校相应体制机制和相关奖罚制度的制定和完善要逐步推进,以适应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落实,以规章制度的约束力助力教师成为大学生爱国主义行为的典范,以体制机制的完善助力教师开阔眼界、拓展思路、理顺头绪、各司其职,致力于课堂、课后和校园爱国主义环境的营造,保证爱国主义教育能长久、有效、有序、扎实地推进。

3.2 注重客体培养

3.2.1 培育爱国主义认知

网络时代下,大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不断丰富,加之其已初步接受了高校体系化的爱国主义教育,这为其进行自我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资源。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应该以培育大学生主动的爱国主义认知为着力点,具体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了解国情、党的大政方针政策、对外政策、国际安全等方面的知识;第二,树立正确的“三观”,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接受理想教育和通才教育,培育艰苦奋斗的精神和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第三,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通过自我教育提升道德素养。

3.2.2 树立爱国主义情感

情感是人内心深处的感受,是在实践当中的直接感悟,对一个人的行为有深远影响。爱国主义情感是个人对于祖国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忠诚,这种情感一部分是与生俱来的,一部分则需要后天培育。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及红色文化中兼有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是我国进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其中蕴含的精神力量能激发大学生内心深处的爱国主义情感,强化其爱国主义意志,是大学生爱国行为落实的保障。因此,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方面,高校应融入有利于树立其爱国主义情感培育的传统文化及红色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并以相关实践活动和传统节日为契机增强其爱国主义情感。

3.2.3 积极参与爱国主义实践

新时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成效最终还是要看行动的,其落脚点应是在自觉的、理性且具体的行动上,不应停留在宏观、抽象的理论层面。大学生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体应该积极组织和参与爱国主义实践活动,以当下的国内外大事件、传统佳节、社会热点等为契机,以自己喜闻乐见的方式及感兴趣的形式组织相关线下活动,也可以网络为阵地,通过微信、QQ、微博等途径构建校园爱国主义园地,在实践中交流思想、巩固知识、提升能力,塑造自己的形象,并把爱国主义思想传导给同伴群体,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加入爱国主义实践活动。

3.3 优化教育环境

3.3.1 改善家庭环境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父母的言传身教对于子女有很大影响。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也是沟通个人和社会的主要桥梁,具有基础性和长期性的特质。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家庭教育才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起点,深刻影响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爱国行为。第一,父母要从观念上转变“重智轻德”的思想,重视对子女的爱国主义教育,充分利用和子女的相处时间,通过探讨时政、讲述历史、实地参观等方式进行大学生爱国主义家庭教育。第二,父母是子女最熟悉、最容易模仿的对象,因此父母自身不仅要做教育者,也要利用好身边的各种途径和资源不断进行自我爱国主义教育,提高道德水平,从观念到行动都能以身作则,为子女做出表率。

3.3.2 优化校园环境

校园仍是新时代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良好的校园环境对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有“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而良好校园环境的建设应该从物质和文化两个方面展开:第一,物质环境主要是指学校的硬件设施方面,比如校园的宣传栏、图书馆、宿舍、教室等场所。爱国主义教育的物质环境有其教育价值,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形式激励在校大学生主动学习并积极实践。第二,文化环境则主要是指校园爱国主义文化氛围的构建,比如学校组织的校园爱国主义宣传活动、学生社团组织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及校园网络上的爱国主义园地等。爱国主义教育的校园文化主要是在细微之处以无形的力量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深化其理论素养。

3.3.3 完善社会环境

环境对于人的教育起着隐性作用,制约并影响教育成效。首先,政府作为国家治理的职能部门应不断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供支持,运用法律手段整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并规范社会各界的爱国主义言行,引导爱国主义教育宣传并加强对网络媒体的监管。其次,新媒体教育平台和传统媒体作为中华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具有独特的教育优势,应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提供更加便捷、实用、与时俱进的教育资源。再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应充分容纳当地的文化资源,通过拉近大学生与爱国主义文化的距离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深化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并规范其爱国行为。最后,社区作为群体活动的主要生活场所,在当下有着不可忽视的教育作用。社区的宣传可在潜移默化中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供隐性助力。

落实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高校必须构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长效机制,紧紧抓住时代特征和学生自身的变化,重视从历史的角度去继承,更要立足当下,具备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从涵盖家庭、学校、社会进行全方位考量,助力大学生成长为可担负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爱国爱国主义时代
爱国拥军矢志不渝 扶危济困不遗余力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爱国是心中唱不完的歌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