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禽白血病的流行与种群净化技术研究进展

2022-04-16王慧

湖南畜牧兽医 2022年5期
关键词:种鸡鸡场母鸡

王慧

(湖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湖南 长沙 410131)

禽白血病(Avian leukosis)是由禽白血病病毒(Avian leukosis vi-rus,ALV)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多种白血病和肿瘤性疾病的统称,在全球各地均有发生,感染后大多表现为亚临床症状,比如免疫抑制、生长迟缓、生产性能降低等,少数表现为不同脏器和组织的肿瘤或血管瘤,严重制约了我国家禽产业的健康发展。在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中,禽白血病已列入全国中长期动物疫病规划防控中优先防治的二类禽病之一。鉴于ALV的复杂性、亚群多样性及病毒基因组的高变异性,至今仍缺乏有效治疗药物及疫苗,目前主要通过病原检测淘汰阳性带毒鸡来实现种群净化。最早在1988年就有育种公司开始开展禽白血病的净化工作,但净化工作进展缓慢,随着大家对净化工作的重视以及科技进步带来完善的配套设备,到2000年左右开始有育种公司完成净化工作。本文从AL的病原学、流行病学特征、传播途径、净化方案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禽白血病的流行情况及净化研究提供依据。

1 病原学

禽白血病的感染病原是禽白血病病毒(ALV),该病毒属于逆转录病毒科甲型反转录病毒属,为有脂囊膜的反转录RNA病毒。根据病毒囊膜糖蛋白序列以及宿主范围、血清中和试验等,把ALV分为A~K 11个不同亚型,只有A、B、C、D、E和J 6个亚型能够自然感染鸡群,其中A、B、C、D、J、K亚型为外源性ALV,均有致癌性,但在致癌特性和病毒复制能力上不同,经典禽白血病主要是由外源性的A、B和J亚群禽血病病毒引起,J亚群病毒有很强的致病性[1-2]。E、F、G、H和I属于非致癌性内源性病毒[3],但产生重组后的内源性病毒可具有较高的致癌性。2014年,在我国地方鸡群体中发现了一个gp85序列明显不同于已知现存的所有亚型的新ALV毒株,将其命名为K亚型[4]。欧洲国家流行最广的亚群是A和B[5],自从英国首次分离出J亚群ALV以来,其他一些国家也从患鸡中分离到该病毒。我国在1999年首次从肿瘤病鸡中分离检出J亚型ALV[3]。近年,我国流行的ALV-J的囊膜基因出现了碱基突变和缺失等变异,但仍保留了与致瘤相关的E元件序列。不同亚群ALV的重组也时有发生,重组后的病毒毒力有所改变。

2 流行病学

2.1 传染源与传播途径

禽白血病的发生无明显季节性,且潜伏期较长,自然条件下主要感染鸡,也可以感染火鸡以及如野鸡、竹鸡、鹌鹑等鸟禽[6-7],在水禽中发病和感染的报道比较少见。不同品系的鸡对病毒的抵抗力差异明显,且母鸡的发病率比公鸡要高[8]。病鸡、带毒鸡和被感染的种蛋、冻精等都是本病的传染源。病毒广泛存在于病鸡的泄殖腔排泄物、血液、胚胎以及羽毛囊中[9],带毒公鸡精液里也可检出。带毒母鸡产下的种蛋和孵化出的后代雏鸡以及带毒公鸡的精液等都会带毒,甚至在出雏时传染整个雏鸡群,导致雏鸡的高发病率和死亡率,感染的蛋鸡产蛋量会减少,死亡率高达20%以上,部分耐受过的雏鸡不会产生病毒免疫抗体导致持续排毒持续感染[6,9,12]。

ALV主要通过以下两种途径进行传播:(1)垂直传播或先天性传播。经由生殖道或蛋清发生的传播以及种系遗传性发生的传播,此为最主要的传播途径[10-11]。(2)水平传播,通过紧密接触(分泌物、排泄物、血液)发生的横向传播。通常由横向扩散导致ALV感染的临床症状并不会很严重,但这些带毒鸡所产的后代则发病几率很大。

2.2 流行情况

20世纪50年代,我国在甘肃首次发现禽白血病,到1999年首次在肉种鸡肿瘤病鸡中分离到ALV-J病毒[13]。直至现在ALV-J仍是主要流行的ALV亚型,对我国家禽业的发展构成了巨大威胁[14]。据调查,我国地方鸡种普遍存在ALV感染,不同地方品种感染差异性较大,目前也未采取任何净化措施[15]。2018年国内6个省份几乎同时暴发了AL,15~20周龄的繁殖肉鸡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临床症状,有的病鸡死亡率达到15%[16]。2019年~2020年在对山东省枣庄市鸡场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血清抗体监测中显示鸡场普遍存在ALV-J感染,群体阳性率为高达69.2%[17]。在对福建省种鸡J亚群禽白血病的流行调查中发现,福建地区的种鸡场均不同程度感染ALV,ALV-J抗体总阳性率为4.62%[8]。

3 禽白血病的净化研究

由于ALV的特殊性以及引起的临床症状的复杂性,至今没有有效的商品化疫苗和特效治疗药物,控制AL流行的主要措施还是对鸡群的完全覆盖式检测,及时淘汰阳性鸡达到鸡群的完全净化。目前,在生产实践中,AL的防控着重在种鸡场的防控和净化,做好种鸡场白血病的净化工作可以从源头上切断病原的传播。从原种鸡场核心群外源性AL净化、祖代或父母代种鸡场AL的防控、健全种鸡场繁育与饲养管理制度等方面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净化方案。

3.1 净化原则

在AL净化过程中,建议以这些原则为核心:(1)早期检测,越早检测越容易切断病原传播源头,把净化成本控制在最低;(2)全覆盖多重复检测,选择多种检测方式以增加检测结果的准确性;(3)病毒分离是确定阳性的金标准;(4)p27抗原的ELISA检测是鸡种群净化的核心,因为所有的ALV都具有相同的p27抗原,同时也注重血清A B及J抗体的检测,这两个指标可直接反应该鸡群感染的禽白血病亚型及水平传播情况。在范建华等对小群保种地方鸡AL净化措施研究中检测发现ALV-J抗体高的地方鸡种竞达到59%,A LV-AB高达25%,蛋清P27抗原高达62.1%[18]。(5)严格做好阳性鸡的淘汰和阴性鸡的隔离管理以及鸡场的生物安全措施。

3.2 净化方案研究

近年来,有关AL的检测和净化方案研究报道很多,可借鉴的相关资料也很多。由于AL的主要传播方式为垂直传播,从母鸡传给小鸡,一代一代传,逐渐放大,因此AL净化的重点是种禽核心群,是种源净化,崔治中教授[19]提出根据中国目前的养殖现状主要采取以下3种净化方案,简单概括为:(1)以病毒分离为主(金标准),主要针对原种鸡场核心群;(2)抗原检测为主,主要针对自繁自养的原种鸡场核心群的净化;(3)病毒分离和抗原检测结合,主要针对祖代或父母代种鸡场AL的净化。在实际生产中,国内的地方鸡种净化主要以第3种居多,但还需要结合禽白血病地区流行性及品种的差异来优化净化方案,达到更好的净化效果。下面,主要参考现有报道[19-22]的净化方案总结了一套针对原种鸡场从孵化到留种过程的净化操作程序。

3.2.1 公母鸡核心群初筛

首先对生产性能较好的公母鸡进行核心群初筛,选择母鸡所产蛋清和公鸡精液进行p27抗原检测,淘汰阳性鸡。

3.2.2 出壳雏鸡胎粪检测和淘汰阳性鸡

在出壳时,逐只采集1日龄雏鸡胎粪进行p27抗原、ALV-J抗体、ALV-A/B抗体及病毒分离等项目的检测。同一只母鸡所产雏鸡中,一旦检出阳性就应该淘汰其他全部雏鸡,同时淘汰相对应的种母鸡。对选留的阴性雏鸡,以母鸡为单位,将同一母鸡的雏鸡放于一个笼中隔离饲养,避免横向传播,同时也要避免外源性的ALV传入。

3.2.3 育雏后期病毒分离鉴定和淘汰阳性鸡

按育种规程,对后备鸡进行筛选后逐只采集泄殖腔棉拭子和全血,进行p27抗原、ALV-J抗体、ALV-A/B抗体及病毒分离等项目的检测,淘汰阳性后备鸡。在同一饲养笼中,一旦检出就应淘汰同笼中的其他后备鸡。对于选留的后备种鸡,可适当进行合群,维持小群隔离饲养。

3.2.4 留种鸡开产初期检测和淘汰

初产期是鸡群ALV排毒高峰期,应逐只取初生蛋蛋清;公鸡采集精液;其余鸡随即采集血浆。然后,进行p27抗原、ALV-J抗体、ALV-A/B抗体及病毒分离等项目的检测,淘汰阳性种鸡。同一小群中,如有一只为阳性,严格上来讲应该淘汰该群所有鸡。

3.2.5 留种前检测和淘汰

与留种鸡开产初检方案一样。

3.2.6 种蛋的选留和孵化

经过以上五个阶段的筛选与监控,留下来的种母鸡严格隔离饲养,避免同场其他鸡群的横向传染,同时每只母鸡仅选用1只阴性公鸡的精液进行授精。按规定时间留足种蛋,标号后置于出雏箱中出雏。

3.2.7 第二世代鸡的检测和淘汰

对经以上六个步骤留下来的种鸡所产蛋孵育的出壳雏鸡,作为净化后第二世代鸡。继续进行检测和净化淘汰,如此往复循环进行,直至种群达到完全净化状态。

3.2.8 净化状态的维持及管理

对种鸡核心群进行净化后能够持续3~4个世代都检测不出ALV阳性感染鸡后,便可转入维持期。在进入维持期后,可根据实际情况减少检测频率。在检测方法上面,也可以采用比较简单的检测胎粪和蛋清的p27抗原,可以省去病毒分离鉴定等技术要求很高的方法。当然,所有的净化程序都不可硬搬照抄,还需根据每个地点的实际情况及经验方法,逐渐摸索和成熟。

4 展望

近几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禽白血病的防控工作,相继出台了《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2012—2020年)》《全国肉鸡遗传改良计划(2014—2025)》等计划,均对禽白血病提出了净化要求,目前已有部分大型禽育种公司的核心群基本实现了种群净化。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参考这些成功案例,利用现代先进的技术,制定出适合养殖场实际情况的净化方案来实施净化工作。但由于我国地方鸡种种类繁多,分布面广,仍然存在散发流行的现象,并且从未做过系统地净化,我国种鸡群禽白血病的净化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

猜你喜欢

种鸡鸡场母鸡
肉用种鸡育成阶段的养殖管理技术
种鸡转群注意这七点
母鸡
种鸡休产期该咋管理
母鸡下蛋
母鸡
如何搞好鸡场消毒和病毒病免疫接种
鸡场常见寄生虫病的诊治
规模鸡场暴发鸡传染性鼻炎的诊治
山区规模鸡场常见疫病的防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