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译创”理论视角下的徽文化外宣翻译

2022-04-16英,孔

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徽州译者译文

秦 英,孔 标

(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 大学外语教学部,合肥 23120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强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也是党的二十大报告的关注点,中华文化走出去意义重大。近年来,在国家的提倡和支持下,中国文化“走出去”得到了长足发展,取得了较显著的成绩。随着中国在国际上地位的日益凸显及影响力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渴望了解和学习中国社会及中国文化。徽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极具地域特色更需走出国门,以丰富中国文化,巩固其在国际上的地位,并有机地融入世界多元文化体系中,以此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

翻译是不同文化间交流的有效方式,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文化走出去离不开翻译这一桥梁。徽文化由于地域的局限性及自身的多元性和复杂性等特点,迄今为止,相关文本的异语翻译及基于翻译文本的研究仍然甚少。中国知网以“徽文化翻译”为主题的相关论文仅有23篇(截止2022年11月),且大多论文是以某一个简单的文本翻译为载体进行分析的,比如:徽州民歌、景点解说牌、新安竹枝词、黄山市旅游解说词、徽州民俗文化词语、徽州楹联、徽州古建筑展品等的英译本;然而,也有少数谈论徽文化翻译的方法、质量及问题等。本文基于“译创”理论视角,试图对徽文化的外宣翻译进行探究,通过分析徽文化外宣翻译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合理的翻译策略及外宣策略,为徽文化译介提供有力的借鉴。

1 徽文化外宣翻译存在的问题

罗选民说“典籍翻译者即文化托命者,从事一种伟业,让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在冲突、协调和妥协中得到对话,中国文化的思想精髓从而在异域得到接受并发扬光大”。[1]在全球化的今天,徽文化的发展归根结底是要走国际化道路,与他者文化平等交流和对话,以便丰富中国文化及巩固其在国际上多元文化中的地位。然而,综观当前徽文化的翻译,发现存在较多比较明显的问题,如翻译的碎片化、翻译文本匮乏及管理机制缺失等。“目前,徽文化的对外传播还有很多问题,如对外传播意识淡薄,不够重视,缺乏一定的国际视野,文化传播不够主动”(卢迪[2])。当前徽文化翻译尚局限于旅游景点、民歌(如谷峰[3])及民俗词语(如陈彦[4])和建筑(如章亚兰[5]、王晓蕾[6])等方面,系统、全面的徽文化典籍翻译仍付阙如。诸如新安理学、新安医学、徽州朴学、徽剧等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无人涉足。

研究发现,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点:一是徽文化属于区域文化,受地域限制,尚未受到国人及海外汉学家足够的重视;二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推动工作主要关照中国宏观文化的对外传播,尚未关注各地区亚文化的翻译及传播;三是徽文化中诸如新安理学和新安医学等文化文本,包罗万象,内容繁多,专业性强,跨学科广,语言艰涩难懂,要求译者既精通外文、古汉语、中国古典哲学,又要掌握各领域的专业知识,使许多外宣译者望而却步。

2 “译创”与徽文化外宣翻译

翻译不仅是语言层面上的转换,更是译者对原作在文化层面上的重写。[7〗徽文化典籍著作的对外宣传不妨尝试采用“译创”的方式来进行。“译创”理论通过“译”和“创”,最终在差异性中实现文化杂合。译创是显现民族文化的有效手段,以此来表明自己的文化特性。[8]“译创”作为创造性翻译和翻译式创作模式能够赋予译创者更多的自由空间来选择所需要的源语文本,而不囿于翻译的原文和译文的二分法,打破了翻译与原创的边界,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解决和规避一些影响传播效果的不可译因素。

2.1 “译创”的缘由

“译创”(Transcreation)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印度诗人兼翻译家普鲁肖塔玛·拉尔于1957年正式提出的,来表达一种“翻译+创作”并存的写作模式。[9]后殖民研究兴起之后,印度英语文学本身被认为是一种“译创”。正如印度学者多拉·萨尔瓦多所说,印度作家用前殖民者的语言(英语)进行写作,虽然是一种原创实践,目的却是传播印度本土的文化,这种后殖民写作就是一种“译创”。[10]如此说来,中国的“译创”活动其实早在20世纪初就已经出现了,最典型的“译创者”代表莫过于林语堂先生。林语堂的大部分英文作品是融合了翻译、编辑、阐释、改写及创作等多种形式为一体的中国文化著作。正如冯智强等所说:“林语堂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翻译模式的桎梏,无论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都进行译、编、创的融合与会通”。[11]林先生用英语向世界介绍了中国的社会与文化,使中国文化走出国门为世人所知,并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占有一席之位,堪称中国文化对外译传的的杰出代表。林语堂先生秉承“中西融通”的文化观念,坚持“入西述中”策略,倡导在充分消化吸收双重语境中文化质素的基础上,以易于目标语接受者理解的方式重塑中国经典,兼顾中国文化异质性与异域传播。[12]

“译创”创作方法同样适用于徽文化的对外传播。在徽文化外宣成效并不显著的前提下,基于徽文化的复杂性及文化的不可译因素,本文提出用“译创”的方式来对外译介徽文化,探讨“译创”理论的内涵及其在文化对外传播中的现实意义、徽文化“译创”的可行性、“译创”手段、“译创”内容及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启示作用。

2.2 “译创”在徽文化翻译中的可行性

“译创”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传播路径使得原文和译文、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成为双向流动的对话关系,为文化传播与文化杂合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将他者文化与本土文化通过对话和互文进行文化杂合,创建了两种文化并存的第三空间。译创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对徽文化的传播和翻译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能够某种程度上解决和规避因文化的异质性而产生的不可译现象。译创者可以在翻译式写作中融入创造性翻译来对徽文化进行模块化阐述,在用“译创”的方式进行文化外宣时,译创者能够用译语时而翻译、时而评述和创造来完成对原文意义的传达。此举要比原文/译文二元对立的忠实性翻译更有灵活性、可行性、易操作性,并能加强“译创”作品对目的语读者的吸引力和理解性。

2.3 “译创”在徽文化翻译中的体现

翻译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行为,因为翻译的意义不在于翻译活动本身,而在于通过译文在目标语文化中实现既定的目标。[13]徽文化本身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拥有大量的文化负载词,译者在英译时应重视文化信息的传递,把具有徽州特色的各类文化信息通过翻译最大限度地传递出去,以达到宣传徽文化和进行跨文化交流的目的。译创大师林语堂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基本是以音译和直译为主、解释和注释为辅。[14]本文借助林语堂先生对待中国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通过实例分析,旨在探讨译创理论在徽文化外宣翻译中的应用和发挥的作用。

2.3.1 音 译

音译,即在翻译时保留汉语的发音或采用近似发音,这种方法通常用于在目的语中找不到对等词汇时,或以之表达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事物或概念。[15]Steele认为,从翻译策略来看,译出母语的翻译是一种主动的文化输出手段,更多地体现源语社会的意志,遵从原文本的规范。[16]这种翻译方式既可以更充分地把握原作,又能避免或减少目的语读者理解上的误差,能更真实地传递我者形象。译创理论在处理文化专有名词时采用音译的方法,就是为了保留源语文化特色,主动进行文化输出,如下例所示。

例1

中文:黄山脚下的屯溪老街由西镇街、八家栈、新市街向东蜿蜒而成。[17]14

英文:At the foot of Huangshan Mountain lies the ancient street Tunxi consisting of Xizhen,Ba Jiazhan, and Xinshi streets.[17]14

徽文化中典型的地名、景点名等特指专有名词,使用音译的翻译方法,保留了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同时也是文化自觉和自信提高的表现。上句中的“西镇街”“八家栈”和“新市街”若直译为“West Town Street”“Eight Warehouses”“New City Street”就失去了其文化韵味。如徽州屯溪老街的“八家栈”因当时街上有8家商栈而得名,其历史悠久,且与新安程氏族人程维宗有着历史渊源。所以在翻译时,直接将其音译为“Ba Jiazhan”,而非“Eight Warehouses”更能凸显其地域文化特色,既传播了徽文化,又激发异域读者了解徽文化的好奇心。若通过音译+注释的方式来进一步阐释这些文化负载词的话就能既保留文化特色又为目的语读者所理解和接受,更有效地保证徽文化在世界文化交流中不失语,不走样,不变形,如下例所示。

例2

中文:为了更好地留住财气,徽州村落通常还在水口处增设“关锁”。[17]14

英文:In order to better retain wealth,“Guansuo(a facility functioning as a gate)” is usually added in Huizhou villages at the water outlet.[17]14

徽州人认为,水即财富之气,留住了水就是留住了财气。所以,徽州古村落都建有水口,水口处设关锁,以便留住财气。在翻译上例中的“关锁”时,作者采用了音译加注释的方式,将“关锁”译为“Guansuo(a facility functioning as a gate)”,既保留了徽文化的地域特色,又清楚解释了关锁的作用——像门一样锁住水口,得水聚财气。不过,上文若进一步增补译文,将“关锁”译为“Guansuo(a facility functioning as a gate to lock the water outlet and accumulate wealth)” 文化意义则更为清晰,目的语读者读后更能理解徽文化中“关锁”的意义和内涵,了解徽州人在水口处增设“关锁”所表达的美好愿望。徽文化外宣翻译中体现该译创原则的例子还有“牌坊”(Paifang, a huge archway-like architecture commending people’s feats, loyalty, filialness,chastity and righteousness”[5]142),该文化负载词的音译保留了文化特色,进一步的注解则使目的语读者清楚理解“牌坊”的文化内涵——褒扬功德,旌表节烈,表达出徽州人矢志不渝追崇儒学的情怀。

2.3.2 增 译

增译就是在译文中添加一些原文没有的字眼, 有时是为了让译文读者更清楚地理解原文的信息, 有时则是为了使译文更加完满, 更富有宣传性。[18]通过增译,一方面能有效保证译文语法结构完整;另一方面能确保译文意思明确。增译是译创策略比较重要的翻译方法。所增加的部分为译者提供了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的空间。徽文化英译中不乏通过增译的方式来进一步阐释文化负载词的情况,如下例所示。

例3

中文:各家的单位有大小之分,一般进门为前庭,中设天井,后设厅堂,叫二进三开间。[17]32

英文:The compound of each family varies in size.It is generally made up of the forecourt, Tianjing or skylight(a courtyard placed in the middle of the compound for ventilation and lighting purposes)and back halls, which is known as “two-court, three-beam”.[17]32

在徽州风水理论中,水是“玉气”和“财富”的象征。天井巧造“四水归堂”,寓意暗室生财。上例中,译者在翻译“天井”这个文化负载词时创造性地增译了“a courtyard placed in the middle of the compound for ventilation and lighting purposes”,如此增添了天井的构造信息和用途,使译语读者对天井有了更加立体全面的理解。

另外,徽文化中的“美人靠”(beauty recliners, special benches for servants and women)”、“百忍堂”(One-Hundred Ways of Endurance Hall, enduring family members and chores can bring harmony and prosperity to the family)和徽州版画笔法“钩、勒、皴、擦、点”中的“皴”(Cun, the method of showing the shades and texture of rocks and mountains by light ink strokes in landscape painting)”均是采用了增译的译创方法,透过意义和文化的传递,彰显徽州人诗情画意的生活,隐忍大度、温馨和睦的家庭夙愿和高超的国画技艺。由此,“祠堂”一词采用增译的方法翻译为“the memorial hall, built for worshiping the ancestors and praying prosperity for the family, can also be seen as a symbol of a powerful clan”就能充分地传递出徽州人那种“无祠则无宗,无宗则无祖”的强烈家族意识。“马头墙”译为“horse-head shaped wall”也是增译的典例,能让目的语读者清晰地理解到是形似马头的墙,而非马头做的墙,可凸显徽州建筑文化特色, 实现徽文化负载词的有效传译。

2.3.3 省 译

省译也叫 “删减” 翻译, 即在翻译的过程中省掉一些东西,[19]以此来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众所周知,汉语重声韵对仗、押韵对偶,惯用四字结构,语义重叠; 英语讲究简洁明快、逻辑严谨。因此,在翻译时,考虑到英汉表达方式的差异,译者需作适当的删减,以便更好地适应目的语读者的思维和表达习惯,传递精髓,帮助读者精准把握句子含义,避免语言冗余、累赘,使得表达更加简洁明了。省译法亦是译创策略的一种常见表现形式。出于文化交流的目的,译者以目的语语境为导向,充分考虑译文的接受度和理解度,在不影响交流的前提下对原文中冗余的信息进行删减,充分体现了译者的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如下例所示。

例4

中文:“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为了显示木材天然文理,雕品通常不施色彩,清新淡雅,称为“清水雕”。[17]57

英文:In order to show the natural grain of wood and the natural beauty, colors are usually not applied to the wood carvings, which is known as “Natural Carving”.[17]56-57

在中文表达中,译者会引用诗句来深化主题,使文章锦上添花。上例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出自李白的《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意思是像那刚出清水的芙蓉花,质朴纯洁,毫无雕琢装饰。此句中用以喻指徽州木雕像出水芙蓉那样天然、清新、淡雅。此诗句与后面的句子描述语义重叠,考虑到英汉表达方式的差异,故英译时,译者对此诗句做了省译处理,简明扼要地译出句子含义,以确保译文简洁明了,符合译语读者的思维及视野期待。

翻译中,除了诗歌的省译,还包括四字成语的省译。如“斗山街浓缩了徽派建筑的主要特色,以许、汪、扬、王四大家宅为主要代表,气势恢宏,造型古朴,雕饰精致,自成一格...”[19]。上句中“气势恢宏,造型古朴”这两个四字成语是用来描述斗山街徽派建筑的大气的,属于抽象概括,“气势”和“造型”若无具体描述还是很难让读者有较直观的阅读感受,与其直译,不如省译,将之译为“Doushan Street boasts the feature of Huizhou architecture.The representative houses belong to Xu,Wang,Yang and Wang.Their houses have their own unique styles with simple structure but exquisite wooden carvings...” 更能为目的语读者理解和接受。

2.3.4 意 译

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意译强调的是译语文化体系和源语文化体系的相对独立性。意译的使用体现出不同语言民族在文化方面的差异性和本民族的语言特征。徽文化中有很多词汇和表达具有浓郁的文化特色,为了避免文化信息缺失和直译加注释的冗长,就需要借助意译来完成意义传递的任务。意译不拘泥原文结构形式与修辞手法,以信息传递为要义,兼顾源语文化内涵和译语读者的思维和表达方式,对源语是一种创造性改写,旨在有效地传播信息和文化内涵,如下例所示。

例5

中文:徽州木雕图案...如荷花配鸳鸯叫“和美”,荷花配对虾叫“和顺”,荷花配青蛙叫“和鸣”,荷花配螃蟹叫“和谐”,寓意深刻,构思奇妙。[17]55

英文:The themes of the woodcut patterns are...For example, there is lotus and ducks, lotus and shrimps, lotus and frogs, lotus and crabs.The animal and plant come in pairs, which means harmony and success by taking the homophones of the animals and plants.[17]55

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徽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在其极具特色的建筑装饰艺术——木雕的创作上“和”文化的体现尤为明显。家庭和美、诸事和顺、琴瑟和鸣、社会和谐,都表达了徽州人对吉祥、和谐与成功的追求。中文表达精选中国意象词,如“荷”“鸳鸯”“对虾”等,源语读者理解起来毫无障碍,“荷”通“和”,意指和谐和美,“鸳鸯”“对虾”则寓意成双成对、幸福美满。但碍于文化的异质性,这些动物意象对于译语读者来说只指示一种动物,无法使其获得如源语读者同等的理解和心理感受,甚至使译语读者产生疑惑。为了更好地传递句子意义和文化内涵,这里采用了意译的译创方式,改变句子结构,用there be 句型译出句中动、植物意象名词,而后使用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直接译出这些成对意象蕴含的意义,即代表“harmony and success”,如此创译,既避免了直译的冗繁,又高效地实现了意义与信息的传递。

2.3.5 替 换

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的一个主要途径。翻译活动一方面需要确保各自文化某种程度上保留其异质性,另一方面也会因文化差异而遭遇各种瓶颈。在不同文化中,语言的象征意义会不尽相同,在翻译时,译者不能只求文化词语表面上的对等,而是需要通过文化负载词替换等译创方法来实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20世纪60年代末至90年代,亚洲四个发展迅速的经济体,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新加坡被称为“亚洲四小龙”。然而,“亚洲四小龙”的英语译文是“Four Asian Tigers”, 这是因为dragon 在西方文化中的意象是邪恶、贪婪,和中国文化中的吉祥、正义、兴旺和力量背道而驰,于是用tiger(代表勇气和力量)来替换dragon。文化负载词替换是为了精准传递信息,再现源语文化特色并确保译文为目的语读者所理解和接受,徽文化的翻译也可以运用这种译创手段。

例6

中文:“枕山”即村后有山,徽州人认为这是靠山,俗称“来龙山”。[17]5

英文:“Backed by hills” means a mountain is behind the village, which Huizhou people think is a patron——commonly known as “the mountain that attracts phoenix”.[17]5

在例6中,原文中“来龙山”的“龙”寓意吉祥如意、飞黄腾达;而译文则是“the mountain that attracts phoenix”。因为,在西方,“龙(dragon)”完全没有汉语中积极正面的文化信息和内涵,故翻译时替换成“phoenix(凤)”。“phoenix”在西方有长生、复活、重生之意,代表希望、美好。替换文化负载词,用译语的文化符号来翻译,成功达到同等文化信息和意义传递的效果。

2.3.6 仿 拟

仿拟(parody)又称仿用或套用,是一种使用广泛的修辞格。顾名思义,它是根据表达需要,模仿或套用已有的词、句、篇,而临时生成一个新的词、句、篇[20]。这里的句可以是名言、警句、谚语。谚语仿拟是译者创造性地利用了原谚语的接受度和影响力,仿拟同样的句型来传递中文句子的含义,虽“改头换面”但却给人一种“一见如故”的感觉,不由“会心一笑”。仿拟这种修辞能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 既有对仿拟本体的领会,又有仿拟仿体新信息所赋予的新颖别致[21],完成高效的文化传递。如下例所示。

例7

中文:族下有房,房下有家。[17]35-36

英文:Where there is a clan, there are branches, and the branch is then divided into families.[17]35-36

例8

中文:无徽不成镇。

英文:No Hui merchants, no towns.

例7的翻译仿拟了谚语“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有志者事竟成)。目的语读者对该谚语是非常熟悉的,这种熟悉度会帮助译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徽文化中“族”“房”“家”之间的关系。例8则是仿拟了“No pains, no gains”(不劳则无获),既生动又活泼,再现了徽商的影响力,凸显了徽商丰富的文化意义和历史意义。

综上所述,徽文化的外宣翻译可采用音译、音译+注释、增译、省译、意译、替换和仿拟等多种译创方法来最大限度地保留徽州地域文化特色,实现有效的意义和文化的传播,将徽州的艺术和故事娓娓道来,使译语读者更好地理解、接受徽文化。

3 徽文化走出去策略

徽文化属于区域亚文化,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有关徽文化典籍的翻译更是鲜有人问津。徽文化要想走出国门,需要徽州地区政府和人民共同努力,提高文化自觉,有意识地推动徽文化典籍的外宣翻译。作为安徽人,我们不能被动地等着域外他者来译介我们的文化,而是需要自己主动出击,依靠自己的力量来翻译和传播徽文化。当地政府更需要发挥引领和支持作用,通过设立专项经费,邀请有能力的专家和培养翻译人才来加强徽文化的对外译介。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讲好“徽州故事”。

3.1 选拔、培养徽文化外宣翻译人才

徽文化外宣的成功与否主要靠外宣译者,译者在徽文化的翻译中将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徽文化外宣翻译,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转换,更是把徽州地域文化传播出去的过程,要求译者在译文中最大限度地保留地方文化特色。这就要求译者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和娴熟的翻译能力,还要对徽文化极为了解,并拥有深厚的徽文化素养。[22]因此,译者要做到以下三点:首先译者要通过参加培训和讲座,提高业务水平,促进学术交流;更新文化传播的主体观念、培养文化自觉、建立文化自信;其次,译者需要采用“译创”翻译理念来处理徽文化典籍中的文化负载词,“夹叙夹译”,实现文化自译,这样才能为目的语读者所理解和接受,同时也能最大程度保留徽文化的地域特色和异域风情。再者,译者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勇担传播徽文化的责任和使命,加强与外国译者之间的合作。我国译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徽文化的内涵意义,对其进行原汁原味地解读,外国译者能够更好地了解译语文化及译语表达,两者合作,能发挥语言和文化的互补作用,更高效地去译介徽文化,展现其魅力,增强其活力和吸引力。

3.2 优化整合徽文化外宣翻译资源

徽文化资料种类繁多,数量巨大,涉及广泛,包括买卖契约、信札案卷、宗族牒谱、理学经典、劝善书等文献资料,且目前对徽州文献资料的编译工作缺少体系和组织保障[22],这就更需要译者优化整合徽文化外宣翻译资源,对徽州典籍进行深入挖掘整理,挑选出极具代表性的能突出积极正面的文化意象和区域文化特色的精华部分。徽文化的外宣翻译应包括对古籍卷册的整理翻译,包括对徽州地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如黄山、西递、宏村等景区的宣传推介,以及对徽州人文景观及徽州风土人情,如徽派建筑、徽州三雕、新安四宝、徽剧、徽菜等的外宣译介。译介方式可以是系列丛书翻译、制作英文版的文化宣传册、拍摄类似于《美丽中国》的英文版徽文化主题纪录片等,利用数字信息技术,多渠道“讲述安徽故事,传播安徽声音”,提高徽文化自觉和徽文化自信,建立徽文化认同。

4 结 论

“译创”理论指导下的翻译实践有助于译者充分发挥主体性和能动性,更灵活地解构文化,译介文化,输出文化,为目的语读者提供高质量的译作,促进文化的沟通与交流。徽文化特色鲜明,底蕴深厚。本文通过研究发现,徽文化外宣翻译采用音译、意译、增译、省译、替换和仿拟等译创策略能有效地实现文化的传递和保持,加强目的语读者的理解和接受,这也为更多徽文化典籍的译介提供了有力的借鉴和参考。徽文化走出去任重而道远,需要译者提高文化素养和译介水平,多渠道地对其进行推介,以提高徽文化的影响力,丰富中国文化,助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猜你喜欢

徽州译者译文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徽州春雪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徽州绿荫
译文摘要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I Like Thinking
溪边桥下,春里徽州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