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问题·路径:新时代美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实践探赜
2022-04-16刘天枝梅运彬
刘天枝,梅运彬
(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教育部和共青团中央也明确提出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并强调德育、美育等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并促使其自主地接受这种影响,从而形成符合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2]4。美育即审美教育,是指通过对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以及各种美的表现形态的审美活动,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欣赏、审美表现和审美创造能力的教育,其本质上是一种生命教育[3]。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这二者必须相互渗透才能有效增强大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提高他们的个人修养。当前,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融合和渗透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与困境,对新时代大学生的成长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为此,高校需要结合二者的内在契合性,探索符合时代发展的教育新理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逻辑: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联
美育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起着促进和支撑作用,在教育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更广泛、更专业的美学知识,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汲取美育的精华,能更好地促进美学知识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意识的结合,实现二者优势功能的最大化。
(一)教育目标的一致性
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从表面上来看,美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鉴赏能力与创造能力。但实质上,美育的目的是使人的思想品德和心灵得到升华,使人的身心得到充分发展。德国美学家席勒说:“唯有在审美状态中,我们才感到我们好像挣脱了时间;我们的人性才纯洁而完整地表现出来,仿佛它还没有由于外在力量的影响而受到任何损害。”[4]67由此可见,培养完整的人是美育的最终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政治和道德素养,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因此,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相同的教育使命和目标——塑造健全人格的人、培育完整的人。尽管两者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着差异,但它们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即都是通过具体的教育载体来美化人心、启迪心灵。新时代,两者统一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这一根本任务之中,都是教育者教育学生的途径,都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
(二)教育内容的契合性
美育的基本内容是通过创造美的形象和氛围,利用不同形式的美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塑造人们的人格,从而推动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虽然美学理论知识是美育的主要内容,但是我国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主义服务,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接班人和建设者,因此我国的美育具有意识形态性,包含着相当丰富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方面的教育内容,美育必然会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爱国主义思想等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5]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指导,向学生传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其他符合我国国情的政治理论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把他们培养成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贡献的人才。由此看来,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契合性——都包含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等内容,都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教育目标,都以榜样激励和价值引领为教育手段。
(三)教育方式的互补性
美育在教育中更加注重情绪的引导和情感的培养,更偏向于感性的间接的教育手段,善于通过绘画、诗歌、音乐等载体对学生进行教育。美育的这种教育方式是潜移默化的,能使学生在欣赏美、品鉴美、创造美的过程中获得情感价值和提高道德修养,提高他们追求真善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与之相比,思想政治教育较多运用直接的理性的教育方式,尤其以理论教导为主要手段;更注重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侧重于使学生学习领会道德规范和政治理念;更注重学科的科学性和理论性。由此看来,善于潜移默化影响人的美育和通过直接理论说教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式是对立统一又相互转化的,它们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为美育的发展指明正确方向,美育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共同为提高学生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质做出贡献。
二、困境: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和美育毕竟具有很大差异,因此二者融合与渗透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美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课堂结合力
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现状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者吸收美育思想并将之融入教育工作的力度不够。虽然思政课教师意识到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具有共通性,但是教学中依然存在将二者割裂开来的情况。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审美内涵的支撑。美育内容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思政课教学效果。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课程内容吸引力不强,未能受到大学生的广泛关注,原因之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课教材编写过于重视理论性、逻辑性,没能充分发掘和展示教材内容的理性美、社会美。其次,思政课教育教学方式存在简单生硬的倾向。单纯进行理论灌输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点,思政课教学可以借鉴美育的教育方式,利用音乐、电影等载体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领悟理论精要。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平台过于单一。在信息技术非常发达的当下,许多思政课教师固守传统教学观念,依然将课堂教学当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不甚重视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与利用。相比于美育,高校思政课教学没有充分发挥微博、抖音、腾讯会议等新媒体的作用,没能利用好形象感性的理论知识、呈现手段去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美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文化感染力
感染力是美育独特的优势,能使学生更好地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增强提高审美品位与道德修养的自觉意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然而,当下高校美育营造的文化氛围不够浓厚,感染力欠缺,难以帮助学生敏锐地发现美、深刻地感受美和积极地创造美。高校美育感染力匮乏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部分高校为了应付上级检查与考核,校园美育氛围的营造带有明显的形式化倾向,缺少人文情怀和吸引力,甚至还会存在强制学生参加美育活动的现象,致使有的学生对美育产生了抵触情绪;二是高校校园文化存在与学生审美需求相脱离的现象,有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一味追求热点话题,不注重发掘所用素材隐含的审美价值和教育价值,在利用校园文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方面做得不到位;三是校园文化的创新性、丰富性有待进一步提升,有些高校的校园文化内容单一、保守陈旧,致使美育地位日趋边缘化,育人作用日益衰微,阻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的有效融合。
(三)美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教师支撑力
目前,有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把握不准,认识不够深刻,将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起来的主动性不强,推动融合的力度偏弱。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目标的辩证统一关系的认识不到位,认为二者教育目标虽然具有一致性但实际上内在关联并不紧密,故而他们对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出现这种认识与理解的偏差,主要原因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没有系统地学习美学知识和美育理论,无法从理论的高度深层次地认识美育的价值和美育实施的机制,因此在工作中无法发挥美育的育人优势。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方式的认知出现偏差,普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而美育大多在课外实施,因而创新美育内容和方式的积极性不高。有的思政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了美育内容,但目的还在于讲授政治理论,没有真正将美育内容转化为政治理论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难以使学生将美育思想内化于心和外化于行。三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自身在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中身份角色的理解出现偏差,普遍认为自己的任务是将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忽视了自身话语表达、衣着打扮和行为举止对学生的潜在影响。他们没有意识到,自身的形象与气质表现是一种无声的教育资源,也是直观而真实的隐性美育教材。
三、探索: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路径
基于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联,高校可以从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和教育载体等方面着手推进二者的融合,利用美育的独特优势增强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一)坚持以人为本,强化新时代美育理念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主客体情感与认识的交流互动过程,教育主体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水平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因此,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的融合,师资队伍建设至关重要[6]。首先,高校要提高对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深化教师对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一致性的认知。高校要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培训,促进他们对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有更准确、全面、深入的理解。其次,高校教师要增强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自觉性。教师要自觉学习美育理论,深刻理解和把握美育的基本内涵、教育内容和审美方式,自觉将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起来;要增强美育意识,提高对美育的关注度,自觉从美育中汲取精华,做到与时俱进,使思政课教学紧跟时代审美潮流,使审美引导与思想教育相得益彰;要积极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主动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渗透美育理念,做到以情感人、以美怡人、以理服人,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最后,高校要加强制度建设,主推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进程。学校可以把美育纳入教学综合考核中,以便引起师生的重视;可以在经费、师资配置等方面加大对美育的支持力度,提升美育在教育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形成良好的推进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氛围。
(二)借鉴美育教育方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美育观对我国教育事业尤其是思想教育工作有着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指导价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自觉以马克思主义美育观为指南,将美育对学生审美观念、审美情趣的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求真求善的目标结合起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果能坚持与时俱进的理念,将美育内容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就很有可能引发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方式的变革和创新,为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输入新鲜血液。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美育教育资源,整合美育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借力美育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做好充分准备。在教育方式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做到寓教于美、美教并重,以激起学生的思想共鸣和情感共振。比如,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多方借鉴美育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注重学生情绪引导和情感培养,增强教学感染力和理论说服力。
(三)借助美育优势,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7]。除了课堂教学这个主要渠道,高校还要开发利用更加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首先,高校可以组织力量,创作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先进政治思想的文化文艺作品,如校园剧、宣教画、美术作品等,通过节目演出、作品展览、现场教育等方式,让学生在感受艺术美、社会美和文化魅力的同时接受思想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其次,高校可以借助学生社团,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发现美和感受美,进而指导学生表现美、创造美,多管齐下地促使学生提高思想认识水平,达到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共同发力、互惠双赢的效果。比如,学生摄影社团可以定期组织成员用相机捕捉生活中美的风景、美的人物和美的行为,并举办摄影艺术展,将自然之美、社会之美呈现给其他同学,在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过程中提高审美能力,升华思想境界。最后,思政课教师要积极开发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课程。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建设网络课程平台并开展线上教学,不仅能突破时空限制、降低教学成本,还能为教师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和加强与学生交流提供便利。比如,思政课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课程平台的群点名、课堂讨论区和课后作业板块即时掌握学生的在线学习状态。更重要的是,网络课程平台可以为教师将海量的美育内容呈现给学生提供充足的空间和快捷的方式,有助于在短时间强化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进而提高美育的渗透力与吸引力,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力。
(四)坚持以文化人,增强校园环境感染力
校园环境是隐性课程的重要载体,关乎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质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重要价值。大学生在充满美育氛围的校园里生活和学习,在充满文化气息的优美校园环境的熏陶感染下,容易焕发崇尚美好事物的热情。他们的性格养成、人格塑造等方面,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首先,高校要以校训校风为引领推进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建设,突出美育主题、红色文化主题,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将校训校风落实到日常教育工作中,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认同它们的内涵与外延,还要指导学生将校训校风外化为行动。其次,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突出校史文化和校本特色,打造个性化景观,建设充满青春气息和人文精神的育人环境,使学生在优美温馨的校园文化环境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最后,高校可以围绕美育主题举办校园文化活动,例如合唱比赛、文艺汇演、书画展览、音乐剧、电影节等,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使学生能深刻领悟美、高质创造美,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审美观,借美育之力不断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综上,高校要坚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督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树立科学美育理念,不断创新和优化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载体,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美育的有效融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更好地履行立德树人使命,为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