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蚕桑学会第十四届理事会工作报告
2022-04-16浙江省蚕桑学会
浙江省蚕桑学会第十四届理事会产生于2017年1月12日在杭州召开的第十四次会员代表大会,正值浙江省蚕桑产业转型升级时期,学会在省科协的领导下,在有关部门和全体会员的大力支持下,围绕学会“四个服务”的宗旨和本届理事会主要工作目标,以促进浙江省蚕桑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为中心,搭建平台服务好会员,积极发挥广大会员在咨询服务、科技创新、科学普及等方面的作用,较好地完成了各项任务。
一、坚持党建引领,强化学会自身建设
一是建立学会党组织,凝聚会员奋进力量。学会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坚持以服务蚕桑科技工作者为根本、坚持党建与业务融合发展,根据省科协党组要求,于2018年8月建立了党的工作小组(浙蚕学〔2018〕9 号),小组成员由吴海平、曹锦如、王永强、杨明英、梁大刚、周海明、钱文春等7 人组成,吴海平理事长任组长。学会每年定期参加省科协所属学会党建学习活动,为让更多会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央、省委重大决策、省科协重要会议精神等,学会多形式开展学习教育活动,以集中学与自学相结合,组织召开理事扩大会议集中学习5 次,深入学习《习近平在浙江》、《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党的十九大精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等内容;实地学与在线学相结合,湖州市、嘉兴市等蚕桑学会组织全体理事及会员参观南湖革命纪念馆,开展“传承‘红船精神’,牢记初心使命”主题党日活动等。通过多种形式,把广大蚕桑科技工作者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
二是加强学会组织建设,确保学会工作健康开展。严格按照学会章程开展工作,以理事(扩大)会、常务理事会为主要管理框架,开展学会各项管理工作,体现“民主办会”原则,力求决策透明规范。定期召开理事(扩大)会议,部署全年重点工作,讨论下一年度重点活动安排;及时召开常务理事会议,商讨重要活动具体安排,如承办中国蚕学会全国会议、下一届会员大会筹备情况及理事会候选人产生办法和名单;不定期召开理事长、秘书长(扩大)会议,确定重要事项方案和任务分工等。自本届理事会成立,为提高工作效率,畅通沟通方式,建立了微信办公群,及时发布学会相关工作动态。此外,设立了以地区和县市为基础的会员小组,组长协助做好会员推荐以及会员信息核对和补充工作。五年来,共发展新会员128名,其中省农业农村厅会员小组1名,省农科院会员小组9名,浙江大学会员小组4 名,杭州市会员小组41 名,嘉兴市会员小组30名,湖州市会员小组12名,金华市会员小组3名,丽水市会员小组11名,绍兴市会员小组15名,开化地区2名,现有会员1208名。
二、发挥智囊团作用,服务蚕桑产业健康发展
分析产业趋势,树立浙江蚕桑发展观。近年来,浙江茧丝绸行业在全省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小,蚕桑生产自2008 年以来连年减产,呈现下降态势。以学会为平台,聚多方力量,分析产业现状,每年定期召开理事扩大会议,除全体理事外,还请非理事的重点市县蚕桑业务主管部门、蚕种生产单位领导,嘉兴、湖州市蚕桑学会秘书长参加会议,引导蚕业同仁正确认识蚕桑产业的历史地位,切实转变思想观念,探索新工作方式,创新技术模式,增强信心,促进产业健康发展。通过群策群力,在2021年浙江省蚕桑生产扭转了蚕茧产量下降态势,蚕种张种产茧量创历史新高,蚕茧质量大幅提高,工厂化养蚕再上新台阶。
开展深入调研,为政府部门决策当好参谋。一是报送《关于加快浙江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至省农业农村厅,提出了在“十四五”期间浙江省蚕桑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发展方向、主要任务与保障措施,该意见被采纳并在全省农业系统印发(浙农专发〔2021〕64 号)。二是服务创新型企业,多次赴嵊州巴贝开展工厂化养蚕专题调研,撰写调研报告《关于报送推进蚕桑产业转型发展情况》报送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嵊州市数字农业建设项目与巴贝工厂化养蚕进展情况》报省农业农村厅。三是指导地市蚕桑学会积极为产业及社会热点问题发声,仅湖州市蚕桑学会撰写调研报告《“东桑西移”背景下创新发展我市蚕桑产业的对策建议》、《关于挖掘我市文化资源,传承弘扬湖州丝绸文化的建议》等提案(建议)等14份。
三、搭建交流平台,推动学术活动深入开展
学会是会员之家,不仅是沟通会员的桥梁,也是会员交流学术成果、了解新技术新信息的重要平台。针对制约蚕桑产业转型升级中的技术瓶颈,选准主题开展学术研讨、技术交流,通过技术理论研讨、实用技术交流、典型现场参观,为新常态下蚕桑产业的发展拓宽思路,提供技术支撑。五年来,学会共主办了9次学术研讨会,共有830余人参加会议,因疫情原因,部分计划召开的会议取消或延期举办。
根据中国蚕学会的学术活动安排,共组织了170 余人次参加了15 次全国性学术活动,提交论文76篇。每次活动浙江省不仅有代表参加,而且均有重点论文在大会上报告。连续三年推荐浙江大学杨明英、王华兵教授等团队参加“全国大学生蚕桑生物技术创新大赛”,取得优异成绩,累计获得特等奖14项,一等奖16项,二等奖10项,优胜奖2项,另获1次优秀组织奖。
四、主动对接科协活动,增强学会活力与知名度
以促进浙江省中西部乡村振兴发展为目标,省科协已连续4 年举办《浙江省中西部乡村振兴战略论坛暨农村实用技术对接活动》,我学会积极组织稿件并派代表参加会议。累计投稿9篇,其中《提升蚕桑产业综合效益的探索》和《天然彩色茧生产技术》论文被评为优秀奖,《不同果桑品种综合性状调查》被论文集收录,并获得荣誉证书。
学会申报并获得省科协立项资助项目3 个,资助资金共25万元,分别是:①“蚕桑产业发展与结构性改革论坛”。2017 年5 月14 日,省蚕桑学会联合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在浙大紫金港校区举办了“一带一路”丝绸创新创业国际论坛—暨桑蚕茧丝绸研究与应用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10多个省、市从事蚕桑相关工作的15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邀请西南大学鲁成教授、万事利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李建华等作主题报告,此次的研讨会为蚕桑行业人员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交流机会,为今后的蚕桑行业发展与应用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新视角。②“助力湖州蚕桑产业发展创新驿站”项目。通过项目实施,在湖州南浔区练市镇朱家兜蚕桑专业合作社建立了浙江省首个蚕桑创新服务驿站,建立了优新桑、蚕品种的引进试验、繁育推广示范基地,实施了蚕茧优质优价评价体系示范与应用,建立了蚕桑循环利用新模式及果桑休闲采摘模式与产品开发,对蚕桑产业兴旺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③“育才工程资助培养人员项目”。会员陈琳通过该项目支持,研究了桑树寒冷抗性、耐剪伐的分子特点,提出了桑树晚秋叶老化和耐剪伐的分子和农艺鉴定指标,为多元化利用品种分子辅助育种提供了理论支撑。发表SCI 论文2 篇,中文核心期刊1 篇,授权专利2 件。在所有项目实施过程中,切实按照合同,严格财务制度,完成验收工作。科协项目的支持,对于促进产业发展、提升会员活跃度、增加学会活动经费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五、积极采取措施,确保《蚕桑通报》出版发行
会刊《蚕桑通报》是广大会员的精神家园,也是会员了解行业科技信息的重要途径。近些年《蚕桑通报》稿源问题比较突出,自本届编委会成立以来,采取了组稿、约稿等措施,多措并举组织稿源,稿件数量与质量有所提高,确保了每年会刊按时出版发行。五年来,《通报》每年按时发行4期,刊登稿件447篇,发行5500册。《蚕桑通报》编辑部2018年成功申报浙江省期刊学会的“科技期刊精品工程”项目,创立的“蚕桑通报”微信公众号,以传扬蚕桑文化、蚕业知识为宗旨,拓展期刊数字化建设渠道,提供最新行业咨询,扩大期刊影响力,目前该公众号运营良好。
六、加强能力建设,充分发挥学会服务功能
(一)积极选送优秀人才,做好人才举荐工作
五年来,学会办公室根据省科协要求,及时推荐专家、优秀工作者,主要有:2017年推荐了浙江大学杨明英教授参评“第十四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被省科协作为浙江的3位候选人之一推荐到中国科协参评;根据科协要求,上报潘美良、王永强、吕志强等6位会员为精准扶贫专家。2018年推荐吴海平、王永强、杨明英3位会员为省科协学会专家库专家。2019年推荐王永强、杨明英、潘美良为“千名专家进万企”专家库专家。2020年推荐浙江大学杨明英教授参加省科协“科技追梦人”活动,获得“科技追梦人”称号,并在媒体进行宣传报道,会员柳丽萍经湖州市蚕桑学会推荐,也获得该荣誉称号。2021 年推荐王永强、吕志强、陈玉银、潘美良、谷利群等5 位会员为省科协“三服务”专家组专家;王永强、柳丽萍当选为省科协第十一届委员会委员。
(二)积极开展咨询服务工作,增加学会影响力
一是发挥学会优势,做好科普宣传工作。“蚕乐谷”是由德清莫干蚕种公司创办的面向广大中小学学生的蚕桑体验基地,被我学会列为“浙江省蚕桑学会科普基地”,2021年入选省科协等“第二批“双千”助力“双减”科普专项行动”科普教育基地。近五年累计接待中小学生19 万人次,利用这一平台,让广大中小学生更深入地感知蚕桑,了解蚕桑文化。疫情期间,《蚕桑通报》编委会还向小学生免费提供蚕种,并通过网络教授小朋友有关蚕桑方面的知识。
二是发挥专家优势,做好技术服务工作。为宣传推广蚕桑生产先进适用技术、蚕桑新品种,为广大蚕农排忧解困,每年在德清县新市镇蚕花庙会期间,会同湖州市蚕桑学会等单位,组织10余名省、市蚕桑专家到新市蚕花庙会发送蚕桑资料,开展咨询服务。另根据“三联三送三落实”活动要求,组成省级有关单位、湖州、海宁、桐乡、杭州、淳安等市县专家的科技服务团队,开展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解难等三服务活动,推广蚕桑先进适用技术。特别是2020年疫情期间,学会围绕疫情防控,组织会员赴桐乡、海宁、淳安、湖州等重点县市进行蚕桑春备耕及春蚕、夏秋蚕的技术指导与服务,全年举办120多次线下蚕桑技术培训班。通过多方努力,春蚕产量高质量优,茧价好于预期,促进了蚕桑生产与茧丝绸产业稳定。
本届理事会在全体会员的大力支持下,在开展多层次学会活动、增加会员参与面,做好学会工作、争取更多支持等方面取得较好的成绩。但问题也十分突出,主要有:一是针对蚕桑产业的快速萎缩,发挥学会作用,建言献策的建议不多;针对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创新探索的可应用成果不多。二是会刊《蚕桑通报》稿源不足,对刊物质量的提高带来一定影响。三是学会改革举步维艰,承接政府职能、实施创新驱动助力工程是近年来学会的重点改革任务,由于产业性质、产业地位等原因,与新形势下学会工作要求的相距越来越大;没有主动参加民政厅组织的社团等级评估。
2021 年,省农业农村厅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对浙江省蚕桑产业作了新的定位,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产业的新定位新要求,建议下一届理事会:
一、进一步强化党建引领,坚定会员立场和政治素养
加强学会党建工作,研究制定学会党建工作的规划、制度和措施,积极探索新时期党建工作的新路径,不断提升党建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增强会员政治素养,提升党组组织能力,发挥学会在建设“重要窗口”、打造高水平创新省份中的作用。
二、进一步发挥会员优势,促进科技对产业的支撑
蚕桑作为浙江省历史经典产业和农业主导产业之一,对促进农民增收、生态环境改善、出口创汇和农耕文化传承等具有重要作用。但浙江地处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随着市场化进程,城镇化发展,传统产业逐渐被其他产业所取代,是经济发展的自然规律。新形势下,我们要继续按照省政府推进丝绸产业传承发展的要求,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促进蚕桑产业的重要支撑,发挥好全体会员的智慧,集聚会员的良策,推进科技创新,主动融入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再造新优势,实现新进位,开创浙江省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三、进一步关心支持会刊,确保会刊正常运行
《蚕桑通报》创刊的60多年来,坚持正确的办刊方针,在省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坚持到如今是几代理事会努力的结果,在省级所有学会中也是不多的。目前,由于多种原因,稿源和经费是《蚕桑通报》能否坚持的突出矛盾,只有解放思想调整思路,通过改革寻找出路。《蚕桑通报》还是全体会员的“精神”家园。希望新一届编委会,开拓创新,进一步提高会刊质量,使会刊继续发挥促进产业发展应有的作用。
四、进一步优化学术交流平台,积极开展学会改革探索
加强与中国蚕学会、省级学会的交流,继续搭建好省级学会、省市学会交流平台的基础上,要注重发挥专业委员会和学组的作用,深入开展制约浙江蚕业传承发展关键技术的研讨,为促进产业发展提供强力的技术支撑。要按照省科协的部署,积极开展学会能力提升、创新助力工程建设、承接政府职能转移等的探索。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参加省民政厅组织的社团等级评估活动,以促进学会能力建设,推动学会健康有序发展。
(浙江省蚕桑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