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风镌史册 族望冠群伦
——浅议裴氏家族清廉家风的传承和影响
2022-04-16何沁学
□何沁学
政声显扬的裴氏家族纵贯史册2700 余年,期间将相接武,公侯一门,蔚为大观。据《裴氏世谱》不完全记载,裴氏家族先后出过宰相59 人、大将军59 人、中书侍郎14 人、尚书55 人。这些超群拔萃的历代人物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地理、法律、科技、医学等各个方面贡献卓越。2000 多年、3000 多吏,把史册翻遍,多有政声,难寻污吏,这在时间长度上、人员众度上、领域宽度上、参与广度上成为了一个极为罕见的现象,引领着一代代裴氏族人与家族同命运、共呼吸,建功立业。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慎独、慎微、慎情、慎友”,其中“慎情”与家人息息相关。廉政与家风家训表面是两件事,但实质却存在着深刻的联系。古人云:“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齐家”是维系“修身”与“治国”的精神纽带,居家正方能居官正。为此,在裴氏家族发展的历程中,是家风培育了“廉”风,“廉”风成就了家风。
一、少年受教于廉,廉为修身之本
《学记》追述西周的学制时说:“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先秦时期,百家思想并存。汉武帝实行的“儒家独尊”的文教政策,使以传递儒家文化为己任的家塾站住了脚跟。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出现推动了私塾的发展。当时,科举考试主要是围绕儒家经典展开的,这就使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了古代官吏们把握人生方向的指南针,而裴氏的家塾教育则出其里。《裴氏家训·端蒙养篇》指出:“古人胎教不可望矣,蒙养不可不慎也。”大多裴氏子弟少有所成,除了个人寒窗苦读、少而立志、自强不息,也与受到良好的家教有着必然的联系。裴耀卿自幼善读,提笔能文,中童子举。“史学三裴”之裴松之,8 岁熟知《论语》《诗经》等,颖悟绝人。裴邃10 岁能做文章,精通《左氏春秋》。裴秀自幼好学,时人称“后进领袖有裴秀”。裴度12 岁即成《岁寒知松柏后凋赋》,以松柏暗喻个人气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好的家教门风与女性密切相关,很多家教故事则由母亲传带来,如孟母三迁、画荻教子、岳母刺字、陶母责子等。“裴母”虽然没列入四大贤母,但她们相夫教子、明理重教,培育了无数裴氏贤达。母亲深明大义,在家庭伦理的范围内教育、管束自己的孩子,把历代裴氏家风中所彰显的官员清廉与对国家的忠诚、对父母的孝顺等同起来。她们认为官员不清廉就是对国家不忠、对父母不孝。贤母对廉吏的教育往往是从家庭中的孝进而推演到对国家的忠,把公私不分、见利忘义、贪赃枉法看作是不忠不孝的行为,其结果必然会让她们的孩子们“入则致孝于亲,出则致节于国;在职思其所司,在义思其所立,不遗父母忧患而已”。北魏裴植的母亲管教子女,“小有罪过,必束带伏阁,经五、三日乃引见之,督以严训”,这种严厉的教育方式加之历代先贤的影响,足以成为裴氏子弟们的修身之本。
家庭教育是人生中接触最早的教育,这一时期的影响具有终身性,形成的价值取向会长期留在心里,并表现在成年后的行为上。如何改变、引导、教育孩子走稳行正、行稳致远,我们要从具有5000 多年历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从本土的裴氏文化中去寻找答案,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二、青年践行于廉,廉为执政之要
孔子云:三十而立。立者,不仅立身,更要立学、立品、立则、立人。通过裴氏家训、家规早期的熏陶和化育,遵循“推诚为应物之先,强学为立身之本,节俭为持家之基,清廉为从政之道”的家族信条,一代代裴氏后人通过科举、选拔、举荐进入了仕途,在践行、传承族训中,形成了以清廉为准绳的从政标准。其实,历代统治者对其所属官吏都有着严格的要求,这是因为官吏的管理与权力的运用相伴而行。官吏要具备忠于国家、忠于职守、勤于政事、扬清激浊、办事公道、救危助困等品行,在权力运行的过程中养成良好官德,也就是清正廉洁、诚实无私、遵纪守法等。
中国古代的百姓视官如父母,因此,官吏的道德素质状况不仅直接影响着国家的治理效能,而且对整个社会的道德发展有广泛影响。
裴侠,一生生活俭朴,为政清廉。他在任河北郡守时,空手离任,民歌之曰:“肥鲜不食,丁庸不取。裴公贞惠,为世规矩。”文帝欣赏裴侠清政爱民的风范,欲给众官员树立个榜样。一次在朝中,命裴侠独立一边,然后对众人说,“裴侠奉公清廉为天下之最,你们谁能与他相比也可同他站在一起。”众郡守都不敢应对。于是文帝赏赐他丰厚的物品,朝野都心服口服,称他为“独立使君”。后来,裴侠还定下严训,“凡贪官污吏者,死后禁入祖茔”,以惩戒后世宦吏。
裴宽一生居官清廉,政绩卓著。他任润州参军时,一日在后圃掘地埋东西,被刺史韦诜看见。韦诜派人去问,他说:“我一向不接受别人送的东西。刚才有人送鹿肉给我,放下就走。我不敢自欺,只好把它埋掉。”韦诜很赏识他的清廉,就把女儿许配给了他。后人将此故事编入《二十四廉》“裴宽瘗鹿”,代指为官清廉。唐玄宗特赐裴宽紫金鱼袋,并亲笔书写“德比岱云布,心如晋水清”。
裴垍执政时,清风凛然,勤于职守,改革税收弊政,减轻人民负担,深得百姓爱戴。在用人上擢拔才能,贬抑庸劣,又举贤能,不徇私情。凡才能之人,尽力荐之,反之即是亲朋,亦不推荐提升。他为人器局峻整,公事公办,时人不敢以私情求他。凡经他推荐提升之人,大都是忠臣良吏,如裴度、李夷简等皆为名臣。唐“元和中兴”局面与他选拔人才有着重要关系。
一代代裴氏廉吏都是苦学经史、笃志修德之人,都做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嘉言懿行乃是其高品位“官德”的自然流露。正气来自苦学,廉政根于美德,自古皆然,成为时代的主流。两千年间,裴门官吏辈出,廉吏不胜枚举。他们廉迹彰于一朝,盛名传于千载,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家风激励和思想源泉。这些思想历经数千年而一脉相承,规范着裴氏后裔的思想和行为,也构成裴氏廉政文化的基因。
裴氏的官吏正是在这种崇高的境界下展现出与众不同的人生追求,体现于卓尔不群的思想言论、立场观点和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他们胸怀天下,忠国恤民,但忧道不忧贫,不为子孙置业,只把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留给后世,充满着对后世的希冀和厚爱,闪现着纯洁高迈的人性光辉!
三、晚年恒守于廉,廉为铸品之魂
《诗经·大雅》中有语:“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都能做到善始善终,成就美名。裴氏家族的官吏们都能自律自行,踏着先贤的足迹完成“廉政、勤政”的人生使命,其实这才是官吏们对自己、对人生、对家庭、对后世做出的最好答卷。他们把自己的、家族的声名看得高于一切,决不让自己的不良行为使家族蒙羞。尽管大多仕途多舛,有的遭陷害,有的被刺杀,但他们在为自身把舵的同时,都能刚正不阿、奋不顾身地同扰乱朝纲、结党营私的行径作斗争,这不仅说明裴氏官吏们具有崇高的道德修养,更佐证了裴氏官吏们极致的价值标准,这一点在风雨如晦的封建王朝确实难能可贵。
三国时的裴潜历仕三朝,始终清廉自洁,不以高官显位谋取特权。他多次调迁,从未带过妻室。他的妻子生活贫困,以编织藜芘为生,他自己的生活也十分简朴。他在兖州任上,自制胡床一张,离任时把胡床挂在墙柱上,留给下任官员使用,留下“胡床挂柱”的美谈。他出入京师,从不乘坐华丽的官车,而只坐仅能挡风雨的车。《三国志》作者陈寿给他的评价是:“裴潜平恒贞干,皆一世之美士也。”而唐朝“诗仙”李白则在诗中发出这样的咏叹:“去时无一物,东壁挂胡床。”
南北朝的裴子野为官清正,不谋私利,他的外祖母和表兄弟家里生活十分贫困,他就拿自己的俸禄去接济他们,导致自己家里的生活十分艰难。他淡泊自守,终身“饭麦食蔬”,他的孩子和侄子对他“奉若严君”,十分敬畏。他一生继承祖业,著述光宗,为世所崇。他去世前,反复告诫子女“要俭约,务在节制”,其高风亮节,连梁武帝都十分感动,闻其死讯而流泪,下昭即日举哀,赞誉他“文足史用,廉白自居”,谥曰“贞子”。
唐朝名相裴度,一生历相四朝,终日为国操劳,毫不考虑个人安危。唐元和九年(814 年),淮西藩镇叛乱。裴度力排众议,请缨平叛,誓不与叛贼共存。大乱平息后,他仍忠君事国。裴度一生“累为奸邪所排,几致颠沛”,但他为了维护和巩固李唐的封建统治,坚持与权奸、宦官、割据势力进行斗争,不愧为唐朝后期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行文看结穴,为人重晚节。”历代裴氏大小官吏参与了众多历史事件,在严厉的族训面前,经历了一次次面对现实的考验,都能自始而终坚守清廉之道,为族人做出了榜样,为世人做出了楷范。
四、一门受益于廉,廉为望族之根
古人云:“做事,勤为径;做人,善为本;做官,廉为先。”裴氏宦吏大都饱读诗书,长期受儒家传统思想的熏陶,把“修齐治平”作为自己的理想。把“忠君”“爱国”和“爱民如子”“关心民谟”相统一,他们操持清高,生活俭朴,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形成了以“廉”为代表的优良家风,不仅涵养了自身官德,也使后世子孙在潜移默化中继承其优良品德。
裴度12 岁所做《岁寒知松柏后凋赋》有句:“我不竞于芳时、我不改于素节、我后独凋、松兮柏兮犹君子之志行。”以松柏暗喻文人气节,颂扬不附权势、特立独行、洁身自好的品德,当见其修也。从此裴度以真诚、廉洁、清正作为自己的立身之道,成就了他忠君事国、仁而爱人、大义凛然、廉洁奉公的宰相楷模。
裴侠做官一生,生活却极为简朴。朝中有人讥笑说:“人生做官进取,应该自身和名声全都富足。你清苦如此,究竟想要干什么呢?”裴侠说:“清廉是做官的根本,节俭是做人的基础。我们裴氏是个名门望族,长久以来深受世人的尊重。历代祖宗,活着的时候扬名于朝廷,去世之后流芳于史册。现在,我以凡庸之才,侥幸得到朝廷的特殊待遇。坚持过清苦的日子,并不是想追求名声,只是立志自修,担心辱没了先人的名声。”此境此言,品可佩,行可效,风可式,族之本也!
南朝时的裴昭明自小继承了家族的史学之业,官至太学博士、始兴郡内史,返乡后家中很贫,齐武帝说:“像他这样做官一身清白、家无住房的人,我不读书,不知古人中谁能与之相比。”他却说:“人生何事须聚蓄,子若不才,我聚彼散,若能自立,则不如一经。”他本人终身不置产业而以经史典籍传家。
《周礼·天官·小宰》中说:“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此“六廉观”大体构成了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基本内容。文化以润其内,养德以防其本,裴氏家族的廉政文化思想也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与完善的,尤其在宗法谱系意识很强的传统社会中,家规对入仕者具有很大的震慑力和约束力,这也促成了“以贪为耻,以廉为荣”良好风气的形成。期间,上行下效,德业并举,成为家族之本、族望之根。因此,裴氏一门中所出的大小3000余官吏几无贪赃枉法,渊源上溯诚不谬也。
结语
廉者,吏之本,民之根,国之魂;风者,伦之常,世之道,族之源。“廉洁”之所以成为裴氏家训的重要内容,成为传统家风的重要内涵,就在于廉洁家风具有育人立人、教化传承的重要作用。裴吏们虽然生活在封建时代,但“修于廉,行于廉,戒于廉,守于廉,传于廉”的核心价值已穿越时代告诉我们,文化的传承离不开血脉的赓续,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家族的延续,国家的兴盛离不开家庭的兴旺,其间所蕴含的“家国情怀”也成为裴氏家族长期发展、成功转化的传家秘钥。《礼记》云:“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德,一国兴德”,千万个家庭家风好,社会风气才会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并发挥好家风在党风廉政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注重良好家风教育和传承。所以,在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裴氏家风家训中的“廉洁”“廉政”思想彰显出重要的时代价值、绽放出的思想光芒,必将为培育崇俭抑奢的良好社会风气、为促进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提供不竭的精神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