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意高远 评传佳作
——读王敏著《陈范评传》
2022-04-16李亚雄
◎李亚雄
(常州市地方志办公室,江苏常州213022)
在清末民初重要的历史关头,常州涌现了一批杰出的人物,并在辛亥革命和创建民国中作出重大贡献,他们包括“民国诸葛”赵凤昌、民国江苏都督庄蕴宽、湖北新军创办者吴殿英、民国功臣屠寄、著名史学家孟森等,他们被称为“常州辛亥英杰”。在这些“常州英杰”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独具影响的人物,就是当年一桩震动中外、牵动朝野的政治案件“苏报案”的参与者、《苏报》馆主陈范。
陈范(1860—1913),祖籍湖南衡山,为官宦世家。因父亲联姻常州赵氏世族而全家迁居常州,并从常州走上科举仕途,进而在中国近代重大历史事件中成为关键人物。202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上海社科院研究员王敏的新作《陈范评传》(以下简称《评传》)。《评传》主体分八章,从陈范的少年写到暮年,从官宦生涯写到“苏报案”,从流亡海外写到流寓湖南、回沪离世。因为陈范是常州近代史上有一定影响的人物,《陈范评传》的出版,不仅填补了常州名人谱系的一个空白,也为“儒风蔚然、名士辈出”的常州增添了一份有学术深度和高度的名人研究成果。
通读《陈范评传》,我认为,全书有三大鲜明特点。
一、人物定位,立意高远
写人物传,最大的难点是对人物的准确评价。一些研究者为了突显自己所选课题的价值,往往会过高评价研究对象。从史学角度看,过高或过低地评价历史人物,都是不可取的。因为在时代的大体系大框架中,它最终站不住脚。王敏所著《陈范评传》,最成功的一点恰恰就是对陈范这个人物所给予的恰当、精准和比较科学的定位。她在《评传》结语中归纳:作为晚清至民国初年间的人物,陈范的一生与近代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变迁紧密相关。由一名清朝的落职官员变为私营报馆的馆主,由闭塞的江西铅山县来到口岸都市上海,与当时中国思想最激进的新式知识群体发生关联,成为“苏报案”当中的一个关键人物。“苏报案”后,陈范逃亡海外,晚年回沪,加入南社。陈范虽然不如章太炎、邹容、章士钊、蔡元培等人那样赫赫有名,也未像他们那样留下许多可资后人研究的思想遗产,但是其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却可以折射出,在大变动时代,一个曾经被卷入时代风口浪尖的近代人物的思想结构和精神世界[1]137。这是王敏对陈范人物定位的高度概括和提炼,是全书的逻辑结构和基本定位。王敏给陈范作出了以下三个“恰当而有深意、独特而耐人寻味”的定位。
一是“转型人物”。从晚清到民国初年,对中国来说是“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这场“大变局”中,中国社会经受了最剧烈的震荡,而知识分子首当其冲、承受着“少有”的强冲击。包括旧文人的旧式追求与旧体制的黑暗无望,新思潮的爆发冲击与复杂势力的顽固反扑,革命力量的持续积累与观望个体的艰难选择,等等。而陈范正是因循这样一个由旧到新的轨迹,由晚清举人而捐纳入仕,由勤勉为官而受陷落职,由江西小县而赶潮都市,由报馆馆主而卷入风潮,由苏报大案而流亡海外,由湖南流寓而晚年凄凉,由乞职谋生而伤感炎凉,以及家庭破散、贫病潦倒。在陈范身上,他几乎经历了晚清到民初主要的历史事件和新旧时代转型的各种冲突,他无形中成了风云时代的串线人、复杂轨迹的交织体、“变局时代”的个体样本。可以说,在那个“剧变时代”正在觉醒中的知识分子里,陈范无疑是一个具有标本意义的“时代转型人物”。在王敏看来,与其简单拔高人物的地位和价值、非要套上一个“高大上”的帽子和评价,还不如从“转型意义”上更深入细致地解读他的“标本”价值;与其“挖空心思”点爆人物的所谓人生亮点,还不如从“心路层面”不紧不慢地叙述陈范的每一次“转变”和“转变”中的背景、动因及思想行为的微妙过渡与变化,在“转变”上挖掘细节,在“转变”中体现人物“真实”。可以这样说,从近代人物研究更宏阔、更有价值的站位和视角看,陈范研究的意义,并不在于他是否是“晚清到辛亥革命时期的一个顶天立地的高大人物”,反而在于他是剧变时代的一个“转型标本”。我认为,这正是王敏作为一位严肃学者的高明之处。
二是“关键人物”。陈范最重要的历史贡献和最突显的历史地位究竟是什么?如结语所述,王敏认为,陈范是“‘苏报案’当中的一个关键人物”。这里限定范围是“苏报案”,突出作用是“关键人物”。我认为,这种表述和定位是精准的。事实上,陈范不宜也不应该与更深层和宏大的时代背景及事件进行简单对应和勾连。王敏用较大篇幅厘清了一系列重要关系:“苏报案”与反清革命活动及之后辛亥革命的关系,“苏报案”与苏报馆的关系,苏报馆与馆主的关系,陈范与“以上所有”的关系。确实,“苏报案”是近代影响深远的一个重大政治事件,是晚清牵动朝野、震动中外的重大历史事件,对辛亥革命前革命思想的传播具有重大影响;“苏报案”的主角章太炎、邹容、章士钊、蔡元培等核心人物,此后确实成为辛亥革命的元老人物;《苏报》确实在宣传和传播革命思想中做出过亮眼的“政治表现”、承担过重要的“政治角色”;苏报馆的馆主确实是陈范。但是,陈范并不能由此“反推并代表”以上的一切。史料证明,陈范更多是“被卷入”苏报案的。柳亚子曾记述他当年“如何怀着无限景仰的心情拜见陈范,但令他失望的是陈范完全没有革命者气象”[2]。章士钊也称陈范是“潮流中之长厚君子”[3],仅定义他为“潮流中”的“君子”。轰动一时并对后世有重要影响的“苏报案”与它的报馆馆主,确实有密切关联,但不能简单贯通它们之间的关系和逻辑。王敏把陈范定位为“‘苏报案’当中的一个关键人物”,我认为是客观和恰如其分的,是她对“苏报案”进行长期的较为彻底的研究之后、在清晰厘清各种历史关系与逻辑之后所作出的精准定位。我尤其认同把陈范式的“参与”称之为“卷入”,这是历史真实。当然,陈范仍然“关键”。章士钊说:“查清末革命史中,内地报纸以放言革命自甘灭亡者,《苏报》实为孤证,此既属前此所无,后此亦不能再有。”“《苏报》之名垂史册与陈范的追求是分不开的,在百年报业史上自有其地位。”[3]
三是“典型人物”。王敏认为,陈范“虽然不如章太炎、邹容、章士钊、蔡元培等人那样赫赫有名,也未像他们那样留下许多可资后人研究的思想遗产,但是其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却可以折射出,在大变动时代,一个曾经被卷入时代风口浪尖的近代人物的思想结构和精神世界”。这就是说,陈范的重要性恰恰在于他的“典型”,而不是“重大”。陈范非“赫赫有名”,也非“留下许多可资后人研究的思想遗产”,但他却“完整、鲜活、典型”地留下了一个转型中被卷入时代风口浪尖的“与时俱进的新派人物”的“思想结构和精神世界”。陈范是一个转型时期“典型”的江南文人,他脱胎于传统社会,境遇和人生轨迹推动了他的不断“觉醒”,又被时代大潮“顶托”到风口浪尖,作为一个“愤官场之腐败、思以清议救天下”[1]46的转型期知识分子,必须在“新与旧、被卷入与卷入、被选择与选择”中作出最终的抉择和应变。他的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充满了愤懑、抗争、妥协、矛盾与无奈,以至后来的命运飘浮和炎凉悲情,他是时代和人生交织在历史时间轴上的“典型图谱”,他的“温和态度”“改良立场”“接受卷入”,事实上更能代表当时更广大知识分子的“集体态度”、更接近于当时新式知识分子群体的“思想群像”。王敏抓住陈范这个“典型”,通过翔实、基础、一手的史料,甚至大篇幅引用传主作品的原文,我理解,其用意应该是通过解构这样一个“样本人物”,展示他丰富的“思想结构和精神世界”,最终突显出高于单体人物的“更具近代人物普遍研究意义和价值”的观察与学术追求。从这一点看,王敏比大多数研究者,似乎看得更深。
二、前期扎实,史料丰富
开展陈范研究,最大的困难是原有史料不充分。除了民国时期部分亲友曾给陈范作过千字以内的一些人物小传,其余的全面反映陈范生平的历史资料并不多见。这不仅与陈范的历史地位不相匹配,也给撰写人物评传带来明显困难。这次,王敏所作的另一个突出贡献,就是通过艰苦努力,重新占有大量新鲜、直接、一手的资料,且相当一部分史料为首次发掘。可以说,王敏这本《评传》是集她十多年资料积累和研究心血的一次成果总展示,是对关键性史料长期深度挖掘和精心筛选的总突破。
一是充分运用近年来海内外一批数据化后的重要档案、报刊等文献资料。包括从“亚洲历史资料中心”数据库获得的有关陈范逃亡日本期间行踪的较为完整的支撑性档案;从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近代报纸”数据库获得的有关《苏报》和同时期上海报刊所载文章的原文资料;从上海图书馆近代文献部获得的1914年、1915年版的《蜕翁诗词刊存》《蜕翁诗词文续存》等刊印本。这些全新资料大大丰富了《评传》写作,特别是填补了陈范生平中流亡日本等关键时期的重要信息和珍贵资料,较好补充和还原了历史面貌,对提升《评传》质量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和突出性贡献。
二是充分利用由王敏自己编校的传主文集《陈范集》。《陈范集》是王敏2021年5月完成的重要学术成果。这本文集的编校整理,不仅梳理了陈范在各个不同时期的重要诗文作品,而且也由此梳理形成了陈范一生的复杂心迹变化和更为深层的精神世界。通过贯穿一生的传主诗文作品,更能从陈范的内心世界找到他的行为轨迹和背后逻辑。这是王敏的重要贡献,是她的诗外功夫,也是这部《评传》厚重而精彩的关键。
三是重要历史事件均获得较为充分的史料支撑。比如,陈范流亡海外期间,王敏因为获得了第一手的日本外务省档案和历史文件,取得了重要、直接、关键的史料链,因而在叙述陈范流亡日本的处境和行踪时,更生动具体、更接近历史原貌、更能复原事件真相和过程。日本相关档案文件应该是读者首次获得陈范流亡日本期间的新信息。同时通过陈范的行踪轨迹,也反映和再现了传主颠簸的人生命运和复杂的心路历程。再如,陈范流寓湖南期间,王敏通过收集的陈范与好友间的唱和诗文,通过字里行间的感情流露,较好地还原了当时在湖南的真实情景。在日本和湖南,虽然都不是陈范的“高光时刻”,但却是陈范人生的重要转折和注解。这都是一般作者没有做到的。
四是少有地理清了“以宗族联姻为特征、以陈范为中心”的江南复杂的家族关系。人物的社会关系,是人物的身世“备注”,也是人物更深层次的“精神渊源”。王敏在研究学者中,少有地对陈范家族的世族关系进行了细致深入的梳理和研究,不仅向读者展示了江南宗族联姻的独特“社会传统”和“世族盛况”,同时也揭示了江南文化特别的传承路径和方式,以及江南文化经久相承、世系相袭、迭代相续的原因。祖籍湖南衡山、为官或生活并不都是始终在常州的陈范兄弟姐妹及父子两代人共9人。据统计,居然百分之百与常州人联姻,涉及常州八大世族,其中鼎鼎有名的包括与赵烈文相关的赵氏家族、与庄蕴宽相关的庄氏家族、与李兆洛相关的李氏家族,而且还出现父女两代人同时与一个世族通婚联姻的现象,可见江南世族复杂的网式社会关系。
三、言而有据,学术严谨
三个比较有说服力的例子。
一是在求证《苏报》在当时上海报界影响力时,少有地进行了统计分析。王敏认为,单从《苏报》文章被其他报刊转载和引用的数量来确定、判断报纸的影响力是不充分的,《苏报》影响力必须与同时期上海其他中文报纸同类情况作对比研究,如当时知名的《申报》《新闻报》《字林沪报》《中外日报》等。非常严谨的是,对以上报纸进行四年间完全意义上的被转载量统计,且通过量化数据结果对比后,她才作出恰当可信的评价。作为学者,其严谨态度和精神可见一斑。
二是在关键问题论证上,充分运用原文原作,不作第三者主观解读。在陈范流亡期间,有关中日引渡陈范的交涉,王敏完整运用了上海道台袁树勋给日本驻沪总领事小田切的3份照会,且原文照录,真正让读者原意理解;有关“陈范抵日行踪”,也全文照录了大阪府知事高崎向内务省警保局长安立纲提供的正式报告。王敏充分运用她的史料收集成果,以最完整严谨的原始史料,还原了历史原貌,提高了历史叙述的可信度和精准性,非常可贵。
三是对一些不能完全确认或史料尚不能完全支撑的表述,均严格使用推论性语言和结论。比如,陈范与上海报业界发生关系,是否与知名的常州籍在沪报人李伯元有关,是否从中起到了中介作用?陈范最终赴上海接办苏报馆,是否受到李伯元在上海办报取得成功的影响和鼓舞?这些推论和判断,既有一定的史实关联,但也有推测成分。王敏一律采用了可能性表述。这给读者一个必要交代,也强调了《评传》的严谨性和学术性。
《陈范评传》,作为了解晚清民初剧变时代的历史风云、了解重大历史事件“苏报案”的基本面貌、了解百年前新式知识群体的思想追求和抗争群像、了解以陈范为代表的转型期典型人物的心路轨迹和精神世界的一部具有学术内涵和高度的著作,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