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设计的解剖 从现代性之下的室内设计文化基因说起之一

2022-04-16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副理事长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环境艺术设计系主任叶铮

中国勘察设计 2022年3期
关键词:现代性室内设计建筑设计

■ 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副理事长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环境艺术设计系主任 叶铮

随着建筑史的发展,传统建筑设计与现代室内设计产生了角色和使命的迭代转移。以人为主体的现代性,同时构成了现代建筑对个体价值与群体价值的追求。作为建筑设计终点站的现代室内设计,被赋予了“腐朽”与“卓越”的潜在文化基因。

对室内设计本质与存在理由的追问,又揭示出本学科的六大特质,即:“终结性”“整体性”“非主体”“个体性”“装饰性”“服务性”。本文分析基于人性目标为起点的现代室内设计四大阶段(“心理行为”“空间秩序”“形式物化”“终结整合”),及其“审美智力”的介入,对设计过程转换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并梳理了现代室内设计的本体内容,由此揭示出“什么是室内设计”“室内设计的核心是什么”等系列问题。

现代室内设计本无主体可言,是一种性质的存在,赋予所介入的对象以更加美好卓越的体验伴随。鉴于室内设计核心本质问题的解析,本文总结存在于当下室内设计评价领域所持有的左倾与右倾两大评价标准,阐述两大评价背后的意义指向,并通过左、右不同评价立场的分歧博弈,最终融汇成“拒绝腐朽,追求卓越”的设计展望。不断发展的室内设计,在现代性的持续作用下,将面临“一体化”“装配化”“精英化”“社会化”的历史洗牌。

建筑师与室内设计师的迭代转换

回望数千年的建筑发展史,虽说推动建筑史进步的因素众多,但概括起来,从建筑本体而言,可大致分为“材料与结构”“空间与形式”“风格与装饰”三大因素。

材料的进步,带来空间结构的变化;结构的变化,导致空间形式的发展;空间形式的发展,需要相应的风格与装饰来作为与时代匹配的象征语言。如果说,材料与结构的进步得益于时代技术的推动,风格与装饰的变迁则缘起时代宗教与文化的作用。那么,空间形式的发展则被视为建筑专业本体的规律性表现。这三大因素构成了推动世界建筑史发展的内容,亦暗示了建筑作为一门科学的本体领域。

作为建筑设计的终结阶段,室内设计起源于建筑的两项附属性工作,即对空间界面的装饰装潢和家具陈设的空间安排。前者服务于空间精神与文化慰藉;后者满足于空间行为与生活方式。

如果从史前法国拉斯科山洞的岩壁装饰算起,装饰的发展过程,从最初的图案图形创造,开始对空间界面做出表皮式“依附性装饰”,进而逐渐演变为自觉追求结构形态与空间整体充分相融的现代式“结构性装饰”和“材质性装饰”。一路顺其发展,直至当代作为抽象关系的空间式“关系性装饰”,形成了一部跨越近万年的空间审美语言史。

一旦将装饰从界面的依附中剥离而出,由“依附性装饰”走向“结构性装饰”“材质性装饰”“关系性装饰”,那么装饰则不可避免地成为对空间、形态、材料,甚至关系存在等不可分割的表述因素。于是,作为空间语言,装饰既是结构,又是材料,更是空间以及空间关系本身,并指向空间形式这一建筑设计的核心内容。

与此同时,家具与陈设的空间布局,从一开始便切入到空间行为方式与空间组织关系的核心问题,并与装饰的结构性、材料性、关系性,在空间规划中双双指向空间功能这一建筑学的基本课题。

如上,从设计内容的变迁而言,室内设计凭借装饰和陈设两项附属性的建筑设计工作,已开始进入到传统建筑设计的核心领地。

另一方面,从设计完成过程而言,室内设计虽然起源于建筑设计的附属性工作,但是,在项目设计的全过程中又具备了另外两项关键性特征,即设计的“终结性”和“整合性”。这两项特征,决定了作为建筑设计终点站的现代室内设计,必将设计全过程进行到底的专业角色。

其实,这一设计终点站意义非凡。它意味着将起源于自然蔽护及物质技术的空间角色,最终推向了文化象征和身心体验的空间;意味着将人类身躯与灵魂、物质与精神融为一体的设计终结与整合。

一做到底的设计终结,本不应该是传统建筑师的目标吗?在建筑史中,特别是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将建筑设计视为最高的艺术境界。为什么传统建筑大师几乎都是当时杰出的艺术家或工匠?因为艺术的力量在于最终的感性显现,它的存在必定是具体而鲜活的。任凭世上再伟大的事物,没有走到终极,均无法上升为艺术评价的对象。而如今的情境,恰巧又重现于现代室内设计师的职业目标中而当代建筑师亦开始渐渐背离传统建筑师一做到底的工匠式艺术家角色。

借助终结与整合,室内设计从建筑的附属性工作开始,不断拓展专业自身的边界,也由此唤醒其专业存在的自觉意识,使得当今的室内设计师逐渐走向了部分传统建筑师的角色。与此同时,建筑师亦正逐渐转型到现代城市及规划等设计领域,以更为宏大的叙述,赋予现代建筑师们更为深远的社会学色彩。

从上世纪初开始,建筑师与室内设计师进入了角色迭代和转换的历史时期,这一迭代转换的动因,正是“现代性”思想的社会化结果。

现代性之下的室内设计

“现代性”是建立在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基础上,强调人的个性意识与自由发展的价值观和文化观。作为一种世界性体系的生成,它深入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以至当代社会,一句“以人为本”的经典口号,通俗化地表述了现代性的思想核心,持续影响着数代人的思维逻辑,改变着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

作为人类的思想体系,“现代性”以人为主体的主张,首先反映在对于“自我价值”的尊重,即注重个人意志、个人利益、个人自由等主张。其间,对个人价值的强调,自然也包含着对物质世界与个体欲望的占有和扩张。

为平衡个体意志的单向扩展,“现代性”同时又反映在对“公共价值”的尊重,即注重公众性、公正性、民主性、远瞻性等群体秩序的建设上。这种对群体意志的关注,自然也包含着法治化、市场化、全球化、生态保护、国家意志等公共问题。

于是,以人为主体的“现代性”可视为“公众价值”与“自我价值”的两极延伸与平衡。这一社会化进程的影响,体现在建筑设计的层面,便是“现代室内设计”与“现代城市设计”两门新兴学科从传统建筑学的母体中分别崛起,使传统的狭义建筑学,走向了现代的广义建筑学,并构成了“一体两翼”的建筑发展新格局。所谓两翼,是指现代室内设计与现代城市设计;所谓一体,是指传统房屋建筑设计。通过建筑一体,链接两翼设计,实现均衡发展。

显然,以城市设计为代表的学科方向一般倾向于现代性之下的公众价值,关乎社会性、系统性、公平性、健康性、持续性、市场性等层面的设计问题。以室内设计为代表的学科方向,则更倾向于自我价值:关乎个体性、个性化、自由化、片段化、即时化、艺术化等设计因素。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个体”是与“公众”相比较而言,它既可以是数字意义上的个体,也可以是某一小集群概念上的个体。

室内设计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崛起与独立得益于“现代性”的引领,从一开始便携带着正反两方面的精神气质,呈现出“腐朽与卓越”的文化基因,抑或说专业底色。

以个体意志为人性目标的现代室内设计,其设计腐朽性从表象上来讲,可归结为设计的服务者与被服务者两个层面。

首先是设计的服务者,即设计师层面。这一层面对个性价值的追求,已发展为一股室内设计自定义的时代现象。在设计个人标签、名垂史册的社会驱动下,导致了个人英雄主义的漫溢。对个人荣耀的追求,使设计的初衷得以完全扭曲异化,设计界也因此迅速沦为了名利场。

可以说,对荣耀的痴迷,几乎是人性中最不可抵抗的诱惑,它严重腐蚀了室内设计师的灵魂,潘多拉魔盒也因此被打开。而当下的各路媒体,更是“火上浇油”,竭力催促人性中这朵“罪恶之花”的绽放。这不得不说是一种现代性推动下的专业腐朽。

虽然对荣耀的迷恋不仅仅存在于室内设计中,但室内设计因为缺乏明确而一以贯之的专业主体性,已成为设计界的“重灾区”,又几乎发展到丧失专业控制的程度,却全然不如其他设计门类,因为具备相应的专业主体,而成为设计存在的前提制约。假设设计行为不与设计服务者的荣耀关联,放弃设计师署名的习惯和观念,那么,我们是否得以看见更趋理性又现实的设计表现?许多过度设计可否得到相当控制?这不由令人想起历史上的那些工匠制年代——因无关乎工匠个人之英名,设计动机与行为始终围绕其需要的初衷展开,并大量诞生出百世留芳的经典作品。

其次是设计的被服务者,即项目的投资方、持有方、享用方等层面。这一层面有权支配室内设计的价值取向与最后效果,成为展示其阶层个体意志的专业工具。在“以人为本”“顾客是上帝”等观念的推动下,顺其阶层的人性发展,自然导向了个体膨胀和自由纵欲的倾向。借助室内设计对装饰包装的职能,实现空间的享乐与炫耀,甚至极尽追逐奢华表现的心理满足。而室内设计的工作起点,往往起始于对人性所导致的行为与心理进行针对性研究与迎合,如此,则有目的地强化和诱惑了人性中一些潜在的弱点和欲望,以此作为室内设计的切入点。这样的例子古今皆有,尤其是半个世纪前那场席卷欧美设计界的消费文化运动,便是最好的写照。

界面性装饰:古埃及底比斯•帕谢杜法老墓(图片来源:《世界室内设计史》)

关系性装饰:锦江4S汕头店HYID泓叶设计(叶铮摄)

这样说来,现代室内设计除了提供物质功能的需求,将上升到精神体验与心理认同的境界,它是因享乐与炫耀的人性心理、所外化的艺术形式与行为目标。从本质上讲,现代室内设计对人性的无限依从,甚至诱惑,决定了它在专业使命的鞭策下,全然丧失了对负面人性膨胀的警惕和批判,并将竭尽所能地展示和美化人性中的各种欲望。室内设计说到底是用来唱赞歌的专业工具,其实质就是对权力的颂扬、对富贵的歌唱、对欲望的美化、对自我的高扬,最终汇集成“腐朽的包装”,成为时代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现代室内设计在整个设计家庭的谱系中,作为一项独立学科,已然不是必需品,而是奢侈品。这不得不再次看出,室内设计所持有的腐朽性专业底色。

往往,美到深处是腐朽。设计中的腐朽,时常藏身为一种文化品味与专业水准的表现。往昔对物质的设计追求,已化为一场非物质、贵族式的艺术优雅。室内设计因此需要裹挟着艺术的外衣,导演一场“化腐朽为神奇”的空间大戏。如此,将使室内设计最终丧失对现实的批判及理性发展的专业能力,同时,也导致了室内设计呈现出另一专业底色——卓越性表现的文化基因。

不论是设计服务者还是被服务者,对设计腐朽的推进,传媒界都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设计的两个层面均同时捆绑了传播,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由于媒体的普遍化,开始背离长期以来由学术评价与时间沉淀为主导的设计历史,进而迅速导致历史记录与设计评价有失客观公正。事实上,媒体的自由化、商业化发展,已然构成了对世界秩序的危害。

如果说“现代性”加速引发了室内设计的“腐朽性”,那么,也因此推动了其专业的“卓越性”。

站在空间设计的视角,现代室内设计与城市、建筑、景观、规划等设计专业相比,在空间体量及服务人群等方面,明显要小于这些设计领域。规模效应决定了室内设计走的是一条空间精品化道路。如若不求空间精品,室内设计几乎无存在必要;再者,精品化的道路选择,又伴随着室内设计所独有的“非主体”性质,使室内设计不断提升空间审美的伴随性高度;与原本起源于空间装饰出身的专业诉求,以及对于空间的腐朽包装一脉相承,旨在将室内设计推向空间文化艺术的体验境地,并直抵卓越性的最终目标。

因此,规模效应、精品文化、非主体性、装饰起源,腐朽包装等因素,又共同催化出室内设计走向艺术卓越的专业底色。不难察觉,现代性之下,当代室内设计形成了两大文化品质——腐朽与卓越。所谓腐朽,是个体意志延伸的结果,是人性欲念的沦落;所谓卓越,是专业本体发展的结果,是个人才华的惊现。

腐朽与卓越,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又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室内设计因腐朽而卓越,因卓越而掩盖其腐朽,并化解腐朽之尴尬。而对美的创造与卓越的追求,恰好指向现代室内设计的核心所在。如此,便需要进一步解剖现代室内设计存在的专业特质。(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现代性室内设计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小型商业建筑设计
配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DOE深业上城店室内设计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浅空间的现代性
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也谈现当代诗词的“入史”及所谓“现代性”的问题
也谈现当代诗词“入史” 及所谓“现代性”问题
王菲室内设计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