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视域公路交通事故处置救人精准技战术研究
2022-04-16张留泉萍乡市消防救援支队
■张留泉 萍乡市消防救援支队
为在接到救援出动命令时刻起即迅速精准把握灾情处置的基本规程、具体的关键原则和知识边界,提升基层救援站科学研判能力,精准快速定下战斗决心,理清作战计划、增强计划指挥实效和临机指挥预判准备,实施坚强有力的科学指挥,研究各类灾情处置的关键环节、要素、指挥和技战术选择与应用显得尤为重要,研究公路车辆交通事故类处置规律对于精准施策、快速救人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一、公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程序
GB/T 29176-2012《消防应急救援 通则》中规定了:“消防应急救援应遵循救人第一、科学施救的原则。”[1]规定了10 种消防应急救援处置技术、5 个灾害事故类别和7 项消防应急救援技术类型,做到了处置技术、事故类别和技术类型的相互统一,具体为:从各类别事故处置需求出发归纳处置技术,研究5 个类别事故内在联系归纳技术类型,处置技术支撑、丰富各技术类型。其中在“5.2 交通事故”类别中明确提出:“a)公路交通事故”子类别。因此,其中规定的侦检、警戒、稀释、堵漏、输转、救生、洗消、破拆、起重、撑顶(包括支撑和顶撑)10 种处置技术均是研究梳理公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程序的基本技术参考。GB/T 29179-2012《消防应急救援 作业规程》中规定了:“消防应急救援作业的基本程序包括:侦查检测、警戒疏散、安全防护、人员搜救、险情排除、现场清理。”[2]此6 项程序是梳理公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程序的基本参考。GA/T 1276-2015《道路交通事故被困人员解救行动指南》中涉及到程序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接警出动、侦查检测、区域控制、安全防护、车体稳固、险情排除、开辟救援通道、拓展救援空间、营救被困人员、移交归队[3],此10 项内容是研究梳理公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程序的重要参考。消防救援站应急救援实战需要和公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客观规律是研究梳理公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程序的根本遵循。
(一)公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的整体程序
通过对《消防法》《消防应急救援 通则》《道路交通事故被困人员解救行动指南》《消防救援队伍作战训练安全手册(试行)》《典型灾害事故处置安全行动要点提示(试行)》《抢险救援勤务规程》(公安消防部队版本)等涉及公路交通事故处置程序的重点法律、标准、文件等资料的研读,结合公路交通事故现场普遍规律实际,总结相关救援经验,梳理出公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的整体程序为:宏观把控、接警调度与信息报送、安全防护、出动至到场、区域控制与疏散分流、侦查检测、消除潜在安全风险、救生被困人员、清理现场与移交归队,共包括9 个阶段的大环节[4]。
1.宏观把控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37 条规定:“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专职消防队按照国家规定承担重大灾害事故和其他以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应急救援工作。”第46 条规定:“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专职消防队参加火灾以外的其他重大灾害事故的应急救援工作,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依法理清职责任务、指挥关系对于基层指挥员依法指挥、科学指挥具有重要意义。基层指挥员到场后,应及时向到场的辖区党政领导多请示、多汇报,发挥专业优势,主动请缨、靠前指挥[5]。
考虑到:每个消防救援站辖区任务类型和长期作战固化下来的对器材装备的配备侧重有所不同;部分器材装备的自身结构特点不便于常态随车;特别重要的是每一起应急救援的灾情各有特点,对救援任务、处置技术、主要程序和人员素养的需求不同[6]。基层指挥员要在指挥层面具备基于各类应急救援基本程序和灾情预判、特别是对实情迅速、全面地掌握基础上的宏观把控能力,做到临战状态下“打有准备之仗”,防止“一步被动、步步被动,全程吃瘪”。
基层指挥员的“黄金时段”:自“警铃响起”至“到场停车”前,这段时间是基层指挥员的黄金时间,70%以上应急救援处置的指挥决策基本可以在此时段完成,途中侦查、信息核实与实情掌握、灾情预估与任务预判、联动调集、途中指挥与部署将在此时段高密度、快节奏、有序进行,到场更多的是“控制与管控”,在此时段基层指挥员要达到的目的:灾情预估、任务预判、力量预置、措施预选、人员预分,预判途中指挥与到场指挥误差空间和可能,理清掌握需要特别核实与注意的方面,理清掌握到场可能需要微调的方面。“黄金时段”的时间规划是接警调度与信息报送环节的“战场规划”,极其重要。“黄金时段”的时间规划措施:平时,加强对大队(救援站)值班室接警员和各乡镇专职队队长的相关业务指导,规范流程、细化措施。战时:接警员、基层指挥员、乡镇专职队队长与报警人通话结束前要特别提醒报警人:“时刻保持与消防救援人员的电话畅通。”接警员、基层指挥员、乡镇专职队队长应自觉增强与报警人通话顺序的程序遵守意识并执行,提升信息获取效率;及时信息共享,不断完善信息共享机制。
基层指挥员应对节假日、雷雨等恶劣天气、辖区道路情况具有职业敏感性,督导好执勤战备落实。接警后第一时间关注灾情信息、核实装备随车情况并补充完善装备。同时,第一时间与报警人联系,核实灾情信息,再次核实、掌握灾情信息。主要是:事故地点、现场情况、交通状况、车辆数量与类型、被困人员数量及身体状况、有无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交警和120 是否联系或到场等。合理选择方向和行车路线,并做好后续保障顺利到场的系列协调工作。亲自确认、督导值班室联系交警、120、路政等社会联动力量到场。尽快亲自与交警联系,再次核实、了解情况,具体详细地告知、协调警戒范围及要求,与交警的联系协调要快,防止交通拥堵和警戒范围不够。途中与报警人、值班室、交警、各车辆保持不间断联系,带领车队安全行车。
2.接警调度与信息报送
接警调度:平时,严管厚爱,严格细致加强对值班室人员管理、作风督导和专业指导,做到有管有理、闭环良性循环,杜绝“无备更无战”。战时:对标《道路交通事故被困人员解救行动指南》中“4.1 接警”部分、GA/T 1340-2016《火灾和应急救援分级》和各总队具体要求(如江西消防救援总队规范的接警调度规范流程是:首警,“五询”“三调”“三介入”;跟警:“五核”“三传”“三辅助”。)规范接警、等级调度、科学调度。
信息报送:《消防救援局办公室关于进一步规范指挥中心信息工作的通知》(应急消办〔2019〕1 号)规定:“火情、灾情、舆情、要情信息处理是各级指挥中心核心业务和基础工作,要严格按照火情信息快、灾情信息准、舆情信息灵、要情信息全的要求,进一步严格信息报送范围和时限,确保及时高效、全面准确。”独立接警的大队(救援站)值班室和灭火救援作战现场最高指挥员担负信息报送职责。具体参照GA/T 1192-2014《火灾信息报告规定》,对标《关于进一步加强灭火和应急救援信息报送工作的通知》《消防救援局办公室关于进一步规范指挥中心信息工作的通知》《消防救援队伍执勤战斗条令》要求,严格按照各总队相关文件,如江西省消防救援总队:《转发消防救援局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灾情信息报告的通知》(赣消办〔2019〕186 号)、《关于进一步规范灭火救援移动指挥系统信息报送工作的通知》(赣消办〔2020〕59 号),按照标准要求“就新就高”的原则,坚决按照各总队、支队实际要求及时、规范上报。
3.安全防护
对标《道路交通事故被困人员解救行动指南》中“7 安全防护”部分、《疫情期间消防救援队伍参加各类灾害事故处置行动要则》(应急消〔2020〕31 号)和灾情实际,基层指挥员从警铃响起时即核实“特殊装备随车情况,尤其是数量,如防化服、橡皮艇、汽油、医用隔离服、洗消和消毒药剂等”,并补充装备。参与处置的消防救援人员应按应急救援处置要求规范着装,特别注意:佩戴口罩、抢险救援手套内部佩戴一次性医用(丁腈)手套,做好呼吸道、钢化玻璃破拆(一般是:除前挡风玻璃以外的汽车玻璃)、救生操作时可能接触到的血液和体液等方面的防护。
4.出动至到场
基层指挥员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88、91 条狠抓“防范且禁止消防车驾驶员酒后驾驶消防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62 条,依法预防疲劳驾驶。登车后指挥员应第一时间与报警人(报警人不清楚的联系交警)核实事故地点和现场交通情况,精准选择行车方向和路线,并做好与交警、路政部门的后续沟通协调,确保准确、迅速到场,科学停车。具体对标《道路交通事故被困人员解救行动指南》中“4.3 赶赴现场”部分和《高速公路事故处置安全警戒警示规范》落实。途中与报警人、交警、值班室保持不间断联系与信息共享,实时掌握灾情动态。
消防车的通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43、53 条规定,参照第42、49 条规定执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47 条规定执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66 条,参照第44、45、47、48、62-64、78-82 条规定执行。
消防车行车途中突发情况的处理:(1)妨碍通行:坚持“依法、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耐心协调;运用“消防车的通行”三个方面的法律依据文明沟通协调;重点运用《消防法》第47、62 条,《道路交通安全法》第53 条;运用《消防法》第71、72 条阐释清楚消防救援人员属于依法履职,自觉接受法律监督。(2)车辆故障:遵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第52、68 条规定及现场交警要求处理。(3)发生事故:遵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0 条之规定、《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工作规范》《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现场交警要求和消防救援队伍内部程序处理。(4)优先通行造成的违法记录:协调交警部门依据《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处理程序规定》第22 条,及时予以消除。
5.区域控制与疏散分流
区域控制:基层指挥员对标《道路交通事故被困人员解救行动指南》,结合现场实际,落实区域控制措施,按需要合理划分救援现场安全区、警戒区、距离事故车辆外围5 ~10m 的准备区、距离事故车辆外围3 ~5m的救援区和救援区内的破拆构件放置区等功能区域。
疏散分流:消防救援人员到场应第一时间疏散交通事故现场核心区域人员,并积极联动现场交警和到场的120 医疗救护人员共同进行;交通事故非核心区域人员疏散、车辆分流以“交警、公安、路政等联动力量为主、消防协调”的原则组织实施。
6.侦查检测
基层指挥员应依据《道路交通事故被困人员解救行动指南》中“5 侦查检测”部分和《消防应急救援 作业规程》中可能相关的应急救援技术类型中的“侦查检测”部分,结合现场实际,区分先后和缓急、一般和重点,组织开展全面、细致、有针对性的侦查检测。基层指挥员应靠前指挥、抵近侦察,防止侦查不全面、不细致和对现场信息不敏感、认识不深刻造成被动。首先应注意辨识事故车辆类型(包括结构类型和燃料类型),尤其注意区分燃料类型,如:燃油车辆、新能源车和CNG 出租车、LNG 公交车、以自带CNG 为燃料源的CNG 长管拖车、以LNG 为燃料源的CNG 长管拖车、以LNG 为燃料源的LNG 公路运输罐车等。其中,新能源汽车在特定位置设有区分标识,标识为:“EV”或“HYBRID”。标识位置一般位于发动机室盖、车门、翼子板、尾部。现场侦查时,及时辨识车辆类型对于现场灭火救援和安全风险管控极为重要。
7.消除潜在安全风险
基层指挥员应依据《道路交通事故被困人员解救行动指南》中“9 险情排除”部分和《消防应急救援 作业规程》中可能相关的应急救援技术类型中的“险情排除”部分、《消防救援队伍作战训练安全手册(试行)》和《消防救援队伍作战训练安全常识100 问》,根据侦查检测获取的信息和现场实际识险、处险,并主动预判现场险情发展形势,适时统一避险信号、检验避险通信、落实避险措施,及时指挥紧急避险。公路交通事故救援现场消除安全隐患的措施主要包括:加强完善警戒措施、及时调整救援人员和车辆位置确保处于上风方向、调整救援阵地、自觉规避带压罐车端头、加强救援人员个人防护装备穿戴、稳固车体、利用泡沫覆盖漏油、冷却油箱、切断事故车辆蓄电池负极(黑线端头)以消除电路安全风险(车辆蓄电池绝大部分安装在发动机舱内,也有车辆安装在主驾座椅下、副驾座椅下、后备箱内。发动机舱盖无法打开致使无法分离蓄电池负极端头时只能切断车载用电设备的大部分电源,具体操作为:首先关闭汽车点火钥匙,并拔掉室内保险丝盒的接插头或锁紧螺栓。对于无钥匙启动车辆,开启车门后,将智能钥匙装入信号屏蔽袋或放置到距离车辆10m 外的区域,避免救援时误触点火开关,造成车辆启动。)、避开T-GDI(涡轮增压)发动机上燃油导轨内的短时高压危险以消除油路安全风险(车辆燃油导轨实物见图1)、捆覆方向盘安全气囊、破拆时主动避开安全气囊、避开损坏严重的轮胎、现场灭火、分离车头和车体、转移危险物品、稀释可燃或有毒气体、正压送风置换空气、牵引移动事故车辆、为疫情防控期间来自疫区被困人员佩戴口罩等[7]。
新能源汽车的潜在危险性:新能源汽车分纯电动和混合动力两种,一般都带有高压电,纯电动汽车的原理如图2所示,构造如图3、图4所示。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结构与特性:冲击、刺穿等易破坏电池原有结构,造成短路或断路;短路、快速放电、过度充电易使电池过热;过热易导致电池热失控;由于防护等级为IP67,热失控将导致温度、压力迅速上升,易引发电池燃烧、爆炸(为此,电池本身均配置防爆泄压阀);电池燃烧温度高、速度快,产生有毒、可燃气体(为此,救援人员应加强个人防护穿戴,禁止明火作业);动力电池易出现链式反应,即某个电池单元热失控,它产生的热量可能会使相邻的电池单元也出现热失控,链式反应可能导致电池复燃,因此,灭火救援现场应持续冷却、并保持安全距离[8]。
新能源汽车交通事故救援中识别、固定、断电的具体操作有其特殊性;熟悉新能源汽车切断高压电输出的5 种一般方式(①车辆故障,触发自动断电—间接断电:低压控制系统自动中断高压输出;②钥匙处于“OFF”,间接断电:低压控制系统自动中断高压输出;③钥匙处于“OFF”,断开12V 蓄电池负极—间接断电:切断低压控制系统工作电源;④钥匙处于“OFF”,拔出维修开关—直接断电:断开动力电池高压线的负极;⑤钥匙处于“OFF”,断开12V 蓄电池负极,再依次断开动力电池的通讯线、负极线、正极线—直接断电:若条件允许,断开动力电池所有物理连接),并选择、确保实现“直接断电”;一般断电方法为:熄火,断开12V 蓄电池负极,根据现场需要、视情在高压电池包上拔掉“紧急维修开关”,以实现“直接断电”[9]。有些车辆设有“紧急控制按钮”,按下后可直接切断高压电。高压线为橙黄色,与高压线相连的均为高压部件,现场侦查、漏电检测和救援时,严禁与任何高压线、高压部件接触,始终使用绝缘工具检查;始终假定所有高压元件均处于通电状态,接触高压元件会导致严重伤害;加强个人防护,包括穿戴绝缘服、佩戴空气呼吸器等;若电池出现严重机械变形或者怀疑电池出现问题,应立即将车辆隔离(如:将车辆拖放至无暴露物体的空旷区域);金属切割机切割出现的火花,极易引燃电池释放出的可燃气体。
车辆起火时,若火势未蔓延到电池部分,可采用二氧化碳或ABC 干粉灭火器灭火;若动力电池着火,仅扑灭明火不能消除险情。因为热量源于电池自反应,电池自反应外界无法干预,外界只能“消散”自反应产生的热量,以阻止热失控的扩散。因此,灭火救援的原则是:物理降温,阻止电池进入“热失控”[10];电池着火可能需要24 小时(视电池电量多少)才能完全扑灭,故火场供水要充足;灭火救援人员个人防护装备要穿戴齐全,与着火车辆保持安全距离,灭火救援阵地选在上坡、上风方向[11];为确保电池完全冷却,应使用热成像仪探测电池内部温度;若没有热成像仪,必须长时间监护电池是否复燃,现场监护时间为电池不冒烟后至少1h(冒烟表示电池仍很热)[12]。灭火救援现场应始终警惕电池复燃。
8.营救被困人员
基层指挥员应坚决贯彻、落实“救人第一,科学施救”的指导思想,组织实施公路交通事故现场应急救援行动[13]。熟知《消防应急救援 通则》中规定的“处置技术”“适用灾害事故类型”和“消防应急救援技术类型”,分析评估公路交通事故现场的实际情况,分析事故现场特点所指向的处置技术中与“消防应急救援技术类型”的契合性和适用性。熟知《消防应急救援 作业规程》中消防应急救援技术分类作业规程,根据现场实际,梳理现场作业规程。熟知《道路交通事故被困人员解救行动指南》,重点运用该标准的“8 车体稳固”“10 开辟救援通道”“11 拓展救援空间”“12 营救被困人员”4个部分的相关技术,为现场指挥和救援技战术选择、运用提供针对性专业理论指导。现场营救被困人员的技术主要有:开门、跨越突破、脱鞋、移动座椅、破拆(主要包括:剪切、扩张)、顶升、支撑、顶撑、牵引、挖掘、救生、起重、支护、起吊等。其中“开门”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动作、一种技术,更代表一个“救援方向”和一种“救援思路”,因为,事故车辆只要有一个门可以开启,就有一条“事故态”救援通道,救援人员、器材装备等均可由此通道进入,此救援通道稍加清理即可将被困人员救出。“跨越突破”适用于货车或客车公路交通事故现场营救被困人员,救援人员及器材装备可以直接从前(或后)挡风玻璃处进入实施救援。
9.清理现场与移交归队
依据《消防应急救援 作业规程》中消防应急救援技术分类作业规程“现场清理”部分,根据现场实际清理现场,重点是:对事故现场进行复查,确认现场已无被困人员;做好登记统计,核实获救人数;清点救援人员,收集、整理器材装备,并简易洗消、装车。将营救出的被困人员移交给120 医疗救护人员,将事故现场移交给现场交警负责人,人员登车、车辆调头,撤除警戒,安全撤离。
(二)公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现场的救人核心程序
通过认真分析公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现场规律,总结相关救援指挥经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总结出公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现场的救人核心程序:
1.找—获取“人”的信息源
基层指挥员到场应第一时间找到“报警人”和“现场交警等可靠知情人”。找到“人”这个现场侦查的信息源,提高现场灾情侦查和信息获取的速度、数量和质效。
2.绕—获取“场”的事故态
基层指挥员到场应先绕事故现场走一圈,对事故现场及其周边环境有一个总体把握和初步评估,为组织对现场开展全面、不间断侦查奠定坚实“情况基础”。
3.核—获取“救”的任务量
重点核实现场潜在安全风险预判的一致性和现场事故规模、事故车辆与被困人员数量,明确“扫清外围”“攻坚救人”的总任务量。
4.查—获取“困”的根源性
基层指挥员应适应和习惯“血腥的味道”,既要加强对事故现场的总体把控、救援方向和思路的总体确定,同时更要重视、敢于和善于开展“肉碰肉的扣”的抵近侦察,唯有抵近侦察才能获取被困人员被困的根本原因,运用还原现场逆向思维和实战经验,迅速、精确地找到救援技战术。
5.定—获取“救”的技术线
基层指挥员在做好上述4 步的基础上,要坚定坚决而又态度鲜明、视野开阔、思路解放地定下战斗决心、救援方向和器材装备支撑下的由系列救援处置技术组成的程序技术线。一般程序为:加强车辆稳固措施并继续消除现场潜在安全风险,打通救援通道,拓展救援空间,救出被困人员。需要特别指出:对于一般事故救援,大部分可在途中指挥阶段完成。
6.救—提供“生”的可能性
救的过程中,基层指挥员要靠前指挥,及时观察现场情况、被困人员状态、救援人员技术动作和动作后的后果,认真观察、增强预判,加强管控、科学指挥。
7.交—增强“治”的专业性
被困人员救出后,要第一时间将被困人员移交给120 医疗救护人员。为确保被困人员尽早得到专业性生命支持和救治,基层指挥员要适时跟进120 医疗救护人员到场情况,争取医疗救护人员早到场,早为被困人员提供生命支持,早做好送医院的准备。
二、基于法律法规和标准文件的警戒范围设置
警戒区的划设:救援现场的警戒范围和具体措施方法主要遵守《消防法》《道路交通安全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参照《交通警察道路执勤执法工作规范》《高速公路交通应急管理程序规定》,对标GA/T 1044.1-2012《道路交通事故现场安全防护规范 第1 部分:高速公路》《高速公路事故处置安全警戒警示规范》《消防救援队伍作战训练安全手册(试行)》《典型灾害事故处置安全行动要点提示(试行)和《抢险救援勤务规程》(公安消防部队版),结合现场实际,合理划定警戒范围、落实警戒措施。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文件与现场警戒距离相关的要求见表1 ~表5,其中表4、表5 是文件中的原表。
表1 道路交通法律法规关于现场警示距离设置的对比表
表2 消防救援队伍关于交通事故现场警戒距离设置的对比表
表4 《道路交通事故现场安全防护规范 第1 部分:高速公路》中警戒区设置表
表5 《道路交通事故现场安全防护规范 第1 部分:高速公路》中预警戒区设置表
表3 消防救援队伍《高速公路事故处置安全警戒警示规范》中现场警戒距离设置梳理表
三、事故车辆常见形态及稳固车辆技术
熟悉掌握事故车辆常见形态对于增强预见性指挥,对于到场后迅速把握事故车辆特点和精准选择车辆稳固技术与救人技战术具有重要意义。
(一)事故车辆常见形态
直立状态:此种形态时事故车辆的轮胎总平面位于自身车体最底部。造成该形态的原因主要包括:追尾其他车辆和撞物等正面撞击、被侧面撞击、被追尾或被砸压等;侧翻状态:此种形态时事故车辆左右侧围一侧着地。造成该形态的原因主要包括:车速过快时进行急转弯、撞击后车辆失控、路面不平车辆失稳、高处坠落等;仰翻状态:此种形态时事故车辆的轮胎总平面位于自身车体最高处。造成该形态的原因主要包括:撞击后车辆失控造成的车辆翻滚、路面不平车辆失稳造成的翻滚、高处坠落等;车辆半悬空状态:此种形态时事故车辆部分悬空于地面以外、但车体相对稳定,介于稳定和坠落之间,随时可能发生坠落或位移,多以直立悬空和侧翻悬空为主,仰翻悬空较为少见。造成此种情形的原因主要是:车速过快刹车距离不够冲出路面致使车辆前后纵向悬于地面高差处,转弯时转向不够侧冲出路面致使车辆左右侧向悬于地面高差处,其他的如误踩油门等操作不当和撞击后果等,此种情形成因具有环境偶然性;车辆叠压状态:此状态可以认为是前面4 种事故车辆状态中的特殊情形,车与车构成的特殊形态。造成此种情形的原因主要是:正面撞击、追尾、侧翻砸压、高空坠压等。
(二)稳固车辆技术
直立状态的稳固:主要包括水平稳固、垂直稳固和综合固定措施。水平稳固主要是利用障车器或垫块对轮胎进行固定,确保水平方向不会移动。垂直固定主要是在车体两侧的救援作业侧实施短足固定、非救援侧实施长足固定。综合固定措施主要包括:利用梯形垫块在车头或车尾的底部固定,对轮胎进行放气等。注意:垂直固定时,插入垫块前将车体适当抬升。侧翻车辆的固定:主要包括车顶侧固定和底盘侧固定,防止车辆向任何一侧翻落。车顶侧固定主要是在车辆近地侧A、B、C 柱位置视情选择相应的垫块进行支撑稳固,同时,可以视情在车窗处放置枕木垂直于侧围面支撑车顶。底盘侧固定主要是利用两个支撑杆和两条紧固带构建两个支撑三角面垂直于底盘面的稳固支撑系。仰翻车辆的固定:主要以垂直固定为主,利用垫块支护两侧C 柱与各侧地面间的空隙角,垫块顺着侧围方向放置。利用垫块插入两侧A 柱与发动机盖面、地面形成的三角空隙。利用两根支撑顶杆、一条紧固带在两侧B 柱与C 柱之间远地端车窗框上设置支撑点进行两侧垂直支撑。车辆半悬空状态的固定:主要是纵向固定和水平固定,纵向固定防坠落或失稳位移,水平固定防车体水平旋转导致车辆重心位移从而造成的纵向固定失效和车辆失稳[14]。靠近非悬空一侧设置牵引点进行牵引固定保护,同时在车体两侧视情选择垫块等进行防止车体水平旋移固定,对悬空侧实施吊提保护或支撑保护。
四、公路交通事故处置救人精准技战术
研究公路交通事故处置救人精准技战术既是科学、坚决、有力贯彻“救人第一,科学施救”指导思想的必然要求,更是确保科学、安全、高效救援的现实需要。救人精准技战术应该来源于三个方面:源于对《消防应急救援 通则》《消防应急救援 作业规程》和《道路交通事故被困人员解救行动指南》第10、11、12 部分的深入学习把握,源于道路交通事故指挥处置的经验总结,源于理论规程与实战经验高度融合后的实用性归纳总结。
公路交通事故中不同的车辆类型被困人员的位置有所不同,被困原因也不同,最终导致救援人员所需要运用的救援技术也不同。救援现场既要把握稳固车辆、断开电路(包括断开蓄电池负极接线和各电气设备相应的保险丝及开关)、断开油路(包括隔离保护燃油箱、断开控制燃油泵的保险丝、断开燃油箱至预滤器段或预滤器至发动机段的向发动机的进油管路)、选择精准的关键救援技术及相应的器材装备按照相应的程序实施救人共4 个一般阶段[15],又要把握控制好技战术实施的具体位置、标准和方法,例如,玻璃破拆的位置选择:钢化玻璃破拆部位为玻璃四个角,夹层玻璃破拆部位为玻璃中部;切断车辆油路的两种可选方法:断开油路的电路开关;车辆装有“燃油切断开关”的,直接断开开关。同时,更要系统掌握各种车辆类型在多种事故场景下的精准救人技战术组合。
(一)轿车交通事故处置救人精准技战术
轿车公路交通事故现场被困人员一般位于主驾位、副驾位,主驾位人员被困一般是因为仪表盘后移膝盖被卡、方向盘后移胸部被卡、车体前部整体后移导致脚部和膝盖同时被卡、脚部卡在油门踏板下等。后排被困人员,一般是因为车体前后变形严重导致被困人员双膝被前排座椅所卡。
1.“绕圈试启,直抵内部,后移座椅”
(1)适用事故场景:轿车变形较轻,仪表盘和方向盘后移,致使主、副驾位人员双膝或胸部被卡。
(2)具体操作程序:①环绕事故车尝试开启一个车门,作为救援人员进入通道或操作窗口;②直接进入事故车辆内部抵近侦察被困人员具体部位、原因及松紧程度;③向后调整座椅,释放座椅前后纵向空间,直至被困人员脱困,解开安全带,并移交给现场120 医疗救护人员。该技战术组合虽简单,但易被忽视。
2.“破拆车门,弱化A 柱,斜上顶升”[16]
(1)适用事故场景:轿车变形较重,仪表盘和方向盘后移严重,致使主、副驾人员脚部、双膝、胸部同时被卡,向后移动座椅后救援空间不够使被困人员脱困时。
(2)具体操作程序:①利用液压扩张器破拆掉被困人员一侧车门;②抵近侦察被困人员具体部位、原因及松紧程度;③向后调整座椅,释放座椅前后纵向空间,利用液压(或电动)剪切器剪切A 柱底部,弱化A 柱,注意:弱化A 柱前必须再次确认两个A 柱底部利用垫块进行稳固,防止未固定牢固、剪切后车体下沉对被困人员造成二次挤压;④选择合适长度的液压顶杆,视情选择A 柱中部折角处、仪表盘盘体或转向柱任意一处作为液压顶杆工作端支点,选择B 柱底部、座椅底部任意一处作为顶杆底座支点,操作液压顶杆顶升,直至被困人员脱困,并移交给现场120 医疗救护人员。该技战术组合运用比较普遍。
3.“破拆车门,双排调整,下插扩张”
(1)适用事故场景:轿车变形较重,前后排座椅变形缩距严重,致使后排人员双腿被卡,向前移动前排座椅,向后移动后排座椅后救援空间不够使被困人员脱困时。
(2)具体操作程序:①开启或利用液压扩张器破拆掉任意一侧后车门;②抵近侦察被困人员具体部位、原因及松紧程度;③向前、向后调整座椅,释放前、后排座椅间距;④选择适当位置将液压扩张器下插至前、后排座椅之间,实施扩张,直至被困人员脱困,并移交给现场120 医疗救护人员。
4.“双重固定、后方限位、强行分离,破拆车门,斜上顶撑,近门救出”
(1)适用事故场景:轿车追尾货车,车头和车顶前部变形较重,主、副驾位人员双腿和胸部被卡,座椅损坏、无法调整,车头进入货车底部较深,救出空间受限。
(2)具体操作程序:①利用限位块固定事故轿车和抢险救援消防车,重点限位避免事故轿车和抢险救援消防车向前移位,利用限位块限位事故货车、限位阻止事故货车向后移动,避免事故货车对被困人员造成二次伤害(上述整体限位固定方法可根据现场实际和救援所需分离车辆的供力“主动源”而灵活衍生,对应后续②和③而灵活调整);②利用抢险救援消防车绞盘牵引钢丝绳穿过轿车两个后门将挂钩钩回钩挂到钢丝绳上,注意科学选择挂钩开口朝向,必要时利用安全钩将挂钩和钢丝绳的连接做二次保护,严防挂钩开口处脱扣造成事故,收紧钢丝绳;③给货车司机配发对讲机、并测试确保性能良好,交代清楚“只管严格听口令、精准操作,且不用回复”,货车司机驾驶货车缓慢向前行驶,直至两车分离、到救援所需距离止,跟进限位货车;④利用液压扩张器破拆掉被困人员一侧车门;⑤再次抵近侦察被困人员具体部位、原因及松紧程度;⑥选择适当两端支点位置,斜向顶升A 柱折角处(或转向柱、或仪表盘),直至被困人员脱困;⑦协同将被困人员转移至担架或伤员固定抬板,并移交给现场120 医疗救护人员。该技战术中:对各车科学有效的固定限位、牵引分离和斜上顶撑是技战术动作核心和重点。该技战术组合在轿车追尾货车事故救援中应用较为普遍,其衍生技战术组合适用于其他车辆类型追尾事故救援。
5.“破拆车门,斜上顶撑,剪切座椅,后门救出”
(1)适用事故场景:轿车追尾货车,车头和车顶前部变形较重,主、副驾位人员被卡,车头进入货车底部较深,救出空间受限。
(2)具体操作程序:①利用液压扩张器首选破拆掉被困人员一侧车门,或其他车门;②抵近侦察被困人员具体部位、原因及松紧程度;③向后调整座椅,释放纵向间距;④选择适当两端支点位置,斜向顶升转向柱或仪表盘,直至被困人员脱困;⑤利用万向剪剪断被困人员的座椅,并做边角包覆处理,协同将被困人员转移至担架或伤员固定抬板,并移交给现场120 医疗救护人员。
(二)货车交通事故处置救人精准技战术
1.“直抵内部,垫置枕木,前后顶撑”
(1)适用事故场景:货车车头受力方向趋于水平(如:事故车辆追尾其他类似高度货车)驾驶室内部变形较轻,仪表盘有轻微变形下翻,致使驾驶员双腿膝盖处和胸部被仪表盘所卡。
(2)具体操作程序:①选择驾驶室前挡风玻璃(或非被困人员一侧车门)处为救援人员和器材装备进入通道;②向后调整座椅,释放座椅纵向空间;③在事故货车车头内部“后墙”处前后纵向放置枕木,以实现向前移液压顶杆底座端支点;④将液压顶杆前后纵向放置,底座端支点放置枕木前端,顶杆前端(工作端)顶撑到仪表盘,注意:哪一侧的人员被困,顶杆前端支点就靠近哪一侧设置,驾驶员被困时也可以将顶杆从驾驶员右侧大腿下部水平斜插通过后,将支点设置在转向柱上;⑤操作液压顶杆伸长,边伸长边在拓展距离中塞置枕木或垫块,防止顶杆在支点处滑移致使车体回弹对被困人员造成二次伤害,实现前后纵向顶撑使仪表盘整体水平前移,被困人员即脱困;⑥再从前挡风玻璃(或非被困人员一侧车门)处将被困人员救出,并移交给现场120 医疗救护人员。该技战术中:前后顶撑是技战术动作核心和重点。
2.“破拆车门,前后估距,斜上顶撑”[17]
(1)适用事故场景:撞击部位主要集中于货车车头两侧的任意一角,致使驾驶室一侧变形严重,致使人员脚部被卡,且通常伴有车门无法开启。
(2)具体操作程序:①救援通道选择在被困人员一侧;②向后调整座椅,释放座椅纵向空间;③利用液压扩张器,先扩开车门锁上下两侧,以制造剪切空间;④再利用液压(或电动)剪切器剪断车门锁;⑤利用液压扩张器扩张破拆,直至将车门打开;⑥前后估算A 柱(或仪表盘)至门框后下方框角处(或至后侧可做液压顶杆底座端一侧)的距离,选择合适长度的液压顶杆;⑦将液压顶杆放置于A 柱(或仪表盘上),微调顶杆两个支点位置,确保两个支点受力牢靠;⑧操作液压顶杆伸长,边伸长边在拓展距离中塞置枕木或垫块,防止顶杆在支点处滑移致使车体回弹对被困人员造成二次伤害,将仪表盘斜向上顶撑开,被困人员即脱困,并移交给现场120 医疗救护人员。该技战术中:斜上顶撑是技战术动作核心和重点。
3.“曲向破拆,反向绕牵,下插扩张”
(1)适用事故场景:车头变形损毁严重,撞击部位受力较为均匀,车头前围整体向后移动较多,仪表盘整体后移严重,造成车内人员脚部、双腿及膝盖和胸部同时被卡,且通常仪表盘变形后移直接紧贴座椅,伴有车门无法开启。
(2)具体操作程序:①救援通道选择在被困人员另一侧或前挡风玻璃处;②向后调整座椅,释放座椅纵向空间;③利用液压扩张器,先扩开车门锁上下两侧,以制造剪切空间;④再利用液压(或电动)剪切器剪断车门锁;⑤利用液压扩张器扩张破拆,直至将车门打开,视情扩张车门铰链一侧以完全拆除车门,破拆时应安排专人固定和托举车门;⑥利用③~⑤的方法破拆掉被困人员一侧车门;⑦利用液压扩张器扩张变形的前围,制造剪切空间;⑧利用剪切器剪断靠近被困人员一侧A 柱,剪切时注意保护被困人员;⑨利用撬棍、扩张器等拆除前部塑料外壳,利用剪切器切断前围两处(图5 中标注的2 和3 位置点),使被困人员一侧的前围完全与车头笼式框架断开;⑩从前围孔洞(图5 中标注的4 位置点)穿过牵引钢丝绳进入驾驶室绕过方向盘底部,穿过前围底部(图5 中标注的5 位置点),与牵引钢丝绳主绳连接固定;⑪检查、放置车辆限位器,固定事故车辆,避免事故车辆因前移向前移动;⑫实施牵引,将车头前部整体向前牵引,牵引时尤其要注意避免仪表盘位置前移、但脚部位置缩小,要适时微调牵引受力点,确保车头前部整体前移。牵引过程中要缓慢、同时适时填放枕木或垫块,防止回弹对被困人员造成二次伤害。直至牵引至被困人员脚部脱困,此时仪表盘和座椅距离也增大至可以插入扩张器。注意:牵引连接的中部可以使用牵引杆或牵引链等非储能装置;⑬停止牵引,液压扩张器斜向下插入驾驶室仪表盘和座椅之间,左右位置尽量靠近被困人员,实施扩张,此时仪表盘和车头前部将整体前移,直至扩张至被困人员完全脱困,并移交给现场120 医疗救护人员。该技战术中:切断车头前围与笼式结构的连结,向前牵引,斜插扩张3 组技战术动作是核心和重点。
(三)客车交通事故处置救人精准技战术
1.“破拆车门,斜上顶升,车门救出”
(1)适用事故场景:小型或中型客车相撞、或追尾,车头部位变形较重,驾驶员双腿和胸部被卡。
(2)具体操作程序:①救出通道选择在前门或后门;②破拆掉驾驶员一侧车门;③利用液压顶杆斜向上顶升A 柱,直至被困人员脱困,并移交给现场120 医疗救护人员。
2.“直抵内部,调整座椅,牵拉拓展”
(1)适用事故场景:大型客车相撞、或追尾,车头部位变形严重,驾驶员双腿和胸部被卡。
(2)具体操作程序:①救出通道选择在后门或前挡风玻璃处;②破拆掉前挡风玻璃,为被困人员戴好头盔,适当倾斜调整体位,避开牵引的反向线,以最大限度保护被困人员;③将钢丝绳捆覆在转向柱(或方向盘)牢固位置,缓慢牵引,直至被困人员脱困。
(四)公路交通事故中的其他场景救人精准技战术
1.“沙土覆盖,泡沫枪掩护,起重和顶撑联用”
(1)适用事故场景:叉车等小型或中型车辆侧翻压人。
(2)具体操作程序:①利用沙土覆盖事故车辆泄漏的燃油,并部署泡沫枪做好随时灭火准备;②环绕、抵近侦察事故车辆情况,找准被困人员被压具体位置,找准起重和顶撑的受力支撑点,预判车辆重心对车辆的影响,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预制措施、预置力量;③边起重边塞置垫块支撑,边顶撑边塞置垫块支撑,直至被困人员脱困,并移交给现场120 医疗救护人员。
2.“破拆车门,斜上顶撑,微距扩张,剪断油门”
(1)适用事故场景:事故车辆车头变形严重,驾驶员双腿和脚部同时被卡,且脚部被油门卡的较紧时。
(2)具体操作程序:①破拆掉被困人员一侧车门;②尝试向后调整座椅,释放前后间距;③斜向上顶撑靠近被困人员一侧的A 柱或转向柱,使驾驶员双腿脱困,并拓展驾驶员脚部救援空间;④利用手动液压顶杆、千斤顶等小型顶撑器材顶升拓展驾驶员脚部救援空间;⑤利用手动液压剪切器、万向剪或钢筋速断器等小型剪切器材剪断油门,使被困人员脱困,并移交给现场120医疗救护人员。
3.“远端前后固定,左右顶撑稳固,近端起重救人”[18]
(1)适用事故场景:事故车辆碾压小型车辆、行人等,致使被困人员位于事故车辆底部或小型车辆及驾乘人员被困。
(2)具体操作程序:①利用垫块分别对远离被困人员端的左右两侧车轮进行前后双向固定;②利用气动撑杆对事故车辆两侧进行固定,并对两侧气动撑杆用紧固带连接固定,确保事故车辆在起重过程中不会左右侧翻;③利用起重气垫放置在靠近被困人员端的车桥中点下部,实施起重;④视情对撑起一侧车体底部进行支护稳固,做实二次稳固;⑤深入事故车辆底部,救出被困人员,并移交给现场120 医疗救护人员。
4.“稳固支撑,清理载重,起吊清障,破拆救人”
(1)适用事故场景:渣土车等重型车辆侧翻砸压小型车辆、行人等,致使被困人员位于事故车辆底部或小型车辆及驾乘人员被困。或者重型车辆高差较大的沟渠、河流,造成人员被卡驾驶室,破拆空间受限、无法营救时。
(2)具体操作程序:①对事故车辆进行稳固;②在确保安全和预防事故车辆二次移位的前提下,清理车辆载重物资,防止起吊过程中物品滑移造成事故车辆重心偏移;③根据事故车辆类型、载重及是否落水等情况,参照GB 1589-2016《汽车、挂车及汽车列车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中最大允许总重量限值要求,合理选择起吊车辆型号和数量。注意:在干重不超负荷,落水后可能会超过吊装设备负荷。起吊落水事故车辆时,车辆零部件浸水后会增加重量20% ~50%。沉入水中,驾驶室会进水、储水,大型车辆储水量达8 ~12t,中型车辆储水量达有6 ~8t;④深入事故车辆底部或内部,救出被困人员,并移交给现场120 医疗救护人员。
五、基层指挥员在实战指挥中尤其要注意的五个方面
(一)“跳出一种误区”
全体消防救援人员应跳出“发达地区、工业园区等作战对象聚集区的灭火救援作战的复杂程度高、专业性要求高、安全风险大,欠发达地区、农村民房等作战对象离散区的灭火救援的复杂程度低、专业性要求低、安全风险小”的误区。如果从全流程、全要素和周边所涉环境事物的角度“解剖麻雀式”的认真分析总结每一起灭火救援战例就不难发现,一方面绝大多数灾情事故在任何区域内都有发生的可能,另一方面任何一场灭火救援作战所涉流程、要素和周边环境的关联性具有内在的逻辑性和规律性,因此,要破除上述这种宏观上的认识误区。这种误区在微观上的表现是:“相对来说表面上看似简单的灭火救援作战任务处置起来就简单,就无需过多的专业性考虑,对作战的过程、程序、要素和环境的把握就放松警惕,凭着‘小火无战术、大火靠装备’的惯性思维去指挥和参加灭火救援作战。”这种微观上的认识误区很容易导致“从思想上放弃了对灭火救援行动的指挥权和灭火救援行动的自主掌控权,最终导致阴沟里翻船。”归结起来就是:灭火救援作战的复杂程度、专业性要求和安全风险虽然受地理区域和灾害类型与规模的一定影响,但是从灭火救援作战内在规律上来看,各种灾害事故可能在任一区域发生,任何一种灾害事故的应急处置都有其特定的、客观的处置流程、要素和环境,切忌粗心大意,要敬畏、审慎,胆大、心细。每警、每类、每战、每环节,时时刻刻都要咬紧牙关坚决与战场上“管理松懈、纪律松弛、作风松散”的苗头隐患和现象行为作斗争,始终严谨细致。
(二)“消除两个极端”
即克服消防救援站管理指挥干部与消防员之间严格管理下的关系过于严肃紧张的极端,只有严肃、没有活泼;克服消防救援站管理指挥干部与消防员之间关系过于融洽下的纪律性和原则性削弱的极端,只有活泼、没有严肃。这两种极端都是站管理指挥干部与消防员相互之间没有处理好彼此关系的结果,都不利于日常工作的开展,尤其是不利于灭火救援现场对作战指令的专注、重视与坚决执行,会削弱作战命令的执行力,不利于整个灭火救援行动和队伍整体战斗力的发挥,也会给整个作战行动留下无数作战安全隐患,贻害无穷。因此,消防救援站管理指挥干部与消防员之间要建立起正常的上下级关系、同志关系和战时与平时关系的彼此自发调整机制与调整自觉,消防救援站管理指挥干部要把握好严管与厚爱的度,消防员要把握好在生活与工作、战斗两种不同状态下的思想转换与行动自觉,真正使消防救援站管理指挥干部与消防员之间不会因为过于严肃而削弱执行力、凝聚力,不会因为过于活泼而削弱原则性、纪律性和执行力,真正使整个队伍“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富有战斗力。
(三)“树立一种理念”
就是:“系统战”思维指导下,全流程、全要素审视、指挥和参与灭火救援作战的“系统战理念”,做到按规程科学高效处置。消防救援人员在接到报警后,根据灾害类型即可在脑海中想到该类灾害事故处置的大致流程或可能流程,以及可能关联的现场环境要素;再根据进一步运用各种侦查手段和途径得来的灾情信息,尽可能客观、全面地掌握灾害事故的发生、发展态势和现场的关键关联要素;在灾情侦查的基础上丰富或简化灭火救援作战流程,但是灭火救援作战指挥和参战的起点必须是基于环境的全流程、全要素的考量,在具体现场指挥和实施中再根据灭火救援现场的实际情况作出科学的简化,把握住灭火救援作战的主要方面和保底措施的督导落实。这种理念很利于消防救援人员的预见性指挥、风险的主动规避、精准技战术的选择与应用、灭火救援作战指挥的坚强和科学,对于参与处置的消防救援人员来说,更容易清醒的接收指令,并自觉严格执行,增强灭火救援技战术动作执行的内在服从性、行动自主性和执行坚定性。同时,现场指挥员要尤其注意对现场作战节奏的全面把握和管控调节,这一点也不容忽视。
(四)“掌握一种能力”
就是:“系统战”和“总体战”两种思维指导下,具备精准技战术选择和现场实施与指挥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取需要四个基本条件:一是对于相关技战术理论知识点的系统学习与掌握;二是对于相关技战术演练或实战效果的经验总结与现实体验;三是对于灭火救援作战现场实际情况的了解掌握,以及对比于上述两点基础上的技战术应用效能评估;四是长期实战中对复杂环境下心理抗压能力的获得和指挥心智成熟稳定的常态保持。因此,建议战训人才的培养,一是要经过系统、全面和坚实的理论学习与实操培训,在战训知识点上尽可能消除现场指挥中“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算哪儿”的土壤,做到知识点、受训面的全覆盖,即:《〈 组建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框架方案〉 宣传教育提纲》中要求的“打牢全面、系统、专业的消防救援功底”;二是一定要在战斗一线锤炼,继续坚定、坚决、坚强的落实《组建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框架方案》中“并坚持在实战中培养指挥员”的要求,“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积累战斗经验,砥砺指挥决心与意志,提升综合指挥能力。
(五)“克服一种惰性”
即主观上认识不到位、不深刻或认为麻烦而不执行或简化执行执勤备战措施或灭火救援作战行动的惰性。这种惰性既可能存在于现场指挥员身上,也可能存在于战斗员身上,而且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即使是对于同一名指挥员或战斗员也会有一定的随机性,因为受现场环境、身体状况和意志品质(对于指挥员来说是战斗决心和指挥意志,对于战斗员来说是战斗意志)的影响,这种惰性会有强有弱、或有或无。救援站消防救援人员应正视这种惰性的客观存在,并想方设法自觉主动地坚决克服。同时要加强三点基础措施落实:一是开展战备教育和灭火救援作战理论学习与实操实训,筑牢“科学施救”的理念,提升“科学施救”的能力,杜绝盲目蛮干;二是严格落实《灭火救援战评规定》,做到“每战必评”,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丰富灭火救援现场关注点、理论与实践结合知识点、战术战法,提升实战能力;三是经常性开展警示教育,提醒、引导消防救援人员科学施救、按处置规程和防护要求不折不扣严格落实灭火救援行动和技战术动作,避免产生不良后果。
六、结语
任何一场灭火救援作战都是“现场直播”,唯有平时时刻准备、战时客观能动、战后战评与理论融合才能不断总结经验、升华理论,灭火救援理论知识点和对现场周到细致的侦查是迅速、精准获得作战现场关注点的前提和基础,是科学指挥的基点。时刻准备、主动学习、重视细致入微的实操实训,以“万无一失、一失万无”的严谨细致才能打好“主动仗”,提升“打胜仗”质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