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植物群落学及和合美学的植物造景
——以第十三届中国(徐州)国际园林博览会徐州—上合友好园为例
2022-04-16舒婷婷罗玉兰郑思俊路岳玮
舒婷婷 罗玉兰 张 浪* 郑思俊 路岳玮 徐 亮
(1.上海市园林科学规划研究院,上海城市困难立地绿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城市困难立地绿化造林国家创新联盟,城市困难立地生态园林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232;2.上海上房园艺有限公司,上海 201114)
植物造景注重科学性和艺术性之融合,为园林景观营建重要组成部分,既可满足时空维度变换中的审美需求,又可改善生态环境。以第十三届中国(徐州)国际园林博览会“徐州—上合友好园”为例,基于植物群落学及和合美学理论,围绕科学与技术、审美意境两个方面,从植物与植物、环境的适配性设计阐述生态科学与技术应用原则;从平面差异化布局以及竖向与空间、园内外边界、色彩、质感、特色景观等方面的设计,阐述植物景观元素在冲突与融合中呈现审美意境愉悦感的景观营造,以期为相关项目的植物景观营造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览园;上合组织;植物群落;抗逆植物;和合美学
好的植物景观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高度融合,既满足植物与环境在生态适应性上的统一,增强植物种间关系的平衡,又通过艺术构图原理展现植物个体与群体的形式美,营造意境美[1],具有自然性、艺术性、社会性,并不排除养护管理。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自然资源过度开发,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景观生态环境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园林绿化作为景观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要素为植物造景。现阶段国内植物造景存在植物种类贫乏,新优植物品种选用和展示不充分,科学性和艺术性结合不够等问题,关注植物景观的观赏性,而忽视植物自身的适应性和功能性,造成资源浪费,影响整个园林景观效果[2-3]。园林展园作为一种节事性园林景观,旨在展示园林园艺成果和发展趋势[4],而备受关注和支持。其中室外展园在各大园林展中占很大比例,目前国内参展的室外展园大多是永久性的,以展示展园主体的城市风貌、新技术、新成果和新理念为目标,展示内容包括园林规划设计、材料、技术和植物配置等方面,是风景园林行业的风向标。而室外展园的植物配置对于植物造景行业来说,也具有代表性和引领性。但是当前针对展园植物造景少有系统性研究成果,植物选择和植物配置模式趋于大同,导致展园创意、展示技术的意义缺失。本文以“徐州—上合友好园”(以下简称上合园)的植物造景为例,基于植物群落学与和合美学理论,以营造的绿色空间为载体,展示植物配置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创新性,同时兼具美学层面的元素表达,体现绿色可持续性背景下,如何将生态性和艺术性设计相融合,营造令人愉悦的植物景观,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而不同,异中求同”是其实现的基本途径。
1 植物群落学及和合美学的定义
植物群落学,即研究植物群落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及植物群落中植物间的相互关系,阐明植物群落的形成、种类组成、结构、生态、动态、分类及地理分布的基本规律[5]。其对象包括自然植物群落和人工植物群落。自然植物群落更多考虑的是植物共同适应环境的特征,以及植物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而人工植物群落则是模拟自然群落的结构特点,利用不同植物生长的时间差、高低差、养分吸收差、光热需要差和生理、生化特性,选择最佳组合模式种植[6]。本文讨论的人工植物群落,主要指园林植物群落,是一定地域范围的园林绿地空间内,具有特定的群落生态学意义、满足特定视角的群落生态学要求的不同植物种个体的聚合[7]。其研究和营造,更多追求的是有机体论观点的内容[8],即围绕群落的组成成分、垂直结构与分层、外貌、季相、多度与密度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等方面,以植物种间关系为核心,营造整体有机统一的植物群落。
和合学以和合①和合是指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中诸多形相和无形相的相互冲突、融合,与在冲突、融合的动态变异过程中诸多形相和无形相和合为新结构方式、新事物、新生命的总和。它是中国文化精神的精髓,也是中国传统造园的核心理念。中国传统造园哲学,重视“天、地、人”的三位一体结合,追求的是三者之“和”。的义理为依归,既涵摄又超越冲突、融合的学问[9]。和合美学是和合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合美学,是美学跨越了空间、时间和学科的界限,在互动互补互渗中化身而出,是东西方美学的圆通,也是传统与现代美学的贯通。和合美学所面临的不仅是本体与非本体、合理与工具、抽象与经验、哲学与艺术的冲突和融合,而且有情感与理智、独创与同一、个性与共性的冲突融合,以及传统与现代、西方与东方、本土与外来等的冲突融合[10]。和合是审美情感的境界,亦是审美活动关系的本质,无融突的和合,不构成审美活动的关系,无所谓审美活动。和合美学存在于审美主客体、心与物、情与境的关系之间,其本身就意蕴着冲突和融合。
植物群落学是从科学层面定义植物与自身、植物与植物、植物与环境之间的有机统一,是一个生生不息的动态过程,其内在关系的和谐和稳定是多样统一、多元互补的;而和合美学在植物造景的应用本质是从哲学和艺术层面注解人在超越植物本体本身,并不止于植物与植物、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审美关系,而产生的审美感性和愉悦。二者之于植物景观,其定义对象和对象之间的关系是一致的,即有差分的融合。
2 结合植物群落学及和合美学的设计策略
2.1 因地制宜,合理选用植物
植物群落的设计需考虑场地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地形地貌、土壤性状等现状概况,根据植物的生长特性,兼顾场地建设的功能需求,合理选用植物,才能确保植物个体本身的健康成长,实现良好的生态效益;同时,植物的选用还要协调好与场地内的建筑等人文要素的相互关系,与周围环境的有机融合,让生态性、功能性和文化性发挥联动效应而更为和谐。
2.2 模拟生境,丰富生物多样性
不同植物之间存在寄生、竞争、依存关系,园林植物群落的配置,要依据植物的生克关系协调配置,促进植物的互助、共生,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维护生态稳定性。同时,为提升植物的多样性,更有效地利用土地、空间资源效能,采用复层结构的植物群落,合理设计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的比例,展现群落丰富的空间结构,也体现植物的种类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充分考虑不同植物各季节形态和维护的可持续性,营造具有动态性、延续性的植物景观。
2.3 巧用构成,提升景观艺术性
园林植物景观的营造还需要强调审美功能的发挥。审美功能的实现产生于人与场所各要素之间的和合,即因场所各要素的对比产生变化、多样的效果,而其重复则带来整体的统一感和秩序感,从而为游人带来审美意趣。植物造景要巧用这些构成与美学的设计原则,如均匀与对比、重复、比例等[11],合理布局植物群落的平面、竖向和空间,展现植物群落内个体和整体的形态、色彩和质感之美,营造可感、可观、可触、可听的植物空间,使游人真正投入其中,调动各种感官,最大限度地感受和享受植物景观表达的内涵和传递的审美愉悦感。
3 “徐州—上合友好园”植物造景解析
上合园位于第十三届中国(徐州)国际园林博览会(以下简称徐州园博会)国际园区游客中心以东,占地面积为2 032 m2,现状场地为裸露石灰岩地形,标高72~79 m之间,整体呈东北高西南低的地势特征,无保留植被。基于上合组织的核心精神“上海精神”,结合徐州园博会的规划主旨“绿色城市 美好生活”[12],以“和合”文化为贵,以“上合之美 美美与共”为设计主题,构筑“一带、一环、八园”的景观结构[13]。其中八园是以上合组织8个成员国为主题的台地“家园”,环形的园路串联其间,通过提取8个国家国旗典型的图纹元素和色彩意向,形成8个平面各不相同的花园,各有特色又和谐统一。植物造景以灌木和多年生草本植物相结合为主,点状种植特色乔木。以植物群落学理论为基础,考虑植物自身、植物与植物、植物与环境整体的动态和谐性,同时借用和合美学的精神,延用构成艺术的设计原则,准确把握场地的功能需求,通过平面、竖向与“家园”内外边界等方面对植物的合理布局,应用树形、色彩、质感等形貌要素的对比和平衡关系的表达[14],结合空间的虚实交替、疏密变化,强化景观的感知体验,营造具有愉悦感的绿色生态可持续景观,传达“和而不同”的配置构思。
3.1 科学与技术的应用
3.1.1 植物群落构成
植物群落结构越多元,种群关系越复杂,该群落也就越稳定。上合园植物群落设计采用自然式的群落结构,协调植物之间的种间关系,强调植物的互惠共生,保持物种的多样性。总计采用133种植物(包括相同种类的不同品种),其中常绿乔木1种、5株;落叶乔木6种、18株;亚乔及花灌木6种、27株;其余为地被植物。依据调查研究,乔—灌—草复层搭配,为生态功能最佳的群落配置;上合园以乔—灌—草复层搭配为主,结合乔—灌、乔—草、灌—草的群落搭配方式(表1),既符合各个家园不同的主题定位,又展示植物群落设计的多样性,丰富了展园的植物构成形貌。
表1 八国“家园”植物群落构成Tab. 1 Composition of plant community in eight countries“Home”
植物品种选用方面,兼顾季相设计,常绿植物配置比例达50%以上,辅以春、夏、秋、冬的观花、观枝干的植物。春季,在各不同的群落中可见,清新洁白的白玉兰和喷雪花、粉红色的矮婆鹃、橙色的火炬花等,为明媚的春季增添了绚丽的色彩。夏季的群落一片绿色,由于树种不同,叶片的绿色度也各不相同,有嫩绿、浅绿、深绿、蓝绿等;6、7月份,除了粉紫色系的紫薇、红花绣线菊、绣球花、蓝雪花等,白色系的玉簪和矾根也相继开放,整个“家园”呈现纷繁热闹的景象。秋季红叶如火如荼,有红色调的丛生乌桕、鸡爪槭、日本红枫、朱蕉等;黄色调的丛生元宝枫、榉树等,还有粉色的大麻叶泽兰、五色梅点缀其间。秋末紫薇、红瑞木的枝干,完美冬青红通通的硕果,再加上进入成熟期的观赏草随风摇曳的花絮,展现了秋季的成熟美。冬季常绿的乔木和花灌木、冬绿型多年生草本和不落叶观赏草的结合配置,弥补了冬季的萧条景象,比如造型黑松、厚皮香、花叶柊树、银香菊、小兔子狼尾草等。通过花期的叠加,不同株型、叶色叶形和质感的植物结合配置,形成动态、多变的季相景观[15](表2)。在可持续设计方面,上合园应用70%左右的木本植物,30%左右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保证展前、展中、展后植物的低成本替换,降低资源消耗,保证景观效果的延续性[16],同时也创造了更大的生态效益。
表2 “徐州—上合友好园”主要植物品种观赏期Tab. 2 Display period of main plant varieties in“Xuzhou - SCO Friendship Garden”
3.1.2 抗逆植物筛选
植物的生长环境包括适宜性生境和逆境两种类型。其中逆境定义为所有不利于植物存活和生长的环境因素,包括干旱、洪涝、低温、高温、盐碱、辐射、病害、污染物、缺素等,以上这些因素可以单一出现或者多种同时出现,植物在逆境中会产生形态和生理方面的特异性反应,逆境中也生长一些特异适应性极强的抗逆植物[17]。
上合园现状土壤发育程度较低,存在土层薄、结构差、养分缺失、保水保肥能力低等问题。土壤pH8.27,电导率123.45 μS/cm,土壤有机质含量仅为0.81%。基于当地气候条件,通过对现状土壤进行常规改良,遵循适地适树的理念,配置适生植物品种,保证植物对环境的适宜性和个体的健康生长,包括徐州当地的乡土树种和已驯化外来引种的植物,具体可以参见3.1.1 植物群落构成小节。同时,设计根据上合组织成员国①上合组织8个成员国家多高原山地与荒原沙漠地貌,均存在极端气候问题,逆境胁迫类型多样,但也存在干旱、高温、低温、缺素、盐碱等共性逆境胁迫问题。和徐州当地地理风貌特色②徐州目前以城镇搬迁地(采煤企业搬迁后)、土层瘠薄岗地和山坡地(采石造成山体植被破坏)以及垃圾填埋场等为主要城市困难立地类型。,选择具有普遍性特征的城镇搬迁地,土层瘠薄岗地、山坡地、盐碱地、垃圾填埋场、立体绿化空间等五大城市困难立地逆境类型,以展示逆境植物的选用。抗逆植物的筛选针对城市困难立地的不利因素,以植物主要抗逆性为首要条件,以低维护、少管养、可自然更新的木本植物和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要选择对象,兼顾考虑植物的观赏性,提升植物生态价值的同时提高植物景观的可读性。最终所选的用于展园的20种抗逆植物(表3),生命周期长、生长稳定并易于管理,既丰富了植物群落层次、增加了物种多样性,也强化了季相景观的节奏感;其中75%为优美的观花植物,盛花期正值徐州园博园展览期4~7月,比如:紫粉色系的醉鱼草、穗花牡荆、花木蓝、地被月季和华北香藿,黄色系的海滨木槿、鹰爪豆以及白色系的珍珠绣线菊等,而绿色系的观叶植物如蓝冰柏、蜈蚣草、络石以及佛甲草则在各色系中起到了调和作用。展园内观赏性抗逆植物的选用,展示了其恶劣的生长环境、优良的生理特性,也传递了一种自然、野趣、顽强的生命之美。
表3 “徐州—上合友好园”主要抗逆植物应用Tab. 3 Main environment stress resistant plants of“Xuzhou - SCO Friendship Garden”
3.2 审美意境的营造
3.2.1 差异化的平面构成
中国画讲究“置陈布势”,所谓“远观其势,近观其质”。植物的种植平面同样也需要势的安排,其平面脉络就是它的势,需根据场地地形、地块形状等确定总体的布势,注意主次对比,疏密对比。上合园的植物配置主要集中在入口区域和八国“家园”,结合现状地形高差,保留原有的场地肌理,比如现状自然石,布局入口区域和八国“家园”平面。其中入口区域整形石楠柱和石楠球成排种植于自然式草甸中,形成规则与自然的冲突对比。而八国“家园”平面形式源自八国国旗的基本图样(图1),由于主题各不相同,平面也差异明显,其中有规则三段式块面分割的“家园”,比如乌兹别克斯坦园、塔吉克斯坦园、俄罗斯园和印度园,通过不锈钢钢板分割结合不同块面种植不同植物的形式,呈现个性与普通、彰显与消隐的对比,而各个“家园”中的不锈钢雕塑反射周围植物,又形成相映成趣的景象,既有雕塑的刚直感,也有植物的柔软感。各个主题“家园”虽然各不相同,但又相互融合。乔木、灌木和宿根草本相结合的自然式种植形式是八国“家园”种植设计的统一基调(图2);相同形态的构成元素,比如圆形、塔形灌木,月牙形、星形和半球形等不锈钢雕塑以相同节律间隔跳跃在不同“家园”内,增加了彼此之间的联系;而不同家园的交界面则采用品种相同或者形态相似的植物来进行过渡衔接,这也是家园彼此主题的相互回应。八国“家园”虽彼此独立,又相互伴奏,构成差分融合的和合体,犹如一曲美妙的交响乐,应用各种不同的乐器,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正因其不同,却以其内在的和谐、深刻的意蕴,呈现作曲者和演奏者对于自然、社会、人生和心灵的真谛感受。
图1 “徐州—上合友好园”总平面图Fig. 1 Master plan of“Xuzhou - SCO Friendship Garden”
图2 “徐州—上合友好园”植物配置总平面图Fig. 2 Master plan of plant landscape in“Xuzhou - SCO Friendship Garden”
3.2.2 竖向与空间设计
植物景观竖向设计,是由场地地形与植物的高差和形态共同营造而成。运用对比、重复等设计手法,将植物精心安排和合理布局,形成高低错落、富于变化的林冠线,表现起伏曲折的韵律美,营造疏密有致、开合有度的植物空间。林冠线,既是植物空间的分隔线,又能表现出植物群落的外貌与风格。植物的高差变化是林冠线曲折变化的直接因素。上合园既有强高差竖向立面乔木+低矮灌木(图3、图4),如高大乔木丛生朴树+造型黑松+丛生紫薇+海槟木槿+水果兰+红瑞木+菲油果等;也有中高差竖向立面小乔木/灌木+地被植物(图5、图6),如日本红枫+瓜子黄杨+黄金喷泉+喷雪花+红花檵木+宿根花卉等。“家园”中点植的高大挺拔的丛生朴树、造型黑松、丛生紫薇、秋色叶树种丛生乌桕和丛生元宝枫、常绿大灌木金桂以及石楠形成的林冠线,明快、利落、变化有致,与远处的山峦和自然植物群落的舒缓曲线形成强烈的对比。除了高差对比,植物个体的形貌对比包括自然与规整、直与曲、虚与实等都构成了竖向变化的重要元素,比如自然形的乔木、宿根地被和球形、塔型灌木的并置。而相似形态的植物间歇性的重复出现,又构成竖向立面的韵律感(图7)。植物的空间设计强调疏密有致、开合有度。开即对应开敞空间,合即对应封闭空间[18]。八国“家园”植物布局疏密得当,开敞与封闭空间相呼应,并以相同的节律转换着,彼此辅助和制约,于开合中融和贯通,于变化中求统一。
图3 强高差植物群落平面Fig. 3 Plant community plan of big height difference
图4 强高差植物群落立面Fig. 4 Plant community elevation of big height difference
图5 中高差植物群落平面Fig. 5 Plant community plan of medium height difference
图6 中高差植物群落立面Fig. 6 Plant community elevation of medium height difference
图7 “徐州—上合友好园”植物配置竖向立面图Fig. 7 Vertical elevation of plant landscape in“Xuzhou - SCO Friendship Garden”
3.2.3 园内外边界设计
上合园八国“家园”的边界通过白色景墙来围合,起到限定空间的作用,同时各“家园”彼此之间又不封闭,相互串联。其中塔吉克斯坦园和中国园为屋顶花园,考虑到安全的因素,白色景墙的高度为1.2 m左右;西南侧哈萨克斯坦园白色景墙高度为1.5~2.1 m,既遮挡外围不佳景观,又把游览视线往东北侧引导。其余5个“家园”的白色景墙高度均在1.5 m以下。每个“家园”内外景观的过渡衔接主要是通过整形绿篱和花篱的形式(图8),其在平面体量上基本保持一致,但是高度和品种的丰富度上有所区别。从入口北侧乌兹别克斯坦园开始往东至巴基斯坦园,园内外边界是由白色景墙内侧的瓜子黄杨绿篱和月季花篱与其外侧的法国冬青绿篱组成,法国冬青绿篱高度高出白墙或与白墙基本保持一致。而至屋顶花园,法国冬青绿篱则从“家园”外侧转化至“家园”内部,以单一品种为主,高度低于白墙,立面形式与周围远山形成拓扑同构。从屋顶花园,沿园路台阶拾级而下,至印度园,则以瓜子黄杨绿篱作为“家园”内边界,和北侧乌兹别克斯坦园取得一致。不同“家园”通过相同材质和形式的边界设计取得风格上的统一感,而白色景墙和植物绿篱高度的变化以及两者内外关系的相互转换,又增加了边界的层次和动感。
图8 “徐州—上合友好园”园内外绿篱分布平面图Fig. 8 Layout of hedgerow inside and outside“Xuzhou - SCO Friendship Garden”
3.2.4 色彩设计
通过植物色彩的对比、协调来烘托家园的景观氛围是上合园植物景观表现的重要手段。整体植物配置以观叶植物为主,不同季节的开花植物跳跃其间。色彩组合上,绿色为主色调,黄色和红色为辅助色调,白、粉、紫色为填充色,并充分利用类似色、邻补色和对比色的色彩原理来配置植物。类似色植物的层叠配置,变化相对缓和,相互间更为融合,于近观之处可清晰分辨植物个体种类、质感的差异,远观则可感受渐变中展现的整体感和美感[19]。比如深绿色的造型黑松、厚皮香,绿色的绿杉,蓝绿色的蓝冰柏、银香菊,黄绿色的黄金海岸线柏;暗红色的红花檵木,紫红色的朱焦;以及开白色花的喷雪花、大花六道木、玉簪等,在时间上、色彩上,这些植物互相弥补,形成整体感和调和感较强的景观序列。邻补色植物的配置效果相比类似色活跃一些,色彩相互映衬的效果更强,但是也不乏温和之感,比如以千叶兰为底,紫色墨西哥鼠尾草和橙色龙船花结合配置的植物组团;又如,以绿色瓜子黄杨、六角珊瑚为背景,前景配置紫红色矮婆鹃、粉色大麻叶泽兰、蓝色蓝雪花和黄色金叶女贞。对比色的应用是色彩调和设计中,对比最强烈,色彩效果最鲜明活跃的。秋色叶丛生乌桕、日本红枫等在“家园”周围深绿色的圆柏和侧柏等针叶树的衬托下,更加明艳而富有感染力。法国冬青绿篱与高低起伏的红花檵木球组合配置,对比强烈,又富有动感。
3.2.5 质感设计
质感设计主要是应用植物的叶片形状、大小,枝条的长短疏密和树干的纹理等因素的搭配设计来展现植物的美感。上合园的植物质感设计体现在植物与植物以及植物与硬质景观两个层面的对比呈现(图9)。株型挺拔的蓝湖柏,呈下垂状生长、枝条细长柔软的金线柏,底层配置橘黄崖柏组成的小群落,上下层次间彼此对比又弥合强化。线性叶并从基部放射状生长的蓝羊茅、匙形叶聚生枝顶的芙蓉菊与不锈钢星形雕塑并置,互相融合,互相映衬,展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叉关系。枝条弯曲、质感细腻柔软的多头小叶女贞 “柠檬之光”与枝条挺立、质感粗糙的六角珊瑚种植于自然石与廊架的连接区域,弱化了人工与自然材质的差异,既是过渡兼融又增加了节点整体的生命气息。
图9 植物与植物以及植物与硬质景观的质感对比Fig. 9 Texture comparison between plants and plants, also between plants and hard landscape
3.2.6 主要节点植物景观
(1)规则与自然:入口植物景观是由整形修剪的石楠柱和自然式草甸组成,是上合园植物景观展开的序曲,暗示上合园造景的核心立意,尊重多样性,于冲突中融合,于变化中形成共鸣。随风摇曳的观赏草和星星点点的宿根草花,映衬着整型石楠柱,使其不再那么呆板僵硬,而石楠柱又给自然式草甸附加了一层秩序感。
(2)统一与变化:穿过彩色的连廊,沿台阶拾级而上,是塔吉克斯坦园,其植物品种相对简单。三棵乔木点植在“家园”三个重要的节点位置,形成“家园”的骨架,下层主要由大小不一的绿色系灌木球组成,包括银绿色的银姬小蜡球、翠绿色的瓜子黄杨球和黄绿色的亮金女贞球,少数几个红花檵木球作为镶边植物种植在“家园”入口区域,并与上层的鸡爪槭在色调上取得统一。“家园”中央是从塔吉克斯坦国旗图纹抽离凝练出的不锈钢雕塑,其底部种植胭脂红景天、细叶银蒿等,整体植物景观于统一中包含变化,而主要的球型构成元素也与其他“家园”植物形态形成呼应(图10)。
图10 塔吉克斯坦园植物景观Fig. 10 Plant landscape of Tajikistan Garden
(3)传统与现代:造型黑松风动墙立面景观是中心广场的主视面,由造型黑松组群和风动墙组成。造型飘逸清雅,婀娜多姿的斜飘式黑松缓缓探向俄罗斯园,宛若一位淑女在拂袖起舞,而姿态高雅的丛生黑松挺立中间,安静中显示苍劲有力的气势,最靠近建筑一侧则配置迎客式黑松,枝条如游龙般伸向建筑一侧,与其完美搭接,又仿佛在以热情的姿态欢迎到来的游客;风动墙立面效果则是通过提取上合组织八国的典型建筑的剪影拼贴而成,在叮咚流水声的伴奏下随风摇摆和闪耀着。苍劲潇洒的黑松与黑白风动墙的组合藏着几分中国画的飘然神韵,又影射着西方建筑艺术的典型特征,是静态与动态的共现,是东方与西方的对话,更是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图11)。
图11 造型黑松风动墙立面Fig. 11 Wind wall façade with modelling Pinus thunbergii Parlatore
(4)个性与共性:巴基斯坦园植物景观主要是由不同高度、不同品种的塔形灌木,结合少数球形柏和低矮地被组成,其中塔形灌木包括蓝湖柏、绿杉、完美冬青塔、厚皮香塔、蓝冰柏等。不锈钢的月牙雕塑竖立于“家园”中间,材质上是突变的、个性的,但是形式上和“家园”内的各种塔形灌木是存在共性的,和“家园”外围的圆柏、侧柏背景林是遥相呼应的。同时,月牙雕塑又通过镜面材质反射着天空、园内和园外的风景,充满着旷野气息,又是一幅蓝天繁花的美丽景象。窗口很小,里面的空间却无限深远,有种诗意的浪漫,更有种童话般的天真(图12)。
图12 巴基斯坦园植物景观Fig. 12 Plant landscape of Pakistan Garden
(5)抽象与经验:中国园位于上合园建筑屋顶,是一座屋顶花园。考虑到屋顶承重的关系和观赏视线,主要种植灌木和宿根草本。以中国的山水文化为意象,通过种植深色系、高低错落、大小不一的红花檵木球,来营造丰盈敦实、层层叠叠的山川景象;淡雅的白色千鸟花、亮红色的火焰南天竹和橙色的火炬花形成的蜿蜒种植带穿行于红花檵木球之间,色彩清雅又活泼,寓意清亮明澈、活泼生动的溪流景象,表达了山的厚重、水的绵柔,用具象的物体、抽象的形式,转译了中国崇尚自然的文化精髓(图13)。
图13 中国园植物景观Fig. 13 Plant landscape of Chinese Garden
4 结语
植物是园林环境要素中,除了园林建筑、山石、水体之外,最具有生命力的要素,其自身生长本身就已经给静态的景观注入了活力。一个优秀的植物造景作品,必定是生态群落在审美基础上的艺术配置,包含对场所原有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尊重、稳定的植物群落结构、优美的植物景观、多样的景观形式和可持续的后期维护和管养。上合园的植物造景,基于场地现状自然资源,兼顾上合组织成员国的地理风貌特色和徐州当地的气候特征,同时考虑展园对新技术、新成果的展示要求,从生态效益和审美功能两个角度出发,围绕植物群落学及和合美学理论,对植物群落内的各个要素进行整合设计,包括多度和密度、垂直结构、季相变化、可持续性以及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等,并以冲突的融合为核心设计原则,对植物的平面布局、竖向、空间、色彩、质感等设计元素作综合考量和设计,形成内部和谐统一的“家园”空间,同时又与外部环境形成景观上的拓扑关系,功能上的有机融合。上合园的植物景观具有系统性、动态性、延续性和独特性的特征;其设计方法为当下植物造景提供了新视角和新观点,是理性与感性的并置,亦是生态性与艺术性的结合,是一种可复制、可推广的设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