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雷顿森林体系3.0,拐点将至?
2022-04-16章玉贵
章玉贵
当今世界的重大金融问题本质上往往都是一定程度的政治问题。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以美欧为代表的西方世界对俄罗斯展开轮番金融制裁,意在切断俄对外金融通道,绞杀俄罗斯经济。禁止俄罗斯用美元还债等举措实际等于宣告:一旦一国被定义为美国在政治上的敌人,该国合法持有的美元资产就会阶段性地成为美国控制下的资产。如果该国因此债务违约,还不排除被债权人索取天价违约金。
在现行国际货币秩序框架下,无论以美元还是以其他货币计价的资产,本质上都是具有国家信用的主权财富,其所有权、使用权都有明确边界。特别是美元,作为完全意义上的国际货币,同时具备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等五大职能。即便面临欧元的竞争挤压,美元仍是当今世界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储备货币、大宗商品的计价和结算货币。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不久前发布的2021年第四季度全球官方外汇储备货币构成情况,在全球总计超过1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中,美元储备占比58.81%,高达7.08万亿美元。排名第二的欧元占比20.6%,只及美元比重的35%,差距依然明显。至于以石油、天然气等为代表的大宗商品,尽管欧元、人民币和卢布业已渗透到交易体系中,美元的主导地位短期内依然难以撼动。
因此,现今的国际货币体系相当程度上仍是美元主导下的“后布雷顿森林体系”或曰“布雷顿森林体系2.0”。该体系之所以保持相对稳定,支撑力量主要来自两个层面:一是美国经济占全球经济总量比重多年来保持相对稳定,同时美元作为储备货币在全球金融市场的信用依然相对稳健;二是最近20年来全球产业和金融分工格局保持相对稳定,特别是美国和中国这两大最重要经济体在制造业、贸易和金融等领域形成相对稳定有序的分工合作,其稳定性与韧性事实上也经受住了最近两年中美经贸摩擦的严峻考验。
从历史坐标系来看,今天的国际货币体系与一百年前相比有着某种相似之处:按照凯恩斯当年对英镑本位制合法性所做的解释,尽管英国当时已不再是全球最主要工业国,但英镑本位制还能顺利运转,主要得益于英国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主导地位,以及作为最大资本市场和贸易中心的伦敦为合作者供给黄金的中枢角色。英格兰银行作为“国际交响乐队的指挥”成功调节国际黄金流动,并通过浮动贴现率保持相对较少的黄金储备。英国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优势地位,使英格兰银行通过调整贴现率实现资本净流入。伦敦市场国际结算方式的集中等便利条件使英镑取代先前的贵金属货币。
依照类似逻辑,虽然美国现已失去全球最大工业国地位,但由美元、纽约国际金融中心、美联储、美国财政部以及依然强大的产业和金融资本等组成的美元支撑体系,在信用货币与浮动汇率时代将美国的国家信用张力发挥到极致。加上美国拥有较为成熟的自我纠错机制和强大的吸收损失与自我修复能力,即便在美国遭遇重大危机的关键时刻,也很少有国家、企业和居民选择主动抛弃美元。
但俄乌冲突爆发以来,美国和主要盟国对俄实施极限金融制裁,包括将部分俄罗斯银行排除在国际支付结算体系SWIFT之外,冻结俄央行资产并禁止与其交易,直至阻止俄使用美元支付到期债务等,倒逼俄罗斯不得不将卢布与石油天然气等出口商品挂钩,形成与“石油美元”并行甚至冲突的“天然气卢布”概念。这形成了全球货币体系变迁史上奇特的“主动脱钩”现象,即储备货币发行国与特定使用主体切割,造成原本较为顺畅的国际货币结算体系出现大范围断裂,并衍生出一定量的“天然气卢布”。
而从经济后果来看,这显然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非明智之举。换句话说,美国不惜损害美元作为国际信用货币基石的声誉,通过启动极端金融制裁实现政治目标,破坏了二战以菜国际货币体系的信用基础,“布雷顿森林体系2.0”也由此被炸开一个巨大裂口。
于是,市场上出现了以美元为代表的内部货币信用体系面临崩塌而以“外部货币”(黄金和大宗商品)为支撑的“商品货币”再度兴起的“布雷顿森林体系3.0”之说,并经由美欧金融分析师和国际舆论传播,营造出国际货币体系即将迎来大变革的话语现象。
早已处于进程中的国际货币体系变革肯定会受俄乌冲突的影响,这场有着复杂历史经纬与现实动因的地缘政治冲突可能发挥相当大的“助攻”作用。但从理性角度分析,国际货币体系发生根本性变革的动力,并不最终取决于储备货币发行国与次重量级参与主体之间的非合作性博弈,而是要看现有礴备货币的主要发行国与其他储备货币发行国在绝对经济实力、金融市场影响力特别是资本的资产定价权、国际协调与动员力等方面此消彼长的演变趋势。
而参照英镑和美元先后作为国际主导货币的发展逻辑,当代表新兴力量的货币作为既有国际货币体系重要参与者逐渐承担日益重要的角色之后,国际货币体系将在某一个时间窗口迎来关键性拐点6这个拐点的到来当然需要较长时间等待,但肯定不会太过遥远。▲(作者是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