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金公司爱“造星”的背后

2022-04-16何小民

南风窗 2022年7期
关键词:造星基民经理

何小民

有人说,2020年是公募基金的“破圈元年”,因为当年公募基金的平均收益率约30%,吸引一批基民小白跑步入场。

自此,买基金也成为一种新潮流,网络上还出现了流行词——“养鸡”。基民们在微博上“养鸡”,让基金相关话题曾一度霸占微博热搜榜,基金公司趁机造势,开启造星营销,将明星基金经理打造成流量顶流。

全民买基的热潮持续到2021年,去年,基金发行规模再次突破3万亿,属公募基金史上第二次,第一次发生在2020年。

但2021年,A股市场的结构化行情,注定了基金的市场行情也是分化、分裂的。一方面,2021年公募的平均收益下降到5%左右,创下近三年的最差成绩;另一方面,这一年依旧有145只“日光基”见证基金抢购热潮,更有近100条微博热搜,显示明星基金经理从yyds(“永远的神”)顶流跌入神坛。

进入2022年,基金市场行情降温,基金发行数量同比下降约五成,更有数只基金募集失败,基金发行的“寒冬”来得有些突然。

从2020年到2022年,公募基金市场上演冰火两重天行情,基民小白感受了A股市场风格剧烈切换的杀伤力,但这些都不妨碍基金规模实现历史性突破——超25万亿。

这其中,谁才是最大受益者?答案不言自明。

规模大爆发

一直以来,住房是居民家庭财富的主要资产,但在房住不炒的基调下,楼市严调控持续深入,房价只涨不跌的预期被逐渐打破,居民家庭财富管理开始寻求新的渠道。财富从楼市转入金融市场,开始成为趋势,相比买个股,买基金更加符合将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做的理念。

巧合的是,2019年、2020年,基金行情不错,基金年收益都接近30%,让一众小白基民跃跃欲试,加上基金公司的营销宣传,小白跑步入场买基。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去年发布的《全国公募基金投资者状况调查报告(2020年度)》显示,截至2020年底,自然人投资者数量(即基民)约6.7亿,比2019年增加了6000万。相比之下,截至2022年2月25日,A股投资者才突破2亿,从1.5亿到2亿,花了3年时间。可见,基民跑步入场的速度之快。

咱们基民的财富水平如何呢?据上述报告,年收入在10万~50 万元的基民占比达45%,而他们携资金入市,直接推高了基金规模。2021年末,公募基金数量为9288只,基金规模达25.56万亿元,其中,去年新成立的公募基金共1909只,新发基金规模约3万亿元,相当于去年深圳市一年的GDP。

和其他行业一样,基金业的马太效应也在不断强化,头部基金公司越来越强。截至去年末,有4家基金公司管理的规模超过1万亿,分别是易方达、天弘、广发、南方,而2020年还只有两家。此外,Wind统计显示,去年八成基金公司的规模都增长了,且规模增长超过1000亿元的有11家。

去年,A股板块风格切换太快,从“喝酒吃药”到新能源,再到半导体等,A股上演震荡行情。这种情况下,混合型基金更受欢迎。可以看到,2021年新发行的公募基金中,混合型基金的数量最多,相当于新增股票型和债券型基金的数量之和。同时,2021年收益率最高的前5只基金中,也有4只为混合型基金。

在板块(主题)风格快速轮动切换的市场,主题型或行业型产品容易成为市场主流,也直接带火了专注于行业细分领域的ETF产品。在热门板块的细分赛道,基本都有ETF覆盖,且规模都不小,动辄上百亿。

基金公司将原本默默无闻的基金管理人打造成“明星基金经理”,从而利用“明星基金经理”的隐形带货能力,加快发行新產品,完成基金规模的快速扩张。

所以,整体上来看,2021年,ETF募集数量和份额均创下历史纪录,其中,年内新成立股票型ETF产品达260只,数量超过2019年和2020年两年总和(156只)。

与此同时,ETF产品也特别“卷”,基金公司每个行业的ETF趋于同质化,不仅投资标的大同小异,就连获批、发行以及上市日期、销售渠道也差不多。对投资者而言,这样并没有丰富他们的选择,反而加大了选择难度。

造星带“货”

过去三年,基金的火爆是行业历史上罕见的情形。除了居民家庭财富资金从楼市流向股市的趋势不可挡,另一个原因是基金公司开始加大营销,纷纷发力线下营销与线上直播,让基金快速“破圈”。

2020年下半年,5只蚂蚁战略配售基金拉来了基金线下广告营销的序幕。当时,在一线城市,各大公交站、地铁里,随处可见5只基金的宣传。

事实上,考虑到合规风险,公募基金在营销宣传中,需要详列产品的相关信息。过往基金公司更多地通过银行等专业代销渠道,很少用这种社会化营销方式。此次5只蚂蚁战略配售基金的户外广告尝试和随之而来的火爆销售,给基金公司打开了营销新世界的大门。

地铁是一线城市打工人首选的通勤工具,相比报纸版面和电视时长的限制,地铁、公交等户外广告反而有优势,更能达到让基金“破圈”的效果。

可以看到,在2021年,中欧基金、汇添富基金、嘉实基金、南方基金等知名基金,都开始发力户外广告,基金公司也开启了一场围绕地铁广告的营销战。

在基金行情好的时候,基金公司利用基民的热情,主动下场营销,让基金产品在社会化营销中快速“破圈”,成为所谓的爆款基金。回过头来看,这个过程无异于一场造星运动。基金公司将原本默默无闻的基金管理人打造成“明星基金经理”,从而利用“明星基金经理”的隐形带货能力,加快发行新产品,完成基金规模的快速扩张。

可以看到,这一轮造星运动下的明星基金经理,如“医药女神”葛兰,就管理着中欧基金旗下5只基金,管理的基金规模在今年1月就曾达到1100亿元,超过张坤,成为公募基金第一人。

基金公司热衷于造星运动,是其背后的盈利模式决定的。众所周知,基金公司是典型的规模经济模式的受益者,它们的收益主要是基金管理费,而基金规模大小决定基金管理费的多少。换句话说,对于基金公司来说,无论基金产品收益如何,只要基金规模足够大,它们的盈利就会不错。这就让基金公司对扩大基金产品的规模,有着天然的动力。

但值得注意的是,基金产品规模的快速扩张,对基金经理的管理提升了难度,一定程度上也会增加基民被套的风险。所以,那些后入场的基民,在购买明星基金经理产品时,很容易遭遇“申购即巅峰”。

因为过往实践证明,在造星运动下,某段时间内收益率极高的明星基金,其在接下来时间段的收益情况往往难以维持之前的高收益水平。

数据显示,2021年业绩TOP 10的公募基金,在2020年,只有3只基金的业绩达到同类基金中游水平,而2019年只有4只。

以葛兰管理的中欧医疗健康混合为例,该基金曾在2019年至2020年创下近300%的收益率,然而自2021年7月以来回撤较大,超40%,全年收益率为-7.3%。这意味着,去年,基民在任何一个时间买入,都会亏损,所以,昔日的“医药女神”也被骂成了“女神經”。

不过,即便回撤这么大,去年第四季度,该基金份额增加了80亿份。与之相对应的是,最近三年,中欧系管理的基金规模增长非常快,从3000亿元增长到57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5%。这意味着,基金公司赚得盆满钵满。

后遗症

过去两年,我国基金业规模实现了快速扩张,突破了25万亿。基金规模能在短时间内实现历史性突破,离不开一批跑步入场的新基民。

在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和居民资产从楼市流向股市的大背景下,这群基民,可能是过往购买银行保本理财的居民,可能是享受了过往房产投资红利的投资者,还有可能是没有理财经验的小白。此时,基民投资者教育是否到位,需要打上一个大大问号。

当基民没有合理而正确的投资理念和预期,在某种程度上,会对明星基金经理形成绑架。现实中,那些随着基金产品规模扩大而成为明星基金经理的人,从登上神台到跌落下来的时间,短则两三年,长则三五年。

很多基民,特别是基金小白,持有基金不会超过一年,且喜欢追涨杀跌,这是典型的短期投机行为,与基金长线投资的风格不符,无异于一种期限错配。

这些明星基金经理跌落神坛,背后固然与前期基金公司的营销造星运动有关,但仔细看它们的持仓和投资方向,其实大部分明星基金经理的产品是没有非常明晰的主线。

分析众多明星基金产品,会发现,它们的持仓趋同,即常说的资金抱团,而在资金抱团中,基金无疑是一支重要的力量。回顾这两年,从2020年下半年到2021年一季度,医药、白酒、新能源主题基金都有不错的收益,背后就有基金抱团的影子。

俗话说,船小好调头。去年市场风格切换过快,对于明星基金经理管理的大规模基金并不友好;相反,一些新生代基金经理,他们管理的基金规模较小,不仅在调仓和管理上有较好的灵活度,而且他们对新鲜事物的学习能力,以及拼业绩的进取心都会更强,让他们更能把握市场风格切换中的机会。

可以看到,去年收益率前十的基金中,有7只都是由新生代基金经理管理。

这是不是就意味着,老牌基金经理的专业投资能力不如新生代呢?显然不是。基金作为机构投资资金,大多是长线投资,其真实的投资收益水平往往要穿越一定周期才能体现,而在穿越周期上,老牌基金经理对投资风险把控的优势就能体现。

事实上,公募基金从1998年成立至今,股票型基金的年化收益率大概在15%左右。

这其实也能从一个侧面解释,为何基金赚钱,但基民不赚钱。

太多统计显示,很多基民,特别是基金小白,持有基金不会超过一年,且喜欢追涨杀跌,这是典型的短期投机行为,与基金长线投资的风格不符,无异于一种期限错配,就注定了基民很难享受基金的长线回报。

但另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基金营销的造星运动,会天然吸引这些偏好短期投机的基民,实现基金规模暴增。

当遭遇市场下跌,一边是,这些短期投机的基民亏损严重;一边是,明星基金经理跌入神坛,不少不堪重负的基金经理选择离职。这些都是基金规模暴增的后遗症,也是当前行业面临的问题。

如何破解基金公司的造星运动,解决基金规模暴增的后遗症,让基金市场良性健康发展?未来,任重道远。

猜你喜欢

造星基民经理
回撤背后,谁在被割韭菜?
经理的难题
挑剔的经理
捎你一程
夜半买驴的南航经理
“造星”有道(二)
黄传书教授、高基民教授团队研究成果在《Autophagy》发表
女记者“造星”之死:哥是保安不是男神
我的非典型“造星”之路
陈泽杉“造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