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生态保护意识 提升干部行动自觉
2022-04-16张世定
张世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生态环境是人们生存的空间基础,在人类历史漫长的演进历程中,自然世界给我们提供了最基本的生活资料,也为社会文明发展贡献了具体的生产资料。可見,保护好生态环境,是营建我们不可或缺物理空间的重要途径。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了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正在逐渐成为普遍共识,为了更好地推动生态保护工作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发展,来自各行各业的广大干部群体亟需增强生态保护意识,着力提升行动自觉,方能在美丽中国实践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征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所内蕴的穿透力,可以为实践的成功推进提供有效指引。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现代政党,马克思主义始终是广大干部的信仰之源与理论之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回应了当前社会所面临的诸多棘手难题,为人民群众的不断前行明晰了方向。因此,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全面增强干部群体生态保护的自觉性,就需要加强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学习,用其中涵括的一系列生态建设思想来武装头脑。如各级干部通过系统学习“两山论”,就能够明确自己在做决策时如何把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当前与长远的相互关系,更好地处理当地发展的可持续性。
就目下而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了丰富的生态建设智慧,是各级各类干部夯实自己理论水平的重要智力资源,也是新时代生态保护思想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广大干部只有加强这一最新思想的学习,才会牢筑自己的理论基础,不断提升生态保护意识,增加实际行动的自觉性,从而有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此外,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客观形势,干部生态保护理论的学习还需在政策法规、专业基础上下苦工,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谱系,夯实生态保护的理论深度。
制度是一种刚性约束,也是一种较强的规范系统,强制性与非随意性是其基本特征。就历时态来说,在物质财富极端贫乏的时代,自然环境提供了基本生活所需,滋养了人类的持续繁衍;在物质财富相对丰裕的时代,自然环境依然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失的部分。具象来看,面对当下还不够强大的生态系统,只有建构其相应的制度体系,才能对人的行为产生符合科学规范的约束,划清广大干部守护绿水青山的生态红线。
刚性的制度存在与民众的环保意识培养具有共生性,生态保护能否真正落到实处,关键在于干部的执行力。因此,增强干部生态保护的行动自觉,一方面需严格要求各级干部建立起各自辖区范围内的制度体系,织密织牢“五位一体”总布局中的生态之网,维护好自然资源资产利用与生态环境安全,促进生态保护进入“强制时代”,最终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公民环境权;另一方面对各级干部的不作为甚至违法犯罪行为实施最严厉的惩戒,以制度化力量塑造干部保护生态的行动自觉,强化“整改不力就是失职,不抓整改就是渎职”的理念,始终将生态文明观置于心中重要地位。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示范的作用是显著的。广大干部做为人民的公仆与勤务员,其一言一行深刻反映着新时代党和政府服务于民的强大决心与坚强意志。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了众多的方面与层级,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与深度融入。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版图的重要构件,在其具体图谱之中,人与环境、人与自然友好相处、和谐与共是常态。广大干部群体自身所具有的影响力与示范力,迫切需要他们发挥身体力行作用来引导人民群众形成新的生活方式。
生态保护的宏大命题,与个人生活细节息息相关。从微观镜像来看,在日常生活中,每一个干部个体都存在于特定的社区,工作之余与他人形成的社会网络是他们以日常化形式塑造周围人群环境保护意识的主要场域。干部群体在社区网络中一般具有较高的社会声望与地位,他们的一些行为方式往往易于受到别人的关注,也容易被人效仿。在这种环境氛围中,如果干部群体的每一个个体都时时处处以实际行动践约环境保护理念,势必会引导身边群众形成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与正确科学的环保意识,建构起广大社会保护美好家园的价值观,从而有助于绿色、生态社会新风尚的培育。
总之,生态环境是人类共有财产,公共性与普惠性的特质决定了其保护需要依靠不同个体的协同配合才能形成合力,但由于广大干部在社会位序中的先进性与特殊性,美丽中国建设他们可以发挥更大的价值,能够起到关键性作用。因此,干部群体只有努力提高自己的生态保护意识,才能在具体实践中增强行动自觉,擘画出美丽中国的新辉煌,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书写好人类生态文明共同体建设的中国方案。
(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