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植物考古:从遗迹了解河姆渡文化

2022-04-16赵敏哲夏千惠

科学24小时 2022年4期
关键词:田螺稻谷花粉

赵敏哲 夏千惠

位于浙江省余姚市罗江乡河姆渡村东北的河姆渡文化遗址距今约7000~6000年,是长江下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之一,也是我国目前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之一。1973年与1977年,在对河姆渡遗址的两次科学发掘中,出土了骨器、陶器、玉器、木器等各类质料制成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装饰工艺品,以及人工栽培稻遗物、干栏式建筑构件、动植物遗骸等近7000件,全面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的繁荣景象,同时也为研究当时的农业、建筑、纺织、艺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佐证。

植物考古:探索新石器时代的农业生活

稻作农业的起源和发展是河姆渡文化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植物遗存种类相当丰富,保存得也非常完好。大量的稻谷、橡子和其他一些植物的果实,以及各种树叶、稻秆稻叶,外形完整,色泽鲜艳,纹脉清晰,是研究长江下游农业发展的重要资料。植物考古学则是研究它们的重要手段。

·出土的植物种类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果实、种子,其种类和数量十分丰富。特别要着重指出的是稻谷,其数量之多,保存之完整,是新石器时代考古史上罕见的。在十几个探方广达四百多平方米的范围内,都有稻谷的发现。有的稻谷和谷壳、稻秆、稻叶交互混杂形成了2~50厘米厚的堆积层。由于稻谷堆积物往往是同大批木构建筑遗迹同时发现的,因此在探讨稻谷堆积层时,就不能不考虑它同木构建筑之间的关系,也许成层的稻谷堆积处正是当时用以储存稻谷的场所。当时的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培育出水稻,在水稻栽培技术及其耕作规模上,都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果实遗存(图片来源:icity 每日环球展览)

遗址中出土的稻谷,按其长宽比的平均数值以及颖壳(谷粒外包的干燥鳞状保护壳,人类不能食用,但可以作为家畜饲料)上稃毛分布状况等外形特征分析,属于栽培稻中的籼亚种,是中晚稻型水稻。这个研究结果填补了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史上“有粳无籼”的空白,证实了我国是水稻起源的国家之一。

在出土的果实、种子中发现了带皮的小葫芦。葫芦可作菜用,瓠壳又是盛水工具。此外如橡子、菱角、酸枣、芡实等富有淀粉果籽的出土,反映了当时人们所处的地理环境,也说明在当时,采集仍是解决食物来源的一种辅助手段。从遗址出土的大量家猪的上下颌骨来推测,当时的原始养猪业已相当发达,这种采集活动对于提供饲料是必需的。此外,在出土的植物遗存中,樟科植物的叶片数量最多,显然是人工采集留下的堆积。樟科植物中的不少种类是药用植物,这是否意味着当时的人们已经懂得用它们来驱虫防病,值得今后进一步探讨。

·孢粉分析

通过对植物中的孢粉分析,大致可以得知当时的植被类型,而植被类型又是在一定气候、地形等条件的综合影响下形成的,因此也有助于了解某一历史时期的气候以及其他自然环境。

通过观察这一时期的孢粉组合材料,并结合遗址出土的大量动植物遗存分析,发现河姆渡遗址正处于冰期后最适宜期,气候温暖湿润,森林茂密。河姆渡东边的小山丘,生长着茂密的亚热带常绿落叶阔葉林,林下地被层发育,蕨类植物繁盛,树上缠绕着狭叶海金沙和柳叶海金沙。这两种海金沙现在只分布于广东、马来群岛、泰国、印度等地,这说明当时的气候要比现在更为温暖湿润。花粉谱中出现的水生草本植物孢粉,说明遗址附近存在着湖泊和沼泽。在遗址北边大约1500~2500米处的耕土层下,存在着厚度不一的大片泥炭层,就是当年湖泊沼泽水退淤积造成的。这样的环境有利于农业活动,同时也为狩猎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

花粉谱中出现了草原植被与森林植被两种类型并存的情况,是同遗址背靠四明山、面向沼泽的地理环境一致的。花粉谱中出现的禾本科花粉粒直径一般都在30微米左右,其中最大的达49.48微米。禾本科植物是五谷之源,在长期人工选择的影响下,性状不断发生变异,植株也由小变大,反映在花粉个体中,栽培的一般要比野生的大一些。虽然目前还不能在两者之间得出严格的界线,但是比较现代栽培的禾本科作物花粉,考古学家们认为花粉谱中出现的禾本科植物花粉,大多数应属于栽培谷类作物。

动物考古:探寻动物遗迹与生境类别

除了稻作农业的起源问题外,对动物资源利用的研究也是河姆渡文化研究的重要论题之一。

动物考古学是一门研究古遗址出土动物遗存的学科,揭示古代人选择食物、狩猎、饲养家禽家畜等方面的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方式,是考古学和古动物学相结合的学科,其研究内容包括动物骨骼、牙齿、角、蛋壳、毛发、羽毛、鳞片、昆虫、寄生虫、虫卵、粪便、血迹、鞭虫卵、DNA、稳定同位素、微量元素等。

田螺山遗址出土的鱼鳞

田螺山遗址出土的金枪鱼脊椎骨

·族群分类

动物考古研究的流程主要分为材料获取、观测、鉴定与记录几步。其中材料获取为取样,方式有手选与筛选(借助工具取样),手选主要针对较大动物的标本,筛选主要针对小动物的标本。观测包括观测种属、部位、年龄、性别以及骨骼保存是否完整、破碎模式等情况。

以哺乳动物为例,当把动物遗体先大致定为哺乳动物后,接着就应该鉴定部位了。

判定骨骼部位时,一般可以同时鉴定出种属,但也有确定了部位而无法鉴定出种属的情况,这种情况大都发生在鉴定幼年或青年个体时。此外,鉴定鲸类动物骨骼时也存在这种情况,这就要求鉴定种属必须使用现代标本进行对比确认。即便是鹿或野猪这种常见动物,只要稍有疑问,就应该参照现代标本。判定部位和种属后,接着就要鉴定骨骼的年龄。如果在上颚骨和下颚骨上还残留有牙齿,一般鉴定出的年龄会比较准确。

河姆渡遗址中共发现了34种哺乳动物,鸟类、鱼类和爬行类动物共计24种。

·古环境重建

动物种群的栖息地(又称“生境”)选择分布是生态学中的基本概念,理解栖息地选择对解释人类的经济模式也至关重要。复原古环境主要是利用考古动物的遗存重建古环境,其依据是指示物种的存在与否、动物种群的构成、体形大小、形态特征等。在田螺山遗址的环境重建中采用了“生物分类生境指数”,从空间层面讨论河姆渡文化遗址中的田螺山遗址对动物资源的利用。

1.将环境分为6种生境:森林、灌丛、茅草丛、湿地、河流、海岸。

2.将各项资源(包括哺乳动物、鱼类、果实、种子、木材)与其生境相联系,从而分析田螺山人对遗址周边不同区域的开发程度,并进行空间上及时间上的比较。

3.通過动植物复原环境。

研究者们选取了2004—2010年间在田螺山遗址发掘的哺乳动物和鱼类遗存作为研究对象。经过分析发现,湿地为主要的捕鱼地点;狩猎活动主要发生在灌丛至草丛一带,对有高大乔木的森林地带涉足较少。通过参考古环境和资源域复原的结果,可知狩猎和捕鱼活动主要发生在距离村落不超过4小时的活动半径范围内,属于日常的狩猎活动。结合植物考古的结果来看,湿地是田螺山遗址当时生业经济的核心区域,除了产出日常所需的鱼类之外,还产出了菱角和芡实等食物。

经动植物考古后的种种资料可以看出,河姆渡遗址的先民们依靠集体的力量和智慧,为自身的发展、为人类历史的不断前进贡献了力量。

河姆渡时期先民们的生活面貌

猜你喜欢

田螺稻谷花粉
预防花粉过敏
谦卑的稻谷
人潮涌动
稻谷的故事
我学会了摸田螺
花粉过滤器
田螺
花粉过敏
江汉平原辞
吃田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