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部区域物流竞争力提升的结构体系与路径研究

2022-04-16吕宏军

物流科技 2022年3期
关键词:解释结构模型结构体系

吕宏军

摘  要:区域物流竞争力作为“一带一路”倡议与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衡量地区现代化程度和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在新时代下辨识区域物流竞争力影响因素具有迫切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以西部区域物流竞争力提升为研究对象,立足于“钻石理论”模型及物流管理相关理论,实现对西部区域物流竞争力提升的六大类影响因素的概念化、因子化、结构化,运用解释结构模型方法构建了提升西部区域物流竞争力各影响因子间的相互关系与结构体系,并提出提升西部区域物流竞争力的优化路径,促进西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物流竞争力;结构体系;解释结构模型;影響因素

  中图分类号:F259.27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As a significant component of“the road and belt”initiative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strategies, western regional logistics competitivenes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ign of measuring up-to-dateness and economic power. The effective identification and structure system of key factors are not only theoretical but also practical significances. Based on michael porter diamond model and logistics management theory, this paper has achieved the conceptualization, factorization, and systemization of the key factors of improving western logistics competitiveness by using interpretive structural modeling, and some systematical optimized path towards improving western logistics competitiveness has been proposed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Key words: logistics competitiveness; structure system; interpretive structural modeling; influence factors

0  引  言

在“一带一路”倡议与高质量发展战略下,推动西部区域物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物流竞争力的提升既能提高区域经济活动效率和水平,又能为区域物流高速健康发展提供动力。早在2014年,国务院就印发《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指出: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整体战略和产业布局调整优化的要求,继续发挥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和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区域物流协调发展[1]。2016年,国家发改委明确要求,利用三年时间营造现代物流发展的体制机制,完善物流发展制度法规,建立健全物流发展政策体系,推动物流产业发展和物流效率提升等工作目标,最大限度释放市场主体活力,打造城市物流的良好生态环境[2]。十九届五中全会报告明确指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有学者认为,提升物流竞争力已成为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议题之一。

  区域物流竞争力是在一定地理区域范围内,物流业凭借自身所拥有的资源禀赋,在物流经济水平、基础设施建设、获取物流发展要素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相对能力[3]。作为区域物流竞争力的关键点,这种相对优势源自区域内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和影响的结果[4]。学术界针对区域物流竞争力展开了广泛研究,但现有研究成果都无法系统地揭示西部区域物流竞争力提升的影响因素及结构特征,更不能从实质上推动西部区域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现有研究主要从物流竞争力概念及评价[5-8],物流竞争力与区域经济的关系[9-12],物流竞争力提升策略[13-18],以及基于“物联网”、“大数据”、“互联网+”的时代背景等视角,研究了区域物流竞争力。系统地搜集、整理、归纳、分析现有文献,不难发现,现有研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缺陷和不足:第一,针对支撑西部区域物流竞争力提升的研究较少,不利于更好地推动区域物流业健康高速发展;第二,对于明晰西部区域物流竞争力提升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研究还很少,理论基础和支撑技术还很薄弱;第三,很少有文献将新时代背景下的产业格局、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物流新型业态等因素纳入西部区域物流竞争力提升的研究中,不利于物流业在西部区域经济发展与实施过程中更好地发挥能动作用。

新时代背景下,经济全球化转向纵深发展,数字革命促使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物流业面临重大发展机遇,同时也需应对前所未有之挑战。特别是伴随全面深化改革,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持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居民消费升级步伐不断加快,物流业发展形势越发严峻:(1)物流需求快速增长;(2)新技术、新管理不断出现;(3)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强;(4)区域竞争日趋激烈。在这样复杂的背景下,影响西部区域物流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又如何?亟待对西部区域物流竞争力提升的影响因素及其内涵、结构体系展开深入研究,进而提升西部区域物流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并实现西部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1  影响因素分析与结构体系构建

1.1  影响因素辨识及界定

为精准揭示西部区域物流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影响因素和分析框架,一方面系统分析了西部地区物流业发展的现状和产业特征,另一方面也充分考虑了物流竞争力的整体性、层次性和发展优势。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战略管理专家Michael Porter于1990年提出钻石理论模型,用于分析一个国家或区域特定产业如何形成整体优势,从而在国际上具有较大竞争力[19]。该理论模型指出决定一个区域的某种产业竞争力取决于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及支持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爭,政府及机会六个层面[20]。在钻石理论视域下,本文试图从以上六个层面来凝练西部区域物流竞争力提升的影响因素:

(1)生产要素层面:生产要素包括初级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从运作能力视角,初级生产要素选取铁路营业里程S、公路通车里程S及航空运输里程S三个特征来进行描述。此外,人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速度、潜力、竞争力以及经济效益。因此,从供给能力视角,高级生产要素采用高等教育在校人数S和人才引进激励政策S两个特征来刻画。

(2)需求市场层面:现代物流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强调将物流与其他供应链环节进行整合。为揭示这些不同环节需求,综合考虑西部区域三大产业的发展现状,选定货运总量S和旅客周转率S,以及结合农业S、工业S、交通运输业S三个产业总产值来系统、客观地刻画西部区域物流的市场需求情况。

(3)相关产业及支持产业层面:在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和西部大开发战略背景下,沿线城市及区域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区域综合实力。在充分考虑物流业发展方向、新时代特征和政策导向前提下,选取新型物流业态S、物流基础设施网络S及进出口贸易总额S,揭示相关及支持产业对物流竞争力提升的影响。此外,随着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电子商务交易规模持续扩大,极大地拉动了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因此,选取电子商务销售额S这一指标进一步刻画相关产业对西部区域物流竞争力的影响。

  (4)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层面:西部区域物流竞争力可通过企业规模、技术创新水平、市场占有率、盈利水平、科研创新等细化的指标来刻画。据此选取上市物流企业数量S、运输仓储等从业人数S、大型物流园区数量S、物流企业科研经费投入S四个指标来反映西部区域物流竞争能力。此外,政府鼓励物流业依托核心银行、商业银行、中小企业等主体,大力发展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推广新型应用模式,支持中小微物流企业发展。因此,也将供应链金融能力S纳入考量范围。

(5)机会层面:机会是可遇不可求的,机会是双向的。而竞争力评价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潜在竞争力。在“一带一路”倡议及高质量发展战略指引下,西部区域物流业发展拥有巨大的市场机遇。在综合考虑物流水平的现状,采用航空物流枢纽

S和重点行业物流S两个指标来刻画西部物流发展潜力。此外,随着信息技术、高新产业的不断发展,产业创新、技术创新成为提升区域经济综合实力的关键。因此,选取信息技术应用程度S、新产品开发项目数量S、物流研发创新能力S三个指标来进一步描述机会层面的影响。

(6)政府层面:政府为企业提供所需的资源,创造发展的环境。其影响主要体现在公共设施建设、市政投资、吸引外资等方面。因此,选取公共预算财政支出S、交通运输支出S、外商投资总额S,政府对物流业的投资力度S四个指标来测度政府功能。

1.2  结构体系构建

  第一,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根据上述分析,确定影响区域物流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因素系统构成,S=S

,S

,…,

S;依据各因素概念释义设计调查问卷,向物流行业专业人士或学者发放问卷;将专家问卷中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归纳,综合确定与专家一致的数据结果。

第二,建立影响因素邻接矩阵:邻接矩阵是表示系统要素间基本二元关系或直接影响情况的方阵[21]。假定S→S表示因素S直接影响因素S;S↔S表示S与S具有相互影响关系;S×S表示S与S不存在相互影响关系。

  经过对专家组意见的统计和充分论证,形成并确定唯一的邻接矩阵A=

S,各因素间的影响关系必须符合理论及实践中对区域物流竞争力提升影响因素的事实界定[21]。值得注意的是,通常邻接矩阵中数字“1”表示行因素对列因素有直接的影响关系,数字“0”表示无直接影响关系存在[21]。

第三,建立影响因素的可达矩阵:对上述得到的邻接矩阵A与单位矩阵I进行求和,得到新矩阵A+I。接下来,对A+I采用布尔运算规则进行幂运算,满足A+I≠A+I≠A+I=A+I=M,其中r表示最大传递次数,这就得到可达矩阵M。可达矩阵就是表示系统要素之间任意次传递性二元关系的路径可以到达情况的方阵[21]。

第四,对可达矩阵M进行区域划分:区域划分是将系统的构成要素集合S分割成关于给定二元关系的相互独立的区域的过程[21]。为此,由可达矩阵M求出各影响因素所对应的可达集R

S,先行集A

S,以及共同集C

S=A

S∩R

S。

  第五,层级划分:层级划分是指确定某区域内各要素所处层次地位的过程[21]。依据从其他因素可直接或间接到达该因素,而该因素不存在到达其他因素的路径的原理[22],对影响因素进行层级划分。

  第六,绘制多级递阶结构模型。

1.3  结构体系构建流程

根据上文提炼出影响西部区域物流竞争力提升的28个关键因素,结合解释结构模型的实施步骤,提出影响西部区域物流竞争力提升的结构体系构建流程(如图1所示)。

2  实证分析与结果讨论

  为验证上述西部区域物流竞争力提升的影响因素结构体系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本文以陕西省物流业现状格局为实例展开实证分析。

2.1  影响因素分析及结构体系构建

  与其他省份及区域相比,陕西省居于连接中国东、中部地区和西北、西南的重要位置,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区域和交通优势。近几年,陕西省经济实现稳步增长,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遇。但由于陕西省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鲜明的区域产业特色,从而导致陕西物流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并在不同区域也形成了差异化的物流发展重点。加上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尚不健全,信息化水平不高,物流园区建设缓慢,物流供给能力和供给水平还较弱,物流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严重阻碍了陕西物流业的长足发展。在陕西独有的以“关中先进制造、陕北能源化工、陕南绿色产业”为主导的产业格局背景下,依照本文提出的结构体系构建流程,对陕西物流竞争力提升的影响因素进行系统性分析。首先,通过对7位高校专家学者和8位物流企业资深管理者的问卷调研,将专家问卷中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归纳,综合确定与专家一致的数据结果构建邻接矩阵A:

A=

采用MATLAB编程计算,当r=5时,即可求得可达矩阵M为:

M=

根据可达矩阵M,计算求得可达集、先行集及共同集,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共同集交集非空集,影响因素系统中存在连通域。又C

S中均为单因素集,故影响因素系统中不存在强联通块。接下来,进行级间划分。依据区域原

理[22],从表2可以看出L=S

,S

,S

,S

,S

。然后从可达矩阵M中删去S,S,S,S,S所对应的行与列,得到可达矩阵M,重复上述操作,依次可以得到L,L,L,L,L,直到对M所有元素都进行级间划分,划分结果如表2所示。

2.2  解释结构模型(ISM)的结果讨论

通过解释结构模型的分析求解过程,获得各影响因素间的分解结果,以及互相之间表征的影响关系,采用有向图连接相邻层级间的因素,可得到图2所示的陕西物流竞争力提升的ISM影响因素模型。从该模型可以直观看出,影响陕西物流竞争力提升的各因素不同层次以及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通过箭线表示下层因素对上层因素的影响。

由图2可知,影响陕西物流竞争力提升的28个关键因素体系可划分为六个层级:位于顶层的第一层次,包含了新型物流业态、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大型物流园区数量、航空物流枢纽、重点行业物流5个因素。第二层次由电子商务销售额、进出口贸易总额、上市物流企业数量、供应链金融能力、信息技术应用程度、外商投资总额6个因素组成。第三层次包括了人才引进激励政策、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从业人员数量、新产品开发项目数量、物流研发创新能力、交通运输支出5个因素。第四层次包括了高等教育在校人数、农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物流企业科研经费投入、公共预算财政支出、政府对物流业的投资力度6个因素。第五层次由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总量、货运总量及旅客周转量3个因素组成。第六层次由铁路营运里程、公路通车里程及航空运输里程3个因素构成。

将上述得到的6个层次进行合并与调整优化,从下至上划分为4个因素子群,具体结果分析如下:第一,基础层因素子群,由第五和第六层次共6个影响因素构成。该层着重从铁路、公路、航空视角反映了陕西物流业的基础,通过本层竞争力提升,可以有效提升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改善物流条件、保障物流质量,因此,是具有基础性作用的因素子群。第二,系统状态层因素子群,由第三和第四层次共11个影响因素构成。该层是基础层物流系统功能影响的延伸,对陕西物流竞争力提升的影响最为多样,涉及的面更广,呈现的状态最多,进而影响因素也就最多。第三,核心表现层因素子群,由第二层次共6个影响因素构成。该层是陕西物流发展现状的重要表现,其发展动向也将是陕西物流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指向。第四,目标层因素子群,由第一层次共5个影响因素构成。该层作为陕西物流竞争力重要发展方向,也是促进和实现陕西经济发展目标的方向之一,应当予以重视。

3  研究结论与优化路径

  本文立足于“钻石理论”模型及物流管理相关理论,以西部区域物流竞争力提升为研究对象,实现对西部区域物流竞争力提升的六大类影响因素的概念化、因子化、结构化,运用解释结构模型等方法,构建了包含28个因子的提升西部区域物流竞争力结构体系模型,并通过陕西省物流现状格局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发现,西部区域物流竞争力提升的28个影响因素分别属于六个层次,四个因素子群(即:目标层、核心表现层、系统状态层和基础层),各因素之间存在相应的影响关系。

  西部区域物流竞争力提升的影响因素ISM分析,能够系统地、清晰地辨识各个影响因素的层次结构和相互关系,有利于地方政府、物流管理部门和产业、行业较为精准的把握物流竞争力提升的核心矛盾,确定竞争力提升的侧重点和发展方向。但由于西部区域间物流需求驱动、产业现状格局、发展战略、政策导向、资源优势等存在明显差异,需通过实地调研,收集数据、实证分析,按照西部区域物流竞争力提升的ISM分析流程,才能精準明晰西部区域物流竞争力提升的影响关系。

  对照《陕西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目标,结合研究发现,为实现陕西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商贸中心的目标,促进陕西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以下优化路径:

  第一,构建立体全面的区域物流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区域物流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建设是区域实施西部大开发,推动区域“三个经济”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依据区域区位布局、综合交通以及产业分布的情况,按照优势互补、错位发展、适度竞争的建设原则,以区域西安为中心,辐射省内各市区,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和新建物流项目,统筹物流园区、配送中心、公共配送等,打通省内城市间的物流网络。同时,依托空港、陆港、口岸等平台,加强公路、铁路、航空现有设施的高效衔接与配套,实现向西直达欧洲,向东直通日韩,远赴欧美的“空中丝绸之路”,形成立体化、全覆盖的区域交通物流新通道,为区域全方位开放格局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第二,加大区域重点物流园区建设。合理布局区域物流重点园区建设,结合区位特点、产业特色、物流需求,大力发展货运、生产服务、贸易等综合服务型物流园区,以及能源、化工、农产品、冷链、医药等专业物流园区。打破地区和行业界限,充分整合现有物流园区资源,同时依托西安国际港务区及空港新城等平台,以与沿海国际港务区合作为基础,在区域内形成海陆联运的聚集地和结合地。将各大物流园区作为沿海国际港口多种港务功能在区域的延伸,作为沿海国际港口在区域的集中服务区,同时也作为国际物流与区域物流的结合部。

  第三,加快发展航空物流和新型物流业态。紧密围绕“一带一路”倡议和西安自贸试验区战略,统筹发展西安航空城,打造“一带一路”国际航空物流枢纽。应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加大力度培育互联网+,制造业、金融、国际贸易等融合发展的多元、立体、绿色的新型物流业态,集物流信息采集、加工、处理、分析和服务为一体的交换共享机制和物流信息应用中心。

  第四,大力发展重点行业物流。区域物流发展的重点行业包括:制造业物流、大宗商品物流以及农产品冷链物流。其中,制造业物流发展是围绕装备制造、汽车、电子信息、钢铁、有色金属、石化等重要产业。而大宗商品物流重点实施大宗商品交易中心,能源化工物流基地、钢铁物流中心、石化物流配送中心、粮油物流基地等重点行业物流。此外,农产品冷链物流重点建设和完善鲜活农产品储藏、加工、运输和配送等冷链物流设施,提高鲜活农产品冷藏运输能力和规模建设。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 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EB/OL]. (2014-09-12)[2020-8-24].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

-10/04/content_9120.htm.

[2] 国家发展改革委. 关于做好现代物流创新发展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EB/OL]. (2016-05-27)[2020-8-24]. http://www.gov.cn/xinwen/2016-05/27/content_5077370.htm.

[3] 郑艺. 皖江城市带区域物流竞争力研究[D]. 合肥: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

[4] 梁智福. 闽台两地区域物流竞争力比较研究[D]. 厦门: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

[5] 贾海成. 物流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关联分析——以天津和上海为例[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23):44-49.

[6] 张广胜. 物流竞争力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机制研究——基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圈实证研究[J]. 企业经济,2015(8):151-155.

[7] 张林,董千里,申亮. 节点城市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研究——基于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面板数据[J]. 华东经济管理,2015,29(2):67-73.

[8] 宋二行,周晓唯. 中国区域物流竞争力评价及其协调发展研究[J]. 价格月刊,2020(8):70-78.

[9]  HYLTON P J, ROSS C L.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influence on logistics clusters' growth and competitiveness[J]. Regional Studies, 2018,52(3):350-366.

[10] 伍宁杰,官翠铃,邱映贵. 长江中游城市群物流产业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性研究[J].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9(4):89-99.

[11]  ZHANG S, CHEN N, SONG X, et al. Optimizing decision-making of regional cold chain logistics system in view of low-carbon economy[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 Policy and Practice, 2019,130:844-857.

[12] 张晏魁. 科技进步对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评《科技进步促进区域物流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20,37(9):164.

[13] 曹小英,周凌,张学尽. 农产品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模糊综合评价与实证研究[J]. 农村经济,2016(8):95-99.

[14]  DEBELIC B, VILKE S, MILANOVIC S. Port competitiveness and ecological impact of logistics activities: a case study of the port of ploe[C] // Proceedings of the 16th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Conference Business Logistics in Modern Management, 2016.

[15] 刘侃,赵冬梅. 跨境电子商务物流企业竞争力实证研究[J]. 商业经济研究,2018(1):93-96.

[16] 王海萍. 珠三角区域物流软环境的评价与优化实证研究[J]. 社会科学家,2019(3):38-43.

[17] 朱文娟. 基于因子分析的福建省区域物流竞争力研究[J].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19,17(6):593-598.

[18] 农秋红. 基于钻石模型的广西跨境电商物流竞争力研究[J]. 中国市场,2020(4):168-169.

[19]  DIEBOLD W, PORTER M E.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J]. Foreign affairs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2006,69(4):180.

[20]  NARASIMHAN O, RAJIV S, DUTTA S. Absorptive Capacity in High-Technology Markets: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the Haves[J]. Marketing Science, 2006,25(5):510-524.

[21] 王凌峰,詹雅晴,王璐. 基于ISM方法的高管薪酬—績效敏感性影响因素交互作用机理分析[J]. 系统科学学报,2020(4):122-126.

[22] 王玉,杨倩,曹策俊. 基于ISM的用户创新社区持续参与意愿影响因素研究[J]. 系统科学学报,2019,27(4):112-116,129.

猜你喜欢

解释结构模型结构体系
试论物理学的“知识的结构体系”
有关嵌入式微处理器的自行高炮火控监测系统的研究
大型混凝土施工模板结构体系控制技术研究
基于ISM和AH的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研究
多主体医患关系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种粮大户扩大农地规模意愿存在盲目性吗?
不同结构体系高层建筑的综合经济效益研究
基于DEMATEL与ISM的内部控制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