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研究
2022-04-16孙钦秋
解新芳,尚宇鸣主编
黄河水利出版社出版
黄河流域作为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其生态环境治理一直备受国家重视。由于黄河水少沙多,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因此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效果将直接关系到当地百姓的幸福生活。如何通过良好的生态环境治理举措实现黄河流域的生态安全并持续为产业增产、保证清洁用水等提供保障,是我国环境治理工作中面临的关键问题。近年来我国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持续推进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采用了诸多科学管理方法和手段来保护并修复生态环境,为黄河流域生态安全提供保障。下面结合《黄河小浪底工程环境保护实践》一书,探討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现状,同时针对当前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提出治理建议。
《黄河小浪底工程环境保护实践》是一部系统介绍小浪底工程区域环境建设以及污染防治等措施的著作。该书共分八章:第一章主要对小浪底工程的环境保护价值与作用进行简述;第二章对小浪底工程情况进行概述,包括工程位置、工程内容等;第三章主要论述小浪底工程区域环境特征;第四章和第五章集中对施工区域的环境污染与防治问题展开阐述,总结各种污染治理办法,并介绍移民安置地区的环境保护方法;第六章系统分析水库蓄水后的环境影响,包括对局地气候、地质环境、生物环境等方面的影响;第七章和第八章分别介绍小浪底工程的环境监理监测以及环境管理制度。
书中指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状况之所以复杂,一方面有先天不足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有后天失养的人为原因。近年来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性愈发突出,从经济层面看,其关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从政治层面看,其关乎生态文明建设的落实;从文化层面上看,其关乎黄河精神铸魂育人的效果。基于此,我国坚持绿色发展和环境治理相结合的生态思想,全面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展开治理,并取得了可观成果。首先是黄河流域水环境质量的提升。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黄河流域41个国考断面中,达到Ⅰ~Ⅲ类标准的断面已有33个,占比达到80%。其次是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黄河沿线保护区建设不断增强,沿线植物生态与生物生态持续向好,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实现双下降,据统计,2020年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减少20.23万km,减幅43.51%,成效显著。
在国家和各省(区)的一系列环境治理举措下,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有了较大改善,但就当前来看,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依旧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在于黄河流域水资源“天赋”较差,其对周边生态环境的供水能力不足;另一方面则在于人为问题,由于黄河下游两岸滩地人口较多,人类活动较为密集,耕地面积较大,因此各类生活污水、农药化肥污染等对生态造成严重影响,此外还有小部分地区依旧在实施矿山开采、金属冶炼等高生态风险的产业,例如三门峡、济源等地受到了严重的重金属污染。面对上述情况,黄河流域各省(区)应当积极响应国家生态发展战略,坚持“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原则,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进行全面治理。结合书中内容并联系相关案例,笔者就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提出以下建议。
其一,坚持规划引领,做好生态环境治理的系统筹划工作。黄河流域生态治理是一项复杂的长期工程,各省(区)应当在系统规划的基础上开展各类工作,确保生态治理各项举措具备科学支持。例如,陕西省坚持以规划和项目作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的支撑,在《陕西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的指导下组织了近400个生态保护项目,内容涵盖生态治理、水安全保障等,真正实现了有序治理和科学治理。
其二,加强保护修复,促进黄河流域生态安全建设。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因此应当将保护修复举措作为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环节。例如,2020年陕西省提出了“黄河流域生态空间治理十大行动”,从自然生态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空间提质增效、生态空间增绿等多个层面出发全面促进黄河流域生态安全建设;河南省坚持将生态保护摆在重要地位,除了推动济源、焦作等地区的水土保护区建设外,还推进了伊洛河、沁河以及南水北调沿线生态保育带建设。
其三,建立健全黄河流域生态治理监管体系。该书中明确指出环境监理监测以及环境管理对黄河流域生态治理的必要性,认为积极推进黄河流域生态监测工作,一方面可为后续生态环境治理举措提供评估数据支撑,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推动生态环境治理的科学化。基于此,黄河流域各省(区)应当积极建立黄河流域生态监测评估体系,利用RS、GIS以及大数据等技术搭建智慧监测平台,实时对黄河流域各类生态资源进行监测与管理,全面提升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的预警能力,确保各项保护性工程以及开发工程能够在科学指导下开展。
作者简介:孙钦秋(1964—),女,山东临沂人,硕士,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地理学、图书管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