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组建学习小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2022-04-15黑龙江省五大连池风景区初级中学刘春美

黑河教育 2022年12期
关键词:文本教材语文

黑龙江省五大连池风景区初级中学 刘春美

组建学习小组,其本质目的是为了激发和拓展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学习能力,利用学生作为主体本身应有的主动性去增加学习效益,提高学习效率。在这个教学策略下产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构建一种平行学习域。“域”这个词在文化学上指的是同一个历史人文语境下形成的文化场景和范围,而作为教学过程来说,平行学习域是指每个学习组别在单独就某一学习文本进行分析时,其学习成果是平行的而不是单一的。从班级层面上看,是一个化平面为多维的形态,其学习结果可能是多元的,通过组别间的交流,将会产生学习成果的增值和新生。从效益上讲,应该比教师单一输出形成的一维学习结果要丰富和更加动态。

学习小组这种形式,主要来源于课程标准里关于主动、合作、探究等相关新学习概念的论述。对于新的教师观来说,学习小组这种形式更符合教师从教转变为引领学生学的引导者的要求。学与教的形式,在教育实践的量变积累中获得质变的可能,学与教都面临被重新定义的局面。过去的学,指的是单一地接受和输入;教相对也是单向地输出和指挥。在研究者不断观察和思考后得出的结论为,最科学的学习并不是听与记,而是获取。教师提供学习目标和形式,学生通过主动性探索获取知识,这才是真正的科学地学。组建学习小组正是朝着这个科学的方向进行努力,而学习小组的方式更符合获得性学习的要求。

一、学习小组形式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主动改造

初中语文的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培养他们情感与认知、审美的正确健康发展,落实在具体的课堂和课文中,要求学生学习阅读语文课本文本,在文本的阅读中分析文本的思想、美学风格和修辞逻辑,具体的形式就是通过教师的课堂讲解文章,学生在教师的讲解中进行理解和记忆。在传统的课堂中,学生是单一和孤立的个体,也是一群统一地、同质化地接受终端集合,所有接受到的信息是内容匮乏、形式单一且完全相同的,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让课堂失去鲜活的生命力。

组建学习小组后,教师在讲解文章时,会被学习小组的学习成果取而代之。当学生组建成不同的学习小组时,会对同一个学习材料进行不同的解读和探索,针对教师提前预设的问题,也会产生不同的答案,学习小组的学习目的是一致的,但学习的重心和学习的结果各不相同。传统分析解读文章的语文课,会被不同学习小组的学习成果的交流碰撞所取代,学习小组间甚至会在某个细微的观点上生发辩论。分析文章的权利从教师手里无形地流转了出去,学习小组在不断交流和辩论中,无形地分析了文本,教师所做的就是在课堂最后进行整体梳理和总结。在这个过程中,小组中的大部分同学都能够发挥自己的作用,在这样的分析中,学生更容易获得知识,更有效地进行阅读,而表现在课堂的形态则表明学习小组会自动将内容填满课堂,并将教学和学习合二为一。小组学习直接取代传统的课堂,用内容填满形式,课堂的变革和改造变成自然而然,而不是只存在于形式化的概念性展现。

二、学习小组对学习材料的创造性赋能

当组建学习小组进行文本教学后,学习者与学习对象之间产生了互动关系。在这样的关系中,学习者的形态发生了变化,学习者变成了学习联合体,以学习联合体进行学习时,组员与组员间产生互动交流,极大提高了组员的学习结果。小组整体与文本的互动,又使小组与文本之间彼此融合,小组成为文本化的小组,而文本也成为了主体赋能的新文本。

(一)人与文的互动交流,赋予了文本新的生命

在小组与文本的对话中,小组不断以不同的视角、价值观以及审美方向对文本进行良性解读。在这样的解读活动中,原本被忽略的细节和层面会被重新发掘,文本的表达生命会得到学习小组的二次激活。对于学生来说,小组学习讨论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获得答案与评价,再次获得答案的过程。总的来说,小组学习探索是一个不断完善答案的过程。文本的表达深度和内蕴随之会被学习小组赋予主体化的内容,而这实际上是在学校主动探求的基础上,形成的双向互动。学习小组在发掘文本内在的同时,也被文本进行了内部构建,同一个文本在不同组别间产生了多维的新生。组别与组别间又产生交流网络,文本在此时产生了多重的丰富,成为生命化的文本。同时,在这样的尝试中,文本被进行充分的二次创作。学习小组对原有文本进行解读和分析,在解读时融入了主体的思维与评价。在阅读和分析时,对象文本成为一个原材料,而真正的学习结果则产生了一个看不见的被二次创作的新文本。

(二)学习小组的创造性表现

学习小组的创造性还表现出了跨文本、跨学科以及跨教材的飞跃性。学习小组的优越性体现在其探索的宽度上,学习小组是一个主体复合的组织,具有主体意识。在学习过程中,会将所存储的学习材料进行重组,面对同一个问题或者主题,会出现引用、对比和借鉴的相关材料,拓扑出一个意识内在的文本材料网络。一个学习文本可以引申出多个主体意识内的其他文本,在对比辨析和分享中,整个学习课堂超出目标文本的范围,产生多角度的文本间的跨越,甚至在某些价值观和逻辑层面产生跨学科、跨教材的引申拓展。基于任务驱动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被赋予了很大的主动权,在完成任务的全过程中,学生的灵活性大幅增加,各种疑问会随时向教师抛出,有些疑问可能是同一专业不同课程的,也可能是跨学科专业的,这些节省了教师对教材进行开发性利用的时间。

三、学习小组最大化挖掘个体的语文学习潜能

学习小组是一种合作机制,合作是一个自然磨合过程,也是一个个体自我认知、自我匹配和自我发掘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每一个个体都会找到适合自己位置以及自己适合的方式方向,以自己应有的方式在小组内进行脑力供给。当每一个小组成员都找到属于自己位置和角色的时候,小组才会高效率运作,在完成作业和课堂任务的时候,才能更准确更优质地呈现学习成果。小组内合作机制是任务分解机制,任务的完成过程也是个体获得学习反馈的过程,小组内的合作大大提高了成员的学习效率。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因为是一个小整体,每位组员的表现都会对小组最终的成果形成影响,成绩和能力较好的同学会帮助相对较差的同学。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来说,既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进行了巩固,又实现了帮助他人的成就感;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来说,不但得到了知识和能力的提升,也感受到了同学之间纯真美好的情谊。

初中语文学习存在一些固有的难点,与初中语文的教学目的联系来看,其语文教学与学习的主要难点并不在基础的字词积累,而在于文字表达能力的提升优化、文字审美能力的培养提高以及正确审美方向的确立,而这些看似科学清晰的表达,都建立在一个非常不可控甚至不可知的变量上,那就是学生个体的基础感知。感知,作为心理学的名词可以进行清晰的解释,但作为有生命的人,其内在的感知是具有不可分享、不可描述、不可量化的动态性质的,任何主体都无法感知第三者的感知,任何对感知的描述都是概念化和抽象化的。因此,初中语文、甚至高中语文的最大难点就是感知的达成,传统课堂学生获得的材料是被感知过的,也就是说学生获得的都是概念,因此语文教学的最大目标和尝试都应聚焦在如何去激发学生的主体感知。学习小组的形式可以改变传统方式上教师描述学生机械理解的教学状态,激发和提升学生个体学习语文的能力,并将其最大化。每个学生都会在小组的合适角色中主动感知文本,而感知的结果就是对感性文本的感性获得。对感性文本的纯理性分析是机械的、抽象的,无法为文本赋予生命,但小组学习的方式可以改变这种状态,也解决了语文教学的基本问题。

四、学习小组倒逼语文教学内容设计

教学内容是教学的基本材料,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进行筛选和设计的,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更适合学习者学习。因此,教学内容的设计要综合考虑教学对象的接受能力、学习能力和基础沉淀,也要考虑教学环境、实施难度等指标,为了适应“专题”开放性的特点,作业形式也必然是开放多元的。传统的教学内容以国家编制的教材为主,其中心性仍然是一个改不了的特性,而与中心性相对应的就是去中心化。总体上对于教材来说,去中心化只停留在概念上,很难想象一个去中心化的教材是什么样,但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一个更灵活的教材内容设计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加之数字化、信息化的教育改造已经完成,在线的教育材料数据纷繁庞杂,未来的教材一定会与互联网材料产生互动,产生更灵活、更去中心化的教材和教育内容设计。这样从整本教材来看,对小组合作学习没有安排专门针对性的内容,没有了教材方面的权威设定与指导,师生在学习中进行小组合作教学就好似黑夜里的航船没有灯塔的指引。而这里的中心化是指教材的文本是权利的核心,教材的设计也以课文为主,这样所采取的教学都围绕教材文本这个中心,学生和教师都被教材统治,如同一个会议上,所有人都听会议主持者念稿传达精神一样,这就是中心化的一种现实描述。

以往的语文知识作业常常是抄抄、写写、背背老三篇,内容单一,形式呆板。学生往往应付式地完成作业。长此以往,不仅疲于应对,丧失了学习语文的热情,还形成了语文作业“没做头”的错误认识。而学习小组形式,正倒逼这样的教学和教材内容设计形态进行变革。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必须对应任务化的、问题化的学习材料,小组学习必须沿着问题路径进行项目化的研讨学习,也就是在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中获得主动的学习成果,语文课堂的形态无法局限于教师讲解中心文本的形式,转而是教师将中心化的文本转换成去中心化的问题和方向,将不同的问题和方向以项目的形态推送给学习小组,学习小组以问题和项目目标为指导,才能进行小组的学习活动。为了适应小组学习的方式,教师的教学内容设计也必然会被影响,将来的教材也应该以问题、项目为导向,中心化的文本转变成非中心化的参考文章材料。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不断被开发和探索的学习与教学的形态,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上是一个必然的趋势,陈旧的教学形式正在被社会所淘汰,探索一些更加有效,更加符合人性的全面发展和本性的学习形态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利用好小组学习的形式,是一线教育工作者面向未来的一个挑战,迎接变化才能不被变化碾压。

五、学习小组的永动机效应

专题学习像是语文天地里的一方小小的园地,它属于语文天地,又不满足于原有的经验型知识的积累,而是让学生们自己去“劳作”,在实践、在探究中培养起真正的能力。学习小组在进行学习活动时,会呈现出工作性的形态,小组的运作更类似于公司内的项目组,在项目任务的完成过程中,每个成员都在为完成项目目标而工作,这样每个小组的运作形态就有着渐进性和发展性,在时间维度上体现出工作的延展性,工作能力为工作的持续推动提供能量。

以这样的形态运作的学习小组,会在对学习材料的开发中不断获得自己应用的回报,教师在合理的引导下将这种回报塑造成正向的激励,在小组间形成彼此的竞争和收获,当小组正常运作时,就会产生一种生产线式的自动化运作。小组成员在为自己角色证明的时候,会不断发现或者尽可能多地发现新的学习角度和学习内容,发表更多的学习结果,小组的收获不断增长,小组的生命不断增值,而在这种增值热情的影响下,小组之间变成了机械化和系统化的自动化运行机制,教师无需进行更多的能量输入,小组就会自动持续运行下去,每个小组在分享和竞争中不断对学习材料进行开拓,不断发现新的学习角度,开启小组合作的永动机效应,小组带动组员,组员输血小组,一个能量闭环就这样产生了。当然,这一切产生的基础源于教师的课堂启动,教师要能够点燃小组间竞争和分享的氛围,赋予小组内部学习获得成就感,激发小组的表达欲望和解决问题的热情,也要赋予小组更多自由空间。问题和任务的设计不能有太严格的范围限制,小组的主动性和拓展性才是小组合作学习语文的核心能量。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不断被开发和探索的学习与教学的形态,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上是一个必然的趋势,陈旧的教学形式正在被社会所淘汰,探索一些更加有效、更加符合人的全面发展和本性的学习形式是下一步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利用好小组学习的形式,是一线教育工作者面向未来的一个挑战,迎接变化才能不被变化碾压。

猜你喜欢

文本教材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