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发展格局下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现实问题、价值与推进策略

2022-04-15罗应棉

河北职业教育 2022年5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人才职业

罗应棉

(九江职业技术学院,江西 九江 332007)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途径。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明确了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程中的地位。[1]2019年,国务院出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为广大农村培养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的农村实用人才”的时代使命。[2]2021年4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提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从政策导向和现实诉求来看,在国际国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面对乡村振兴战略稳步实施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深入推进的关键交汇点,职业教育如何赋能乡村振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现实问题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跨界的类型教育,担负着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使命,是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和文化支持的主要渠道之一。国家出台的多项政策不断强化职业教育在服务乡村振兴中的角色位置,但由于顶层设计的模糊、人才供需的错位、产业布局的不平衡,在具体实施层面,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仍存在多重问题。

(一)职业教育办学思维与乡村振兴理念不契合

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职业教育的角色模糊,定位不清,无法明确实施有效的角色行为。一是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定位模糊。人们普遍认为乡村振兴只是少数农业类职业院校的事情,多数职业院校涉农专业少且边缘化,一味迎合市场招生导致职业教育异化发展,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主体性不够,使得职业教育“离农化”愈来愈强烈。二是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思维错位。职业院校多存在于城市腹地,学生实训实习地点多选择在城市中,产教融合也主要依附于城市产业链,职业教育与乡村产业发展联结薄弱。三是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观念障碍。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职业院校成了很多农村学子跳“农门”的跳板。他们接受了城市文化的熏陶,不愿返乡,一心选择留城,服务乡村的主动意识缺乏。

(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乡村人才需求不匹配

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于人才支撑。然而,现实环境中乡村振兴人才需求侧与职业教育人才供给侧的矛盾日益深化,职业教育无法为乡村振兴提供有效的劳动力资源。近年来随着农业农村改革深化发展,乡村出现多种新业态,对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职业教育主动服务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不高,人才培养偏离技术技能型人才方向,培养模式尚未摆脱学科教育枷锁,培养目标脱离乡村实际,教学改革落后于现代乡村发展步伐,课程设置仍以专业理论导向为主,实训课程整体占比偏低,技术技能培养流于形式。[3]另外,由于职业教育的城市倾向性和乡村服务意热情,加剧了乡村人才匮乏的现象。

(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乡村产业布局不平衡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一直强调城市的中心带动和辐射作用,导致城乡发展差异化日益明显。在此背景下,职业教育为了迎合招生需求,抢占就业优势领域,在校企合作、专业设置等方面更加呈现城市化倾向,服务乡村振兴的精准性不足,使得职业教育专业体系与乡村产业发展渐行渐远。一方面,职业教育现有涉农专业缺乏且落后。很多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倾向于电子商务、信息技术等新兴行业,涉农专业开设边缘化,对涉农专业的资源投入也严重不足,导致涉农专业发展不佳,生源萎缩,不能有效服务于现代乡村产业。另一方面,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未能有效对接乡村产业发展。很多高职院校的涉农专业多以传统基础农业为主,专业设置未能及时对接乡村新业态,专业更新滞后于现代乡村产业发展,专业体系与乡村产业结构不匹配,职业教育在服务乡村振兴过程中无法寻找到有效契合点,难以对接乡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二、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价值

职业教育是一类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最为直接、密切的类型教育,其职业性、经济性、区域性等特点与乡村振兴有着多重因素耦合,能够从人才支撑、技术赋能到产业布局等多维度助力乡村振兴,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

(一)人才支撑:职业教育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人才。教育主要是通过人才塑造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影响来实现其社会价值。受城乡二元发展不平衡的影响,乡村人才“走出去”发展成为常态,人才外流严重,人力资源存量低。新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为当前农村“人才瓶颈”提供了新的突破口。一方面,职业院校通过对口培养乡村振兴所需的专业化人才,鼓励学子根植家乡、返乡发展,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保障;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成人教育与新型农民培育相结合,通过社区教育、职业培训等多种途径,最大化挖掘、发展农产业人才,优化农村人才结构,重塑现代化农业发展理念。

(二)技术支持:职业教育为乡村振兴提供技术服务

乡村振兴的关键变量是技术。职业教育可充分发挥技术技能优势,以现代化技术延长乡村产业链和价值链,助力乡村产业发展从技术依附的外源式发展转向技术内生的内涵式发展。一是搭建服务平台,推进职业院校与政府、企业、村社、农户多元联动合作,信息双向流通,通过带技术下乡等方式,传播新技术、新理念,帮助乡民认识传统技术与现代化技术的更迭与交互,更新传统农村产业发展观念,利用技术切实帮助农村改善生态环境革新生活方式,解决农民生活诉求,释放技术认同服务空间。二是拓宽实践场域,职业院校通过职业培育、社区教育等方式培育新型农民,为乡村发展提供技术指导与服务,帮助农民掌握现代化生产方式,推进现代化技术与乡村融合发展,激活农村人才对传统产业的创新创造潜能,鼓励技术人才从听懂会用到创新创造。[4]

(三)产业优化:职业教育为乡村振兴优化产业布局

乡村振兴的基础是产业。职业教育可以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新活力,促进乡村产业持续发展。一是职业院校通过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以专业联动产业,完善专业课程建设,优化乡村产业布局,转变产业思维,挖掘产业特色,以人才支撑、技术服务等解决传统产业的持续发展问题。二是职业院校深入推进校地、校企合作,引导乡村因地制宜挖掘符合当地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产业,在市场需求对接的背景下,充分利用乡村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等特色资源,让产业源于乡村又服务乡村,实施“一镇一策”,打造“一村一品”,助推乡村产业差异化经营、品牌化发展,如“莲子之乡”等精品特色村。在深化产教融合的过程中,通过职业教育赋能乡村产业升级发展,将文化资本转化为经济效益。

三、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推进策略

在国家发展战略深入推进的新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使命。2022年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事业数据统计显示,2021年我国共有1 486所高职院校,在校生1 590.10万,职业本科院校32所,职教本科生12.93万人。高职学生作为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成为未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推进的生力军。

(一)立志:转变观念,构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生态圈

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了职业教育“全方位服务三农”的新使命,面对职业教育办学思维与乡村振兴发展不契合的现实问题,高职院校应转变观念,主动作为,积极融入,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服务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一是转变角色认知,厘清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程中职业教育的角色地位。面对政府、行业、企业、社会群体、农户等多方主体的利益博弈,职业教育应以自身为中心联结点,增强角色主动服务意识。例如,由政府部门牵头组织,通过举办对接会、洽谈会等形式,搭建校、企、村、社合作平台,高职院校主动推进,发挥中心主导作用,邀请其他利益主体积极参与,各尽其能,各施所长,在谋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公共利益,形成责任共担、利益共享、命运共通的“三共”主体观念,构建乡村振兴的主体服务生态圈。二是改变错误认知,提升农村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感。职业教育从业者应主动打破壁垒,改变农村对职业教育的不合理认知,主动对接农村,通过“政策宣讲”“技术下乡”等多种方式向农村民众推送国家职业教育相关政策、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新前景等,建立农村对职业教育的全新认知,引导农村民众主动协助职业教育,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力量,构建乡村振兴的认知发展生态圈。[5]三是调整服务理念,契合乡村振兴发展多重需求。职业教育应改变传统的“以城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理念,主动契合乡村振兴战略,加强技能强国教育。例如,通过课程思政、农耕文化大讲堂等多种形式,树立典型校友案例,发挥榜样示范力量,避免“轻农”“去农”等不良思想影响,培养高职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树立助力乡村振兴的理想信念。面对现实问题,高职院校应克服畏难情绪,调整专业设置,对接农村产业链发展需求,契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坚持特色办学,鼓励引导学生到乡村去发展,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构建乡村振兴良好的人才供需生态圈。

(二)塑技:培养技能,塑造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人才链

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2]新发展格局下,职业教育应顺势而为,紧密契合国家发展战略,改变传统的服务城市发展、以服务业和制造业为中心的人才培养理念,面向乡村振兴战略定向培养乡村人才,主动担起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使命和责任。首先,职业院校应调整人才培养面向,对口培养乡村振兴所需人才。职业院校应强化专业设置与乡村产业发展的衔接,深入分析乡村振兴发展需求,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充分整合师资力量、服务支撑、文化传承等资源,加大与乡村企业合作,深挖地方区域特色产业,共建涉农专业,提升人才培养对口率。例如,市场营销专业可以开设农产品营销课程,汽修专业可以开设农机检修课程,等等。其次,职业院校可开辟乡村人才专培,定向培养乡村振兴所需人才。职业院校要从源头上助力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例如参照“免费师范生”“特岗教师”等制度,建立免费乡村振兴定向生服务体系,培养农技定向生,打造现代农业技术人员,毕业后有岗入编,实现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江西省采取的“三定向”措施培养基层农技人员就深受学生欢迎。同时,职业院校可对返乡创业人才、农村合作社带头人等乡村骨干实施技术技能培训,开展技术下乡、乡村特派员等专项服务,培养新型农民,发挥职业院校优势,找准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切入点,强化职业院校的技术供给和人才支持。最后,职业院校需对接乡村产业升级需求,精准培养乡村振兴所需人才。职业院校应紧跟市场需求,引领区域乡村产业升级发展,推进智慧农业发展。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乡村农业相结合,把数字技术贯穿到农作物耕、种、管、收等各环节,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推进学校与乡村协同育人机制发展,精准培养人才,打造一批具有高技术技能的乡村发展生力军。例如,河南临颍县“5G+智慧辣椒”生产经营模式,亩均效益提高15%,农民通过一部手机就能实时监控土壤温度、湿度,还可以通过摄像头察看农作物生长情况。职业院校应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将教育链、产业链有机融入人才培养路径中,塑造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助力乡村振兴的人才链。

(三)赋能:振兴文化,打造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文化样板间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基础,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的精神动力。要全面促进乡村振兴,文化振兴是必不可少的。在促进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职业教育应当主动承担起建设乡村文明的职能,赋能乡村振兴。面对乡村文化的复杂性,职业院校应充分发挥载体作用,多维度、多视角振兴乡村文化。第一,职业院校应发挥教育载体功能。一方面,职业教育应正视城乡文化差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乡村文化。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应将民风民俗、公序良俗等优秀乡村文化融入课程教学,例如在思政教育课程中设计乡村文化专题教育模块,或开展“我为我的家乡代言”等活动,引导学生认同乡村文化,重塑乡村文化价值观,为乡村文化振兴奠定坚实基础。第二,职业院校应承担场域载体作用,推动建设村社文化长廊、农村图书馆、民族文化馆等文化活动中心,打造文化育人空间。还可以送文化下乡,通过开展“一村一年一场戏”“文艺汇演展”“民族文化日”“知识科普”等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文化育人氛围,丰富乡村文化的精神空间。第三,职业院校应发挥产业载体特性,产业本身就具有文化属性,职业院校可以深度挖掘区域文化特色,如民俗风情、非遗文化、古迹遗址、自然风光等特色资源,将产业与文化融合发展,如将“莲文化”与莲子种植产业有机结合,打造一系列莲子农产品、莲文化产品。在文化振兴进程中,职业院校不仅要传承传统农耕文化,更需要借助现代技术推动传统农耕文化创新发展,打造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文化样板间。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人才职业
人才云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职业写作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我爱的职业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