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新冠肺炎知识、态度、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2-04-15范亚慧汪丽娜荚婉茹李菊花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22年3期
关键词:态度防控因素

晏 妮,范亚慧,刘 曦,汪丽娜,荚婉茹,李菊花,马 乐**

(1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yanni2559@163.com;2 咸阳彩虹医院儿科,陕西 咸阳 71202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 -19)具有极高的传染率,人群普遍易感[1],对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造成巨大威胁[2]。疫情初期国内外相关研究多数集中在病因及治疗方法上[3],对于公众尤其是高校学生的知识、态度和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仍较少。正确的认知和态度可促进健康行为,对疾病相关知识的认知是采取防护行为的基础,应对疾病的积极态度是促进良好防护行为的动力,因此,COVID -19相关知识、态度、行为是影响疫情防控效果的重要因素[4]。高校作为人口密集、来源复杂的场所之一,极易发生疫情蔓延;且大学生作为特殊群体,对疾病的认知、态度和行为不仅决定自身的身心健康,同时也对周围人群的知识、态度、行为造成影响。本研究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横断面调查,期望明确大学生COVID -19相关认知、态度和行为现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发现疫情防控的现存问题和薄弱环节,为疫情流行下高校做好防控工作及相关部门制定精准防控措施等方面提供重要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陕西省高校大学生进行研究,于2020年2月至4月通过微信、QQ等网络平台在知情同意前提下邀请大学生自愿参加线上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回收问卷1 847份,其中有效问卷1 668份,有效回收率为90.3%。本研究经过西安交通大学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调查方法

问卷在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和资料基础上编制而成[5-8]。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一般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年级、户籍类型和当前居住地等。对COVID -19的认知、态度和行为:认知情况包括流行病学知识(潜伏期、传染性、致死率)、传播媒介(人传人、物品、食品及外包装传播)及预防(勤洗手、戴口罩等)和预后知识(感染后对身体的影响)等方面,共10个题,每题答对得1分,答错得0分,满分10分(7分以下为低认知,7分及其以上为高认知);态度情况包括担心感染程度和对疾病畏惧程度,共11个题,回答“从不”得1分、“偶尔”得2分、“经常”得3分,满分33分(23分以下为不畏惧态度,23分及其以上为畏惧态度);行为主要包括COVID -19的预防行为,共14个题,从戴口罩、洗手、减少去公共场所等方面进行评价,回答“从不”得1分、“偶尔”得2分、“经常”得3分,满分42分(29分以下为不良行为,29分及其以上为良好行为)。焦虑及抑郁状态:通过广泛性焦虑量表(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questionnaire, GAD -7)和抑郁症状群量表(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 PHQ -9)衡量受试者过去两周内焦虑和抑郁症状态。本调查问卷总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32,具有良好的信度[9]。

1.3 质量控制

问卷为匿名调查,同一IP地址只能填写1次,完成所有项目回答后方可提交,以免漏项。问卷不涉及姓名及隐私信息,避免敏感性语言和诱导性语言。后台监测每份问卷的答题质量,若同一份问卷所有选项均相同或规律作答均视为无效,予以剔除。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人口学特征

参与调查的1 668名高校大学生中,平均年龄(20.42±1.72)岁,其中女性973人(58.3%);城市户籍1 075人(64.4%);低年级(大一、大二)711人(42.6%)。

2.2 大学生COVID -19知识、态度、行为现状及焦虑抑郁状态

认知维度平均得分为(6.33±1.25),其中流行病学方面“病毒潜伏期”知晓率最高,为94.2%;而传播媒介“通过物品、外包装传播”和预后方面“感染后对身体的影响”知晓率最低,分别为14.0%和14.9%。态度维度平均得分为(19.55±2.50),其中11.7%学生持畏惧态度;51.7%的学生经常看到有关新冠病毒肺炎的报道就特别害怕;但经常对生活失去信心、经常认为自己感染COVID -19风险较高等严重畏惧的学生仅占1.1%和3.1%。行为维度平均得分为(27.99±2.41),其中出门主动佩戴口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次数减少、密切关注体温变化3种防护行为的持有率最高,分别为96.3%、98.4%和86.6%;适当体育锻炼和规律生活作息的行为保持率较低,分别为16.0%和14.6%。27.2%的大学生出现抑郁症状,17.3%的大学生呈焦虑状态。

2.3 大学生COVID -19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的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发现在认知方面,女性的认知得分高于男性(P=0.005);城市籍学生认知水平高于农村籍学生(P=0.010);不同年级间学生认知水平存在差异(P=0.017)。态度方面,抑郁和焦虑状态的学生对COVID -19畏惧程度更高(P<0.001)。行为方面,女性防护行为较男性更好(P=0.001);城市籍学生行为得分高于农村籍学生(P<0.001),具体见表1。

表1 影响知识、态度和行为的单因素分析[n=1 668,n(%)]

2.4 大学生COVID -19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的多因素分析

对影响大学生COVID -19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的单因素进行校正,分别以知识和态度为自变量,行为为因变量,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变量赋值见表2)。结果显示,校正其他因素后,性别(P=0.018)和户籍类型(P=0.004)是影响认知水

表2 多元Logistic回归赋值表

平的因素。焦虑状态和畏惧态度存在相关性(P<0.001)。性别(P=0.005)、户籍类型(P<0.001)和焦虑状态(P=0.046)仍与防护行为相关。认知和态度对防护行为均具有影响:高认知的大学生防护行为更好(OR=1.47,95%CI=1.20~1.80,P<0.001);持畏惧态度的大学生防护行为优于不畏惧的大学生(OR=1.55,95%CI=1.12~2.14,P<0.001),具体见表3。

表3 大学生COVID -19相关知识和态度对行为的影响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COVID -19疫情暴发初期,大学生对COVID -19总体认知水平、态度和预防行为尚存在不足,仍需进一步提高;且认知和态度影响防护行为。通过明确大学生对COVID -19的认知、态度及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有助于学校相关部门针对性的、高效的采取应对措施。

3.1 大学生新冠肺炎认知现状、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

本研究显示,大学生在COVID -19流行病学如“疾病潜伏期”等方面认知水平较高,但对传播媒介包括“通过物品、食品及外包装传播”等知识及预后情况“预后对身体造成的影响”知晓率较低。与以往传统呼吸道疾病不同,已有证据表明新冠病毒除可通过呼吸道传播外,还可经物品、食品及外包装进行传播,尤其是冷链食品外包装[10]等。疫情暴发初期,由于对疾病整体认识不足,大学生对以上传播媒介方面知识存在缺口,在短时间内全面掌握COVID -19相关知识比较困难。本研究发现女生COVID -19认知水平高于男生,这与孙海娅等[11]研究结果一致,可能是由于性格差异导致女生对COVID -19的知识学习专注程度[12]和健康宣教遵从程度[13]较男生高,因此表现出更高的认知水平。城市户籍大学生COVID -19认知水平高于农村户籍学生,原因可能是城市的卫生服务体系相对更发达,疫情防控宣教工作更完善[14];加之城市人口密度和疾病传播风险高于农村,因此,城市籍大学生对COVID -19更关注,认知水平也更高。针对大学生对COVID -19相关知识的不足之处及性别及户籍类型等影响因素,校医院、宣传部门和班级应加大传播媒介和预后方面等薄弱环节的知识宣教力度;重点关注男生和农村籍学生对疫情的认知程度;定期开展COVID -19防控知识培训和考试,全面提升所有学生对COVID -19相关知识的整体认知水平。

3.2 大学生新冠肺炎态度现状、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

态度方面,11.7%的大学生对COVID -19持畏惧态度,超过17.0%的大学生存在焦虑和抑郁状态,可能是由于突发的疫情使学生长期在家,不能正常回学校学习,对学生心理造成巨大应激,增加了学生的焦虑和抑郁等情绪;也可能由于部分大学生对COVID -19认知不足,所以心理过度恐慌,从而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本研究结果显示焦虑状态与畏惧态度相关。态度是行为产生的动力,积极的态度可促进良好行为的发生[15]。而态度过度畏惧则可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对COVID -19疫情防控造成不良影响[7]。针对大学生对COVID -19的态度及情绪特征,学校心理中心应定期监测和评估学生心理状态,及时发现有恐惧、焦虑和抑郁风险的学生,第一时间进行心理疏导和支持,改善其不良情绪反应,加强引导,促使学生对COVID -19疫情防控树立正确、积极的态度,增强其克服畏惧、战胜疫情的信心。

3.3 大学生新冠肺炎预防行为现状、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

预防行为方面,绝大多数大学生能做到出门戴口罩、勤洗手和减少去公共场所次数、密切关注自身体温变化等基础性预防行为,但仍有大量学生在适量体育锻炼和保持良好生活作息规律等方面行为表现不好。一方面,由于疫情原因活动受到限制,导致学生运动量急剧下降;另一方面长期居家生活和对电子产品的依赖,打破了正常生物节律,容易形成不良生活习惯。本研究发现大学生对COVID -19的认知水平和畏惧态度是影响其防护行为的重要因素。认知是行为产生的基础和前提,只有正确掌握疾病的流行病学和传播特征等知识,才能针对性采取正确、良好的防护行为[16],这与本研究发现高认知水平的大学生对COVID -19防护行为更好,女生COVID -19认知水平高于男生、防护行为优于男生结果相一致。态度是行为产生的动力,积极的态度可促进良好行为的发生[15]。本研究结果显示学生对COVID -19态度越畏惧,其防护行为越好。在一定程度上,大学生对COVID -19疫情的态度越畏惧,其更认可需要严格和正确的预防行为才能有效防控疾病,因此,其对疫情态度和防护也会更为积极主动,促进良好防护行为的发生和维持[17]。但如果畏惧程度过于严重,造成恐慌或抑郁状态,则可能影响良好防护行为的维持,本研究结果表明抑郁和非抑郁状态大学生之间防护行为无显著差异。此外,城市籍学生防护行为优于农村籍学生,可能是因为城市人口密度程度和疾病传播风险更高,促使城市公民防疫行为更加积极主动。学生认知水平越高、对疾病畏惧态度越强,其防护行为越好,这符合知识、态度、行为理论[18-19]。学校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应根据不同学生群体针对性地采取COVID -19知识宣传教育和心理干预措施,不断提高大学生COVID -19相关知识全面认知水平,帮助其对疫情防控树立正确和积极的态度,督促其做好防护行为,增强疾病预防能力,提高校园疫情防控效果。此外,基于学生维持良好生活作息规律及适当体育锻炼等方面的不足,学校可依托信息中心,督促学生每日进行健康情况及生活和学习作息汇报(如体温监测、生活作息和运动等);体育发展中心可针对疫情特殊时期制定适宜的运动计划,督促学生进行适当的体能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运动习惯,以增强机体免疫力,有效应对疫情。

综上所述,大学生对COVID -19的知识、态度、行为水平仍有待提高,其对疾病的认知和态度是影响防护行为的重要因素。学校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应从知识、态度、行为角度出发,了解大学生COVID -19认知、态度、防护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根据不同学生群体针对性地加强防疫知识宣传和教育,增强其对COVID -19的整体认知水平;个体化地进行心理疏导和支持,缓解紧张情绪和恐慌心理,促使学生对疫情防控树立正确、积极的态度;科学、合理的督促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运动习惯、维持良好防护行为,提高防病能力。以上从知识、态度、行为角度出发的精准防控措施,对提高我国大学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害具有重要意义。

4 研究局限性

本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是本研究前期采样处于新冠疫情暴发初期,发表时效性存在不足;二是问卷调查对象主要针对陕西省高校大学生,具有一定的选样偏倚。但是,本项目是一个长期研究,鉴于近两年本土疫情持续散发,多所校园曾出现病例,我们将继续开展相关研究工作并不断扩大样本量,以期对后期校园常态化疫情防控提供重要依据和指导。

猜你喜欢

态度防控因素
腹部胀气的饮食因素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四大因素致牛肉价小幅回落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防控疫情 从我做起
态度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