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稻虾共作发展问题及对策分析
——以安徽省六安市为例

2022-04-15徐晓波

关键词:稻虾六安市龙虾

滕 瀚,吴 珍,许 辉,徐晓波

(安徽农业大学 1.马克思主义学院;2.农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是健全现代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是党中央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战略部署。在新时期,工业、服务业的步伐不断向前发展,而农业的基础地位依旧没有改变,我国仍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国能否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能否如期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地区。”[1]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其中产业兴旺是最为基础和关键的任务。在此背景下,安徽省六安市积极推动稻虾共作产业发展,适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借助土地规模化经营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助于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有力带动了农民脱贫致富和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本文以六安市发展稻虾共作生产为研究样本,分析其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对策,为稻虾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从而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一、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发展稻虾共作模式对于六安市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三农”问题历来是党和国家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作为连接农业和农村的纽带,农民在促进该问题的解决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在农业农村发展方面,农民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性动力,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近年来,安徽省六安市稻虾产业发展较快,带动各类生产经营主体积极发展稻虾共作生产及经营,使农民不仅成为乡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也成为乡村建设的直接参与者。与此同时,农民积极参与乡村治理活动,主动献言村庄公共事务决策,主人翁意识逐步提高。安徽省六安市稻虾产业的发展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切实发挥了农民的主体作用,增强了农民的幸福感,激发了农业农村的发展活力。

2.有利于推进农村产业兴旺,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工业体系的发展与完善,传统小农经济的弊端日渐暴露。稻虾共作产业与传统小农经济不同,一般以新型生产合作社或农业企业为单位,经营规模大、农业机械化使用程度高,将传统农业与现代化农业有机结合,提高了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收益。近年来,稻虾共作生产遵循“双水双绿”新理念,积极探索优化稻虾种养结构,增加了稻田产出和生产效率。与此同时,稻虾产业充分挖掘和利用小龙虾的生物资源,在虾仁加工的基础上,向虾壳提取物(壳聚糖、虾青素等)深加工迈进,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稻虾共作将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扩大了农村就业规模,增加了就业机会,有利于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产业链延伸和升级吸引了大批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就业创业,有助于推进农村产业兴旺,为农村发展注入新活力,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3.有利于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建设美丽乡村、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3]。安徽省六安市把美丽乡村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坚持绿色生态导向,推进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稻虾共作模式集水稻种植与小龙虾养殖于一体,小龙虾田间活动会取食部分杂草和害虫,并且小龙虾排泄物为水稻提供了有机养分,形成了生态高效的资源利用方式和物质循环模式。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六安市因地制宜发展稻虾共作生产,秉行让绿色成为发展的底色,大幅减少化肥农药使用,提高了水肥等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这对于农田保护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六安市稻虾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4.有利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强调要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粮食生产要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因此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国家战略[4]。随着农村人口大量转移进城务工,农村地区“谁来种地”“怎样种地”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六安市稻虾共作产业通过建立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生产模式,流转经营大量农村荒地,推动和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较好地解决了“谁来种地”“怎样种地”等问题,提高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和农业生产效率。水稻作为我国的主要粮食之一,稳定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六安市作为安徽省主要农业大市,在大力发展稻虾综合种养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水稻绿色种植技术优化和稻虾专用新品种繁育,成为“稳粮增收”的重要保障。六安市稻虾共作产业的发展,以安全、绿色为导向,大力发展优质有机小龙虾和品牌虾稻米,让绿色无污染食品走上大众餐桌,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二、安徽省六安市稻虾共作发展现状

1.六安市稻虾共作面积增长快

六安市作为安徽省主要农业大市,在各级政府的积极推动下,稻虾共作面积扩张非常迅速。如图1所示,六安市稻虾共作总面积从2015年的0.19万公顷发展到2019年底已达5.67万公顷,短短四年多时间面积扩大近30倍[5]。2015—2020年六安市稻虾共作保持高速发展态势,其中2015—2017年处在一个“萌芽”阶段,发展速度快、面积绝对量增长不大;2017—2019年呈现出“翻倍式”发展,其中2019年全年面积增长达2.7万公顷,使六安市超越滁州市一举成为安徽省稻虾共作面积第一大市。截至2020年5月,六安市霍邱县稻虾共作面积已达4万公顷,获得“中国生态稻虾第一县”称号;霍邱县三流乡开创稻虾共作“早放苗、早出虾”模式,已有稻虾共作面积超0.5万公顷,成为安徽稻虾第一乡[5]。

图1 2015—2020年六安市稻虾共作面积增长情况

2.六安市稻虾共作综合效益良好

稻虾共作模式可充分发挥稻田复合耕作综合效益,能够达到“一田双收、一水两用”的效果,并显著减少化肥、农药投入,在保证水稻绿色生产的同时,产出经济效益较好的小龙虾[6]。六安市积极发展以稻虾共作为代表的稻渔综合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当前农民种植效益和种粮积极性较低的情况下,六安市稻虾共作产值可达55000元/公顷,收益可达26500元/公顷,较传统水稻单作增收超20000元/公顷[5]。六安市推动稻虾共作模式作为重要的扶贫产业,2018年带动全市约3.6万贫困人口实现增收,其中1.2万户人均增收超2200元,稻虾综合种养已成为助力脱贫致富的重要特色产业[7]。

3.六安市稻虾共作产业发展较快

自2015年《安徽省稻虾综合种养技术规范》普及和推广以来,安徽省稻虾全产业链逐步建立并快速发展。六安市将稻虾产业作为地方农业主导产业进行打造,初步取得了一定成效。如图2所示,2019年六安市小龙虾产业产值达32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18亿元,第二、三产业产值分别为8亿元和6亿元[5]。六安市稻虾共作在面积扩增、产值增长的同时,通过举办小龙虾节庆活动、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展示会等方式,向外推介“六安龙虾”“霍邱龙虾”,已在省内外形成一定影响。与此同时,六安市紧紧围绕“创新发展、绿色振兴”的工作方针,将稻虾共作与精准扶贫相结合,把稻虾共作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通过打造稻虾全产业链助力乡村振兴建设。

图2 2019年六安市小龙虾产业产值

三、安徽省六安市稻虾共作存在问题

1.良种繁育滞后,缺乏技术支撑

六安市稻虾共作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良种繁育和配套技术体系建设发展滞后,严重制约了水稻、小龙虾产量和品质的提高。稻虾共作模式中田块长时间养殖小龙虾会出现种质退化的问题,传统的水稻品种也难以完全满足稻虾共作茬口安排和稻米品质的要求。与此同时,在稻虾共作发展过程中,部分生产经营主体盲目开挖稻田、开展稻虾共作生产,忽视了规范化、标准化工程建设的重要性和可持续性,缺乏在小龙虾健康养殖和水稻绿色栽培配套技术等方面的技术指导,造成了稻田耕作层破坏和稻田综合种养效益较低的情况[8]。因此,良种繁育滞后和缺乏技术支撑,是制约六安市稻虾共作生产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直接原因。

2.自主创新不足,品牌影响力小

六安市积极响应上级政府和农业推广部门号召大力推动稻虾共作模式“落地开花”,但缺乏在生产体系、技术体系、经营体系等方面的创新性思考和特色化探索。政府部门、农技推广部门和生产经营主体缺乏统筹联动,难以发挥六安市在生态环境、历史文化和农业基础等方面的优势,导致六安市稻虾共作模式生产效率低、技术水平低、经营效益低。在品牌创建方面,“潜江龙虾”“盱眙龙虾”等品牌已成为行业翘楚,省内“合肥龙虾”在省内外知名度也逐步攀升,而“六安龙虾”“霍邱龙虾”受制于区位条件、起步较晚等原因,目前品牌受众少、影响力较低。与此同时,六安市仍缺少在打造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品牌虾稻米方面的实践。

3.深加工能力弱,产业融合度低

六安市作为安徽省稻虾共作面积第一大市,2019年小龙虾全产业链产值32亿元,第一产业产值占比过半达18亿元,加工业产值仅有8亿元。湖北潜江和湖南南县等地小龙虾产业产值现已突破100亿元[9-10],正朝着打造百亿级小龙虾深加工产业集群的目标迈进,因此六安市小龙虾产业发展水平与潜江、南县和盱眙等地还有很大差距。六安市小龙虾加工业以冻煮小龙虾虾仁为代表的传统食品加工为主,因市场已有较多的同质化产品,所以产业附加值低,且绝大多数加工企业为非本地企业。目前,六安市不仅小龙虾全产业链产值较低,稻虾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也不高,在5、6月份小龙虾大量上市的时节,加工企业难以消化;同时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六安市稻虾第三产业仍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

四、安徽省六安市稻虾共作发展建议及对策分析

1.构建产业体系,强化技术支持

六安市稻虾共作模式正处于“做大”向“做强”的发展阶段,而构建稻虾共作产业技术体系是其蓬勃发展的基础。六安市稻虾共作产业需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科研院所、农技推广部门为支撑,企业、合作社和生产大户为主要力量的技术体系。结合当前稻虾共作生产实际,当地政府应加大对农户稻虾种养知识及技术的培训,定期举办稻虾种养技术交流会,让当地的生产大户和生产强户分享种养心得,发挥邻里间的互相带动作用[11]。同时,需加强基层农村技术服务队伍建设,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抖音直播等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向农户传授稻虾共养技术知识,强化农户对稻虾共养技术的认知,进而提高农户生产技术和田间管理水平[12]。此外,六安市应在良种繁育、田间工程规范建设和绿色生产技术体系等方面加强攻关和探索,积极引导稻虾共作生产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逐步形成特色化、标准化的稻虾共作产业技术集成。

2.创新方式方法,提升品牌影响

六安市地处大别山北麓,长江、淮河之间,生态环境良好,历史人文禀赋深厚。稻虾产业的发展需立足于六安市自然人文条件,自觉主动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树立创新发展战略;对标“潜江龙虾”“合肥龙虾”品牌创建思路,吸收“青田稻鱼”“哈尼梯田”稻田历史文化精髓[13],利用大众传媒、自媒体等讲好皖西历史、说好龙虾故事,从而打造“六安龙虾”“皖西渔米”等富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的稻虾名片。政府部门需引导各经营主体共建稻虾产业发展联盟,给予稻虾产业相关扶持政策,切实保障农户利益,积极推进“三品一标”建设,将“六安龙虾”“皖西渔米”打造成与“六安瓜片”“霍山黄芽”等相媲美的新地标农产品。加强冷链物流建设,积极与各大商超合作,增加市场供给,持续加强稻虾品牌塑造,打造高端稻虾品牌,提升六安稻虾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3.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融合

六安市需在“稳生产、树品牌”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稻虾产业结构,推动三产融合发展,尤其是注重第二、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与融合。同时与皖西学院、合肥工业大学等科研院所深入合作,积极融入合肥都市圈工业产业联盟,充分挖掘小龙虾体内“虾青素”“壳聚糖”等生物资源,促进第二产业由传统食品加工向生物医药深加工转变,打造“百亿级”虾壳提取物产业集群,全面延长产业链、提升产业产能。针对六安市稻虾第三产业产值低的问题,需将“稻虾展会”“小龙虾节”同六安市已有精品旅游路线连接起来,在“红色旅游”“生态旅游”的基础上重塑“乡村旅游”,打造“稻虾田园综合体”。同时,积极引导稻虾共作同农耕教育、研学游相结合,不仅要让消费者走近稻虾、认识稻虾,更要引导其了解稻虾、体验稻虾,品稻田龙虾、尝虾田渔米,将六安市稻虾产品和“六安稻虾”这一名片带向全国各地。

猜你喜欢

稻虾六安市龙虾
大通湖流域稻虾种养尾水分析与治理对策
钓龙虾
魏巍
江西省国营恒湖综合垦殖场稻虾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艺术天地
《晨曦》
作品赏析
作品赏析
龙虾的迁徙
山区稻虾综合种养技术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