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复杂地质条件对隧道路线比选的影响分析

2022-04-15祝塘李剑李文军

交通科技与管理 2022年7期
关键词:灰岩岩溶断层

祝塘 李剑 李文军

摘要 贵州属于中国西南部高原山区典型地貌,山区因地形起伏大,公路的建设须穿越长大山脉,出现了大量的长大深埋隧道,特别是在复杂的地质条件下,隧道对高速公路路线方案有时起决定性作用,直接影响工程投资。基于国家高速公路—成都至遵义(贵州境)—仁怀至遵义段石笋沟特长隧道线位选择实例,报告了石笋沟特长隧道区域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不良地质及水文地质,提出复杂地质对隧道的影响,分析了隧道的线路比选,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关键词 隧道;地质构造;不良地质;水文地质;线路比选

中图分类号 U212.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8949(2022)07-0053-03

0 引言

贵州山区地形起伏大,高速公路因线位方案的选择,不同线位须穿越高山峡谷,以大跨径桥梁和深埋长大隧道的形式通过,对控制性工程应做多种线位方案对比,充分考虑线位的地形、地质及水文条件,尽量绕避大型不良地质体区域。同时充分考虑环境保护的影响,尽量避免大面积开挖和回填,降低边坡高度,力争把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降至最小。因此,高速公路在复杂的地质条件下进行比选具有重要的意義。

1 项目概况

项目起点位于仁怀苍龙—赵家湾,终点位于忠庄—桃溪,与现有的兰海高速T形交叉。石笋沟特长隧道位于仁怀市东北部约10 km,隧道区域沿盘山乡村通道下穿铺设,交通条件较好。隧道区进出口地质条件较好,但隧道顶部发育有多处大型岩溶洼地,地质条件较差,因此,拟定了两条线为K线、A3线在隧道洞身段进行比较。

K线和A3线隧道:均为分幅式隧道,全长5 330~5 349 m,最大埋深521 m。

2 场区工程地质条件

2.1 地形地貌

项目区地处云贵高原东北部,位于遵义市北西面,受溶蚀~剥蚀影响,属中等切割的侵蚀~溶蚀中山地貌和溶蚀槽谷及溶蚀峰丛相间地貌[1]。场区地面标高介于1 004.1~1 632.8 m,相对高差约628.7 m。

隧道穿越仁怀市奶子山,山体总体走向为南北向,进口位于陡坡上,植被发育,主要为林地。出口位于陡坡上,植被不发育,主要为灌木丛、农用耕地及稻田,轴线地表高程在1 078.0~1 624.0 m之间,相对高差546.0 m。

2.2 地层岩性

隧址区出露的地层自上而下分布为:

2.2.1 第四系(Q)

(1)坡洪积层(Q4pl+dl):厚度0~3 m。为卵石土、圆砾等。零星分布于河谷、沟谷及谷地底部。

(2)残坡积层(Q4el+dl):厚度0~5 m。为含中密细角砾的红黏土,局部偶夹碎石,零星分布于隧道区域地势低洼地带。在溶沟、溶槽、洼地区域内集中分布,厚度相对较大。

2.2.2 奥陶系(O)

(1)十字铺组、宝塔组(O2s+b):厚度30~63 m。以深灰色、灰白色薄至中厚层状灰岩和白云岩为主,局部偶夹薄层状泥质粉砂岩。位于线路左侧,隧道未穿越该地层。

(2)湄潭组(O1m):厚度50~360 m。薄至中厚层状黄绿色页岩为主,中部夹灰岩,上部夹粉砂岩。呈带状分布在隧址区出口段。

(3)桐梓组、红花园组(O1t+h):厚度162~493 m。以深灰色薄至中厚层状白云岩质灰岩为主,中部夹泥质,顶部为灰岩。呈带状分布至隧址区洞身段。

2.2.3 寒武系(∈)

娄山关群(∈2-3ls):厚度639~1 060 m。为灰白色和浅灰色刀砍状的薄至厚层状白云岩。该地层占整个隧道区域地层的65%,分布在进口至洞身段。

2.3 地质构造

隧址区属扬子准台地—黔北台隆—遵义断拱—毕节北东向构造变形区[1]。地质构造分布有褶皱和断裂,有一条褶皱背斜和三条压扭性断裂通过。褶皱因断裂构造的影响,其展布方向和断裂构造方向基本一致。

2.3.1 褶皱—中枢背斜

位于隧道进口前约1 km,背斜轴部沿北东32°方向延展,受鲁班断层的影响,向斜两冀不对称,北西冀陡斜,南东冀缓斜,背斜核部地层为(∈2-3ls)白云岩,两翼由O1、O2-3、灰岩、白云质灰岩、页岩、泥岩。

2.3.2 断裂

(1)鲁班断层。为压扭性断裂,位于茅台向斜以东,线位通过区为南北走向,长度大于40 km,倾角在60~78°,断层两盘地层为(∈2-3ls)白云岩及O1、O2-3灰岩、白云质灰岩、页岩、泥岩。距隧道进口约799 m。

(2)三羊坪断层。为压扭性断裂,南北走向,长度约8 km,倾向北西,倾角70°,两侧主要为寒武系、奥陶系地层,与其相平行的有洞门断裂。位于隧道洞身段,穿越A3线隧道,未到K线隧道。

(3)洞门断层。为压扭性断裂,南北走向,长度约17 km,倾向北西,倾角75°~83°,两侧主要为寒武系、奥陶系地层。断层两侧地表岩溶较发育,穿越A3线及K线隧道。

2.4 不良地质

经综合勘察,场区不良地质为岩溶,隧址区岩溶较发育,主要表现为地表岩溶及隐伏溶洞[2]。

2.4.1 地表调查结果显示

隧址区岩溶较发育,岩溶发育规律为至南向北发育,岩溶洼地、落水洞集中在A3线走廊带及其附近,对A3线隧道影响较大。地表岩溶对A3线隧道有影响的为Y2、Y3、Y4、Y8、Y9、Y11、Y12、Y13,对K线隧道有影响的为Y7、Y8。

2.4.2 物探测试成果显示

(1)高密度电法测试:位于隧道进出口,测试成果,仅局部有低阻异常,为岩体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位于隧道洞顶上方约30~45 m处,对隧道无影响,(2)大地电磁EH4:共布置3条测线,其中一条为沿隧道轴线贯通的DC1测线,另外两条均为A3线与K线之间Y8岩溶洼地的洞身段横测线。

①贯通隧道DC1测线:测试成果,有3处低阻异常,分别位于隧道洞身段ZK12+549~ZK12+871(YK12+564~

YK12+871)、ZK13+051~ZK13+305(YK13+028~YK13+280)段为岩体节理裂隙发育,岩溶发育破碎带,YK13+355附近为断层,均对隧道影响较小。

②洞身段横测线DC2、DC3:测试成果,低阻异常带均在A3线隧道顶部,为岩体裂隙发育,岩溶发育破碎带,而K线隧道岩体连续完整。

3 场区水文地质特征

3.1 地下水类型

隧道区内岩性分布主要为碳酸盐岩可溶岩,次为碎屑岩,根据隧道区域的地层岩性、岩体层位的组合特征、地下水赋存条件和埋藏深度、地下水水理性质和水力特征,将区内地下水的类型划分为碳酸盐岩岩溶水、基岩裂隙水和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场区以碳酸盐岩岩溶水为主[1]。

3.2 含水岩组富水特征

3.2.1 碳酸盐岩岩溶水

碳酸盐岩岩溶水依据含水介质的组合、地下水的水动力特征,将碳酸盐岩岩溶水细分为碳酸鹽岩溶隙水和溶洞水两个亚类。

(1)碳酸盐岩裂隙—溶隙水。该岩溶水亚类在场区主要赋存于白云岩∈2-3ls中,岩溶发育程度为强发育,岩体节理裂隙发育,纵横交织,呈网状,岩体较破碎。含水介质以网状交织溶蚀裂隙为主,出露的泉水流量一般2.2~3.3 l/s,最大达10.4 l/s,可富水性极强,出露的泉点的如S10(8.7~9.5 l/s)、S6(3~5 l/s)、S7(2~3 l/s)、S5(1~2 l/s)。钻孔揭露的地下水稳定水位埋藏较深,地下水水力坡度较大。

(2)碳酸盐岩溶洞—溶洞水。该岩溶水亚类在场区主要赋存于P1m、S1l+s、O1t+h、O1m、和O2+3白云质灰岩及灰岩地层中,灰岩层控性好,但夹泥岩。含水层富水性不均匀,含水介质以小溶洞为主,水量较为丰富,富水性强,常见的如S11(2~3 l/s)、S12(5~8 l/s)。地下水以带状和条状分布,多在隧道出口段的酸草河一带出露,钻孔揭露的地下水稳定水位埋藏较深,地下水水力坡度较大。

3.2.2 基岩裂隙水

该含水岩组赋存于砂岩和泥岩中,该地层局部偶夹灰岩,但灰岩夹层较薄,泉水分布少,且流量小,一般0.3~0.5 l/s,可富水性弱~中等。地下水运移延展较差,多呈近源分散排泄。

3.2.3 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

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主要赋存于覆盖层内,集中在山间洼地和宽缓斜坡下部的沟谷边缘地带,富水性差,受降雨影响较大,水量贫乏,对隧道影响较小。

3.3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特征

3.3.1 地下水补给

(1)地下水补给源。隧道区内地形起伏大,周边河流均位于隧道设计标高之下,因此,大气降水为场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源,且隧道区域内岩性以白云岩和白云质灰岩为主,均为可溶岩,地表发育的溶蚀洼地、落水洞较多,岩溶发育程度为较发育,透水性极高,为大气降水垂向补给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补给形式。就该区而言,因场地为可溶岩区域,且地表岩溶较为发育,大气降水渗入含水层的通道,根据岩溶的发育程度,可将场区划分为裂隙系统和落水洞系统两类,其补给方式,对应为分散和集中补给[3]。

1)分散补给。由各地质历史时期不同序次构造运动所形成的裂隙,通过后期地下水的溶蚀、侵蚀而在岩体内形成的网状裂隙系统及溶孔等,是大气降水渗入含水层的主要通道,由于其具有平面分布广、分散的特点,大气降水补给时,含水层是以分散渗入的形式对地下水进行补给。

2)集中补给。分布在场区岩溶发育程度极发育的区域及地质构造发育的区域,特别在两条断层之间,是由地表岩溶洼地及落水洞组合形成的导水系统通道,直接灌入地下补给地下水,其特点是集中和迅速,且流量大。

3.3.2 地下水径流及排泄特征

大气降水为场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源,补给形式为通过地表形成的岩溶洼地、落水洞下渗注入,由于场区地层产状较缓,地下水补给路径较长,因此,山体周围泉点全年径流,仅枯水期流量有所减小。地下水接受补给后,少量产生上层滞水,大部份以潜水形式赋存于碳酸盐岩、碎屑岩地层中。

场地地下水因受到溶蚀及构造影响,大气降水经地表渗入基岩裂隙及岩溶裂隙后,由高向低径流,在隧道进出口及隧道右侧山体低洼处的溪沟或沟谷部位排泄。

3.4 地下水动态和埋藏深度

地下水动态变化较多样,与地下水类型和赋存状态有关。受降雨补给影响,区内基岩裂隙水多呈突变交接,分布范围和集水有限,地下水变化具季节性,水流量变

幅大,枯季水量明显变小。碳酸盐岩岩溶水一般具统一流场,补给途径较长,储存条件较好,岩溶泉充水较均匀,变幅相对较小。

根据施工钻孔实测的稳定水位显示,隧道进口段CK1、CK2地下水稳定水位为1 111.6~1 116.3 m,洞身段CK4地下水稳定水位为1 294.1 m,洞身段CK5及出口段CK6、CK7、CK8均未见水位。隧道设计标高在1 078~1 118 m,隧道基本位于地下水位以下。

4 线路方案比选建议

4.1 线路方案比选原则

隧址选线就是从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条件,规避建设风险和减轻地质灾害方面,选取一条技术方案上可行,经济上合理,同时又能符合使用要求的隧道位置及线路,使建设工程发挥最佳整体效应。

为此,该次工作的选线原则确定为:

(1)场区大部为可溶岩,在岩溶发育区,尽量选择岩溶发育比较微弱的地段。

(2)尽可能避让地质构造薄弱带。

(3)尽可能避开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区域[4]。

4.2 线路方案比选

拟建隧道共布置2条线位走廊带,主要比选位于隧道洞身段岩溶发育区(三羊坪断层~洞门断层之间),A3线位于K线左侧(如图1)。

4.2.1 岩溶发育区

经综合勘察:隧址区岩溶发育规律整体为至南向北发育,岩溶洼地、落水洞集中在A3线走廊带及其附近,对A3线隧道影响较大。地表岩溶对A3线隧道有影响的为Y2、Y3、Y4、Y8、Y9、Y11、Y12、Y13,对K线隧道有影响的为Y7、Y8;经综合对比,K线优越A3线,建议推荐K线。

4.2.2 断层构造带

A3线穿越三羊坪断层F1及洞门断层F2,K线仅穿越洞门断层F2,两条断层均为压裂性断层,断层影响破碎带宽度约10~20 m,受地质构造的影响,断层影响带区域岩体破碎,隧道施工中,易產生因地质构造影响的施工风险,如坍塌和突泥突水等的危害。经综合对比,K线优越A3线,建议推荐K线。

4.2.3 水文地质复杂区域

大气降水为场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源,A3线及K线均位于场区地下水径流区,但A3线地表岩溶洼地、落水洞较K线发育,隧道施工中发生涌水、突泥甚至冒顶等危害的风险性比K线高,经综合对比,K线优越A3线,建议推荐K线。

通过对隧道的工程地质分析和评价,经综合对比,K线优越A3线,建议推荐K线。

5 结语

随着高速公路建设质量的不断提高,交通行业得到迅速发展。但山区公路的地形与地质条件日益复杂,各种高速公路控制性的构建筑物,特别是大跨径桥梁和长大深埋隧道,在线位选择中,应从工程规模、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环境影响、安全隐患、工程造价、施工工期、施工工艺等多方面综合考虑。

参考文献

[1]化建新, 郑建国, 张继文, 等. 工程地质手册(第五版)[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8.

[2]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JTG C20—2011[S].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11.

[3]杨秀芬. 岩溶水文地质及对工程的影响[J]. 科技传播, 2013(16): 122-123.

[4]毕焕军. 黔张常铁路岩溶区水文地质选线研究[J]. 铁道工程学报, 2018(2): 11-13+28.

猜你喜欢

灰岩岩溶断层
如何跨越假分数的思维断层
岩溶区工程地质勘察技术研究
煤矿地面水害区域治理工程钻进层位控制
论井田断层的连接
高密度电法在灰岩地区探测岩溶中的应用研究
大型房建岩溶场地勘察研究
岩溶矿区地下水资源储存与管理
小议地层倾角大于或小于断层倾角时的断层特征
直立断层平动和旋转运动引起的重力变化
空气潜孔锤在灰岩地区水文凿井工程应用中应关注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