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柳赠别
2022-04-15缪士毅
缪士毅
在北京冬奥会的闭幕式上,80名舞者舞出一幅“垂柳图”。365名各行各业、不同年龄的普通人手捧柳枝,汇集在场地中央,以这种方式演绎中国人传承千年的“惜别怀远”“折柳寄情”,令人难忘。
我国文化源远流长,“送别”的方式多种多样,“折柳送别”就是其中之一。在我国古代人们折柳送别,寄托思念之情,《诗经·小雅·采薇》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之吟唱。隋朝的《送别》诗:“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显露了离别的伤感。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民间以柳丝依依来表达“留恋相思”,形成折柳赠别之俗。其意有二:一是寄托依恋之情;二是祝愿亲友像柳树那样强健,不论到哪里,都能落地生根,生长茂盛。
相对折柳赠别,唐代文成公主远嫁松赞干布时,则特地从长安带去柳树苗,以表达对故土的依依惜别,并亲手将带去的柳苗栽植于拉萨大昭寺前。从此,后人称此柳树为“唐柳”,也有的称之为“公主柳”。
提起折柳赠别,自然让人回想起古代长安的灞桥。灞桥是古时进出长安的必经之路,每天都有许多人在此送别自己的亲朋好友。虽然当时灞桥是兵家必争之地,但对于平民百姓来说,灞桥就是一个送别亲朋好友,寄托自己情感的特殊之地。古代长安周边水系发达,有水绕长安之说。灞桥周边杨柳垂堤,柳丝依依,灞桥畔的杨柳见证了无数离别,人们折柳相送,有的挥泪告别,有的长揖挥别。此情此景,至今仍为人们口口相传。
折柳赠别,曾牵动不少文人墨客的情感,唐代诗人杨巨源的诗句:“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唯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宛若一幅送别图,在诗人眼中,河边杨柳垂堤,勾起他这个将行之人的依依不舍之意,于是停下马来,请送行的人帮其折一枝杨柳吧。只有春风最懂得珍惜,仍然多情地吹拂其手中已经离开树干的杨柳枝。
宋代诗人王十朋在《咏柳》诗中写道:“萦牵别恨丝千尺,断送春光絮一亭。”寥寥数语,描绘了折柳赠别之情。古人重视离别之情,往往在分手的时刻折柳赠送,借柳条垂丝之长表达离愁别绪,以示永不相忘。在春天将去的时候,柳絮纷飞,仿佛送尽了春光,也依依不舍地送着将行之人。
明代陆娟的诗《代父送人还送安》:“津亭杨柳碧毵毵,人立东风酒半酣。万点落花舟一叶,载将春色到江南。”诗人一扫送行诗中常有的伤感气氛,写得欢快明朗,借杨柳表达了对友人的良好祝愿。
折柳相赠,不仅引发了诗人的情愫,也触发了画家的灵感。从古至今,历代画家绘了许多《送别图》,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在有的《送别图》中,画面上就有杨柳的身影,如清代画家汤贻汾的《石城送别图》,就是一幅再现昔人于金陵城西的石城门外送别友人的画作。但见画面上秦淮河碧水流淌,一行人来到秦淮河边,依依送别亲朋好友,此时,舟子摇棹荡漾,悠然载客而行。那河畔碧柳婆娑,柳丝摇曳,隐隐传达着众人相送的眷恋之情。不难看出,作品借景抒情,流露出送行的惜别之意。
走时送别柳
“来时迎客松,走时送别柳。”这是北京冬奥会带给全世界的浪漫,也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文化的獨特展示!
编辑:薛华 icexue032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