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险些被化作冰雕的英雄
2022-04-15王健根
王健根
第一次探访新四军老战士、长津湖战役“冰雕连”重建后的首任副连长王永和,是在江西省上饶市人民医院住院部干部病区30床的病榻前。这位身经百战的抗战英雄当时正患病住院治疗。
与年愈94岁高龄的王永和交谈,让我们仿佛置身于烽火硝烟、焦土裹身、横刀敌阵的搏杀疆场。然而,更令我们感动不已的却是他那身残志坚、俯首奉献、初心不改的共产党员博大情怀。
被“寻找”出来的英雄
之前,王永和的英雄事迹在当地鲜为人知。
2020年10月23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为了纪念这一重大节日,以传承红色文化为己任的江西省上饶市林和顺博物馆馆长刘智勇整理了有关抗美援朝战争中包括志愿军服装、奖章、茶缸、瓷器、宣传品等馆藏品,供中小学生和市民参观。
其间,刘智勇的心情一直都平静不下来,偌大的上饶市如果有健在的志愿军老战士,让他们现身重温抗美援朝的烽火岁月,畅谈保家卫国献身使命的切身感受,岂不是更生动更形象更有教育意义?于是,他迅速在网络、微信朋友圈发信息求助,希望大家帮助收集提供这方面的信息。
很快,有网友提供了一条信息:上饶原地区粮食局宿舍区曾经住着一位志愿军老战士,只不过这些年未曾见过他了,不知是否还健在。看了此信息,刘智勇如获至宝,立即驾车前往,在一栋老旧楼房的四楼找到了因双腿冻疾缠身、已多年未曾下过楼的王永和。
谁料,这个平日里邻居们眼中“腿脚不便”的老人家,却是个身经百战的新四军老战士,还是志愿军长津湖战役“冰雕连”重建时的首任副连长。
王永和,1928年6月出生在江苏省东台县三仓区夏灶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母亲先后生育了五个孩子,都因为家里穷困潦倒而夭折了。王永和是母亲生育的第六个孩子。从10岁开始,王永和被迫为地主放牛。
也就在他12岁这一年,新四军东进,揭开了东台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打日本求解放的崭新篇章。而王永和所在的三仓是苏中抗日根据地的军事指挥、政治、文化中心。1941年初,新四军一师师长栗裕曾率部驻扎在这里,历时4年之久。
在進步青年的影响下,立志抗日的王永和也帮着为新四军站岗、送信、查路条……1944年10月,他追随新四军部队在东台、高邮、泰州一带风餐露宿,昼袭日伪军、夜端敌炮楼,正式成为了穿梭在抗日战争烽火硝烟中的新四军苏中军区东台独立团战士。1946年5月,王永和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解放战争中,他所在的部队改编为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二师六团,先后参加了苏中战役、宿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上海等战斗。
由于王永和作战勇敢、成绩突出,他先后荣立一等功和大功、小功各一次,并提升班长、排长、副连长等职。
在参加的数以百计的战斗中,究竟负过几次伤已不在他的记忆中。但他第一次负伤住院治疗,档案里有着清晰的记载。
那是在1947年5月16日的孟良崮战役中。他所在的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与兄弟部队协同作战,全歼了蒋介石的嫡系、精锐之师整编74师和整编83师1个团等部约3.2万人。5月15日下午总攻发起后,王永和所在连队担任主攻任务,作为班长的他带领战士们只顾猛打猛冲,直至第二天下午战斗结束,他才感觉左腿裤筒湿漉漉的,原来敌人的子弹在左大腿上打了个贯通伤,鲜血已经浸透了整个裤腿……
第二次负伤住院治疗,是在淮海战役中。1948年11月6日,淮海战役打响。6天的时间,王永和所在的华东野战军歼灭国民党黄百韬兵团约10万人。在第三天的双堆积战斗中,敌人的狙击步枪子弹穿透了王永和的右肩部。而这一次差点儿要了他的命。由于当时医疗条件受限,导致王永和在伤未痊愈的情况下,便南下参加解放上海的战斗。后来,他肺部被严重感染,医生截下他的两根肋骨,切去其三分之一的肺,才算是保住了他的性命。
每次谈起自己负伤的经过,他像是在说别人的事儿一样,轻描淡写。
傲立冰天雪地的英雄
1950年11月初,肩负着渡海作战、解放台湾使命的华东野战军第9兵团正在东南沿海进行临战训练,突然接到党中央的急调令,入朝担负东线作战任务。
此时王永和担任第9兵团20军59师177团1营通信参谋,他不顾身体的残疾,坚决要求紧随部队入朝参战。
1950年11月7日,志愿军第9兵团入朝后迅速开赴长津湖地区。为了达成战役的突然性,近15万志愿军官兵翻山越岭、隐蔽接敌,衣着单薄只能裹着被单行军,靠一把炒面一把雪充饥,到后来只剩下似钢铁般硬的土豆了。指战员们昼伏夜行,严密伪装,忍着酷寒、饥饿、疲劳在覆盖着厚厚积雪的山脉和树林中连续行军,悄无声息地抵达预定战场,并通过大范围的穿插迂回包抄,将美军陆战第一师和第七步兵师截为5段,形成分割围歼的有利态势……这便是著名的长津湖之战。
此时,朝鲜偏偏又遭遇了百年不遇的严寒气候,这个号称朝鲜屋脊的长津湖地区,海拔在1000~2000米,比周边地区更加寒冷,环境极为恶劣。
为了将美军全歼于长津湖地区,志愿军第9兵团已经安排了一支队伍埋伏在通往水门桥边的死鹰岭两个高地。只要美军出现,就会给他们致命一击。本该在25日发起进攻的志愿军第9兵团,由于天气实在太冷了,进攻时间不得不向后推迟两天,预计于27日发起总攻。
王永和回忆说:“为了不打草惊蛇,要在雪地里趴三天三夜,我和战友大多是南方人,根本不知道零下40摄氏度在没有棉衣穿着的情况下,那意味着什么。”
28日凌晨1时许,王永和所在177团1营发起突然攻击,美军陆战7团2营F连在北侧的3排遭受致命打击,几分钟被歼15人、9人负伤,被迫撤退到第二道防线。当晚,王永和和战友们再次发起猛烈攻击,突破了美军的防线……
“冰雕连”壮举震撼全军
29日夜间,王永和所在团再次组织向美军德洞山阵地发起攻击……结果,8个小时决战下来,177团2营和3营伤亡殆尽。美军陆战7团A连和B连趁机组织向德洞山南面的死鹰岭反击。
当第三天冲锋号角吹响时,才发现之前潜伏在冰雪坑负责堵截美军从死鹰岭逃窜的1000多名干部战士再也没有爬起来,他们早已经没有了呼吸,全部都冻死在了阵地上。只见他们一排排俯卧在零下40摄氏度的雪地上,端着冲锋枪、握着手榴弹,保持着整齐的战斗队形和姿态,仿佛是跃然而
起的“冰雕”群像……这就是传说中的“冰雕连”。?他们的番号分别是:志愿军20军59师177团6连、60师180团2连和27军80师242团5连。
骄横的美军上将李奇微后来知道了这件事情,他感慨万千地在办公桌上写下了一行大字:“向中国军人致敬!”?英国陆军元帅、军事家蒙哥马利闻聽此事,他用非常坚定的口气告诫全世界军人:“只有傻瓜才敢于同中国军人交手。中国军人的英勇精神,不仅是东方的奇迹,也是世界的奇迹。”
由于长津湖战线拉得长,加上通信设备落后,上级指示命令的上传下达,作为营部参谋的王永和常常是靠双腿来回奔跑,有的地方积雪齐腰深,他1.78米的个头,有时一天需要来回奔跑一百多里。12月7日,王永和在一次传达指示返回的路上,因为饥寒交迫晕倒在积雪里,好在被战友及时发现、救治,才避免了被化作冰雕的险境,但他的双腿被严重冻伤,成为了永远无法治愈、拖累他今后生活的顽疾。
这次战役中,志愿军凭着钢铁般的意志和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征服了极度恶劣的环境,打退了美军最精锐的王牌部队,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东部广大地区,扭转了战场态势。美军经过被他们称为“地狱之旅”的长津湖一役,从此一蹶不振,被迫转攻为守,成为了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拐点。
“冰雕连”的惊人壮举震撼了全军上下。毛泽东专门致电志愿军总部并第九兵团:“九兵团此次东线作战,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完成了巨大的战略任务。因气候寒冷、给养缺乏及战斗激烈,减员4万之多,中央对此极为怀念。”
长津湖战役结束,20军党委决定抽调新补入兵员重新组建59师177团6连(即“冰雕连”)。王永和作为这次战役中表现出色的战斗骨干,被师党委任命为该连副连长,连长由所在营副营长兼任。
此后,王永和带领这个连队参加了第五次战役,他入朝作战中先后歼灭了5名敌人、炸毁敌隐蔽工事1个。
在采访中,吕萍指着丈夫王永和的双腿说:“他这双腿因为在朝鲜时冻伤,现在一年四季都穿着棉裤。每逢阴雨天气或气候转冷,都会锥骨般地疼痛,只有依靠火盆烤、电热毯裹着才稍有缓解。”因此,72年来,王永和最不愿意与人提起抗美援朝的事。这场战争实在是太残酷了,最令他难以释怀的是,带领他参加新四军的表哥和介绍他入党的指导员都牺牲了。
吕萍继续快人快语:“由于家庭贫困,我婆婆先前生育的5个孩子都夭折了。到我的丈夫已经是第六个孩子。婆婆把永和当作自己的心头肉。因为我们老家是新四军根据地,他16岁那年瞒着婆婆参加了革命。这一去便杳无音讯。婆婆四处托人打听儿子的去向,却听说,儿子在前方打仗牺牲了。从此,婆婆天天哭泣,把眼睛给哭瞎了。抗美援朝战争结束,等永和回到老家时,婆婆早已经离开了人世!”每当听到这些,王永和都会忍不住哽咽起来。
一本本红色的证书,印记着王老身经百战的辉煌历史;一枚枚奖章,映衬出王老甘洒热血写春秋的英雄豪迈。
干革命不是为了获取好处
来到上饶市原地区粮食局宿舍,这幢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老房子,看上去已经破败陈旧了。老人家里的摆设仍保持着上个世纪80年代的风格,水泥地板上涂的是红油漆,这也是那个时代的流行色。
没有电梯,对一个90多岁的老人来说,上下楼无疑是件非常艰难的事,更何况王永和双腿还患有严重的冻伤顽疾。他儿子王志宏介绍说:“因为身体原因,父亲除了生重病住院被人抬上抬下,已经好些年没有下过楼了。家里房顶漏了几年,一直也没有办法维修。”
1954年,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回国后,王永和被授予上尉军衔,并安排他到解放军南京高级步兵学校进修学习。不料,1956年3月,他因旧伤复发,肺部大量出血,只得安排休学,送到安庆驻军医院住院治疗。两年后,考虑其身体健康原因,组织上安排王永和转业,到中科院江西分院庐山天气控制研究所工作。
拖着伤痕累累的躯体,王永和难以适应庐山隆冬袭人的潮湿和刺骨的寒气,旧疾的拖累使他常常行走蹒跚。1963年,为照顾他的身体状况,组织上安排他到上饶地区粮食局劳动人事科工作。
1963年7月,由于下属的弋阳农机二厂管理不善,更换了几茬领导,工作却仍不见起色。于是,地区粮食局党委决定让王永和去主持工作。对待工作,王永和从来都像打仗那样,总是拼着性命去干。因为条件简陋,没有家属房居住,他和家人便住在车间一个角落里。赤热炎炎,汗流浃背,还有机器的轰鸣声;寒冬腊月,没有玻璃的窗户,四面冷风飕飕。面对困难,王永和没有退却,他带领全厂职工学标准、攻技术、谈营销……一干就是16年,硬是把一个小农具加工厂,发展成了能生产各种粮食机械加工设备的中型规模企业——上饶地区粮油机械厂,生产的设备销往全国各地。
1979年初,王永和调任上饶地区粮食贸易公司书记。他再一次带领职工刻苦攻关,并探索出了贫困地区粮食贸易的新路子,受到上饶地委、行署的表彰。就这样,尽管岗位不断变换,但王永和忠诚奉献的初心始终没有改变。
1983年,因旧疾加剧,无法坚持正常工作,经组织批准,王永和提前离休。
上饶原地区粮食局党组书记、局长叶本灿感慨地说:“在王永和的眼里只有国家、集体和他人。他有名利就让,有困难就上。不愧是军队培养出来的好党员、好干部。他先后调整了3个岗位、干了20多年的‘一把手。他妻子却一直是个家属工,工资待遇比正式职工差了一大截。组织上也曾考虑到他的牺牲奉献和家庭实际困难,多次有意要给他妻子转个正式编制,但他总是推让给别的同志。他是一位非常值得我们崇敬和学习的老同志。”
“那个时候,我有条件转正。可是指标一下来了,他便把指标让给其他人,说别的同志比我家更困难、更需要这个指标。”对于丈夫的做法,吕萍显得无可奈何。
更让吕萍感到无奈的还有,1993年,自己三个在粮食系统工作的子女,都面临着下岗的境地。有些人拉关系走后门为子女调入好工作单位。子女们当然会想着让为建立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的父亲去为保住自己的“铁饭碗”说说情。
但是,王永和总是语重心长地劝导子女说:“再苦,也没有朝鲜战场上苦。和我一起去打仗的许多战友,把年轻的生命都献给了祖国,他们要求了什么?比比他们,我能够活下来,已经是非常幸运了。你们都有健康的体魄,再苦再难,也应该靠自己的劳动去创造、去争取。在改革面前,我们决不能给国家和集体添堵……”
于是,在王永和的督促要求下,子女们每天起早贪黑,开始靠磨豆浆、蒸包子馒头、做风味小吃走街串巷地叫卖做营生。有时,王永和也会兴致勃勃地加入其中,这成了附近小区一道特别亮丽的风景。很快,这一大家子人不仅把小日子过得安稳了起来,笑声也随之润泽了整个家庭。
如今,王永和的事迹在上饶市早已是家喻户晓。
“那时,我们兄妹3个几乎同时下岗,母亲又患乙肝病,住院看病花费大,家里困难一个接一个来……”说起父亲的往事,王志宏泪水在眼眶里打转,“现在想想都落泪。”
是啊,正因为这一件件看似平凡的小事,才使我们更加感嘆眼前这位身经百战、出生入死的共产党员的博大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