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龟子绿僵菌与吡蚜酮减量联用防控水稻白背飞虱

2022-04-14姚经武王蓓蓓曹春霞程贤亮

湖北畜牧兽医 2022年5期
关键词:僵菌吡蚜白背飞虱

姚经武,王蓓蓓,李 飞,曹春霞,程贤亮

(1.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湖北省生物农药工程研究中心,武汉 430064;2.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武汉 430064)

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属于半翅目飞虱科,是水稻的主要害虫,其分布广、迁飞能力和繁殖力强[1],水稻白背飞虱防治主要依赖于化学农药。水稻生长季节中农药过量施用导致利用率不高,对生态环境形成伤害,导致水稻田间害虫天敌种群消减、白背飞虱抗药性增强、农药残留超标、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安全[2]。真菌杀虫剂具有对环境友好安全、持效性长等优点,但杀虫速度较慢[3],有效解决的途径是与化学杀虫剂混配使用。通过真菌杀虫剂与化学杀虫剂进行减量混配,一方面可以解决真菌杀虫剂速效性较慢的问题,提高杀虫效果,另一方面还可以减缓化学杀虫剂抗药性产生,延长化学杀虫剂的使用寿命[4-7]。真菌杀虫剂与化学杀虫剂减量混配防治白背飞虱,在水稻生产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本研究将金龟子绿僵菌与不同量的吡蚜酮混配联合应用,以期找到适合的施药方法,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提高农药的使用效率,达到速效性与持效性兼顾的效果,为白背飞虱的长效绿色防控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

80 亿孢子∕mL 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 可分散油悬浮剂(重庆聚立信生物工程有限公司);25%吡蚜酮水分散粒剂(江苏安邦电化有限公司);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上海悦联化工有限公司);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拜耳作物科学(中国)有限公司);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河北冠龙农化有限公司)。

1.2 室内防效测定

从室内饲养的白背飞虱种群(2020 年6 月采集于湖北省鄂州市)中挑选3 龄若虫作为供试昆虫。室内生测试验采用喷雾器喷雾接种法,将20 头若虫放入种有水稻苗的塑料杯(95 mm×170 mm)中,低容量喷雾器(50 mL)喷雾2 mL。试验设6 个处理,详见表1,每处理重复3次。喷雾处理后,杯苗置于(27±1)℃、湿度(75±5)%、光周期L∶D =16 h∶8 h 的人工气候箱中,每天观察1 次,并记录死虫数,连续观察14 d,计算累计死亡率,累计死亡率=(累计死亡虫数)∕总虫数×100%。并对试验数据采用SPSS 21.0 软件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

表1 金龟子绿僵菌与化学农药的用量

1.3 田间防治

试验安排在荆州市沙市区金穗家庭农场,田块面积2 700 m2,常年种植水稻,土地平整,肥力均匀,2019 年水稻白背飞虱发生严重。供试作物为水稻,品种为巨2优60,水稻2020年5月10日播种,6月2日机插秧。试验共设6 个处理,药剂用量见表2,每个处理重复3次。每个小区面积为105 m2(5 m×21 m),各小区之间留0.5 m 宽的保护行,避免药剂相互影响。第一次施药为7 月19 日下午,施药当天为晴天,最低温度24 ℃,最高温度30 ℃。

表2 金龟子绿僵菌与吡蚜酮联用剂量

1.4 调查方法

1.4.1 白背飞虱和天敌的调查 白背飞虱取样采用盆拍法,平行跳跃式10 点取样,每点调查2 丛,分别于药前、药后7、14、21 d 共4 次调查,记混合百蔸虫量,计算虫口减退率、相对防效。

虫口减退率=(药前虫口数-药后虫口数)∕药前虫口数×100%

相对防效=(处理区虫口减退率-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00-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00%

结合调查白背飞虱,同时调查田间优势天敌数量,主要为蜘蛛、隐翅虫、黑肩绿盲蝽等捕食性天敌。

1.4.2 水稻各项指标的测定 测定水稻的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和产量,并对试验数据采用SPSS 21.0 软件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具体方法见参考文献[8]。

有效穗数:每个处理小区分别选取2 m×3 m 种植区域,计数每平方米的结实稻穗数。

每穗粒数:选取不同试验处理小区的代表性6株水稻,单个样本穗脱粒后,将每穗稻粒分别用清水漂洗,将空秕粒(浮于水上)和饱粒(沉入水底)分开,分别捞出晒干后,使用自动数粒仪计数,总粒数即为每穗粒数。

结实率:结实率为饱粒数占总粒数的百分比。千粒重:自动数粒仪计数1 000 个饱粒,称量其重量。

产量:折算成每公顷产量,产量=(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每穗结实率×千粒重)×10 000,单位为kg∕hm2。

2 结果与分析

2.1 金龟子绿僵菌与化学农药对白背飞虱的室内防治效果

室内测定田间常用的几种化学农药吡蚜酮、噻嗪酮、吡虫啉,噻虫嗪及金龟子绿僵菌的防治效果。在药后1、3、7 d ,吡蚜酮的防治效效果显著性高于其他处理,且噻嗪酮、吡虫啉和噻虫嗪的防治效果较低;在药后14 d,吡蚜酮的防治效果最佳,噻嗪酮、吡虫啉和噻虫嗪与金龟子绿僵菌的防治效果无显著差异。说明白背飞虱种群可能对噻嗪酮、吡虫啉和噻虫嗪产生了一定的抗性,因此后续田间试验的化学药剂只选择了吡蚜酮(表3)。

表3 金龟子绿僵菌与化学农药对白背飞虱室内防治效果

2.2 金龟子绿僵菌与吡蚜酮联用对白背飞虱的田间防治效果

药后7 d,单独使用化学农药,防治效果最高(表4);单独使用金龟子绿僵菌防治效果最低;金龟子绿僵菌联合使用参考用量75%与50%的吡蚜酮相比较,防治效果没有显著差异,但高于联合使用参考用量25%的吡蚜酮。药后14 d ,单独使用吡蚜酮与金龟子绿僵菌联用参考用量25%的吡蚜酮比较,防治效果差异不显著;金龟子绿僵菌联用参考用量75%的吡蚜酮与金龟子绿僵菌联用参考用量50%的吡蚜酮比较,防治效果差异也不显著;单独使用金龟子绿僵菌防治效果最差。药后21 d,金龟子绿僵菌联合使用参考用量75%、50%和25%的吡蚜酮相比较,防治效果差异不显著;单独使用吡蚜酮的防治效果最差。金龟子绿僵菌联合使用参考用量50%的吡蚜酮,在减少化学农药用量的基础上,兼顾了速效性和持效性。

表4 金龟子绿僵菌与化学农药联用对白背飞虱的田间防治效果

2.3 金龟子绿僵菌与吡蚜酮联用对稻田捕食性天敌的影响

不同处理对稻田捕食性天敌的影响见表5。药后7、14、21 d,单独使用金龟子绿僵菌与空白对照的天敌增加率之间无显著差异;金龟子绿僵菌联合使用参考用量75%、50%、25%吡蚜酮的天敌增加率之间无显著差异;单独使用吡蚜酮的天敌增加率低,且消长动态趋于稳定。说明吡蚜酮对捕食性天敌有明显杀伤作用,且影响较大,而金龟子绿僵菌对蜘蛛、隐翅虫和绿盲蝽有较好的保护作用。说明生物农药对生态系统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表5 不同处理对稻田捕食性天敌的影响

2.4 金龟子绿僵菌与吡蚜酮联用对水稻的影响

水稻产量的高低与产量构成因子(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等)密切相关。单独使用吡蚜酮处理与金龟子绿僵菌联合使用参考用量75%、50%吡蚜酮处理的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与产量均存在显著差异;单独使用金龟子绿僵菌与金龟子绿僵菌联合使用参考用量25%的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和产量均无显著差异,而有效穗数存在显著差异。单独使用吡蚜酮处理与单独使用金龟子绿僵菌的每公顷产量分别为9 398.75、8 805.00 kg,分别比对照增产26.59%和18.59%。说明金龟子绿僵菌联合使用参考用量75%、50%吡蚜酮可以替代吡蚜酮对白背飞虱进行防治,但单独使用金龟子绿僵菌防治白背飞虱获得收益达不到单独使用吡蚜酮带来的收益(表6)。

表6 不同处理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3 讨论

化学防治作为防治稻飞虱、保护水稻的主要手段,在农业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在开放的田间环境中,化学农药药效一旦降低,白背飞虱便造成危害,需要反复施药,加大了防控成本,还容易导致稻飞虱产生抗药性,并对环境、生态造成破坏[8]。金龟子绿僵菌具有在环境中长期存活,对环境友好,害虫不易产生抗药性等优势,但其也有致死缓慢、防治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在生产中推广难度较大[9]。将化学杀虫剂与生防制剂混合使用,可以结合双方的优点,通过协同联用,减少化学农药的施入,保护环境中的害虫天敌,缓解稻飞虱对化学农药产生抗药性等问题[3]。

金龟子绿僵菌与吡蚜酮按不同剂量联用,可在减少化学农药用量的同时,兼顾速效性和持效性。药后7 d,与单独使用吡蚜酮相比,金龟子绿僵菌联用减量50%吡蚜酮的防治效果较低,为84.32%。但在药后14、21 d 时,金龟子绿僵菌联用减量50%吡蚜酮与单独使用吡蚜酮比较,防治效果更好,达95.05 %和88.92%。金龟子绿僵菌与低毒化学农药联合使用,具有显著的协同增效作用,究其原因,可能是化学农药没有降低真菌制剂的孢子萌发率能,但降低了虫体的免疫力,使其更容易被寄生[9]。金龟子绿僵菌对田间的捕食性害虫天敌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有利于通过天敌持续性控制白背飞虱。后期对各处理的水稻进行测产,结果表明,金龟子绿僵菌联用减量50%的吡蚜酮与单独使用吡蚜酮处理获得产量无显著差异。金龟子绿僵菌联用减量50%的吡蚜酮可以替代单独使用吡蚜酮对白背飞虱进行田间防治。

金龟子绿僵菌与化学农药减量联用,可以提速增效和持续控害以及延缓抗药性。特别对白背飞虱周年繁殖省区和迁飞扩散省区而言,是一种重要的降低种群数量的绿色防控方法。病虫害是影响水稻产量的重要因素,在稳产增产的前提下,发展化学农药替代技术,促进传统化学防治向现代绿色防控的转变,减少生产中化学农药的投入,实现水稻产量与品质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真菌制剂部分替代化学农药,对白背飞虱防治效果明显增强,金龟子绿僵菌与吡蚜酮混配的防治效果显著高于单独使用吡蚜酮。真菌制剂部分替代化学农药在减少化学农药用量、提高防治效果和降低应用成本方面,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僵菌吡蚜白背飞虱
绿僵菌对植物的促生防虫作用研究进展
广西野生稻Y11抗白背飞虱QTL定位
南安市白背飞虱发生的气象条件及虫源地分析*
平铺镇近20年来白背飞虱发生特点、成因分析及应对措施
广德市笄罩山毛竹根际绿僵菌物种多样性及生态位研究
4种绿僵菌乙酸乙酯初提物抗菌活性比较
一株蛴螬绿僵菌的分子鉴定
控制释放农药颗粒剂吡蚜酮防治稻飞虱田间药效试验总结
不同水稻品种对白背飞虱取食和产卵选择性的影响
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防治水稻白背飞虱效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