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居民点综合发展潜力评价及空间格局优化
——以当阳市庙前镇为例

2022-04-14鲁长亮

湖北畜牧兽医 2022年6期
关键词:当阳市发展潜力居民点

王 恒,许 磊,鲁长亮

(长江大学城市建设学院,湖北荆州 434000)

作为农户生产生活的空间载体,农村居民点是乡村土地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1]。在城镇化率不断提升、乡村人口逐步减少的大背景下,乡村土地利用空间将进一步集约紧凑,通过居住空间的精明收缩实现乡村发展的精明增长[2],是提升当前国土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国外学者对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的起步较早,对农村居民点选址、空间分布特征、布局演变和政策引导等方面展开了研究,主要探讨了居民点布局优化和空间重构问题[3-5]。国内学者对于相关问题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在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6]和优化策略[7]方面颇有深度。刘晶等[8]从城镇辐射性、布局适宜性和土地协调性等方面对农村居民点进行分类并提出了相应优化措施;李林芝等[9]选取区位条件、生产属性、自然条件、社会经济4 类评价因子,利用随机森林算法对合川区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进行了评价;茄欢等[10]利用Voronoi 图分析了海南省陵水县居民点分布格局,并根据适宜性评价结果提出了4 种居民点优化建议。对于农村居民点布局与优化的研究已经日益成熟,研究视角和方法也逐渐丰富,但对居民点发展潜力的评价研究并不多见。本研究以当阳市庙前镇为研究对象,以2020 年的数据为基础,充分考虑多重影响因子,科学测算农村居民点的综合发展潜力,探究其空间布局的优化方案,以期为同类型居民点优化提供思路参考。

1 研究区概况与基础数据

1.1 研究区概况

当阳市位于湖北省宜昌市最东端,地处鄂西山地向江汉平原过渡地带,全市地形差异大,土壤类型多(图1、图2)。庙前镇位于当阳市西北部漳河西岸,地理位置在东经111°41′34″—111°55′51″,北纬30°49′58″—31°5′9″,地貌类型以丘陵岗地为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庙前镇距当阳市区13 km,西、北与远安县相邻,南与当阳市坝陵街道接壤,东临漳河,与当阳市育溪镇隔河相望,348 国道、焦柳铁路穿境而过。2020 年全镇下辖18 个行政村,共计13 991 户,总人口38 463 人,其中农业人口35 581人,镇域面积33 240.23 hm2,其中农村宅基地面积1 008.64 hm2,耕地面积8 593.99 hm2。

图1 庙前镇高程概况

图2 庙前镇坡度概况

1.2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研究使用的土地利用图斑、交通干线、河流水系提取自当阳市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庙前镇高程数据和地质灾害数据来自当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当阳市POI 数据通过高德地图爬取;相关社会经济数据来源于当阳市统计局《当阳市2021 年统计年鉴》。

宅基地作为农村居民点用地的主体部分,其用地特征很大程度上直接反映了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分布格局,研究筛选庙前镇宅基地作为农村居民点用地。预处理后研究对象共3 790 个居民点斑块。

2 研究方法

2.1 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

统计学中,核密度估算常被用以基于有限的样本推断总体数据的分布,是对分布密度的非参数估计方法,其公式如下。

式中,f(X)为核密度值,n为农村居民点图斑数量,h为搜索半径,K为核函数,(Xi-X)为第X个居民点到第i个居民点的距离。研究通过核密度估算的结果分析当阳市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形态,值越大,表明农村居民点聚集度越高,反之则越小。

2.2 农村居民点综合发展潜力评价

2.2.1 指标体系构建 影响农村居民点布局和发展的因素很多,外部客观因素有自然环境、地理区位等,内部驱动因素有资源设施、经济发展等。研究根据科学性、可比性和数据可获得性,结合庙前镇实际情况,选取自然因素、区位因素和基础设施因素3 个方面共10 项指标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表1)。

1)自然因素。自然因素对农村居民点的选址有着一定的限制作用,自古以来,人们都会选择环境宜居的自然位置作为居住地,本研究选取了高程、坡度、坡向、距地质灾害点距离和距水源距离作为评价指标。高程越高,地形情况越复杂,不利于农村居民点的建设;坡度增大,对村民的房屋建设和农业生产都有较大影响;坡向朝南的位置采光更好;研究区内有22 处地质灾害易发区,离地质灾害点过近,易造成当地村民生命和财产损失;水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农村居民点的建设选址具有一定的近水趋向性[11]。

2)区位因素。区位因素对农村居民点的发展方向和集聚规模都有直接的影响,本研究选取距城镇距离和距交通干道距离作为评价指标。县政府和镇(乡)政府所在地作为区域发展的增长极,对周边地区农村居民点有很强的吸引力;交通干道能引导居民点的集聚,距离交通干道越近,村民出行和物资运输会更加便利。

3)基础设施因素。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基础设施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本研究选取了距商业点距离、距医疗设施距离和距小学距离作为评价指标。距离商业点近的居民点,获得更高生活便利性的同时,也拥有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农副产品销售机会,综合发展潜力更高;距医疗设施的距离增加,使居民患病后不就诊可能性增加[12];上学距离的远近,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也会对学生的家庭造成一定的影响。

2.2.2 评价指标量化及权重确定 采用李克特五分量表法对各项评价指标进行赋值,分值越高发展潜力越大。指标权重反映了各项指标的重要程度,本研究采用主观赋权法中的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对庙前镇农村居民点综合发展潜力评价指标的划分、数据标准化和权重确定如表1 所示。

表1 农村居民点综合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

2.2.3 综合发展潜力分值的计算 将各个评价指标进行加权叠加分析,对其评价分值进行加权汇总,计算庙前镇农村居民点综合发展潜力分值,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Zi为居民点i的综合发展潜力分值,n为评价指标数量,Aij为第j个评价指标的量化分值,Bij为对应权重。

3 结果与分析

3.1 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形态特征

利用ArcGIS10.6 软件中的要素转点工具,提取庙前镇农村居民点图斑的中心点,再通过核密度分析方法生成庙前镇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密度(图3)。庙前镇农村居民点总体布局呈现东南部聚集、西北部分散的特点。其中,高密度区主要分布在东南部的井岗村、烟集村、桐树桠村和英雄村,在西北部沿石马村、庙前村、李店村也形成了带状集聚的特征,这些区域靠近镇区或主要道路,具有良好的发展条件,其中烟集村作为镇政府驻地,部分居民已经转为城镇居民,所以农村居民点的密度低于南侧井岗村;低密度区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巩河村、山峰村、沙河村和长春村等地,其中巩河村大部分为水源地保护区,居民点分布较少,而海拔较高的山区村处在地形复杂、坡度较大的地区,不利于居民生活,从而导致居民点密度低;次高密度区主要集中在清坪河村、旭光村、李湾村、鞍山村、林桥村、佟湖村和普济寺村,该区主要以丘陵地带为主,作为高密度区到低密度区的过渡。

图3 庙前镇农村居民点核密度

3.2 农村居民点综合发展潜力分级

庙前镇农村居民点评价单元共有3 790 个,总面积1 008.64 hm2,经计算,综合发展潜力分值为1.46~5.00,平均值为3.18,标准差为0.76。本研究选取自然断点法对庙前镇农村居民点综合发展潜力的分值进行分级,依据分级结果对庙前镇农村居民点划分为4 个级别,一级发展潜力区的潜力值为1.46~2.53,二级发展潜力区的潜力值为2.53~3.21,三级发展潜力区的潜力值为3.21~3.88,四级发展潜力区的潜力值为3.88~5.00,结果如图4所示。

图4 庙前镇农村居民点综合发展潜力分级

3.3 不同等级乡村居民点空间分布

庙前镇共有烟集村、桐树桠村和林桥村等18 个行政村,农村居民点综合发展潜力总体上处于中高水平,统计结果如表2 所示。处于一级发展潜力区的农村居民点面积有342.23 hm2,占比33.93%。该类型居民点发展优势明显,主要围绕城镇或集镇向外辐射分布,且大都沿着348 国道等交通主干道分布,在李湾村、佟湖村和烟集村分布较多,都超过了50 hm2,其中佟湖村东侧紧靠临镇镇区,具有跨区域发展的区位优势。处于二级发展潜力区的农村居民点面积有337.84 hm2,占比33.49%。此类居民点大都分布在一级发展潜力区的外围区域,距离核心聚集区有一定的距离,在井岗村、清坪河村、桐树桠村分布较多,在综合条件较弱的西北部庙前村也有少量分布。处于三级发展潜力区的农村居民点面积有172.66 hm2,占比17.12%。该类居民点分布较为分散,除了李湾村和旭光村,覆盖了剩余的16 个村,在石马村分布较多。处于四级发展潜力区的农村居民点面积有155.91 hm2,占比15.46%。该类型居民点基本上分布在北部区域,经济条件较为薄弱,大多数位于山区,主要分布在巩河村、李店村、普济寺村和长春村,其中巩河村居民点中有99.33%属于此类,巩河水库作为国家一级淡水水源保护区,对巩河村的居民点发展有很大的限制作用。

表2 庙前镇各等级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情况

3.4 基于综合发展潜力评价的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

根据庙前镇农村居民点综合发展潜力分级,将其划分为规模集聚型、整治提升型、控制扩建型和整理搬迁型4 种类型。

3.4.1 规模集聚型 将一级发展潜力区的居民点界定为规模集聚型,占地面积为342.23 hm2。这类居民点一般距离中心城镇或集镇较近,区位和地理优势明显,社会经济基础发展较好,其中,李湾村和烟集村90%以上居民点属于此类型。在规划中需注意基础设施的完善,继续提高自身辐射能力,吸引周边零散居民点向其集聚,并划出部分土地作为村民安置和发展储备用地。近年来,庙前镇大力发展观光旅游、休闲农业,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规模集聚型居民点可作为城镇服务范围的延伸,有助于当阳市城镇化的推进。

3.4.2 整治提升型 将二级发展潜力区的居民点界定为整治提升型,占地面积为337.84 hm2。此类居民点距离中心城镇有一定的距离,主要分布于南部平原,少量分布在北部岗地,其区域特征是地形起伏小,交通条件较好,水资源丰富,具有一定的人口规模,但是用地集约程度不高,内部开发潜力较大。依据当阳市土地利用规划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建议在保留原有的前提下,对此类居民点空间进行土地整理及合理开发,通过村庄人居环境治理,充分释放农村居民点用地潜力,实现农村居民点空间有序收缩,提升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水平。

3.4.3 控制扩建型 将三级发展潜力区的居民点界定为控制扩建型,占地面积为172.66 hm2。此类居民点分布较为零散,距离中心城镇、道路、基础设施较远,发展阻力较大,部分居民点会随着老人离去和人口迁移而逐渐消亡。在居民点布局优化过程中,应控制此类居民点的规模扩张,以局部优化和就地整理为主,通过基础设施的布置和政策引导,加强其与周边中心村的联系。

3.4.4 整理搬迁型 将四级发展潜力区的居民点界定为整理搬迁型,占地面积为155.91 hm2。该类型居民点主要分布在东北和西北山区,地形较为复杂,区位条件不便利,各类基础设施不完善。不少居民点已经不再适宜人们的生产生活,村庄空心化问题显著,但是区域开发建设难度大,并容易对生态林保护区和水源涵养区造成污染和破坏,所以应对这一类居民点实施异地搬迁,就近安置到综合条件更好的区域。需要注意的是,实施过程中需综合考虑村民意愿和搬迁成本,分期逐步推进,并妥善处理搬迁后村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对其置换出来的农村居民点用地进行复垦还林等措施,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4 小结

以当阳市庙前镇为研究对象,以庙前镇农村宅基地数据为基础,运用核密度分析了农村居民点的分布特征,并建立指标体系,对其综合发展潜力进行量化评价,探索不同级别居民点空间布局的优化措施,具体结论如下。

1)庙前镇农村居民点布局整体上呈现东南部聚集、西北部分散的特点。高密度区主要集中在东南部平原,低密度区则分布在西北部丘陵和山区,但是在石马村、庙前村、李店村一带形成了小范围带状聚集,沿县道两侧分布。

2)对庙前镇农村居民点综合发展潜力进行量化评价,为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方案提供了数据支撑。结果显示庙前镇农村居民点总体发展潜力较大,处于一级和二级发展潜力区的居民点面积为680.07 hm2,占居民点总面积的67.42%。

3)根据农村居民点综合发展潜力值的分级,将庙前镇农村居民点分为规模集聚型、整治提升型、控制扩建型和整理搬迁型4 种类型,并分别提出科学合理的优化建议,为庙前镇用地规划和土地整治提供决策参考,也为同类型居民点优化提供了思路。

猜你喜欢

当阳市发展潜力居民点
氯代吡啶发展潜力巨大
当阳市林木种苗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浅析当阳市林业科技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当阳市林业科技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探析
基于GIS的宜兴市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36个大中城市四新发展潜力报告
冷藏保温车发展潜力被激发
汽车拆解市场的发展潜力将逐渐释放
济南市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潜力
基于3S的巴彦县农村居民点内农地测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