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晚粳荆粳209 的特征特性与高产栽培

2022-04-14杨洪勇徐正猛余为仆徐国华

湖北畜牧兽医 2022年6期
关键词:荆州市播种期全生育期

文 举,杨洪勇,徐正猛,周 雷,余为仆,许 晖,柳 冕,李 戎,徐国华

(1.荆州农业科学院,湖北荆州 434010;2.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武汉 430070)

荆粳209 是荆州农业科学院和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共同选育的常规晚粳稻新品种,该品种于2022 年7 月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品种审定,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稻2021038。该品种具有产量高、生育期适宜、稻米品质优等特点,适合在湖北省稻瘟病低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1 选育过程

2014 年在湖北省荆州市正季用1428 作母本,武运1152 作父本杂交。2015 年在湖北省荆州市正季种植F1代,种子混收,2015 年冬季到海南省陵水县南繁种植F2代,选优株单收。2016 年在湖北省荆州市正季种植F3代,继续结合米质、产量、株叶形态优选单株。2017 年湖北省荆州市正季F5代有基本稳定的株行,其中编号“17X 209”株行穗大粒多,米质优,综合表现好,2017 年冬季在海南省陵水县南繁加代至F6代,种子收获后于2018 年在湖北省荆州市正季参加品比试验,该材料暂定名为“荆粳209”。

该品种于2018—2019年在湖北省荆州市正季参加品比试验,表现突出;2020 年申报参加了湖北省双季晚粳区域试验,顺利进入续试;2021 年继续参加了湖北省双季晚粳区域试验,2021 年同期进行了双季晚粳生产试验,在各项试验中表现优异。2022年7 月通过了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品种审定。

2 主要特征特性

该品种植株较高、株型紧凑,分蘖力中等,剑叶中长、挺直,穗弯垂,穗型较大,着粒较密,谷粒卵圆形,稃尖无色,后期转色好。每公顷有效穗298.5 万,株高100.7 cm,穗长18.4 cm,每穗总粒数153.0 粒,每穗实粒数119.3 粒,结实率78.0%,千粒重24.89 g,全生育期123.9 d。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中感纹枯病,稻米出糙率81.0%,整精米率66.8%,粒长6.0 mm,长宽比2.3,垩白度0.7%,直链淀粉含量15.7%,胶稠度70 mm,碱消值7.0,透明度1 级,达到农业行业《食用稻品种品质》标准二级。

3 结果与分析

3.1 品种比较及筛选试验

2018 年参加荆州农业科学院晚粳稻观察试验,比对照鄂晚17 增产8.43%,达极显著水平,田间抗病性强。2019 年继续参加荆州农业科学院晚粳稻品比试验,比对照品种鄂晚17 增产4.85%,穗大粒多,丰产性好,米质优,后期转色好,申报参加2020 年湖北省双季晚粳区域试验。

3.2 区域试验

2020 年区试平均单产7.49 t/hm2,比对照鄂晚17增产1.59%,增产不显著,产量居第9 位。8 个试点中,4个试点增产,增产点占50%。全生育期128.9 d,比对照短2.5 d。病害鉴定为高感稻瘟病,9 级,稻瘟病综合指数6.3;感白叶枯病,7 级;中感纹枯病,5级;稻曲病发病,1 级。出糙率81.0%,整精米率66.8%,粒长6.0 mm,长宽比2.3,垩白度0.7%,直链淀粉含量15.7%,胶稠度70 mm,碱消值7.0,透明度1级,达到农业行业《食用稻品种品质》标准二级。每公顷有效穗303 万,株高101.9 cm,穗长17.9 cm,每穗总粒数138.5 粒,实粒数100.7 粒,结实率72.8%,千粒重25.05 g。该品种株高较高,株型适中,分蘖力较强,剑叶中长、挺直;穗型较大,着粒较密,谷粒卵圆形,稃尖无色,后期转色好。田间纯度调查99.5%。

2021 年区试平均单产8.69 t/hm2,比对照鄂晚17增产10.77%,增产极显著,产量居第2 位。10 个试点全部增产,增产点100%。全生育期118.8 d,比对照短2.1 d。病害鉴定为感稻瘟病,7 级,稻瘟病综合指数5.3;中感白叶枯病,5 级;中感纹枯病,5 级。出糙率79.3%,整精米率68.1%,粒长5.7 mm,长宽比2.3,垩白度4.8%,直链淀粉含量15.9%,胶稠度71 mm,碱消值6.6 级,透明度1 级,稻米品质达到农业行业《食用稻品种品质》优质标准三级。每公顷有效穗294 万,株高99.5 cm,穗长18.8 cm,每穗总粒数167.4 粒,实粒数137.9 粒,结实率82.4%,千粒重24.73 g。该品种株高较高、株型紧凑,分蘖力中,剑叶中长、宽、挺,穗下弯,穗型较大,着粒较密,谷粒长圆形,稃尖无色,后期转色一般。田间纯度调查99.6%。

两年区试平均单产8.09 t/hm2,比对照鄂晚17 增产6.33%。全生育期123.9 d,比对照短2.3 d。高感稻瘟病,9 级,稻瘟病综合指数6.3;感白叶枯病,7级;中感纹枯病,5 级;稻曲病发病。耐冷型3 级。出糙率81.0%,整精米率66.8%,粒长6.0 mm,长宽比2.3,垩白度0.7%,直链淀粉含量15.7%,胶稠度70 mm,碱消值7.0,透明度1 级,达到农业行业《食用稻品种品质》标准二级。每公顷有效穗298.5 万,株高100.7 cm,穗长18.4 cm,每穗总粒数153.0 粒,每穗实粒数119.3 粒,结实率78.0%,千粒重24.89 g。该品种植株较高、株型紧凑,分蘖力中,剑叶中长、挺直,穗弯垂,穗型较大,着粒较密,谷粒卵圆形,稃尖无色,后期转色好。

3.3 生产试验

2021 年在湖北省开展了10 个试点的生产试验,平均单产为8.47 t/hm2,比对照品种鄂晚17 增产5.15%,10 个试点中有8 个试点增产,2 个试点减产,增产点占80%。全生育期118.2 d,比对照鄂晚17 短1.9 d。田间稻瘟病轻发或未发,白叶枯病未发,纹枯病轻发,对照中发,纹枯病相对抗性略优于对照鄂晚17;该品种株型适中,分蘖力中,剑叶中长、宽、挺,穗下弯,穗型较大,着粒较密,谷粒长圆形,稃尖无色,后期转色较好。每公顷有效穗283.5 万,每穗总粒数164.9 粒,实粒数139.0 粒,结实率84.3%,千粒重25.0 g。田间调查品种纯度99.57%。

3.4 作虾稻种植品种品比试验

2020 年荆粳209 参加了由公安县金狮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主持,在狮子口镇义宏村11 组进行的虾稻新品种筛选品比试验,参试品种12 个,荆粳209 平均单产9.06 t/hm2,居第二位,比对照1 黄华占增产23.7%;比对照2 鄂香2 号增产40.2%。每公顷有效穗319.5 万,株高98.0 cm,穗长18.5 cm,每穗总粒数173.8 粒,每穗实粒数141.2 粒,结实率81.2%,千粒重26.8 g。该品种株高适中、株型紧凑,茎秆粗壮,分蘖力中,剑叶中长、挺直,穗弯垂,穗型较大,谷粒卵圆形,稃尖无色,田间抗病性较好,抗倒性强。

3.5 播种期试验

2021 年进行了荆粳209 的3 个不同播种期试验。试验按不同播种时期设3 个处理,每10 d 播种1期。处理Ⅰ于6 月5 日播种、处理Ⅱ于6 月15 日播种、处理Ⅲ于6月25日播种。每个播种期种植100 m2,3 个处理并排种植,不设重复,小区四周设1 m 以上保护行。

2021 年同时进行了荆粳209 的3 个不同施肥量试验。试验设3 个处理,处理Ⅰ每公顷用纯氮量165 kg、处理Ⅱ每公顷施纯氮量195 kg、处理Ⅲ每公顷施纯氮量225 kg,3 个处理并排种植,不设重复,每小区面积为100 m2,田埂做防渗处理,小区四周设1 m 保护行。

3.5.1 播种期对荆粳209 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 3个播种期处理对荆粳209 的主要经济性状影响明显,第一处理播种早,营养生育期相对较长,分蘖期时间长,成穗数较多。处理Ⅰ全生育期135 d,处理Ⅱ全生育期131 d,随着播期的推迟,生育期缩短明显,说明该品种感温光效应特征比较明显,在栽培上要合理安排播种期,实现茬口的合理衔接以及种植效益的最大化(表1)。

3.5.2 播种期对荆粳209 主要产量性状的影响 不同播种期对荆粳209 产量具有较明显的影响,随着播种期推迟,有效穗逐步降低;处理Ⅰ抽穗期处于高温时段,结实率相对略低;颖花数以处理Ⅱ为最高,可能与孕穗期气温比较适宜有关;稻谷产量随着播种期推迟逐步降低,但处理Ⅰ与处理Ⅱ相差不大,每公顷只相差0.28 t,处理Ⅲ比Ⅰ和Ⅱ每公顷分别减产0.67、0.39 t,减产极显著。综合试验结果表明,处理Ⅱ的6 月15 日播种生育期适中,产量较高,经济和产量性状优良,为最适宜播种期(表2)。

表2 不同播种期对荆粳209 主要产量性状的影响

3.5.3 施肥量对荆粳209 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 3个施肥水平处理对荆粳209 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明显,随着氮肥用量增加生育期不断推迟,其中处理Ⅲ施氮肥量最大的生育期最长为129 d ,比处理Ⅰ生育期长5 d。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大,最高苗和有效穗也相应增大,氮肥有利于增加分蘖,增加有效穗,但不利于田间通风透光,有利于病害的发生(表3)。

3.5.4 施肥量对荆粳209 主要产量性状的影响 不同施肥量试验对荆粳209 产量有显著影响,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单产也随着增加,其中处理Ⅲ产量最高,为9.47 t/hm2,处理Ⅰ产量最低,为9.06 t/hm2,两者相差0.41 t/hm2;穗总粒数最多为处理Ⅲ,处理Ⅰ的结实率最高,为76.6%,处理Ⅲ的结实率最低,为73.5%(表4)。氮肥用量增加而增产的原因是有效穗和千粒重增加,但处理Ⅲ与处理Ⅱ产量差异不显著,从经济环保和整体效益核算,处理Ⅱ,即每公顷施纯氮195 kg 是荆粳209 最理想的氮肥施用量。

表4 不同施肥量对荆粳209 主要产量性状的影响

4 高产栽培技术

4.1 适时播种,培育壮秧

鄂东南6 月22 日左右播种,江汉平原及鄂中地区在6月20日前播种,秧田每公顷用种量300~375 kg,大田每公顷用种量52~60 kg,泡种时用咪鲜胺浸种[1]。秧田基肥要施足高效复合肥600 kg/hm2,培育带蘖壮秧。在秧苗2 叶1 心时追施断奶肥[2],施用尿素60~75 kg/hm2,秧田3 叶1 心时施分蘖肥,追施尿素60 kg/hm2左右。移栽前4~6 d 施用送嫁肥,撒施尿素45~60 kg/hm2。

4.2 合理稀植,保证有效穗

秧龄23~28 d 开始移栽,荆粳209 是大穗型品种,应充分发挥个体优势,适当稀植,大田栽插规格采用16.6 cm×20.0 cm 或13.3 cm×23.3 cm 的宽窄行栽培,插植30.0 万~37.5 万穴/hm2为宜,每穴插3~4粒谷苗,保证插足基本苗120 万~150 万株/hm2。

4.3 科学管理肥水

每公顷施纯氮195 kg 左右,施肥的氮磷钾比例为1∶0.5∶1,氮肥应当分期施用,不宜一次性施入,基蘖肥约占60%,穗粒肥约占40%;钾肥约60%作基肥,约40%作穗肥;磷肥全部作基肥。底肥施用高效复合肥600 kg/hm2,早施大田分蘖肥促早发,移栽后6 d 左右,施用分蘖肥,一般撒施尿素300 kg/hm2;在晒田复水后施入氯化钾120 kg/hm2;在齐穗期看苗施用粒肥,长势差的田块可以施尿素75 kg/hm2,促壮秆大穗[3]。

在水分管理上,秧苗移栽后,深水返青,在有效分蘖期间,以浅水层灌溉为主,期间适当断水露田;当群体茎蘖数达预期穗数的85%时,即断水晒田,以脚踩田面不下陷,田块轻度开裂为宜[4];幼穗分化期采取湿润灌溉方式,田面基本不建立水层,保持湿润状态,每次灌2~3 cm 后,落干保持3~4 d;抽穗期保持浅水层,如遇低温天气,宜灌深水保温;灌浆期干湿交替,后期切忌断水过早[5]。

4.4 及时防治病虫害

荆粳209 中感白叶枯病,高感稻瘟病,生产上重点防治纹枯病、稻瘟病和稻曲病,在分蘖盛期、孕穗期对纹枯病进行防控,用井冈霉素300 g/hm2或爱苗300 mL/hm2进行叶面喷雾;在破口期和齐穗期用井冈霉素300 g/hm2同时防治稻瘟病和稻曲病2 次[6],根据当地病虫测报情况科学防治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病虫害。

猜你喜欢

荆州市播种期全生育期
荆州市关工委走访慰问全市“五老”代表
捉迷藏比赛
诗祖文魂百代传一一首届“中华诗人节”在湖北省荆州市举行
不同播种期对黄心乌农艺性状及营养品质的影响
湖南省2016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下)
2016年靖远县春玉米全生育期农业气象条件分析
豫南地区适当推迟播种期有利于提升稻米品质
湖南省2015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4)
生态哲学视域下的“人水和谐”城市建设——以荆州市为例
黄骅市2013年度冬小麦全生育期农业气象条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