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雨课堂的高校篮球智慧教学实验研究
2022-04-14薛冰
薛 冰
(许昌学院 体育学院,河南 许昌 461000)
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明确指出,探索智能环境下的教育教学创新业已成为我国教育创新战略[1].在传统的高校篮球教学中,教师很难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而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此外,由于过分注重单个技术的传授,不利于大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高端形态,主张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创建具有一定智慧的(如感知、推理、辅助决策)学习时空环境,促进学习者的智慧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2].有研究认为[3]相比传统教学,基于雨课堂的智慧教学能够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然而对于以身体练习为主要特征的高校篮球教学效果如何?需要通过实验研究进行比较分析验证,为高校篮球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模式和可借鉴的经验.
1 雨课堂的内涵与优势
“雨课堂”是清华在线教育办公室研发的一项用于教学的新技术,它是通过MOOC平台“学堂在线”推出的混合式教学工具.简单来说,“雨课堂”就是给PPT装上一个增强插件,将复杂的信息技术手段融入PowerPoint和微信,建立了课外预习与课堂教学间的沟通桥梁,实现了课前-课中-课后教学全过程的动态学习数据收集和分析,“雨课堂”的推出为智慧教学提供了环境和技术支持[4].
“雨课堂”最显著的优势是:(1)简单易用,教师只需安装“雨课堂”插件就可以使用,学生通过微信扫描二维码就可以加入班级.“雨课堂”的软件界面完全基于PPT和微信,师生对这两款软件都非常熟悉,教师也无须重复制作PPT课件;(2)高效互动,“不懂”按键、话题讨论、弹幕功能为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互动开辟了新的途径,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得到提升,课堂气氛也更加活跃;(3)大数据分析,“雨课堂”能够自动记录和保存学生的学习数据,教师通过“雨课堂”的大数据分析能够监控学生的学习行为、了解教学效果、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5].
2 基于雨课堂的高校篮球智慧教学模式构建
高校篮球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要想实现有效篮球教学,教师就必须对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活动以及学生进行有效组织,严格控制教师的教学时间,保证有效教学密度,让学生多学、多练[6].借助雨课堂的课件推送、学生分组以及数据收集分析功能,可以使篮球课堂教学时间分配更加合理,推动教学模式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7].因此,“雨课堂”与篮球课堂中的“身体练习”具有教学理念和实际操作两个层面的契合性.以认知心理学和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深刻把握篮球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充分借助“雨课堂”的动态学习数据收集与分析功能,构建了课前线上预习、课堂示范点评、课后延伸学习3个阶段共12个教学步骤的高校篮球智慧教学模式(见图1).
图1 基于雨课堂的高校篮球智慧教学模式示意图
2.1 课前线上预习
课前教师将制作好的篮球学习课件推送至“雨课堂”.学生可以随时打开课件进行预习,如果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可以点击“不懂”,或通过弹幕方式与教师交流.借助“雨课堂”的数据统计功能,教师可以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监控,掌握学生反馈的信息.通过课前线上预习,让学生提前建立动作概念,产生学习兴趣.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学情,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设计,从而做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2.2 课堂示范点评
课中先由学生展示预习成果,教师根据反馈进行针对性地讲解和示范,并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学练.如果遇到复杂的、适合探究的问题,教师应利用“雨课堂”推送学习资料,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构知识、加深理解.在反复的技战术练习之后,创设比赛或展示情境,让学生体验完整的篮球运动以及这项运动带来的乐趣.最后,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并组织学生自评和互评.
2.3 课后延伸学习
课后教师可通过“雨课堂”对学生个别指导,帮助学生巩固提高.教师推送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让学生掌握更多篮球技术、知识或体能练习方法.教师还可以通过“雨课堂”发布线下活动,引导学生们参与篮球运动,养成锻炼习惯.根据“雨课堂”统计的学习数据,教师和学生不断进行反思,使教与学持续优化.
3 基于雨课堂的高校篮球智慧教学模式教学实验
3.1 实验对象
以研究者所担任的许昌学院体育与健康课程篮球选项课2020级60名学生为对象,男生36人,女生24人.运用随机分组软件将学生分为两组,实验组30人(男生18人、女生12人),对照组30人(男生18人、女生12人),学生在主观上不受分组影响参与实验.
3.2 实验程序
实验前对所有被试进行问卷调查,剔除具有篮球技术与理论学习经历的学生,并补充没有篮球技术与理论学习经历的学生.对两组学生进行体能测试并统计测试结果.实验组采用基于雨课堂的智慧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对照组采用讲解、示范、分解练习等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每周各上1次体育课,每次2学时,完成一个学期32个学时的教学后,以教考分离的方式,再次进行体能测试,并进行篮球理论知识和篮球技能测试.为控制无关变量,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都由同一名教师授课,并且练习内容、强度保持一致.
3.3 实验测试内容
技能测试选择篮球半场往返运球上篮和15米×2运球折返跑进行评价,体能测试为1 000米跑(男生)、800米跑(女生)和一分钟跳绳.篮球理论知识测试采用标准化试卷闭卷考试,考试内容包括篮球运动的起源、篮球运动的特点及锻炼价值、篮球技战术知识、篮球运动竞赛规则与裁判法等内容.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1 实验前测
3.4.1.1 实验组与对照组篮球技术与理论水平前测结果统计分析
由于许昌学院大多数新生都没有篮球技术与理论学习经历,实验前对所有被试进行问卷调查,剔除具有篮球技术与理论学习经历的学生,确信被试都没有篮球学习与训练经历,以此种方法确保两组学生的篮球技术与理论水平最大程度相似,并视两组学生的篮球技术与理论知识水平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3.4.1.2 实验组与对照组体能水平前测结果统计分析
依据许昌学院体育与健康课程大纲的体能考试标准,在实验前对实验组与对照组男生1 000米、女生800米以及一分钟跳绳测试结果进行正态分布检验,结果显示两组样本所代表的总体均满足正态分布,因此可以对两组学生的体能测试结果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按照α=0.05的标准进行检验,由表1可知,实验组与对照组的体能前测结果不存在显著性差异(t=-1.126,P>0.05).
表1 实验组与对照组体能前测结果的独立样本t检验
3.4.2 实验后测
在32个学时的教学结束后再次对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进行体能、篮球技术以及篮球理论测试.体能与篮球技能测试采用“教考分离”的形式,由三位专家测试出学生的1 000米(男生)、800米(女生)和一分钟跳绳成绩.篮球技术测试内容为半场往返运球上篮和15米×2运球往返跑.篮球理论测试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经专家审阅记录成绩.
3.4.2.1 实验组与对照组篮球技术与理论水平后测结果统计分析
对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的篮球技术与理论后测成绩进行正态分布检验,结果表明,两组样本所代表的总体均呈正态分布,证明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的篮球技术与理论后测成绩可以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经独立样本t检验,按照α=0.05的检验标准,由表2可知,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的篮球技术(t=2.877,P<0.05)与理论(t=3.222,P<0.05)后测成绩存在显著性差异,实验组学生的篮球技术与理论后测成绩均值高于对照组.由此证明基于雨课堂的高校篮球智慧教学在篮球技术和理论教学方面的效果优于传统篮球教学.
表2 实验组与对照组篮球技术与理论水平后测结果的独立样本t检验
3.4.2.2 实验组与对照组体能后测值的对比分析
在32个学时的教学后,再次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体能进行测试,并对体能测量值的增加值进行协方差统计分析.由表3可知,分组变量(教学模式)与协变量(前测成绩)的交互作用的统计值F=1.058,sig值大于0.05,因此交互作用不显著,满足了协方差分析回归斜率相同的条件.
由表4可知,根据前测成绩调整后,实验组实验后体能测量值的增加值为5.279(95%CI:4.441-6.117),对照组实验后体能测量值的增加值为3.698(95%CI:2.863-4.532).按照α=0.05的检验标准,经过32个学时的教学后,实验组与对照组体能测量值的增加值在统计学意义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实践表明在提高大学生体能方面基于雨课堂的高校篮球智慧教学优于传统篮球教学.
表3 主体间效应检验
表4 实验后体能测量值增量的估计值
4 结语
基于雨课堂的高校篮球智慧教学为个性化篮球学习提供了新的模式,体现了“学生中心”的理念.借助“雨课堂”的课件推送、弹幕交流、测试与评价以及学习数据收集与分析等功能,实现了课前线上预习、课堂示范点评和课后延伸学习三个环节的教学流程再造,在充分保证学生身体练习时间的同时,兼顾了篮球理论知识的学习.通过实验研究,认为相比传统篮球教学,基于雨课堂的高校篮球智慧教学更有利于学生掌握篮球理论知识、提高篮球技能和体能水平,能够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充分激发,更有利于大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