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有机更新理论的城中村改造策略研究
——以诸暨市花园岭改造为例
2022-04-14李军
李 军
1 有机更新理论
1.1 国外有机更新理论的发展
“有机”概念最早来源于生物学,意指生命,后来演变成一种互相联系,注重整体的思想。欧洲19世纪工业革命导致城市大肆建设,城市肌理严重破坏,自此,人们对城市有机更新的概念开始萌芽。在20世纪中期,针对城市过分集中,沙里宁提出应将城市看作有生命的有机体,强调城市的生命力,遵循城市自身的发展规律,提出了“有机疏散理论”,促进了城市有机更新理论的发展[1]。到了60年代,日本建筑理论发展迅速,以丹下健三和黑川纪章为代表的日本建筑师提出了新陈代谢理论,将城市更新发展比作生命体的新陈代谢,在肯定城市有机发展的前提下增加了更新的内容。到21世纪的今天,有机更新理论将可持续发展观念纳入其理论体系。
1.2 国内有机更新理论的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我国开始了如火如荼的城市建设,大批学者和城市管理者开始学习西方的城市规划思想,但缺乏消化与变通,因此造成了我国城市文脉和传统建筑特色的大肆破坏。在此背景下,我国的学者开始对“大拆大建”的城市建设进行反思,“有机更新”设计理论应运而生。1979年,吴良镛教授在对北京什刹海地区进行规划研究时,提出了“有机更新”的规划设计构想,自此,我国的有机更新设计理论开始发展,内容逐渐得到丰富[2]。我国的有机更新设计理论主张顺应城市发展,保留传统文化特色,统筹协调新旧建筑及功能,形成和谐统一有机的美好局面。
2 花园岭现状调查研究
花园岭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最早记录见于战国时期,其位于诸暨市西北部老城区,与市中心隔浦阳江相望,交通便利,区位极佳(图1a)。花园岭周边有县委县政府、人民大会堂、文化馆、孔庙、人武部等,曾经是诸暨老城政治文化的代名词(图1b)。随着时间的流逝,现在的花园岭已光鲜不在,内部人口大量外迁,只剩下零星的空巢老人,以往的特色空间及传统建筑被不断蚕食,花园岭已与周围亮丽的城市背景变得格格不入,沦为了人们所熟悉的城中村。
图1a 区位图 b 周边环境分析图 c 图底关系图 d 街道分类图 e 六个庭院布局图
2.1 空间格局
相比于周边街区的图底关系,花园岭的街道密度不足,开放空间界面不完整且连续性较弱,同时缺少与城市的有效衔接(图1c)。花园岭的街道可归纳为三类,即:一级街道、二级街道和三级街道(图1d)。一级街道为主街道,共有两条,分别为南北走向的荷花塘街和东西走向的花园岭街,两条主街相互交叉呈“T”字型,街宽3~5m,空间高宽比约为1.5∶1;二级街道共有五条,位于组团之间,街宽2~3m,高宽比约为3∶1;三级街道是组团内和庭院间的甬道,部分由建筑檐廊或门洞组成,大多宽度不足2m。街道多采用素水泥砂浆地面,现已比较破败,局部出现坑洼凹陷,街道内架空天线布置凌乱,严重影响了空间的美感。花园岭内共有六个自然形成的庭院空间(图1e、表1),其中几个由于与街道联系不畅,未被充分利用,现成为垃圾堆场。经本地居民介绍,岭内北部位置原有一荷花塘,每逢春夏季节,景色宜人,后被填埋,十分遗憾。
表1 六个庭院对比分析
2.2 建筑特色
花园岭的建筑可归纳为五类(表2):老台门、传统民居、现代民居、单元楼、附属建筑(图2a~e)。老台门建筑历史悠久,多为清末民初时期建造[3],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平面为“U”字形,中间为主房,两侧为副房,主副房三面围合形成一正方形小庭院,庭院边长约5m,庭院与外部街道由院墙分隔,空间小巧灵动。老台门高两层,采用木结构承重体系,木结构外是砖砌空斗墙,空斗墙可有效减轻建筑重量,起到保温隔热、节约用材的作用,建筑外墙面做石灰砂浆抹面处理。老台门外观为三段式:屋顶、墙身和基础。屋顶采用双坡硬山顶,坡度约为25°,屋面铺深灰色瓦片,屋脊线由堆瓦形成,山墙出屋面高约0.5m,随屋面坡度做三级退台处理,顶部有叠涩挑檐,可有效减少雨水对墙体的冲刷。建筑的外墙较为简洁,墙上门窗布局自由,临街一侧门窗常有窗罩装饰。老台门的基础并不突出,为石砌,高不足0.5m,可起到防水防潮的作用。老台门以黑白灰为主色调,墙面为白色,门窗及梁柱为黑色,屋面为灰色,建筑材料包括石材、木材、青砖、灰瓦、石灰砂浆等。老台门细部装饰丰富,常见有砖雕、木雕、栅格窗、青石门框等。
图2a 老台门 b 传统民居 c 现代民居 d 单元楼 e 附属建筑
表2 五种类型建筑对比分析
传统民居多为建国初期建造,多为合院式布局形式,采用木构架承重体系,层数从1~4层不等,外形为三段式:屋顶、墙身和基础。屋顶为双坡硬山顶,无出屋面山墙,屋顶坡度约为25°,有横向弧度,整个屋面飘逸舒展,屋面采用深灰色瓦片,屋脊线平直无起翘。传统民居外墙为白色,简洁无装饰,墙上门窗布局灵活,不讲求规则与对称,门窗多采用深褐色木材,窗口多有挑台。传统民居的基础并不突出,采用石头砌筑,可有效防潮防水。传统民居以黑白灰为主色调,用材主要包括石材、木材、青砖、灰瓦、石灰砂浆等,少有细部装饰。
现代民居多为70~80年代建造,以4层为主,平屋顶,建筑外墙简洁,常有横向分层线条,外墙用水泥砂浆抹面装饰,久经风吹日晒,呈浅褐色。外墙上门窗布局规整,窗户多采用深褐色木材。现代单元楼为90年代建造,建筑最高7层,最低4层,平屋顶,无电梯,采用单元式户型设计。建筑外墙简洁,门窗布局规整,层分割线明显。单元楼每户均有出挑阳台,阳台采用砌砖栏板,偶有人家将阳台做封闭处理。单元楼采用砖墙承重体系,外墙采用水泥砂浆抹面装饰,建筑颜色整体呈浅灰色,局部做浅黄色涂料粉刷。单元楼除楼梯间外墙的镂花水泥板和拼花砖砌女儿墙外无其他细部装饰。附属建筑多为临时搭建,依附于主体建筑,一般为储藏间或仓库,建筑层数多为一层,有单坡和平屋顶两种形式,墙身简洁,无细部装饰。
2.3 传统文化
花园岭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间房屋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故事(表3)。史料记载,唐代王羲之后裔王士伦及宋代王安石之弟的玄孙——中国印章创始人王厚之等文人曾长居于此,现代画家金鸣秋也在花园岭度过余年。胜利路21弄5号在抗日战争时期,被日军用作“慰安所”,当地人称为“日本堂子”,它记载了老诸暨的屈辱史,值得每一个诸暨人铭记,现已被市政府定为“城市印象”进行重点保护。花园岭四处散落着传统生活的印记, 随处可见的洗衣台、分界石、石凳等,置身其中使人仿佛回到了传统的生活场景,在快节奏的现代城市,仍旧可以在花园岭领略传统生活的风韵,显得弥足珍贵。
表3 传统文化分析
3 花园岭更新改造策略
花园岭更新改造策略包括空间整饬、分类修缮、文化传承和产业导入四个方面,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改造维度。空间是第一维度,目的是通过梳理空间关系,对内优化空间结构,对外强化与周围城市的呼应与衔接;第二维度是建筑实体,实体是构成空间的载体,建筑实体修缮的目的是在保护原有建筑风貌的基础上适当改造以适应新生活;第三及第四层维度是文化与产业,文化传承的成功以及产业的兴旺是项目更新改造的最终落脚点[4]。
3.1 空间整饬
空间整饬分解为梳、拆、补、缝四个步骤。改造开始的第一步是“梳”,通过调研将建筑梳理分为五类:老台门、传统民居、现代民居、单元楼和附属建筑(图3a)。第二步是“拆”,拆除附属建筑以释放历史建筑的形象展示面,增加街道空间的连续性;拆除最中心的单元楼以形成中心庭院,增加整个花园岭的中心感;拆除面向体育路的现代民居以形成主入口广场;拆除北侧部分现代民居以形成机动车行道路,增强花园岭与城市的衔接(图3b)。第三步是“补”,在拆除单元楼的中心庭院补建了历史文化陈列馆,以调整中心庭院的空间尺度;回建被填埋的荷花塘,重拾人们的美好记忆(图3c)。第四步是“缝”,设计采用多种手法,如统一的青石板铺地、连续的水系等,将多样的建筑及空间缝合起来,形成有机统一的建筑群体(图3d~f)。
图3a 建筑梳理分析图 b 拆除建筑分析图 c 增补建筑分析图 d 改造后鸟瞰图 e 改造后内街透视图 f 梯形庭院改造后透视图
3.2 分类修缮
针对不同的建筑类型,设计采用不同的修缮方法(表4)。老台门以及传统民居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采用落架重修,原貌回复的修缮方法,具体操作流程是先进行测绘备案,然后开始拆除工程,拆除的顺序是从上到下,由内到外,先将屋面瓦清除回收,再拆除屋架和木构架。拆除工程完成后开始修复工程,修复的顺序是由下到上,由内到外,由于原有木构建已经腐朽严重,故改造替换原有木构架体系。建筑原有室内地面凹凸不平,改造方案将室内地面重新夯实压平后,上用1∶3干硬性水泥砂浆铺设浅灰色地砖,建筑内墙用1∶3水泥砂浆找平后粉刷白色涂料,将原有变形破损的门窗替换为新的深褐色木平开窗,将建筑屋面增设了保温层和防水层。针对建筑外墙破损部位做局部修补,修补后不做外墙粉刷,刻意保留修补的痕迹,以增加建筑的历史厚重感。
表4 建筑分类修缮内容
现代民居和单元楼虽没有较大历史价值,但它的存在是一个特定时代的印记,改造方案决定最大化保持其原有风貌。现代建筑的结构体系大多保存较好,故只在室内公共空间及外部做微改造。对建筑室内公共空间做简易装修,以适应新功能要求;对建筑外墙做局部修补,不做粉刷处理;为增强建筑的保温隔热及防水性能,改造方案将原来的推拉窗替换为深色仿木塑钢平开窗,同时在屋面增加了保温和防水层。
3.3 文化传承
历史文化是花园岭的灵魂,是花园岭的真正价值所在,在改造过程中为了使花园岭的历史文化得以最好的延续,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措施。在空间格局上,改造方案仍然保留原有街道及庭院的空间尺度、比例及色彩;在建筑风貌控制上,建筑改造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5],在满足新功能使用的前提下,尽可能保持建筑原有的风貌和历史痕迹;在中心庭院设置了花园岭历史陈列馆,用以陈列花园岭的历史人物及事件资料,将花园岭历史虚的文化具体化,形象化;将胜利路21弄5号改造为花园岭抗日纪念馆,以延续花园岭的家国情怀,加强花园岭的文化属性;回建被历史填埋的荷花塘,重拾人们的美好回忆;被拆除的屋面瓦、青砖、洗衣台等废旧材料上具有浓浓的历史韵味,被重新用于新项目,旧物新用,使得原有建筑的历史文化得以最大化延续。
3.4 产业导入
产业是城中村的生命力所在,产业导入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花园岭改造的成败。规划结合花园岭已有的产业基础,将其定位为文创旅园区,园区分为三个功能区:创业生活区、游览活动区和休闲参观区。创业生活区位于花园岭东北角,此区域空间安静,私密性较好,现代建筑较多,主要安排特色民俗、商业商务、文创公司、精品酒店以及公寓等产业,体现了老诸暨的新生活,强调了创新性;游览活动区位于花园岭东南角,与城市衔接紧密,交通便利,此区域主要安排的产业包括特色美食、纪念品购物、传统工艺品销售等,体现的是老诸暨的闲生活;休闲参观区位于花园岭的西侧,靠近人民中道路和古街道长弄堂,传统建筑较多,“抗日纪念馆”在此区域北端,休闲参观区体现的是老诸暨的慢生活,主要安排了文玩古董展示、琴棋书画培训、特色茶室、音乐书吧、纪念馆等产业。
结语
在集约式社会发展诉求下,针对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的城中村的改造,继续沿用大拆大建模式,已不再适合现代城市的发展需求[6]。应用有机更新的理论,顺应城市发展,从空间梳理整饬、建筑分类修缮、文化传承和产业导入四个方面入手,深入挖掘和保护城中村的空间格局和城市肌理,统筹考虑建筑的改造与文化的延续,合理引入产业,激发社区活力,将是城中村更新改造的一个有效方法。
资料来源:
文中图表均为作者绘制、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