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画派左氏家族四代才女书画艺术的传承
2022-04-14周一鸣江苏常州
◆周一鸣(江苏 常州)
江南地区自古富庶繁华,文学艺术名家辈出。明清之际,常州恽寿平创立设色明净、笔墨简洁、格调清雅的没骨花鸟画法,诗书画三绝,反映了常州地域审美趣味,浓缩了地方文化艺术的光辉灿烂形象,形成常州画派。“恽派”画风不仅影响了常武地区恽氏后人、唐氏、左氏、庄氏、汤氏等家族,还泽被大江南北,长盛不衰。清代以来,恽氏没骨花鸟因其恬淡清雅,颇受女子追崇,因而产生许多女画家,女画家因其家族中文风蔚然、家学渊源深厚,加之与书香世家联姻,诗书画艺代代传承,使得书画艺术呈现家族性、群体性特征。其中以左氏家族四代才女为典型。
左锡璇、左锡嘉、左锡蕙三姐妹的文脉与艺心以书画艺术的方式代代相传,通过家族、师徒传承的方式,继承并发扬了常州画派的绘画精神与意蕴。三姐妹的父亲大理寺丞左昂有三位夫人,原配汪夫人、继配恽夫人、侧室程夫人,左锡蕙为程夫人生,锡璇、锡嘉为汪夫人生,她们的母亲、姨母、婶母(陈蕴莲)、姑母(左次芬)均能诗善画,父亲的继配恽夫人乃恽敬季女,常州画派恽氏后人,一门画风受到恽南田影响,与此不无关系。左锡璇嫁袁绩懋,有女儿袁毓卿,留下诗画名;左锡嘉与曾咏次女曾懿、五女曾彦亦留下诗画名,袁毓卿、曾懿、曾彦为左家第二代才女;袁毓卿的学生庄曜孚亦留画名,她是与左家有师承关系的第三代才女;左锡璇儿子袁学昌与姨左锡嘉女儿曾懿亲上结亲,育袁励准、袁励衡等六个儿子,袁励准之女袁昉、袁励衡与姨家表亲张仲芬之女袁晓园,均留下书画名,袁昉、袁晓园为左家第四代才女。(具体关系如表1)
表1 左氏家族四代才女传承关系
一、第一代才女
(一)左锡璇
左锡璇(1829—1895),字芙江、小桐、芸娟、娟,左昂第五女,汪夫人第二女,与其胞妹左锡嘉并称“阳湖二左”。锡璇能诗善书画,有关她的诗词著作《清史稿》著录《卷葹阁诗集》① 。文本方面,著有诗集《碧梧红蕉吟馆诗草偶存》二卷、《碧梧红蕉吟馆诗余偶存》一卷;《碧梧红蕉仙馆诗草》一卷、《碧梧红蕉仙馆诗余偶存》;以及署名“左芸娟”之《碧梧红蕉馆偶存诗草》一卷,合共四百余首诗;其夫袁绩懋之《味梅斋烬余草》四卷,共录诗三百余首。通过诗词作品可以得知她的生平概貌与内心情感。锡璇一生经历坎坷、命运多舛,幼年(九岁)丧母,三十岁丈夫死于与太平军的交战中,二十一年之间,曾经历了两位弟、两位姊、翁与姑相继离世,人生前三十年满是生离死别之痛。诗文之中,可以读到锡璇与手足之间酬唱吟哦、感情真挚;婚后夫婿袁绩懋是左锡璇最重要的文友,感情深厚,夫妻之间酬赠、和韵、奉答、联句、同作,从诗文中可以读到在烽烟战乱的时代,夫婿仕途坎坷、有志难伸,离思别泪、担惊受怕、愁肠百结,患难夫妻、其情弥坚。人生连番变故、磨难重重,是醇厚的爱情、浓郁的亲情作为精神力量支撑她的内心;另一支撑力量是通过诗词书画的创作排解忧思,寄托情志。
通过诗词书画作品可以反观锡璇的思想情怀与精神面貌。如锡璇曾绘兰花,袁氏配诗,锡璇和韵奉答,夫妇琴瑟和谐、风雅之作令人羡慕。《芙江画露根兰一支,活色生香,自饶风韵。偶有所感,成小诗四绝,即题纸尾》:“细垂密叶倒垂根,花气迷茫月有痕。湘水无情风瑟瑟,不知何处是香魂。曾向仙洲冠众芳,一声鶗鴂恨茫茫。江干寂寞无颜色,风雨空留九畹香。空庭鹤吊月迷离,憔悴孤花剩一枝。我愿馨香长作佩,循陔重补白华诗。芳情脉脉骨珊珊,话到同心结古欢。付与春风勤护惜,年年秀色画中看。”以花拟人,惺惺相惜。锡璇作《长昼无以消遣,画兰一枝,厚安 ② 作诗见示,即步原韵奉畣》,云:“细叶参差半露根,碧窗蘸墨写秋痕。幽姿零落空山冷,肠断何堪觅返魂。性自孤高品自芳,楚山湘水共微茫。缘何薋菉长为伍,空令人间惜香国。疏帘清簟梦迷离,午倦无聊写折枝。曾记春风明月下,一丛相对自吟诗。娉婷瘦影倍珊珊,煮茗焚香意自欢。好借湘弦弹一曲,名花长共素心看。”道出良人奔波仕途、深闺孤寂的内心。作者兰心蕙质,以兰花自拟,表明高洁自持的心迹。虽然夫妇酬唱的兰花图已无迹可寻,但左锡璇其他书画作品却流传下来,赏其风貌,既继承了恽派清雅明净、淡逸秀润的艺术特质,又展现了她自身婉丽秀逸、明快端庄的个人特色。尽管世道险恶、命运坎坷、生活艰辛,但读者仍可从作品的内容题材、设色效果、传递出的精神意蕴等方面解读出她坚定执着的艺术追求和积极豁达的内心世界。
常州博物馆藏《仿南田四季花卉图》四条屏(图1),疏朗清新,春景红牡丹与秋景白菊花用没骨画小写,夏景绿竹和冬景松杆梅枝用双钩法,四条的布白都用自下而上的出枝法,疏密轻重得当、姿态丰富。鸟鹃各具形态,设色明丽雅致,整体给人沉静繁华、轻松愉悦、康健阳光之感。落款“岁在光绪庚辰(1880),孟秋既望,仿瓯香馆赋色。晋陵左锡璇作于卷葹阁”,钤白文印“左锡璇印”、朱文印“芙江”。画如其人、画为心音,通过作品观众很难想象,作者身世坎坷悲戚。常州博物馆藏书联一对(图2)“傍人鸥鸟自然熟,到处藤花无数开”,将南宋陆游原句中“藕花”更改为“藤花”,可见她对经典文字信手拈来、灵活运用、别出心裁的巧思。书法为楷书,笔法醇正娴熟、中正劲道,书法内容传递出内在信息是繁花似锦、锦绣热闹的精神意蕴。私人藏品《小楷团扇》(图3),书法内容“蕺存女公子雅拂。简修毫之奇兔,选珍皮之上翰。濯之以清水,芬之以幽兰。嘉竹挺翠,彤管含丹。于是班匠竭巧,良工逞术。缠以素枲,纳以玄漆。丰约得中,不文不质。尔乃染芳松之淳烟兮,写文象于纨素。动应手以从心,涣光流兮星布。柔不丝屈,刚不玉折。锋锷淋漓,芒跱针列。晋郭璞笔赞,上古结绳,易以书契,经纬天地,错综群艺,日用不知,功盖万世。后汉李尤笔铭曰,笔之为志,庶事分别,七术虽众,犹可解说。”落款“芙江左锡璇”,钤朱印“芙江”,小楷内容录写傅玄《笔赋》、郭璞《笔赞》、李尤《笔铭》,为了契合团扇画面构图,《笔铭》未尝录全。锡璇小楷,宗二王,笔致挺秀,意态清隽,气韵在流动中蕴含沉静,在挺秀中透出轻灵。私人藏品《白菜梅花团扇》(图4),是台湾回流艺术品,团扇画面,画面上有白菜一棵,后面有红梅白梅各一枝,落款“晋陵左锡璇”,钤朱印“芙江”。绘画笔法仿南田没骨法,设色雅逸秀润,格调清新,白菜梅花的搭配所传达出来的画外心音:即便生活艰难清苦饮食白菜,精神上仍追求脱俗高雅,有梅的坚韧自强与高风亮节。左锡璇曾与夫婿袁绩懋酬唱“晚菘早韭话江南,客里光阴久未谙……”其中“晚菘早韭”引用南齐人周颙隐居山中,清贫度日,以蔬菜为食,认为初春的韭菜和秋末的大白菜品质最佳的典故。书画与诗作相印证,可见锡璇一贯的文艺创作风格,诗书画并进,来自生活而远远高于生活。
图1 仿南田四季花卉图四条屏 国画 左锡璇
图2 书联 左锡璇
图3 小楷团扇 左锡璇
图4 白菜梅花团扇 左锡璇
(二)左锡嘉
左锡嘉(1830 ③ —1894),字韵卿,又字浣芬、小云,号婉芬,晚年别署冰如,著有《冷吟仙馆诗稿》八卷、《诗余》一卷、《文存》一卷。左昂第六女(汪夫人第三女),自小与姊妹“常言诗以道性情”,八岁丧母,侍奉继母至孝,父亲在京任职,锡嘉入都在京长成,咸丰元年(1851)归四川华阳道光甲辰进士曾咏为继室。咸丰年间(1862)曾咏殁于太平军次,33岁锡嘉扶夫柩孤舟归蜀返乡,绘《孤舟回蜀图》,满纸辛酸凄凉之情。独自抚养三男五女、啼泣稚弱堪怜,生活艰辛显而易见,锡嘉不失志,未尝废笔,艰难中卖字画养家。晚年生活坎坷多舛,三女玉儿早逝,所留女儿孟乙、仲蓉自幼与锡嘉相依,惜仲蓉为药物所误而殇,锡嘉哀戚神伤。女儿曾祉婚姻不幸,抑郁而卒,身后遗孤,亦需锡嘉照顾。事隔一年,才貌双全、红颜薄命的五女曾彦又卒,紧接着三弟又离世。生命最后十余年与其子曾光煦居山西定襄县至离世。锡嘉娘家情况与锡璇一致,一生亲人骨肉生离死别,存者相依啼哭、肝肠寸断悲戚、含辛茹苦、颠沛流离,或伤逝、或愤慨、或顽强的情志均以诗句、书画的方式记录。
“锡嘉画宗瓯香馆没骨法,设色艳丽,笔力遒劲,能自成一家,不落恒迳。诗多幽愤感慨之语,盖处境使然,浑厚处直逼汉魏。”④ 左锡嘉绘画集书法、画意、诗境与一体,表达深刻思想情感与审美追求。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三不管图》(图5)画张真人、钟馗、崔判官,上游长段自跋,跋云:“光明正大之谓人,暗昧邪僻之谓鬼。夫鬼,不必牛其头而马其面。居枉死城中、隶罗刹国内者何也?彼牛其头而马其面者,稍有不静,张真人得以驱之,钟进士得以啖之,崔判官得以驯之,三君得以从容展布裕如也。鬼,其如人何哉?今不尽然有人其貌而鬼其行者,有名为人而实为鬼者,张真人、钟进士、崔判官三君束手无策、相顾彷徨。试观今之人,各逞其鬼聪明、鬼计较、鬼播弄,于是乎鬼名鬼性、鬼言鬼语、鬼张鬼智、鬼头鬼脑以某,或鬼喊鬼叫不休,久则鬼吵鬼闹。有轻脚鬼、赌鬼、冒失鬼、啬鬼、白日鬼、跳鬼、钻天鬼,皆不复论。呜呼,人而鬼矣!何尝牛其头而马其面。故张真人仰呼,钟进士拓手,崔判官高枕而卧耶!”落款“南兰陵冰如左锡嘉拟作”,钤白文印“锡嘉之印”、朱文印“左大书画”。跋中道尽社会的阴暗、心中的愤懑。画面下段降妖伏魔的张真人仰呼状、驱鬼逐邪的钟进士拓手状、赏善罚恶的崔判官枕卧状,三个神仙束手无策、无可奈何,以此对比、反衬出当时人心向鬼、鬼人横行的险恶世道,有强烈的讽刺意味。画面人物形态、神态传神,线条流畅有力,设色清淡雅致,结合大段小楷书法题跋,画面艺术效果给人以简雅高妙的格调意境,书与画的内容思想又传达出强烈控诉时弊的艺术张力。南京博物总馆藏《梅竹图轴》绘红白梅盘折曲伸,或凌寒绽放、或含苞欲放,竹叶青青,随风摇曳,笔法工整有致、遒劲有度,构图疏秀得体,清雅脱俗,设色鲜丽绢秀。款识“寅生二弟大人清赏,南兰陵左锡嘉绘于晋昌官廨”,钤白文“左锡嘉”印、朱文“小云”印。私人藏《牡丹梅花扇面》(图6)绘牡丹富贵、梅花清雅,两种花卉相互映衬、相互呼应、相得益彰,笔力遒劲、笔法娴熟、笔意有致,落款“庚辰秋七月作于浣花吟社,晋陵冰如左锡嘉” 。
图5 三不管图 左锡嘉
图6 牡丹梅花扇面 左锡嘉
(三)左锡蕙
左锡蕙(1828—1895),为左昂侧室程夫人所生,是锡璇、锡嘉同父异母的姐姐,三人并称“左氏三才女”。左锡蕙留下生平史料很少,“左锡蕙,字畹香,阳湖人,归安姚开元室,工人物花卉,均超妙入神。”⑤ 留下画作画名,作品上可见的落款为畹香、婉香、浣香。
天津博物馆藏《盥手观花图轴》(图7)图绘一仕女坐凳上,手持桃花,一个幼童伏其膝上,旁边一仕女手持水盆而立。全图无背景,画格高古,气息沉静,用色恬淡,人物描绘工致,衣纹线条流畅。画面右上自题“钱塘顾韶 ⑥ 有此图,冬窗响暖,拔冗拟之,兰陵内史左锡蕙作于剪秋纱阁”,钤白文印“兰陵女史”,朱文印“左锡蕙字婉香”。私人藏《花蝶图》(图8),落款“几处抍花惊蝶梦,欧香赋色如琼枝璧月别有仙韵,非时史所能梦见也,畹香女士左锡惠写”。钤朱文印锡惠,白文印畹香女史。画中四只形态各异的蝴蝶“惊”而飞起,还有一只停在花上,蝴蝶用工笔手法、下方的花草采用没骨画法,工写结合,精雅秀逸。落款中补充白,“惊”是因为画外人在“抍花”,画意延伸到画面之外,接着说此画学习了南田设色法以追寻南田的气韵与高格。蝴蝶惊飞,翩翩依旧,整个画面给人唯美、轻灵的审美感受,绘画、书法、意境、格调都高妙。私人藏《芙蓉春色立轴》(图9),图绘红白蓝牡丹盛开在石周围,花下点缀杂花草,石上两鸟在分享一只知了。落款为“庚辰(1880)秋日仿秦云女史本,兰陵左浣香画于春明寓斋”。钤白文印“锡蕙之印”,朱文印“婉香”。作品采用没骨法写出画面,在富丽祥和的景象下,双鸟正残食一只知了,鸟儿表情狰狞,蝉儿已成鸟儿口中餐,可以想象在此之前的抗争与无奈。景和日丽与残酷搏杀是强烈的对比,实际是作者采用抒情的笔法来表达残酷现实的题材,这样的画面不仅沿袭了没骨画风,并且深化了绘画的思想性,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虽然是一件临作,但仍然可以洞见笔者的学者识见、古文修养、诗人气质和书家功底。
图7 盥手观花图轴 左锡蕙
图8 花蝶图 左锡蕙
图9 芙蓉春色立轴 左锡蕙
二、第二代才女
(一)袁毓卿
袁毓卿(1840—1911),字子芳,为左锡璇夫婿袁绩懋原配吴氏所生。袁毓卿幼年丧母,在继母左锡璇、父亲袁绩懋教育影响下,袁毓卿传承家学,成长为工词能画的女才子。归金士麟,有“桐阴书屋”,著有桐阴书屋未定草一卷、桐阴书屋诗草一卷,袁毓卿至《满江红》⑦ 一阙,感愤沉痛,意极豪迈。绘画传承家学,宗南田常州画派正脉。
私人藏《桃梨春风》扇面(图10),落款“抚瓯香馆粉本课于桐阴书屋,子芳”,钤朱印“子芳”。扇面上绘制桃花、梨花各一枝,梨花花头用双钩法、梨花花枝与桃花采用没骨画法,画面空灵疏朗,两种花卉呼应对比、相映成趣,用色明艳雅致、笔法干练娴熟,给人以清雅和谐、诗意盎然、自然舒适的感受。
图10 桃梨春风 扇面 袁毓卿
(二)曾懿
曾懿(1852—1927),字伯渊,又字朗秋,左锡嘉曾咏次女。曾懿资性敏慧,十岁丧父,母亲携家入蜀,弟妹尚幼,她为母分忧,协助家务,带弟妹读书。在母亲的亲自督教下,及笄之年其诗书画因造诣之精而被时人誉为“三绝”。姨母左锡璇亦有盛名,其子袁学昌后为曾懿夫婿,才女名士、相得益彰,夫妻同好金石,收集汉隶各碑,朝夕校勘、临摹,书法益进。两人唱和不断,时称“管赵”。婚后与夫宦游各地,视野胸襟开阔,创作大量诗词,集为《古欢室诗词集》四卷,包括诗集《浣华集》《鸣鸾集》《飞鸿集》各一卷和词集《浣花词》一卷,诗词上造诣高,时评唐音宋派。少年时期因一场重病被庸医误诊数度濒危,久病不愈的经历促使她博览医书,后精于医学,著有《医学篇》四卷。曾懿晚年受维新思想的影响,面对国家贫弱,认为应倡导兴办女学,著有《女学篇》一卷附《中馈录》一卷。曾懿有福,宽宏慈爱,子嗣满堂,六子皆为晚清民国名士。曾懿对待袁氏庶出子女,以养以教,视如己出,成人后多有不俗成就。因此曾懿集诗词、书画、医学、女学、教育成就于一身,她的一生是聪颖、达观、慈爱的一生。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曾懿书联(图11),内容为“纯有英华为国宝,贵无雕琢是天真”。题款“慧民仁姊夫人雅鉴”,落款“伯渊曾懿”,钤白文印“曾懿长寿”、朱文印“贞石吉金同契”。书法取法高古,吸取了古代金文篆籀朴拙凝练圆转的精华和汉隶《曹全碑》笔势生动优点,书法风貌体现出中正雍容、圆润饱满、朴拙灵动的浩然之气。
图11 七言联 曾懿
(三)曾彦
曾彦(1857—1890),字季硕,成都华阳人,左锡嘉曾咏五女,幼年失父,由母亲抚育成人。“姿颖既绝,而貌又明丽……”曾彦成人后嫁给张祥龄(子馥),曾彦的才女之名更来自于她内在修养和诗赋才华。据《华阳县志》谓其幼承母训,读书引篆,弹丝翦彩,无不精妙绝伦,她的五言作品,造诣也很高。曾彦有诗《桐凤馆集》首卷为五言诗,次卷为杂言,王凯运“独嘉美彦”曰:“篇篇学古,无复俗华靡,而风骨益洁。”由此可见曾彦之诗的风格绝伦。曾彦才貌双全却郁郁早逝,可能与夫婿之不遇、奔波之劳累、无子之遗憾戚戚相关。曾彦另著有《虔共室遗集》(光绪十七年辛卯刊本),是曾彦离世后张祥龄所刻。俞樾作序,盛赞曾彦诗词与书法均出众,云:“质而不野,丽而有则,不求纤密之巧,自有宏肃之美;昔人称嵇志清峻,阮旨遥深,其兼之乎! 字体娟好而仍含朴茂之意,兼工篆隶,尤喜丹青,女子中多才多艺如斯人者,见亦罕矣。”
私人藏品《书法四屏》,以秦小篆体书屈原《九歌·湘君》,落款“娣曾彦学”。曾彦曾学习篆书、隶书,学李阳冰的字,又学习过汉碑,后来学到莫友芝的笔势,能写径尺之书。“敛豪纵锋,平入险出,颇饶峻挺,致不疑出清闺弱腕也。手迹流传,至今宝重之。”⑧
三、第三代才女
庄曜孚(1870—1938),字茝史,因育有六女二子,画室名“六梅室”,号六梅室主人,陈韬妻。庄曜孚出自清末民初常州庄氏家族,其哥哥庄蕴宽曾任江苏都督,妹庄闲是书法家。庄曜孚则为书画家,绘画师从袁毓卿(子芳),工花鸟,设色宋人法,得恽寿平(南田)画派真传,以没骨花卉见长,书画作品被北京荣宝斋定购,并赴日本法国参展。1903年携子女老人从上海出发到四川追随任乐至县令的夫婿,写《癸卯年从上海动身入蜀道中日记》,后人以《峡行日记》名之。1904年,随夫在乐至任上,兴办女子师范学堂,亲自讲课,开四川妇女解放运动风气之先。鼎革后,夫婿赋闲家中,以书画为业,伉俪常妇画夫题,珠联璧合,1922年庄曜孚印有“笔单”,标明画作尺幅和定价,以鬻画为生。1930年前后,庄曾在北京居住十年之久,与其居京表弟、民初著名画家汤定之切磋画艺,并在长婿方家庄园里写生花卉。后寓沪,参加1934年上海成立的“中国女子画会”。陈庄子女长成后各有成就,其中以二女陈衡哲最知名。
常州博物馆藏《山茶梅花图轴》(图12)、《梅竹图轴》(图13)、《桃花图轴》(图14),分别作于1929年、1933年、1936年,均是庄曜孚晚年技法纯熟后的写生作品,画面上的茶花、梅花、桃花、竹子用没骨笔法书写出来,钤印“茝史”“庄曜孚”“庄”“武进”等。画格高雅,造型精确,设色明快雅致,古雅娇媚中不失清劲整洁,散发出宁静优雅的清香。尤其《桃花图轴》,是庄曜孚离世前两年的作品,技法娴熟,构图别出心裁,整个画面的古雅、高雅、清雅之气扑面而来。私人藏《桂花扇面图》(图15),画面上一枝桂花伸出,桂花用立粉技法,画面给人真实生动、芬芳馥郁的感受。常州博物馆藏《荔子图扇面》(图16)作于1925年,从扇面上方向下构图,形成荔子枝叶繁茂的态势,荔子鲜鲜欲滴,衬托得荔叶飘逸生动。统观庄曜孚作品,既从正脉上学习常州画派的花鸟没骨技法,同时又将文人山水画中山石的皴染技法用到了木本树干或较粗糙的荔子外壳,还借鉴了宋画的设色与勾画手法,所有技法皆为我用,既传承又创新,既有古意又有新意,既没骨又“有骨”,独树一帜、独立高标。人称其“与吴昌硕、齐白石齐名”⑨,虽略有夸张,也不无道理。
图12 山茶梅花图轴 庄曜孚
图13 梅竹图轴 庄曜孚
图14 桃花图 轴庄曜孚
图15 桂花扇面 庄曜孚
图16 荔子图扇面 庄曜孚
四、第四代才女
(一)袁昉
图18 菱塘秋思 袁昉
袁昉(1909—1974),字敏宣、曲家。祖籍江苏常州,生于北京,清光绪戊戌进士翰林院编修袁励凖仲女,世称“袁二小姐”。其父以鉴赏文物、收藏古墨闻世,深嗜昆曲;其母汪瀞亦好昆曲。袁昉从红豆馆主溥侗习昆曲,工小生兼官生,得授《琴挑》等戏,曾任教于中央音乐学院,讲授民族发声与昆曲歌唱,有手稿《澄碧簃曲谱》(因宅中书斋名“澄碧簃”)一部未刊。袁敏宣适京西胡仙洲,有女胡宝棣髫年承母教习昆曲,“文革”中胡仙洲罹难,敏宣犹未颓唐,教授昆曲,并以书法自娱。
书画上,袁敏宣幼承家学,父袁励凖为宣统帝师,行楷宗米元章,篆学李阳冰,画学马远,高古典雅,“新华门”三字出自他手。袁敏宣书画受父亲影响深,画风书风都很接近。图17、18为袁敏宣为三舅汪叔平所制的扇面,正面小楷书法录写了董其昌的一段画论,背面仿耕烟山人(王翚)笔绘制《菱塘秋思》,王翚是和恽南田同时代好友,同属“清六家”,交游深,山水风格水平接近,南田让贤作花卉。袁敏宣仿笔,笔致清远,秀逸之中寓沉雄,得山水清幽的自然韵味。书画和谐互补,意境与格调都很高。
图17 画论小楷扇面 袁昉
(二)袁晓园
袁晓园(1901—2003),名行洁,之晓园,以字行,曾懿与袁学昌之子、金融家袁励衡之女,生母是姨父张祥龄次女张芷(仲芬),少时有奇女子之称。先生出于翰墨艺文之家,其伯父袁励准为帝师,家翁叶楚伧以诗文名世。早年考入北京艺专,师林风眠,上世纪二十年代与林风眠一起举办画展。青年时代冲破封建家庭藩篱,只身赴法国勤工俭学,四十年代曾任印度加尔各答领事馆副领事,为我国第一位女外交官。七十年代她作为著名美籍华人学者第一个率团访华;八十年代,放弃美籍,别子还乡;在文字改革上她提出汉字现代方案,创立“袁氏拼音方案”。
袁晓园的诗词清新明洁,情真意切,有李清照遗韵;其书法取法高古,碑帖融合,线条凝练,体式灵动,隽逸洒脱,雅秀可观;其画作以山水为主,以骨为质,骨法用笔,苍润浑厚,具传统功力。老人诗书画相互辉映,表现出满腔爱国情怀和艺术青春活力。《水墨梅枝图》(图19),题款“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画面寥寥一枝梅,简单一句题款,可见金石气息与寒梅的风姿傲骨。诗句书联(图20)“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落款“百岁袁晓园”,钤朱文“寿而康”、白文“袁晓园百岁作”、朱文“偏不老”,书法融篆籀笔意,有海阔天空的劲健豪放气概。
图19 水墨梅枝图 袁晓园
图20 诗句书联 袁晓园
五、左氏四代才女书画艺术特征
(一)时代背景
恽南田绘画是个人、地域、历史共同造就的艺术仙葩,尤其是没骨画,清润、淡远、轻灵、柔美,刚健而婀娜、沉着又飘逸。绘画以神韵、情趣取胜,成就颇高;诗文为“毗陵六逸”之冠,书法俊秀,被称为“恽体”,其诗书画时称“三绝”。他还留下绘画理论著作《南田画跋》和《瓯香馆集》,艺术与理论兼修。他的艺术大为清代统治阶层所欣赏,很快成为清代院体花鸟的正宗,同时也博得了众多贵族和一般市民的喜爱,他的美学观念、绘画风格势必影响到左氏四代才女的画风。
黄宾虹先生晚年提出“道咸画学中兴”说,十九世纪前中期,以道光、咸丰两朝为核心,向之前的嘉庆、之后的同治年间辐射的近七十余年时期,艺术并未随着政治经济衰落而后退,书画家追求雄强风格,将金石笔法引入绘画,形成反映民族绘画精神的时代艺术风气,倡导新的美学观念。“道咸画学中兴”强调书法入画,以金石文字的精华贯注于绘画的笔墨意蕴上。“道咸”时期与左氏家族才女所处时代吻合,此艺术风气对她们的艺术形成不无影响。
左氏四代才女九人处在晚清至民国时期,第一代左锡璇、左锡嘉、左锡蕙,出生于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晚清时期;第二代才女袁毓卿、曾懿、曾彦,出生于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活动于清末;第三代庄曜孚生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活动于清末民初;第四代才女袁昉、袁晓园生于二十世纪初,接受民国教育,经历国家政权变迁与时代巨变,袁晓园更是生活在国外多年后叶落归根。四代才女的书画艺术透露出深厚的家学渊源和传统功底,通过她们家传或师承,代代传承而又变化创新,笔墨精神、诗化意境一脉相承又各自呈现独特面貌。
(二)个人特征
随着时间的推进、社会与时代的变迁,才女艺术作品代代更迭演进。她们不断传承传统经典,又不断接受新的文化与风尚。第一代左氏三姐妹离恽派最接近,第二代才女作品面貌有所改变,特别是曾家姐妹。一方面由于“道咸画学中兴”金石学的倡导,曾家姐妹的书法师法高古篆隶书,绘画呈现出较强的金石笔意;另一方面也因左锡嘉寡后携子女到四川华阳生活,脱离了恽派核心地带。第三代由于家族中多为儿子,女子画名卓著的仅是与袁毓卿有师承关系的庄曜孚,她一生虽然辗转各地,但常州画派的精神气质,她传承得非常完整。同时庄曜孚融入了多种技法,让绘画作品满生意灵气。第四代才女受过五四新文化的洗礼,学贯中西又坚守传统经典。袁昉与袁晓园都是曾懿的孙女,书画艺术主要传承了父亲的特质,加之民国时期书法提倡金石碑学,绘画提倡大写意,她们的书画风呈现出女中豪杰的丈夫气,形式上离常州画派远了。但书画显现出的书卷气、清雅古意的精神气质,仍与常州画派一脉相承。
四代才女们凭借自身的聪颖与努力,将传统技法、精神结合自身经历、性格、气质等特质,陶铸出个人面貌鲜明的书画作品,呈现出大家气象、闺秀风范,泽被后世。左锡璇风和日丽,命运多舛,作品仍展现明媚晴朗的气韵,这是品格高尚、内心豁达反映;左锡嘉奇思沉郁,悲情伤逝充盈她的生命历程,作品除了遣散逸格还表达幽愤,作品展现出较高的思想性;左锡蕙高古逸趣,笔者虽然没有找到她详细的生平,但从作品中可以读到她对高古画境的追求与瞬间美的捕捉,她的作品也呈现出女子敏感纤细的情感以及对社会、自然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思考;袁毓卿空灵清隽,父亲继母是才子佳人文友艺友,又是庄曜孚的老师,虽生平不详,但仍可通过作品读到她疏朗大气的才情与气格;曾懿雍容端庄,她的一生是完满、成功、有福的,正是才情与性格造就了她的幸福美满,从她的作品中读到开阔沉静的大气象;曾彦飘逸灵动,才貌双全奈何红颜薄命,不遇、无后、奔波是对她心灵的摧残,未能战胜命运考验,令人扼腕叹息;庄曜孚文秀俊逸,夫婿为官则辅助兴办女学,鼎革后夫婿不遇,则你书我画,珠联璧合,鬻画生活,经历了“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两种生活状态,留下宝贵精神财富,艺术水平在九人中处于上游;袁昉秀逸沉雄,书画之中融合南宗文人书画意境与家父文隽静雅的沉稳风气,展现出清润开阔、疏朗磊落的韵致;袁晓园豪迈大气,将篆籀笔法与大写意结合,书画作品具金石气息、雄强壮阔有丈夫风范。
(三)共同特征
晚清,江南经济富庶与城市文化的兴起,促使人们的思想意识进步与转变,由于“女子无才便是德”到“以德达才,才以成德”社会思想的变化,使很多女性开始接受文化教育。特别是书香世家的女性,依靠家学传承,在丰厚的文化积累中成长、成才,女性才艺修养更是家族联姻的重要考量。诗、词、文、书、画、绣、医、曲等传统文化形式,作为一种常规生活方式,贯穿渗透在生活的各方面。文化艺术的各种形式既相通又相互促进发展。左氏四代才女的艺术也呈现出诗书画贯通的特质,她们都有自己的诗集文稿面世,诗书画融为一体、相得益彰。除了文化艺术成就,九人中多人在其它领域有很高的建树,如曾懿是著名的女中医、女学运动倡导者;庄曜孚曾在四川兴办女学;袁昉是昆曲家、昆曲教育家;袁晓园是外交家、汉字现代化女学者;曾彦、袁毓卿、袁昉还精于女红等。学必多艺的文化修养、综合素养让女性拥有才华、学识、见识,因而自我肯定、自我觉醒、自我独立和自我表达。
诗书画贯通并进,以诗词为心,以书法为本,以绘画为衣。书法功底是艺术大厦的根基,诗词拓展了绘画意境,绘画的成就依赖于诗词、书法成就以及生命境界的领悟与高度。他们在命运里、生活中观察,体悟百态,自由地学习吸收并自由地书写表达性灵,升华到诗词艺术的创作中。笔者收集到的作品中,有临摹、创作两种类型,临摹如左锡璇《仿南田四季花卉条屏》,笔法、构图似南田,用色上比南田更加明丽鲜妍,融入了鲜明的个人特色;创作作品在创作动机上看,重在对生活、自然的感受,是一种精神气质的创作,作画多为自娱自乐,画技傍生也主要是雅集交际手段与文人高雅意趣的表达。当然,左锡璇、左锡嘉、庄曜孚等人因为生活变故曾鬻画养家,但作品中,仍展现出不俗不媚、高雅清润的个人审美品位与精神追求。
在绘画题材上,以花鸟为主。花鸟秀美灵趣,更适合女书画家的喜好。绘画题材与书法作品,主要是自创诗文、楹联,经典诗词、古文以摘抄为主。绘画技法重点在笔墨,前文已述四代才女受到常州画派恽氏清润风格和时代文艺风气“道咸画学中兴”金石书风入画的重拙意味两种背景共同影响,导致她们的笔墨技法在两种状态中游走。四代才女除了第四代袁晓园采用简练、豪放、洒脱的大写意外,其他人宗法恽派采用工写结合的“没骨”画法,“粉笔带脂,点后复以染笔足之,点染同用……脂丹皆从瓣头染入,枝叶虽写意,多以浅色作地,深色让主筋分染之”⑪。构图严谨、线条流畅优美、笔墨淡雅秀逸、神韵清朗,笔墨虚实结合。
四代才女坚守代表江南清润秀逸风格的常州画派传统,承而善变,影响宏广,表现出对大自然之“真”的和谐感受,并呈现出山水清幽、草木滋润、秀美明丽、飘逸传神的审美取向。用色清淡柔和、古拙雅致,大都采用沉着、天然的颜色与水墨调和,呈现出清润文秀的书卷气息。她们用传统阴阳观处理笔墨,在花、叶自然翻转的形态中展现颜色、浓淡变化,表达出光感。花幽柔地伸张、花与花顾盼有情,花瓣之间以及与花叶之间也相互传情,韵味深长,是书画家思想、学养、心性、修为的综合体现,是从精神到笔墨、从笔墨到精神的内在表达。
六、小结
在常州画派恽南田美学观念与“道咸画学中兴”时代背景的双重影响下,左氏四代才女书画艺术通过书香联姻与家族传承相互濡染等方式代代传承,形成气息古雅清润的群体形象;又因各自喜好、性格、际遇、环境的不同而形成各自的独特艺术语言。她们在书画艺术上的成长与成果,为传承常州画派乃至继承经典传统技艺的后人提供教学、方法、理论、技艺等多方面的借鉴,是一笔巨大的文化财富与精神财富。
①《清史稿》云:“袁绩懋妻左,左名锡璇,字芙江,阳湖人,事亲孝,刲臂和药进。工诗善画,书法尤精,著有‘卷葹阁诗集’。”见赵尔巽等撰,启功等点校:《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46册,卷509(列传·列女二),页14801。按:锡璇有《卷葹阁诗集》之说,未见他书称引,且左锡嘉之《冷吟仙馆诗稿》卷四即为《卷葹吟》,未知是否有混淆。
②厚安,厚盦,袁绩懋字。
③另一说是1831,林尚辰为其六十大寿所撰《节略》一文中,有“今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为太夫人六旬设帨之辰”一语,由此推测此日为西历一八三一年二月七日。
④⑤清代毗陵名人小传稿,卷十一。
⑥顾韶,字螺峰,钱塘(杭州)人,顾洛之女,得父传,人物、花卉臻妙。
⑦常州历代女子诗词选,袁毓卿(七首),279页。
⑧民国华阳县志,曾彦,354页。
⑨湖湘文化名人衡阳辞典,庄曜孚,467页。
⑩黄宾虹:《黄宾虹文集·题跋编·诗词编·金石编》,1999年,第28页。
⑪蔡星仪:《恽寿平全集·卷一》,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第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