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传万里 “丝路”绽文明
2022-04-14黄东光
黄东光
在《沙漠与餐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11月出版)这本书里,德国人类历史学者罗伯特·N·斯宾格勒三世通过对世界各地文献资料的梳理,追溯着谷物、豆类、水果、坚果、蔬菜、香料、油和茶的历史,将它们的起源、传入或传出中亚过程,生动呈现开来。对于我们认识丝绸之路在食物的进化和传播中的重要价值,探索食物如何改变全球饮食,进而影響人类历史进程,都极具启发意义。
汉代以前,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往来就已开始。据史料记载,公元前126年,从汉朝都城出发的使者张骞曾进入过中亚地区。对此,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就曾留下过对奇珍异兽的描述,以及富有神话色彩的细节渲染,让人看到了一个兴盛的丝绸之路和非同一般的中亚。根据考古挖掘,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曾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一度成为联通中亚与东亚的美食通道。如在公元前两千年左右被中国北部先民驯化的农作物黍,就已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中亚,成为中亚人制作面包的原料。之后,黍继续沿着这条贸易通道,传入罗马帝国及至整个欧洲地区,最终成为当地的主要农作物之一。而同样借助丝绸之路,小麦等农作物,则由中亚传入到中国,成为中国北方地区普遍栽种的主粮之一。由它磨成的面粉,被制作成面条和饺子,对中国人的饮食产生了深远影响。
丝绸之路的惠泽远不止这些。书中,作者从考古学和历史学的视角,绘制了一幅经丝绸之路传播,观照全球饮食结构演绎和迁移的图谱。许多农作物和美食,经由丝绸之路的传播和运输,不仅繁荣了当地经济,丰富了人们的餐桌,而且日益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饮食生活。最具典型意义的是,水稻从原产地中国,经丝绸之路传播后,逐渐成为伊斯兰世界最重要的粮食之一。苹果、桃及杏从原产地中国和中亚,后经丝绸之路的广泛传播,辗转进入美国和格鲁吉亚后,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而开心果,本生长于中亚南部山麓地带,经“丝路”传入中国后,同样得到不少国人的青睐。毫无疑问,这些农作物也好,美食美果也罢,通过丝绸之路的传输,使世界各国人民以往单一的饮食结构,都变得更为多元。总结这段历史,可以说,丝绸之路是古代世界最庞大的商贸网络。它将欧亚大陆的边缘地带与中亚的诸多贸易重镇联系在一起,还间接连通了东亚和西南亚的帝国中心。值得自豪的是,伴随着农业活动和农作物品种的传播,在这条繁忙的通道上,同时交织着思想和文化习俗的文明互鉴。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天取经,这些标志性的大事件,在当时都是借由丝绸之路得以开展,它让中西文化相融相生、互通有无,在世界文化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随着谷物、豆类、水果、蔬菜等农户产品经由丝绸之路,由中国和中亚传送到世界各地,那些优良的种子,以及不断改良进化的农作物,开始在当地的土壤顽强地扎下了根。有些种子,在人们的精心灌溉下,即便在亚洲最干旱的沙漠地带,也能绽出嫩芽。有的作物,不仅适应了高寒山区的气候,即使在凛冽的冬季,一样有它们昂然挺立的身影。而随着农业活动的日益兴旺,世界各地的人口开始出现增长,人员流动变得频繁,在那个农耕时代,一些人将种植作物中好的经验和育种方法,带到迁移之地,无形中促进了当地的农业发展。一些人将行之有效的农业技术,带到异地后,成倍提高了农事活动的效率。这一系列的创新,就如同一枚“种子”,深藏于人们的心田,不断启发着人们的思维,去开疆拓业,积极进取,最终带动了思想、文化等领域的创新与发展,也让整个社会从愚昧和无知中走了出来,一天天呈现出文明、进步的样态,这在整个人类发展史上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了解身边食物的起源,洞悉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沙漠与餐桌》从一个侧面见证着:丝绸之路就是文明之路。它一头连着无垠的沙漠,一头连着老百姓的餐桌,在改变人类饮食命运的同时,也把改变世界命运的“种子”撒向广袤的大地,不断造福着全人类。时至今日,我们仍然需要这样的好“种子”。(责编 许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