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高中地理教学中立德树人的渗透
2022-04-14张红岩
张红岩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持续推进的背景下,学生的全方位进步成了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地理是高中时期的主要科目之一,教师应该重视立德树人的渗入,革新教学措施,优化教学思维,打造一个高质量的高中地理教学课堂,实现地理知识的合理引进与渗透,为学生创设一个学习空间与平台,在学生知识水平提高的背景下,实现学生整体素养的进步。
在现阶段的高中教学体系中,地理这一科目占据十分关键的地位。地理知识包罗万象,经由地理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加高效地理解掌握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而在地理教學进程中,教师科学高效地渗进立德树人的内容,不单单可以实现学生在思想意识方面获取更进一步的提升与进步,也可以达成地理学科素养以及学生成绩的全方位提高。详细来说,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引进立德树人的内容,一来可以推进学生最大限度地明确国家实际地理情况,提升学生环保意识,二来可以让学生在地理角度对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展开更深刻的研究分析。基于此,下文将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高中地理教学中立德树人的教学措施进行分析,希望可以为相应教育人员提供些许建议与思路。
一、高中地理立德树人教育重要性
(一)是地理课程标准要求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关于教学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念的要求特别提出:在高中地理教学进程中,应该激起提升学生探索研究地理问题的动力与热情,形成求真、求实的学习态度,提升地理知识审美意趣;明确全世界的环境以及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意义,初步形成正确积极的全球思想与地理思维,关心我国的基础地理国情,重视我国环境以及发展的现阶段状况与未来趋势,提升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感;提升对于社会中资源、环境保护的意识与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理念,增强关心以及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形成优良的行为习惯与思想态度。因此,在地理教学进程中渗入立德树人教育是势在必行的。
(二)是实现地理教育价值的目标要求
在地理知识教学进程中展开立德树人教育渗入,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积极价值理念,达成地理教育价值目标的关键渠道。地理教育的价值目标中最为重要的有两个:第一个是应该让学生具备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以及地理技能;第二个目标为应该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实现学生可以积极投入进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如若说第一个目标重点在于知识与技能的传授,那么第二个目标就在于思想理念的形成。因此,在地理这一科目的实际教学进程中,进行立德树人的渗入,对学生形成正确积极思想意识以及达成地理素养的培育,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
二、地理教学中立德树人渗入措施
(一)深刻研究课本内容,合理渗入德育元素
高中地理教学课堂是教师为学生讲授地理知识、渗入德育因素的重要场所,因此,教师在授课的整个进程中应该想尽办法将课本中的内容与德育素材相互结合,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效促进高中地理教学中立德树人渗透目标的有效达成。在进行高中地理立德树人教学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所具备的实际学习特点以及学习能力,对课本中的内容与知识展开延展开拓,由此推进立德树人教育的深入。例如,教师在向学生讲授关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知识时,应该最大限度地考量,如若单纯地在知识系统、基础概念的角度为学生进行解读,将没有办法激起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无法达成优良教学成效的提升。因此,教师应该全面研究分析课本内容,结合基础知识,合理将现阶段社会资源分布状况、人们怎样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发展进步、自主创新等课题引进其中,让学生体悟到书本中地理知识的含义。在授课进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进行提问:“东北平原与华北平原在发展进程中存有哪些问题?那么其可持续发展方向是怎样的?”学生根据在课本中所了解到的知识七嘴八舌地分享自己的看法,有些学生说:“可以延长产业链,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提升经济收益。”有些学生说:“可以向着生态型方向前进,创设绿色农产品基地。”教师继续提问:“那么对牧区所出现的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问题,应该怎样处理呢?”学生回答道:“可以创设人工草地,打造优良生态环境,并对畜牧业产品深加工。”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自主研究课本知识以后,教师通过问题进行引领,可以有效实现学生结合基础知识进行拓展学习的目标,并在这一进程中深化了学生的社会意识与德育意识,满足立德树人的教学标准。
(二)积极构建情景,渗入立德树人元素
高中阶段的学生充满活力,具有较强的好奇心理,在实际学习进程中可以有效显现自身的特殊品质。因此,教师应该在学生所具备的这一特点基础上,创设优良教学情境,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学习热情,提升学习自主能动性,同时良好的情景对深入德育也具备积极作用。在实际教学进程中,教师应该联系实际生活、生产以及社会热点,借助多媒体科学技术,应用合理教学手段,有指向性、有计划地设计一些思想性以及教学性更强的情景,让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气氛环境下,积极投入知识的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融入进情景中,体悟其中所渗入的积极情感,完备学生的内心世界,熏陶学生思想情操。例如,教师在向学生讲授关于全球定位系统的应用相关知识时,可以为学生规划这样的情景:首先为学生出示材料“二〇年五月份,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队员顺利完成了珠峰顶测量任务,这是北斗系统在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任务中的第一次应用”。材料展示完毕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研究思考怎样借助北斗系统测量珠穆朗玛峰的高程。之后,教师继续通过多媒体大屏幕为学生播放视频《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让学生观看并明确其发展进程、构成以及所具备的主要功能等。之后探索研究问题:北斗系统提供全球定位服务以来,已经在我国的哪些行业与领域获取了大范围应用?最后将北斗系统与GPS系统相对比,明确其所具备的特点。经由这种情景构建的方式,可以有效激起学生内心渴望知识学习的欲望,提升学生探索热情,推进学生形成求真求实的学习态度,让学生体悟到科学技术对人们社会发展所发挥的深刻作用。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可以切实感受到我国定位导航技术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激起学生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唤醒学生为了社会进步做出贡献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意识。
(三)学以致用,是立德树人目标实现的基础
人的思维、情感、意志等品德性质都是隐性的,只有在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才会显露。这些优秀的思想品质培育形成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也就是只有长时间对其进行潜移默化的熏染、渗透,在持续研究分析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各式各样问题的进程中,才可以逐渐形成。因此,高中地理教学中的立德树人教育必须在重视学生身边的实际事物着眼,将所学习到的课本知识用于处理学生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实现学以致用,达成理论知识与实际实践相联结。学生的现实生活是德育品质形成的基础与前提,也是教师开展立德树人教育的理想环境氛围。例如,教师在向学生讲授关于人类活动的相关知识时,可以向学生提出:“同学们,大家想象一下,假如你现在失学了,你会怎么办呢?有什么计划或打算吗?说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学生很快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有一名学生说他要去珠江三角洲打工,同时说出了很多理由,如挣钱多等。教师继续提问:“去那里打工你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又经过了一番自由讨论后,结果很出人意料,学生给出的理由关系到了家庭、资金费用、居住等方面,甚至还有一些笔者从未想到过的元素。后来有一名学生举手讲了农民工进城打工的故事,并号召同学们应该尊重农民工。在这一学生回答完毕后,其他学生也被感染,认识到了尊重他人的意义。在本节课教学中,教师由地理知识引进实际生活,并在实际生活中提升学生的感知与体会,将知识与德育相联系,通过学生教育学生,在内心深处为学生播种立德树人的种子,实现了学生全方位成长进步,也实现学生的德育素养有效形成。
(四)开发利用乡土资源,激起爱国情感
地理这一学科具备整体性以及区域性的特点,其属于一门具备生活特点以及使用范围广阔的科目。高中地理知识中有着很多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联的教学资源,也是对学生展开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教育的最生动媒介。在高中地理知识的教学进程中,教师可以积极开发利用乡土资源,将抽象难以理解的地理知识与生动形象的实际生活相融合,在不知不觉中将家国情怀的思想理念深入心中,实现学生热爱家乡、了解家乡,提升学生建设家乡的美好思想意愿,从而升华为建设祖国与报效祖国的崇高信念,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成效。例如,教师在向学生讲授关于东北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相关知识时,可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东北地区作物丰收的场景,提升学生感性认知。之后依据课本知识,研究影响农业的自然条件以及社会因素,然后在历史发展的角度,讨论东北地区作物的特点以及种植条件,最后精确指引,研究怎样让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学生经由自主活动、自主分析,创设起地理知识构架,形成属于自身的地理学科思维,从而明确因地制宜、懂得了人们在利用、改造自然的进程中,必须尊重自然规律,认识到人与地相互和谐发展的重要作用,提升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当地产业活动,为学生未来建设祖国奠定基础,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切实引进并落实在教学实际实践中。
(五)讲授祖国壮丽河山提升爱国热情
对高中学生来说,其世界观以及人生观依旧处于成形的阶段,并不是完全成熟,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在实际教学进程中,应该明确告知学生,热爱自己的国家不是一种没有依托的纯粹精神注意,其首先应该表现为对我国大好河山的深沉热爱。中国地理内容在祖国的地理位置、行政区域规划等几个方面,对我国的基础概况展开了描述,我国处于整个世界的东方,具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广阔国土面积,处于世界国土面积第三。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整体形象宛如一只骄傲的雄鸡。教师在向学生讲授这些知识内容的进程中,应该包含深切的热爱祖国之情,应该将自身对祖国的高度热爱之情感染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崇拜与向往,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祖国产生崇敬心理。同时,我国具有全世界最高的山峰,具有整个世界最古老的人工大运河,还有万里长城等。教师通过对我国整体概况的讲授,让学生明确: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具备壮丽河山的伟大祖国,是值得每一个中华人民热爱的国家。
(六)地理教学应该人地协调社会公德教育
人与自然的关系思想史有:天人合一、人弱天强、人地和谐,这里的天与地所代表的都是大自然。天人合一思想是人们最早期采集渔猎的时期,当时生产力较差,人们与自然融为一体,处于一种最原始的生活状态。人弱天强这一思想意识产生在农业文明时期,人们开始利用土地以及水源等资源,使粮食的供给基本保持我内定,人们开始对抗自然环境,改造自然环境,但是依旧依靠天吃饭,通过迁徙等形式规避自然灾害的惩罚。人强天弱这一思想意识产生在工业文明时代,人们社会中的科学信息技术水平发展迅猛,改造自然的能力也显著进步,产生了征服自然等情况,但是自然也开始报复人们,资源缺失、环境被污染、生态环境被损坏的情况,环境问题在局部延展到整个世界,开始威胁人们的生存。人们意识到了工业文明造成的环境生态问题,如若纯粹借助科学信息技术修复,是没有办法切实处理问题的。人们必须管控自己的行为,最大限度地实现人地和谐的关系。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实现学生明确保护环境的重要作用,通过地理知识引领,提升学生对环境保护思想意识的深化。
三、结语
立德树人教育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构成部分,也是地理教师的重要职能责任,作为一名高中地理教师,应該将立德树人教育贯穿在学生课堂教学的始末,强化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学习能力,推进学生全方位成长进步。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深入立德树人,应该合理科学设计学科教育与德育的融合点,但是与此同时,教师在德育渗入的进程中,也应该规避过度的理论知识讲授导致教学环境氛围乏味单一,以及学生接受知识机械化的后果。地理教师应该在学生的角度着眼,实现学生在接收到优良的理论知识同时,也可以更加深刻地接收到思想意识方面的熏陶,从而在内心深处树立起正确积极的价值理念,推进学生德育全面进步。
(吴淑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