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多民族地区美术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22-04-13李勇教授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文/图:李勇 教授 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一、改革背景
立足边疆多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实际,艺术教育是服务新疆社会稳定长治久安战略目标,为边疆多民族地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要内容。普及边疆多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美育,是实现新时代学校“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美育目标,同时也是抵御境内外“三股势力”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渗透、构建稳定和谐新疆的重要抓手。新疆师范大学美术教学团队针对地方高师院校办学理念与艺术类专业院校同质化,培养的学生从教能力弱,综合素质不高、创新能力不足等相关问题,依托美术正面导向的优势和学校“聚焦立德树人,建设一流师范”的办学定位,对美术师范生开展教育情怀教育,提高师范生职业认知和从教能力的培养,树立坚定的终身从教的理想信念等方面开展了探索与实践。
自2009年起,团队先后依托国家特色专业、教育部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试点、“美育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等国家级平台和“中华传统文化推广背景下新疆地方高校美育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的美术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构建研究”“新时代美育工作视阈下高校美育教育教学探索与实践”等省级以上教改项目,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探索,提出了“三融合加双育人,师德为先;两基础加两实践,素质提升;多层次加立体化,实践导向”的“新师模式”人才培养理念,构建了服务边疆多民族地区的美术师范教育一专多能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多年的实践检验,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培养的学生“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毕业生八成以上(80.8%)在新疆就业;二是学生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培养了一批扎根新疆基础教育的中小学美术教学名师;三是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明显提升,获得国家级奖项52项,省级以上获奖203项。
二、存在的问题
1.美术师范生从教信念不足
目前大多数边疆地方高师院校应试教育的培养模式依然存在,以应付考试为主的教育模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发展,同时还缺乏对师范生服务基层的情怀培育和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社会责任感、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的综合培养,普遍存在毕业生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的问题。
2. 美术师范生综合素质和从教能力不突出
有些地方高师院校的教学体系往往流于形式或缺乏持续性,导致不能满足社会对师范教育的实际诉求,尤其是艺术类人才培养与基层美育发展需求的适应度不高;课程体系过度专业化,通识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有形式,没内容,造成美术师范生专业技能不高,缺乏一专多能的从教能力。
3.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不足
大多数地方高师院校的美术专业办学理念与艺术类专业院校同质化,只注重“画家型”人才培养,不注重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缺乏专业技能、理论同教师教育深度融合,造成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适应。在教学方式方法上过度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从而弱化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升。
三、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和路径
1.厚植情怀,创新人才培养理念
结合边疆多民族地区实际,以“用胡杨精神育人、为兴疆固边服务,努力培养爱国爱疆、担当奉献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本要求为指导,从培养学生价值塑造、职业认同入手,制定了以“传统美术与美育教育、艺术素养与职业教育、专业能力与教学能力”三融合和“思政育人与教书育人”双模式相结合的“三融+双育”人才培养计划。从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等方面帮助学生端正职业认识、提高服务意识,引导学生做热爱边疆、建设边疆、守护边疆、奉献边疆的生力军,扎根边疆、献身边疆,不负时代、不负韶华。
2.机制创新,构建一专多能人才培养新模式
以“新师模式”理念引领,重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以美术学专业的自治区级“中国画”“油画”精品课程和国家级一流课程“外国美术史”为基础,围绕文化素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红色文化等思政主题,一以贯之地通过课程思政引导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根植浸润。与全国美术教育名师、中小学一线教学名师合作,构建“两基础+两实践”课程体系。以美术基础课程群、通识基础课课程群和美术教学实践课程群、专业技能实践课程群,完成通识教育课程、教师教育课程、美术专业课程、实践课程等模块优化,从而能够支撑毕业要求达成度的一专多能人才培养新模式。
3.竞教结合,建立“多层次+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3.4 在全县范围内可采取先试点,后铺开的办法。在开展二次渐伐过程中,各生产单位必须加强业务指导,选用业务精、责任心强的技术人员进行现场跟踪指导。
幸福如歌 李勇 油画 150cm x 150cm 2021年
立足边疆多民族地区自然与文化资源优势,与乌鲁木齐市教研中心、南北疆实习实践基地形成协同育人机制,着力培养美术师范生创新实践能力。根据美术教师职业教育具有“双师型”人才培养特点,建立 “美育传承、教育创新、三全育人”的三层次实践教学课程与“立体化实践教学平台”。通过开发特色实践课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教学资源,彰显文化特色,开展“美育传承、教育创新、三全育人”实践课程。通过与南北疆6个地区教育局共同制定实习支教计划;与乌鲁木齐市教育研究中心合作开设“中小学名师进课堂活动”,组织各级各类教学技能大赛,支撑“学校培养、实习支教、竞教结合”实践教学平台。近五年,师生获学科竞赛、技能大赛奖励50余项,主持四类三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30余项。
四、成果的特色与创新
1.思政育人模式创新
本改革通过构建覆盖面广、类型多元的课程思政育人模式,重点通过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的引领,强化美术师范生思想道德素质、艺术人文与职业素质、身心素质等三种素质;帮助师范生充分理解美术学科育人普众化特点,通过美术课程教学与课外实践,使美术理论与实践互融互通,强化综合育人的教学意识,从而达到自身教学能力与综合育人能力的高度统一。
2.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在“新师模式”理念指导下,结合学校“聚焦立德树人,建设一流师范”的办学定位,确立了“三融+双育”的一专多能人才培养计划,从培养学生价值塑造、职业认同入手,发挥了“用胡杨精神育人,为兴疆固边服务”的边疆价值引领,构建了“两基础+两实践”课程体系,形成通识教育课程、教师教育课程、美术专业课程、实践课程等模块优化,实现了美术师范生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的一专多能人才培养目标。同时立足边疆多民族地区自然与文化资源优势,开发校本特色课程,加强校园文化育人建设,丰富了教学资源,彰显了文化特色,提升了本土化人才培养的质量内涵。
新师模式框架图
姐妹 阳艳华 中国画 170cm x 73cm 2019年
3.协同育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创新
通过强化实践教学,建立了“多层次+立体化”实践教学新体系。依托现有的省部共建美术综合实验室,国家级非遗培训中心、自治区文科基地“民间美术研究中心”、自治区美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3个自治区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6个自治区专业实践基地,主动与乌鲁木齐市教研中心对接,与南北疆地区(市)教育局建立86个教育实习基地,形成大中小学校贯通的协同育人体系,凸显了以服务区域美术师资为导向,坚持“美术专业素质与教师教育能力并重”的师范优势。同时广泛开展中小学美育教育的研究。针对基层师资需求开设60余门校本特色课程,连续10年承担“国培”培养教师约1450人,承担新疆高中美术教师继续教育16年,培养教师860人。
伟大的母亲—阿尼帕 于海燕 版画 102cm x 78cm 2021年
岁月无声 李建国 中国画 180cm x 97cm 2022年
五、成果的推广与应用
(一)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1.培养的学生“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2020年学校委托麦克思公司对2016-2019届美术学专业毕业生目标达成职业发展进行了调研。调研报告显示,从事教育工作的美术学专业毕业生对师范类各项素养、专业知识与能力的达成度评价均在95%以上,素养及专业知识能力培养较好;美术学专业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分别为79%、74%)高于全国本科艺术类专业2019届平均水平(68%);美术学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满意度均达到82.3%以上,八成以上(80.8%)毕业生在新疆就业。结合用人单位的反馈来看,用人单位对美术学毕业生各项能力的满意度较高,反映出本院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匹配度较高。
美术教育专业优秀毕业生代表中有首次获得全国美展金奖的赵培智、中央美院附中校长胡尔西丹·克里木、新疆美术家协会主席郐振明、新疆艺术学院院长莫合德尔·亚森以及国内外知名企业家美克集团冯东明、设计师康拥军、杨霖森等等。也有在全疆起引领示范作用的中小学美术教学名师如鲁粲、殷敏、陈斓、李东、贾玉婷、戴歆、甄翌池等。他们当中有的成为自治区教科院研究员,有的成为新疆重点高中的教学名师,但更多的扎根在南北疆偏远地区,已成为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中坚力量,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
2.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表现优秀
五年来美术学专业师生获得国家级奖项52项,省级以上获奖203项。学生在教育部主办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基本功展示”中获得2个一等奖,2个三等奖。研究生报考率与考取率逐年上升。在第六届 “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中团队教师辅导的《疆锦工坊》项目获国赛一等奖并代表新疆赴成都参展,1名学生获得国家级一等奖,获得自治区级奖项49项。在教育部、工信部、中国美术家协会、新疆美术家协会等全国重要竞赛、展览中均取得优异的成绩。其中立项7个国家级、7个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在第六、七、八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大赛中获得金奖2个、银奖2个、铜奖8个的优异成绩。连续两年获得“挑战杯”国赛三等奖4个。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显著。“新师模式”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多年的教学改革和实践,提高了教学质量,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通过各类竞赛对专业技能、创意思维、创作作品、成果推广、社会服务等前沿理念发展给予高度的关注与深入的思考,教师的言传身教促进了教学丰厚的成果。一批优秀的毕业生脱颖而出,获得了同行和社会的认可,办出了专业特色。
援建之情·深塔中学之三 刘贯冲 布面油画 100cm x 199cm 2021年
(二)本科教学整体水平持续提升
五年来,美术学专业先后成为自治区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拥有自治区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央与地方省部共建实验室,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培训中心,自治区美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自治区战略新兴专业、2个自治区一流专业、6个自治区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5个自治区专业实践基地。2017年美术学专业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比为B级。2020年美术学专业评为国家一流专业。2020年“外国美术史”被评为国家级本科一流课程,2021年入选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5名授课教师入选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及教学团队。教师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教育专业教师基本功展示”中获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2021年获批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2021年2个教师教学案例均获得全国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高校美育改革创新优秀案例一等奖。
高原叼羊 王静 中国画 68cm x 68cm 2019年
(三)美育浸润中小学基础教育成效明显
教学团队通过实习支教深入南北疆偏远地区帮助构建中小学美育课程教学、社团活动、校园文化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精准帮扶和志愿服务,持续性与地区教育局、对口支教学校进行三方联动、三位一体的浸润工程,推动中小学美育工作实现革新观念、补齐短板、特色发展,通过美育铸牢中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获得当地教育局的肯定。师生在实习支教中酝酿出“石榴籽计划—新疆乡村美育推广”项目获得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新疆赛区银奖。
(四)成果示范与辐射作用显著
改革实施以来,受到同行与社会广泛认可。重庆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大学、石河子大学、伊犁师范大学、喀什大学等20余所高校的艺术学院先后来校考察调研,新疆师范大学的做法得到同行普遍认可。
改革成果先后在“第六届全国师范大学美术教育高峰论坛”“中国高校美术教师教育联盟·2021敦煌论坛”“丝绸之路沿线高校艺术教育国际论坛”“中国高校美术教师教育联盟·2019海口论坛”“新时代高校美育建设高峰论坛”等全国性会议中做项目主旨发言和交流,得到广泛认同。
学校依托美术教育专业在全疆引领优势,进一步加强对新疆中小学美术的指导作用,完成培训项目20期。改革成果的部分内容被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实施意见》采纳,使学校美术教育在新疆学校中的影响进一步扩大。
六、结语
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的专业建设以学生为中心,强化综合素质,培养四种能力,在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美术教育试点建设、国家级一流专业项目建设的基础上,制定了 “三融合+双育人”人才培养计划,形成了“两基础+两实践”课程群,建立了“多层次+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打造了“专兼结合+艺教融合”师资团队,形成了“1+2+3+4”专业特色。同时借助国家级、自治区级多项专业教学技能大赛,将竞赛和课堂教学有机融合,实现了教学质量的全方位、全过程的持续提升,同时,在中小学一线教学名师、智能教育领域专家,专业教师和教研员的广泛参与下,实现了培养质量的持续提高,其最主要的特点是打造了术科对内实践能力提升,对外美育辐射引领的边疆高校特色经验的示范样本。
时代英模—马军武 王永亮 版画 120cm x 80cm 2021年
高原之歌 冯瑜 油画 100cm x 150cm 202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