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多元·创新”
——贵州民族大学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2022-04-13陈梅教授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
文/图:陈梅 教授 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
贵州民族大学创建于1951年,是新中国创建最早的民族院校之一,也是贵州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民委共建高校之一。学校坚持党的民族教育方针,落实党的民族教育政策,积极开展民族文化艺术教育,历经72年的建设,已成为宣传贵州民族文化艺术的窗口、传承贵州民族文化艺术的基地、研究贵州民族文化艺术的阵地、培养贵州民族艺术人才的摇篮。
一、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的学科背景
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以传承、弘扬贵州优秀民族文化为宗旨,在民族工艺美术、文化艺术研究方面有着深厚的学术沉淀。其特色专业产品设计的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84年贵州民族学院艺术系工艺美术班;2001年美术专业与音乐专业分离,成立美术学院,艺术设计学科下设民族民间美术班;2007年,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导精神,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贵州民族手工技艺,在贵州省民族宗教委员会支持下,由贵州省教育厅批准,特设民族民间技能特招班;2012年根据学科发展需要,成立民间美术系,将产品设计、民族民间美术班、民族民间技能特招班合并为产品设计专业。2019年产品设计专业获批贵州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2年升级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二、培养体系构建的思路
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发挥人才智库作用,在实现本土文化资源的社会价值及文化价值传播应用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促进了地方社会文化的发展。但着眼于当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发展时期,其人才培养方式匹配本省战略实施需求方面尚有差距,存在着学科研究领域不够清晰、教学体系建设滞后、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学生就业形势不佳等问题,缺乏既有理论基础、实践能力,又有创新思想的产品专业设计人才和人才培养机制。因此,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产品设计专业提出以下发展思路:
1.服务民族地区,提出“文化传承+设计创新”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新理念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省份,现有民族49个,除汉族外,有苗、布依、侗、彝等17个世居民族,是我国民族大融合的聚集地。各族人民在共同开发贵州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多元一体的民族文化共生现象,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贵州省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18项(传统技艺类31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628项(传统技艺类143项),其中的传统技艺地域特征明显,民族铬印鲜明,世代相传至今仍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彰显了贵州各民族精神价值、文化思想和创造智慧,是人类文明的瑰宝。然而随着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发展,贵州的文化生态遭到严重破坏,传统技艺面临着传承乏力、濒临消失的生存危机。贵州民族大学是本土传播优秀文化的主阵地,拥有学科、地缘、智识等诸多优势,理应保持文化自觉意识,主动承担起传统技艺的传承和保护责任。
田野调研
为加快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因此,我们不仅要对传统技艺进行保护和传承,也需要围绕文化产业的发展需求,创新思维,拓宽视野,大力培养既有文化自信又有文创产品设计能力的高质量人才。倡导以人为本,贯穿“见人见物见生活”活态传承理念,将传统技艺的原真与现代设计的创新有机融合,以恰当的形式融入现代社会生活,使其更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实现传统技艺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产品设计专业秉承服务民族地区的办学宗旨,立足贵州独特的民族文化和自然资源,以挖掘、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工艺为目标,明确“文化传承+设计创新”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理念,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凸显特色教育优势,培养对民族传统工艺地域特色、文化内涵、发展脉络认知清晰,对相关工艺技能掌握扎实,并能根据时代需求、结合现代设计的理念和方法进行传统工艺产品改良和创新设计的人才,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艺术、文化发展服务。
2.以“旅游产业化”为抓手,构建文旅融合视域下的产品设计专业知识体系
丰富独特的民族文化和自然资源,造就了贵州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贵州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文化旅游呈现井喷式增长,旅游产品具备良好的市场基础条件。但现有文化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突出,普遍存在着缺失文化内涵、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创新设计等问题。以往借助于区域外相关企业先进设备及设计能力进行本土化复制的办法在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上也大多数都失败了,究其根源在于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具有特殊性,缺乏对本土文化资源的深度理解和研究,就无法准确掌握其文化资源的原真性、民族性、地域性,其设计应用案例的对应表达难免失败。当下迫切需要以教兴文,以文促产,培养对民族文化核心基因理解通彻的创意设计人才,培育本土文创企业和品牌IP,全面提升可持性竞争力,提高贵州文化旅游产品品质。
仰阿莎的传说 黄缔 蜡染书
彩色植物扎染皮包 张婧
贵州民族大学服务地方建设旅游强省的发展战略,聚焦区域产业结构,发挥民族文化研究智库优势,以“旅游产业化”为抓手,调整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师资结构,构建文旅融合视域下的产品设计专业知识体系,培养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能力,同时具备创意思维的产品设计人才,有效地夯实了产业发展基础,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融合,为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翻模工艺教学
课堂枫香染练习
三、培养体系的实践探索
1.突出专业特色,开展立体化课程改革
贵州民族大学全面贯彻新时代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以本为本”的教学指导思想,开发设计了“两大台阶四个梯度”循序渐进的课程体系,强调“传承与创新并行、理论与实践并重”。第一台阶以理论知识体系培养为主导,包括通识教育课(一梯度)和学科基础课(二梯度),通识教育课旨在强化学生的整体文化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品德;学科基础课旨在强化学生民族文化内涵知识,增强学生对传统技艺的认识,理解其核心价值,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塑造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认同感。第二台阶以行业实践能力提升为主导,包括设计专业课(三梯度)和专业实践课(四梯度),设计专业课针对学生对产品设计的基础专业知识学习,培养学生的设计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专业实践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主要是训练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是提高学生整体产品设计能力、制作水平、审美能力的关键环节。
课堂木雕练习
植物蜡染软装 王文娟
植物蜡染围巾 潘淘洁
在专业课程开发上突出特色,将贵州少数民族丰富的工艺种类如染、织、绣、漆艺、制陶、银饰等融入课堂,开展基于不同工艺文化的产品创新设计,形成以“传统工艺”省级一流课程为支撑,涵盖“设计表达”“创意思维训练”“图案基础与创意”“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产品改良设计”“数字化设计”“文化创意开发”“产品设计专题设计”等设计课程的专业核心课程群;开展“中国传统蜡染文化与工艺”“中国传统陶瓷工艺”“苗族传统技艺设计与创新”优质慕课建设;搭建“苗绣原景调研与时尚创新设计”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和“苗绣纹样数据库”地域文化资源平台;进行“产教融合视域下‘设计专题’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与实践”“基于CMF的‘产品设计材料与工艺’课程教学改革”等引领性教学改革,建立起彰显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
钩针系列服饰 余亚玲
2.推动协同育人,建立多元化教学模式
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产品设计专业现有专业教师9人,其中博士5人、硕士4人;教授1人,副教授7人;在学历层次、研究水平、职称结构等方面形成了高学历、高职称、宽视野的学术研究团队。同时,特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3人,建立了染艺、银饰、剪纸、刺绣、陶瓷、漆艺等传统工艺大师工作室,形成了技艺精湛的实践教学团队。为兼顾学生多样化发展和个性化差异,专业教师与工艺大师组建小型教研团队,推行“多导师”工作室制,学生在三年级可根据兴趣、爱好选择进入相应的工作室,导师结合学生能力发展和知识结构进行个性化培养,因需而定、因材施教。并鼓励教师以科研为基础,将课题项目、专业竞赛、校企合作等引入实践课程,引导学生将工艺文化转化为工艺产品,投放市场,接受市场检验,让学生在具体的产品设计项目中提前适应社会和市场,增强学生社会适应力和竞争力,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实现了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解决当下产品设计专业学生就业难、创业难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与多彩贵州文化创意有限公司、贵银生产示范基地、台江吉玉鸟文化产业有限公司、贵州黔粹行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杭州子卯文化创意有限公司等20余家行业标杆企业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实训基地,并获得贵州省妇女联合会、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等相关政府部门支持,在校内建立了“惠明·智慧锦绣·贵州妇女特色手工创新研发基地”“锦绣计划品牌创新示范基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基地”“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培训研究中心贵州民族大学工作站”。依托工作站、研习基地、示范基地、研发基地和实践教学基地,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政产学研用”多元协同育人生态和“专业教师+工艺大师+产业导师”特色教学模式,建立起产品设计专业实践课程教学体系。“教师、大师、导师”三者之间互动互补、“科研、教学、实践”三者之间互促共进,良性循环,教学效果大大提升,实现了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由于众多本土性的文化基因都保持于“村寨”文化母体中,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让传承人走进课堂,也在小学期开设田野调研课程,将学生带去民族“村寨”,进行“原境重构浸入式”教学,让学生充分体验、感受处于活态化、原真性的非遗魅力;在身临其境的实践教学中使学生真切体会传统工艺的真实价值,掌握工艺的形成原理与背景,进而实现其有效的传承和创新。
3.紧扣培养目标,加快特色教材建设
蓝染系列服饰 梁耀元
非物质文化有着明显的区域差异,目前尚未有国家统一编写的关于非物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相关教材。为加深学生对本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感知了解,根据贵州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以及民族特色文化,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有针对性地编写了具有学科和课程特色的《贵州民族民间美术概论》《贵州民间刺绣艺术文化与技艺》《中国少数民族设计全集》等本土教材。
绞胎花瓶 田磊
4.重视内涵建设,构建科学评价体系
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产品设计专业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督导与管理,改革评价方式,对教学成果实行多维度评价。在通识教育课和学科基础课考核上,改变传统的教师出题、学生答题、教务部门组织监考的模式,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采用调查报告、影像记录等方式,创作出形式多样的“答卷”,对利用课外时间参加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实践活动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加分进行肯定和鼓励。在设计专业课、专业实践课考核上,根据产品设计专业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特点,建立由指导教师、产业导师、工艺大师、学生代表组成的教学质量评价队伍进行综合立体评分,对设计的产品被企业选中投入市场或是获得竞赛奖励的学生给以一定的加分进行肯定和鼓励。评价方式更趋多元化、科学化、合理化,与社会需求和学生实际更为契合。
四、培养体系实践成果
1.师生教学研究成果丰硕
砂陶+漆器茶具 陈梅
釉下五彩花瓶 王莹莹
餐具 郭鑫
近五年,贵州民族大学产品设计专业师生发表“面向区域发展的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民族院校在‘非遗’传承教育中的探索—以贵州民族大学为例”“黔南牙舟美术陶考析:源流、延异与传承”等论文61篇;承担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项目“贵州苗族民间工艺与旅游文创产品设计人才培养”、国家民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民族地区民族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教育路径和发展策略研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产教融合视域下‘设计专题’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与实践”、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传承创新视野下的贵州银饰非遗文创产品设计”“贵州苗族织锦纹样在灯饰中的艺术再造”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32项,完成“毕节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等横向课题17项,累计横向经费达700万元以上;荣获全国妇女手工创新创业大赛冠军、国家民委教学成果奖三等奖、贵州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贵州省政府文艺奖一等奖、贵州省大学生艺术展演实践工作坊一等奖、贵州省高校师生文化创意大赛金奖、贵州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等国家级、省部级赛事各种奖项100余个;设计作品获产品外观设计专利和软件著作权92个。
破丝绣手工皮具 吴江丽
银饰 万兰芳
2.为地方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
立足贵州本土,围绕产业需求,因地制宜培养了大量能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的产品设计人才,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艺术、文化发展。自2012年以来,产品设计专业已毕业本科生280余人,研究生30余人,就业率达96%,就业面覆盖各地区政府部门、教育单位、民间艺术相关企事业单位、文化艺术团体等,他们扎根贵州,在贵州特色产品研发、民族工艺文化的传承、推广、研究等领域开枝散叶。如在贵州27个村子招聘了1397位手工艺人,帮助了近1000个建档立卡贫困户,2020年获国务院“全国企业扶贫50佳”的“王的手创”品牌创始人饶勇;回乡创业“专注民族原创产品,打造民族文化品牌”而获得国务院颁发“全国工人先锋号”称号的台江吉玉鸟文化产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王建明;在黔西县化屋村建立苗绣传习所,带领当地妇女就业创业,为习近平总书记介绍苗绣,并得到高度肯定的传统技艺坚守者彭艺等。
3.专业影响力不断扩大
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产品设计专业突出民族性、地域性、实践性。立足贵州,以专业建设为基础、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社会服务为导向,已发展成为学校优势特色专业,形成了区域性国际影响力。全国人大、政协、国家民委、教育部、文旅部等各级领导莅临视察;美国威廉帕特森大学、香港知专学院、泰国苏兰拉里理工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六盘水师范学院、凯里学院、贵州商学院等国内外、省内外大学师生前来交流学习,贵州民族大学在培养传统工艺创新产品设计人才的实践探索中起到积极的带头和示范作用。
结语
“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贵州民族大学产品设计专业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强化课程思政教育,深化专业内涵建设,持续强化协同育人体系及创新创业教育,对标战略需求,推进科教融合,建设成为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流产品设计专业。
公共空间座椅·锡绣之三 李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