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态传承视阈下VR技术在当代民间美术保护中的应用路径
2022-04-13杨浩副教授黄河科技学院艺体学部
文/图:杨浩 副教授 黄河科技学院艺体学部
由于民间美术赖以生存的文化环境的改变,当代民间美术的发展空间被不断压缩,民间美术无论是在传承深度上,还是在传承范围上,都存在明显的危机。为了改变这种现状,近年来,我国发起了一系列针对民间文化遗产展开的抢救保护工程,开始针对包括民间美术在内的民间传统文化遗产展开系统的有效保护。随着工程的不断向前推进,目前我国针对民间美术的保护已从普查记录等基础研究,转向利用发展等深入研究,针对保护所使用的技术手段也不断升级,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手段被应用于民间美术的保护工作当中,为当代民间美术保护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技术支持,使得保护工作的整体效率得到有效提高。[1]其中,VR技术就是目前应用较为频繁的一种数字保护手段。这种数字保护手段,不仅能够更为全面地对民间美术展开数字采录,还能够在保护过程中通过虚拟环境的营造,强化保护传承过程中的沉浸式体验感受。本文由此出发,通过系统讨论以VR技术为代表的数字虚拟技术在当代民间美术保护过程中的具体应用形式,结合民间美术保护的一般方法,探索其在当代民间美术保护中沉浸式体验的基本构建方式,为当代民间美术的保护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切实提高当代民间美术保护的整体效率。
一、活态传承视阈下当代民间美术的保护困局
中国是民间美术大国,现存民间美术种类丰富,数量庞大,其中仅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中的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就达51项,占比高达9.8%,这还不包括其他类别中具有民间美术性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但是,由于时代发展,民间美术赖以生存的文化环境发生改变,这直接导致当代许多民间美术产生生存危机。为了扭转这种局面,21世纪以来我国各级政府不断加强针对民间美术的保护力度,组织实施了一系列保护工程,成功拯救了一批濒临消失的民间美术项目。但是,由于保护意识落后,部分保护措施仅仅停留在静态保护层面,并没有触及民间美术保护的核心,导致保护效果不尽如人意。近年来,随着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关于民间美术的保护工作已由静态保护转为活态传承,民间美术保护工作的中心也由传统“以物为本”转变为“以人为本”。2015年原文化部启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通过统筹组织试点院校,针对民间美术传承人展开系统培训,以此拓宽民间美术的传承人群,从而保证民间美术的核心艺能技艺有序传承,形成民间美术活态传承的良性循环。[3]
虽说目前我国民间美术保护已将重点转移至传承人群,但是由于传承方法过于单一,导致民间美术的保护并没有从根本上走出时代困局,其传承群体依旧集中于民间美术行业当中,民间美术仍未真正突破行业限制,走入百姓生活。如上文提到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该计划在传承方法上,依旧按照传统的师徒相授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主,将传承人群集中于试点院校中展开集中培训。这种培训方法,将民间美术的传承局限于固定的时空环境中,短期的专项培训,难以让学员真正掌握民间美术的核心艺能。另一方面,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也难以保证学员在传承过程中的学习效果,从而弱化了民间美术的整体保护效率。
武强年画3D互动
针对这一困局,以VR技术为代表的数字虚拟技术被普遍认为是一种有效纾困手段。所谓VR(virtual reality)技术,又称虚拟现实,是一种利用计算机系统模仿真实系统的数字技术,其实质是一种可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系统,通过计算机对虚拟世界的生成,让用户借助视觉、听觉和触觉等多种传感通道与虚拟世界进行自然交互。[4]由于在技术应用中,VR技术借助计算机和互联网,实现数据的长期储存和即时共享,从而突破了民间美术原有传承方法的时空限制。此外,由多维度的用户交互所带来的沉浸体验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师徒相授的单一传承方法,为民间美术的当代传承提供了全新的保护方法,有效提高了保护工作的有效性。
二、沉浸体验:VR技术在当代民间美术活态传承中的具体应用
以VR为代表的数字虚拟技术是一种有效提高当代民间美术保护效率的技术手段。它能够从本质上突破民间美术原有传承渠道,改变原有传承方法,拓宽民间美术的传承人群。特别是其特有的多维用户交互,能够强化参与者的传承体验,激发其产生心流体验这种高峰心理状态,从而在传承速度和传承深度上有效提高保护过程中的传承效果。
1.突破边界,构建日常化保护传承网络
目前,针对民间美术的保护与传承工作,首先应该突破民间美术原有传承渠道的时空局限,拓宽民间美术的传承范围,形成更为广泛的传承网络体系。通过弱化民间美术传承过程中的边界意识,真正让民间美术融入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从而形成立体式的全方位保护与传承氛围,为沉浸式体验效果的产生奠定环境基础。
以往,由于技术局限,导致无法将虚拟现实技术与互联网展开有效融合。而现在,随着5G技术的成熟与推广,这种技术上的局限已被打破。作为人类无线通信领域的最新成果,5G技术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能够有效拓宽无限通信的传播速度,这种速率上的提升,为虚拟现实技术的远程实现奠定了技术基础,使得能够利用5G网络构建泛在的虚拟现实传承网络,从而实现互联网+虚拟现实的全新的民间美术保护与传承渠道,让虚拟现实在民间美术的保护与传承中得到更为普遍的应用。例如,在民间年画的保护传承中,就可以应用这种技术手段,弱化传统边界,通过建设数字虚拟博物馆、数字虚拟传承中心,借助VR眼镜等虚拟现实设备,建立泛在的传播网络,让民众可以随时随地走进民间年画,通过虚拟化的场景,全面体验民间年画的整体制作过程,感受民间年画的艺术与文化魅力。
VR画师展示绘制年画过程
VR刺绣互动
沉浸式体验效果产生的关键,在于能够通过有效的外部环境营造,让体验者的视、听、嗅、触等感官机能被有效地吸引,从而为心流体验的产生奠定环境基础。因此,广泛的传承网络的建立,能够让传承活动突破以往的传承边界,将民间美术融入传承者的日常生活,使其形成全方位、立体式的传承环境,让传承活动融入到日常生活当中。而在这个过程中,融入VR等虚拟现实技术,能够进一步消解民间美术在传承过程中的空间边界,通过虚拟的现实场景,综合刺激传承者的各个感官机能,从而让其全身心融入到传承活动当中,利用虚拟环境与现实环境之间的有机结合,全面吸引其心理注意,为而后具体传承活动中高峰心理状态的产生奠定环境基础。
VR让户县农民画火起来
2.增加互动,运用交互式的保护传承方法
交互式的传播手段,是VR等虚拟现实技术最为显著的传播特征。虚拟现实技术的核心在于通过对图、文、声、影像等元素媒介的数字化处理,以数字化手段完成虚拟场景的构建,让受众在虚拟的场景当中,完成对现实场景的仿生与模拟,从而实现场景之间跨时空交替,在不断转换与对接的场景当中,借助场景完成信息的有效传播。[5]另外,由于是基于数字技术手段之上人为构建而成的虚拟场景,因此可以在场景的构建过程中,突破真实场景的相关局限,在场景中融入更多的数字交互手段,使虚拟场景在保证真实性的基础上,融入更多趣味性的互动元素,进一步强化使用者在场景构建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增强其沉浸感受。因此,在当代民间美术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中,引入虚拟现实技术时,也能够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的交互式互动方法,提高使用者在虚拟场景中的参与程度,从而进一步利用相关技术手段,锁定使用者的感官机能,提升其沉浸程度,强化其在虚拟场景中的心流体验。
龙窑VR模型
VR皮影戏“田忌赛马”
民间美术保护过程中,沉浸式体验的关键作用在于通过相关手段激发体验者的心流体验,利用这种心理高峰状态,提高民间美术的传承效果。在心流体验的生成过程中,能否通过外部环境刺激对体验者的注意力实现有效控制,是能否形成心流体验的关键核心。例如民间年画,在传统的传承过程中,传承者的注意力往往需要传承者自行展开控制。但是,由于传承手段过于单一,这种以师徒传承的单项灌输式传承接受模式,往往无法对传承者的注意力展开全面吸引,因此并不能有效地激发传承者的心流体验,导致最终的传承效果并不理想。而在引入虚拟现实手段之后,可以通过在数字技术所营造出的虚拟场景中,有机植入相关互动环节,通过这些互动方法有效吸引传承者的心理注意,从而加速其进入心流状态,从而最终达到强化传承效果的最终目的。
需要指出的是,在虚拟场景中植入相关互动环节,必须遵循心流理论的一般规律,适当调整互动环节的难易程度,使互动环节在技巧与挑战中达到平衡,从而使其能够有效吸引传承者的整体注意,激发起心流体验,完成沉浸式传播的最终构成。在心流理论看来,使用外部刺激吸引实践主体注意,是一种强化沉浸式体验的有效手段。但是,所使用的外部刺激必须在技巧和挑战之间达到某种特殊的平衡关系,这样才能在吸引主体注意的同时,又不会因难度过高,让用户因挫败产生沮丧感,从而使其失去继续体验的欲望。因此,在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引导民间美术保护过程中传承主体注意力指向时,需要对相关交互方式有所选择和调整,使其技巧与挑战之间取得平衡,切实让用户通过交互沉浸于传承活动当中,激发其心流体验的有效生成。
3.细化差异,探索传承对象的内在需求
在民间美术的保护与传承过程中,可以根据其传承对象的身份差异,将民间美术的传承活动根据其传承对象分为专业传承与大众普及两类。[6]其中专业传承是针对民间美术职业从业人员的艺能传承,它要求在传承人能够全面把握民间美术的核心艺能特点,并对其艺能技巧充分掌握,甚至要求其能够做到在传承过程中,结合时代精神对民间美术展开合理创新。而大众普及则是一种范围更广的传承活动,它所面对的传承群体往往是并不以此为业的普罗大众,因此在传承中不需要做到专业传承中那般细致,它只要求能够让民众通过一定的传承活动了解民间美术的创作方法,从而更为全面地认识民间美术的审美观念与文化价值,最终使其对民间美术产生内在的审美认同。因此,不同的传承人群,对于民间美术所形成的内在需要是截然不同的。
河南淮阳“泥泥狗”
VR展示角雕传承人技艺
在民间美术保护过程中,为了实现沉浸式体验,有效而适当的交互手段,是提高传承对象参与度,强化传承对象注意力的有效方式。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对使用的交互手段展开辩证处理,通过平衡交互手段中的技巧与挑战,使之形成难易适当的交互方法,从而让传承者在沉浸的同时,又不会产生沮丧等负面情绪,激发传承主体形成心流体验。那么,如何实现这种平衡关系,对民间美术沉浸式体验而言至关重要。也就是说,在具体调整交互手段中的平衡关系之前,必须对响应的传承主体展开深入了解,从传承主体的认知水平出发,实现交互手段之间的难易程度的精准调试。由此可见,在民间美术保护中,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的沉浸式体验,除了需要将虚拟技术与保护工作有机结合,还需要针对传承主体展开辩证认识,通过探索传承对象的内在需求差异,制定适当的虚拟场景与交互手段,从而满足不同传承人群的内在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其展开引导,强化主体的心流体验。
结语
目前,“活态传承”已经成为目前民间美术保护工作的共识。但是,由于传统传承方式的制约,导致我国目前民间美术活态传承仍然存在不足,其主要问题集中表现在传承渠道狭窄、传承对象固定和传承方法单一等方面。作为一种新型数字技术,在民间美术保护中植入VR技术能够有助于上述问题的解决,从而全面提高民间美术活态传承的保护效率。在具体的保护过程中,文章从VR等数字虚拟技术的特征和民间美术的保护规律出发,归纳VR技术在民间美术保护活态传承中的具体应用路径,提出结合5G网络,构建泛在的保护传承网络、运用交互式的传承方法和探索传承对象的内在需求差异等三条具体办法,其分别对应民间美术保护传承过程中的传承渠道、传承方法和传承人群,全面覆盖了民间美术传承工作的主要方面。这种新型传承模式,能够有效提高传承者的学习效率,从而确保民间美术这一我国重要文化遗产在当代能够切实实现活态传承,让民间美术在当代重焕生机、永葆芳华。
注释
[1]王海素.新时代背景下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发展[J].设计艺术研究,2019(06):17-20.
[2]周和平.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产名录图典[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03):08.
[3]王亚男.从师承到研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新变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01):164-165.
[4]吕超.浅析虚拟现实技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大连大学学报,2015(08):80-83.
[5]孔少华.从Immersion到Flow experience:“沉浸式传播”的再认识[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4):74-83.
[6]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