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与色的语言探索与转换
——从“淘书系列”到“西藏系列”的研究与表现
2022-04-13覃泽佳
文/图:覃泽佳
绘画创作始终围绕着造型与色彩来展开,有意味的造型和色彩表现,总是给人带来审美上的愉悦。
色彩决定了一幅画的气质和面貌。色彩视觉可以让人产生愉悦、悲伤,可以让人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强调色彩的表现力,色彩表现不能不温不火,要让色彩产生张力,发出声响。如何在画面中让色彩产生强烈的表现力?有两点:
一是色彩的强对比(包括对比色对比、补色对比);对比色效果强烈醒目、有活力、刺激,例如法国野兽派大师马蒂斯的作品,多运用对比色,有人说他是安静的野兽,即便“二战”爆发,马蒂斯依然坚持在绘画中尽全力表达自由、宁静的画面。这个时期很多有名画家都选择描绘战争的悲惨,而他却在绘画中表现乐观,把绘画作为带给人们乐观情绪的 “武器”。这个时期的《音乐》《舞蹈》这两件作品,背景处理成两大块颜色,一块蓝一块绿,沿着蓝、绿两块颜色的交界线安排几个拿着乐器的纯红色裸体人物,构图显得错落有致而饱满,色彩对比强烈到极致。正如他在自传中写道:“我所期望的艺术,是一种平和、纯粹与宁静的艺术。艺术作品要像安乐椅一样,使人的心情获得安宁与慰藉。”就马蒂斯这几幅作品的画面色彩感觉来看,会让人想起英国现当代画家大卫·霍克尼的一批肖像画。从2012年到2016年霍克尼创作了82幅肖像画,也有类似于马蒂斯运用色彩的视觉经验,形形色色的人(包括艺术家身边的家人、朋友、艺术同僚及画廊主等等)被他置于大面积的蓝绿色背景中,同样的画幅甚至同样一把座椅之中,人物的衣着中的红色、黄色显得别致活泼。因此,从这两位大师作品的色彩来看,有很多共通之处,那就是把色彩的强对比发挥到极致,找到了色彩的价值体现。
二是色彩的弱对比(包括同类色运用、类似色或邻近色运用以及色阶的表现)。色彩的弱对比可以通过同类色、类似色来表现,例如美国抽象表现画家罗斯科,把纯度很高的同类色、类似色及邻近色通过层层叠加有规则地涂抹到极致,色彩饱满而有力,让人产生悲伤与神秘感。当色彩的使用纯粹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情绪。因此,在他的作品中,不是大面积的红(不同色相或不同色阶),就是大面积的蓝(不同色相或不同纯度)反复叠加而成,画面色彩效果显得凝聚饱满而有力,极致到让人窒息。艺术家本人如是说:“我只对如何表现人类最基本的情感感兴趣,悲剧的、狂喜的、毁灭的等等,一些人在我的画面前大哭,说明我的确表达出了这种情感。”他把色彩提升到了哲学层面的认识上,诠释了色彩的意义。日本摄影家杉本博司表达了自己的色彩观:“这个世界明明充满了无限的色彩,自然科学却将这个世界定为七种色彩。正是这些被舍弃的颜色之中,才能真正体会到这个世界的存在。”这就说明了色彩的奥秘值得我们去深入思考、去探索,从中找到自己理想的那套色彩体系,而这套色彩并不司空见惯。关于色彩弱对比,意大利画家莫兰迪却是另外一种视角,沉着冷静,默默耕耘,坚守一辈子的瓶瓶罐罐,远离喧嚣,平淡孤独的生活,这都是题外话。通过观看画面就可以窥视出画家的品格,平静淡定而有精神性。尽力使画面减至单纯,没有多余的“废话”,不用过多的语言解释“物”的意义,只是呈现物之物性,物之本身,让画面呈现层层面纱。就色彩而言,画面无论是暖灰色调还是冷灰色调,都被他控制到极致的和谐中。
■ 淘书记忆 覃泽佳 油画 180cm x 180cm 2019年
运用色彩的强弱对比,要深入研究,慢慢地经营画面的色彩关系,摸索出一套新颖而又有独特魅力的色彩体系。而造型的表现,是与线条密切相关的。古典造型可以像安格尔那样准确又有美感,现代造型可以像塞尚那样冷静地去结构,寻找平衡,也可以像克林姆特那样的曲线唯美造型表现,以及席勒那样细致而又有神经质般的造型。无论哪一种造型表现都是在寻找画家内心所向往的崇高美感,是经过提炼后的造型。如何培养造型的敏感性?需要在平时速写中积累,还要多看多分析各类大师们的作品,总结造型表现的规律。
■ 淘书记忆·夏系列七 覃泽佳 布面丙烯 180cm x 180cm x 3 2019年
■ 淘书记忆·冬系列之二 覃泽佳 油画 145cm x 190cm 2018年
■ 西藏记忆·策门林寺1 覃泽佳 布面丙烯 190cm x 145cm 2019年
■ 西藏记忆·策门林寺4 覃泽佳 布面丙烯 190cm x 145cm 2019年
造型表现能力是创作的根基,根基不稳对以后的创作有决定性的影响,是伴随着自己艺术创作一生的课题,只要面对画布,下笔就已经决定形的走向。同时,造型表现与题材(艺术形象)相关联,例如比利时画家佩尔梅克的农民造型粗犷敦实而富有张力,特别能捉住农民形态特征的那种味道。假如用安格尔那种唯美精确的线条去表现,恐怕力量感就明显不足了,高贵流畅的线条并不与朴素的农民形象造型相对应。无论哪一种表现手法,都是画家思想的结果。纵观中外美术史如此多的大师作品,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线索,深受启发。至于如何运用到自己的画面上,从某种角度来说,是一种递进的关系或者说是造形简化的过程。这需要经验,需要找到相对应的母题对应的造型表现。图形的转换,涉及构图、构成关系,也是为画面构成服务的,其实这并不是作画的目的,只是一种能丰富画面语言表现力的手段。从客观图像转化成艺术图像,什么才是艺术图像,即经过艺术家改造后的图像?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把背景空间抽空,赋予新的空间表现,可繁可简,可黑可白,均根据画面需要而定;另一种是通过形与色的转换,形状可以夸张变形,自由切换,类似于毕加索创作的一系列版画中的公牛实验一样,也是从繁到简的转换过程,其中画家的意图一目了然。色是依托形而存在的,随类赋彩,可主观,可客观,也可主客结合,灵活掌握。艺术就是创造未知的境界,不必讲述太清楚,绘画讲究神秘感和精神性表达,这也是它的价值所在。
在近几年创作的淘书系列、西藏系列等作品中,不断地进行绘画语言的摸索,尝试着如何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得更清楚。
关于淘书题材,为什么画?怎么画?
书摊,承载着时代生活的记忆,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周末,漫游在书的世界里。那时,也正值酷暑,那些蓝色、红色及黄色的遮阳伞,在南方强烈的阳光照耀下,折射光打在了每一个人的身上,人群被阳光淹没,光色强烈,人影模糊,让人晕眩,众多元素进入自己的视野里,这是创作动机。
开始作画时也是无从下手的,因为素材元素太多太繁杂,不清楚到底是以人物为主体还是以书为主体,总之,需要做一些简化处理,除了形的简化还包括色彩感觉的主观表现。于是先做了线稿、色彩稿等大量草图练习,并在一些现代画家的画册中寻找灵感启发,例如罗伯特·埃默里以及蒂姆·埃特尔的作品,研究他们如何观察对象,如何构图,怎样处理画面的黑白灰的节奏关系,等等。经过反复观看、分析,获得的一些重要信息,最重要的是要回归画面,减少对内容的依赖,注重表达画面情境,把感受提炼出来。之后重新做草图,理清思路,重点突出人物与环境的关系,弱化书摊中书的内容表现,重新组合素材中杂乱的人物动态,同时加强大面积的光影色彩感以及画面的强烈黑白节奏感,书摊中的书和人物造型质感也有意味,要重点表现,并拉开画面中的色彩主次关系,统一画面的主要色调,减弱不必要的色彩元素,最终呈现出的是一种带有强烈冷光折射的画面效果。从这系列作品所呈现出来的面貌来看仍有诸多不足,在绘画语言(主要还是造型与色彩)的表现力上还有很多种可能性,即使创作过程总会遇到很多瓶颈和问题而形成一定困扰,但自始自终,面对的还是那张画布、画纸,要讲究画面结构,讲究内容及造型表现,讲究色彩组合关系,绘画语言要明确,而且要有品位和趣味,只有先让自己赏心悦目,才能引起观者的共鸣。要不断总结经验,以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 西藏记忆·当雄市集2 覃泽佳 布面丙烯 180cm x 180cm 2019年
■ 西藏记忆·当雄市集3 覃泽佳 布面丙烯 160cm x 180cm 2021年
对西藏记忆系列创作而言,少数民族题材是很难驾驭的,包括人物特征、环境表现、民族图式等等,民族元素多,内容丰富,民俗文化充满神秘感。对于画家创作来说,有些人需要在当地生活体验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找到自己的切入点,以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而有些人却在短时间内就能找到属于他自己理解的那份神秘。所以,只有每个人的思考不同,看法不同,理解不同,才会形成各种不同的绘画语言或精神面貌。
曾经被藏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特色所深深吸引,广阔高原和连绵雪山、遍地的牛马羊群以及蓝天白云湖泊……风景独特而有魅力。但是,风景并不是创作所要的主题,更关注的是人,关注人与环境的关系,高原上生活的人们及特殊的自然环境都非常富有魅力,民族元素独特而丰富,充满了神秘色彩。特别是当地集市或农贸市场等人员聚集场所,除了需要了解藏族百姓的精神信仰,更想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所以,关注点在他们的具体生活情景。因此,在后来的创作中,努力尝试着用所收集到的素材,结合自己对当地的人文的记忆与感受进行表达。
民族元素符号的运用,是这一系列创作中重点研究的一个课题。民族符号元素是一种有意味的形态,代表着某个民族文化的独特因素。比如,一个门窗的造型、一个人的头饰、一件服装或腰带的形状或纹饰,每一细微的物体造型不仅有某种精神象征,也代表了不同民族的特殊审美倾向。所以,在创作中特别注意研究怎样去表达和体现这些元素。因此,带着这种特殊体会和强烈感受去经营这一题材系列的作品,既注重独特的人文情怀的表达,也注重形式语言的探索,从而表达出自己对藏区人文的一种理解。
上述体会与思考,一直贯穿着整个创作过程,并且对绘画创作的理解在不断加深。
我认为,绘画不是简单地描摹现实,而应具有一种的抽象思维,注重精神的表达,要有人文关怀,要以具体的客观形象为载体,使人与物、物与景之间产生关联,形成一种情境。形式表现,讲究笔墨趣味,制作肌理效果,注重平面性构成,若抛开这些,画面还剩下多少值得深思的东西?这些都只是一种手法,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思想才是最本质的东西。创作应是让画面更具精神指向,注重绘画背后的思考与情感表达,蕴藏于绘画深处的内容才是创作者的心灵所感。
艺术创作是随着生活阅历的不断丰富和审美水平的不断提升而逐渐发生改变。每一次总结自己的阶段性创作时都会发现许多问题,也逐渐明晰自己真正想要表达的是什么。
■ 西藏记忆·策门林寺5 覃泽佳 布面丙烯 220cm x 170cm 2021年
■ 西藏记忆·市场 覃泽佳 布面丙烯 200cm x 130cm 202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