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基于智慧课堂模式的作业减负增效改革实践
2022-04-13华东师范大学宁波艺术实验学校王泽峰
华东师范大学宁波艺术实验学校 王泽峰 杜 斌 谢 芳
一、针对问题
在中小学教学实践过程中,传统作业模式效率低下,学生作业负担过重,教师教学改进也无从下手,笔者通过分析,发现其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科作业重复低效
在传统作业模式下,作业本身缺乏精确的量化归纳,存在作业考查点重复率高,低效考查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弊端,学生常对学科作业产生似曾相似之感和无可奈何之叹。
(二)学科作业针对性差
在传统作业模式下,受到学习场域的限制,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往往接收相同的作业。但由于学生本身学情存在分化,不同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对作业难度的匹配各不相同,这种教学模式难以兼顾学生的个性特点。
(三)学科作业缺乏监督
在传统作业模式下,受到学生学业成绩考核的客观限制,教师常通过增大学生作业量的低效方式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学校和教育局对这一问题的干预往往只能来自于学生反馈之后,且由于学生学情的差异难以得出精准的判断,导致事实上学科作业缺乏监督。
(四)学科作业缺少跟进
在传统作业模式下,学科作业完成后缺少后续跟进,往往表现为教师对作业进行统一讲评,学生的个性化问题无法得到解答。学生在学习习惯尚未完全建立阶段,就要面临错题集整理的客观需求,知识点掌握情况、学习档案建立等往往处于空白。
除此之外,在传统作业模式下还存在着教师施教缺乏数据支撑,学情数据难以积累,学生学习受到场域的严重限制等困扰中小学教师的问题。
二、研究实践
针对研究问题,本研究主题为“一个常模、二个制度、三个分层、四个环节”的“一二三四”作业减负提质改革举措。“一个常模”是指探索建立一个保障教学质量的各科合理作业量数据常模,指导教师在合理范围内布置作业量。“二个制度”是指建立学生举手和家长举手制度。学生举手制度控制教师作业布置总量与学科作业平衡,家长举手制度控制学生晚上在家写作业的时间,确保晚上十点之后不写作业,保障睡眠。“三个分层”包括:①针对部分学科的部分内容作业分层;②针对部分学生的部分作业分层,对基础薄弱的学生要减量,对好的学生要加量(荣誉作业);③针对部分学习时段的部分分层管理与教学,包括基础课程的理科分层走班、课后托管与夜自修时段的辅导分层管理原则。“四个环节”是指作业设计、作业布置、作业批改和作业跟进。通过作业设计提高教师的命题能力、加强作业整合和命制能力;在作业布置中坚持动态分层布置原则,依托作业家智慧系统,探索分对象、分内容及分层布置作业。教师在批改作业时,应提升批改技术,依托智慧平台及各科作业批改微技术,提升批改效果,精练精批。不忘作业跟进,通过题目评价、题目修改和题目重组提升作业反馈后的二次改进措施,避免重复低效作业。作业改革研究整体设计如图1所示。
图1 智慧课堂模式下的作业改革减负增效实践研究内容导图
(一)课前数据,精准设计作业
作业改革不局限于作业本身,作业选择改革始于教师的备课改革,笔者以“二次备课”为主要着力点,建立一个保障教学质量的各科合理作业量数据常模,力求实现作业选择精准,使作业设计契合整体教学要求(见图2)。
图2 课前作业准备构成图
1.二次备课,整合练习
教育信息化改革为基础教育积累了大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对这些教学资源的利用与二次开发成为本校作业改革的特色。骨干教师整理国家中小学云平台和21世纪教育网等教育资源平台的精品教案、课件和练习题作为备课起始点,结合本校本生源知识结构特点和试题考查特点对其进行二次开发。教师在其基础上,整合练习素材,将其开发为适合本校学生的校本作业素材库。
2.作业常模,限定范围
笔者依托“作业家”智慧教育平台(见图3),开发建立一个保障教学质量的各科合理作业量数据常模。不同年级的作业统计数据互通,逐年级甚至逐班进行作业情况统计和反思,建立校本错题库,并对学生的易错点产生教学预判(见图4)。
依据量化数据统计和校本错题库,对教师的作业量进行明确限制,形成教师依据校本错题库初步分析和预判学情后,精准少量布置作业,并通过后台学生作业完成时间和正确率统计结果,确保教师布置作业不超量,学生作业精准高效。
图3 智慧教育平台教师端界面华东师范大学宁波艺术实验学校2020级学科作业学情报告2021年春季学期第4周(2021.3.11—2021.3.17)
图4 作业家智慧教育平台学生学情报告示例
3.共享数据,设计作业
“双减”背景下,校内进一步加强集体备课组织和教师集体备课团队建设。青年教师加强课前师徒学习,徒弟听关键课,吸取经验,培养自身的命题能力,在集体备课、命题比赛及说题比赛中快速成长。备课组内对试题命制和考查特点,教学范围和学生易错点进行研讨,设计作业体系。教师结合校本作业历史数据和作业常模体系共享数据,进行集体备课。
备课过程中整体设计课前预习、随堂练习和课后练习这三个阶段的学生作业,以保证作业设计、教学目标及学生学情相适应,螺旋式上升的难度设计确保作业的难度变化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历程。
(二)课中数据,精准练习施教
1.课前前测,预知起点
教师借助智慧教育平台,依据数据中的前测学情分析,了解每位学生的答题正确率、学生答对与答错习题的人数百分比等情况,精准定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结合学科特点,努力落实“活动式教学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充分考虑“儿童的立场”,制订出更为精准的教学目标,为后续教学奠定基础。
2.暴露精讲,二练巩固
当学生学习中出现疑点、难点时,教师不是直接进行讲解,而是利用技术手段进行二次作答,两次答题所产生的数据凸显认知差异,教师引导学生相互辨析明理。在思维碰撞中,学生产生个人智慧,教学疑点、难点也顺势破解(见图5)。
图5 学生暴露精讲示意图
3.微课录制,课外讲解
针对部分学生的个性化问题,即学生答对率90%以上的问题,不在课堂上进行专门讲解,而是利用智慧教育平台录制题目讲解微课,使个性化问题在课后大部分得到解决。除智慧教育平台辅助之外,教师跟进学生的正确率变化曲线,结合学生已暴露的问题,对学生进行个别化辅导作为教学补充。在依靠智慧教育平台完成学生课前、课中及课后练习和解决绝大部分学生疑难的同时,以教师的个别化辅导作为补充,建立起学生作业疑难从产生到解决的全过程教育支持体系(见图6)。
(三)课后数据,精准作业分层学生“按档匹配”
1.同档匹配,高档拓展
图6 课前—课中—课后作业构成体系
学生学情的分化是由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知识结构和多元智力特点导致的客观存在,教师的教学和作业布置都需要基于学生的学情特点。教师可以依据校本错题库、历史数据和教师的经验判断,将作业题目按难度的不同分为A、B、C、D四档。四档试题难度依次下降,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完成不同难度的作业。如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经过教师评议后认为在某一单元适合以基础练习为主,则这些学生所完成的作业主要为C、D两档。针对部分学有余力且学习热情高涨的学生,教师要设计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拓展作业,即在高档作业中设计拓展内容,使学生不必依赖课外培训机构就可以获得拓展性知识。
2.动态调整,最佳匹配
学生的作业匹配分档并非固定,而是以单元知识进行动态调整,教师在新知识单元教学开始之际,对学生进行作业分档评估,依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时间和正确率,综合进行分档作业的设置。动态分组的目标在于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最佳匹配,实践中以作业完成时间较长同时正确率较高的特殊学生为例进行说明,根据学生的特点,其分档作业由少量基础练习作业和较多中等难度以上作业构成,通过后台监督学生作业完成时间和学生作业正确率,使学生得到最佳匹配的作业。
3.家校合作,共同监督
图7 智慧教育平台监管反馈示意图
学生发展中心定期对学生和家长进行作业量访谈调查,并依据智慧教育平台对学生的作业完成时间进行监督(见图7),一旦学生或家长感觉作业负担过重,便可以通过学生举手制度或家长举手制度将其反映给学校,如调查问卷样表。学生发展中心将反馈信息汇总后报告学校,学校在此基础上管理课程发展中心相应课程,督促教师进行整改。
4.多样作业,过程评价
传统的学科作业结果呈现和结果评价均较为单一,在智慧课堂模式下推进作业减负增效过程中,教师也在结合项目式学习开发多样化的课程体系,布置多样化的作业。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发生了变革,由过去的结果式评价转变为表现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作业改革的过程也从侧面反映学生评价方式变革的过程。
(四)个性数据,落实差异跟进
1.费曼学习,以教促学
从费曼学习法可知,最高效的学习方式是把别人教会。笔者依据这一理论设计了学生的三种作业引导:把家长“教会”、把同学“教会”和把教师“教会”。引导学生在结束一天的学习后,能向家长分享所学知识,把家长教会;面对同学有作业疑难时,能主动充当“小先生”进行讲解,甚至录制学生微课;在课堂上应教师要求能侃侃而谈,将知识清晰讲解。
2.荣誉作业,智慧分组分层走班
在学生日常作业之外,学校设计荣誉作业,根据智慧教育平台反映的学生作业情况,教师向部分作业完成时间较短且正确率较高的学生提供申请荣誉作业的机会。教师利用智慧教育平台,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发布不同的定向作业。
在平行分班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和智慧教育平台中所记录的学生学习数据进行走班教学补充,以平行班教学为主,同时兼有个性化走班教学,兼顾不同学生的不同学情。在走班教学中,教师依据作业家智慧教育平台中的历史数据,设计和选择走班教学内容。
3.个性错题,针对辅导
智慧教育平台作业家系统,可以自动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生成班级典型错题库和个人错题库,基于智慧教育系统,华东师范大学宁波艺术实验学校坚持学生个人错题日日清以及典型错题周周达标的策略(见图8)。
在落实个性错题过关辅导时,除共性问题教师集体讲评外,学生在作业家智慧教育平台上还可以获得多样的作业辅导帮助,如微课、音频、图片等资源,并且阶段系统生成个体学生知识点图谱,定期巩固、举一反三的的错题训练使学生个体错题策略扎实而有针对性。
图8 教师辅导界面
三、成果创新性
(一)建立校本作业常模,整体设计作业体系
华东师范大学宁波艺术实验学校首次在国内提出校本作业常模体系,依据学生作业完成历史数据建立校本作业数据库,综合考虑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建立首个学生作业范围和难度梯度结合设计的作业常模。
突破传统智慧课堂模式,建立从集体备课、课前前测、课中练习、课后作业及学生辅导的整体作业设计范式,实现质的突破。
(二)建立家校监督机制,量化监督作业负担
华东师范大学宁波艺术实验学校突破传统作业监督机制局限,建立起由两个举手制度和智慧课堂系统量化数据共同构成的作业负担监督机制。将学生和家长对作业负担的个体感受与客观作业时长的量化数据相结合,得出学生作业负担的公正判断,并据此进行干预。
(三)依据量化学情数据,精准匹配跟进作业
华东师范大学宁波艺术实验学校依据校本作业常模,学生前测数据和课堂练习反馈的量化学情数据系统,精准将其与学生的作业布置相结合,实现分层分量作业管理;将作业反馈数据与作业跟进相结合,形成包括课堂讲评、微课讲解、费曼学习和个别辅导在内的作业跟进体系,全过程解决学生作业疑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