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6
——2020年广州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状况调查分析

2022-04-13钟健雄鲜于乐娇马思思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毕业生政策基层

钟健雄,鲜于乐娇,马思思

(1.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招生就业办公室;2.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财经学院;3.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科研处,广东 广州 510665)

教育部《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百问》中指出:“基层就业就是到城乡基层工作”[1]。“基层”包括广大农村、城市街道社区,涵盖县级以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也包括社会团体、非公有制组织和中小企业,还包含自主创业、自谋职业、艰苦行业和艰苦岗位等。自《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中办发[2005]18号)颁布以来,根据目前的组织形式来划分,当前高校毕业生基层专门项目包括以下五项:一是“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共青团中央和教育部等四部门从2003年通过公开招募、学生自愿报名、组织选拔、集中派遣的方式,每年从应届毕业生中招募一定数量的学生到基层开展教育和扶贫等方面的工作。二是“三支一扶计划”,中组部、原人事部、教育部等八部门从2006年开始组织实施的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计划。主要侧重于乡镇地区的卫生、教育、农业和扶贫等薄弱环节。三是“特岗教师计划”,教育部等四部门从2006年开始组织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四是“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计划”,由中组部、教育部等四部门从2008年起组织实施的大学生村官计划。五是“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特设岗位计划”,农业部等三部门从2013年起组织实施。

据北京大学抽样调查的数据显示,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的比例在20%左右。具体而言,到县级市或县城就业的群体占比14.8%,乡镇就业比例为3.28%,农村就业比例为2.1%,其中女生占比为50.9%,男生占比为49.1%[2]。为推动基层就业工作更好实施,鼓励更多毕业生加入城乡基层服务队伍,近几年中央与地方相继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包括增加升学深造机会,提供科研助理岗位,鼓励毕业生参军入伍,加大事业单位招募力度,扩大就业见习规模等,多渠道开发基层岗位,为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搭建平台[3]。查阅文献,基层就业研究较多针对某一类的就业项目,而现实中衡量基层就业的实施效果需要多项计划均衡发展。我们把基层就业涵盖的具体范围和项目作为研究对象,力图拓展大学生基层就业的研究广度,促使现阶段大学毕业生基层就业呈现质量提升的导向趋势。

一、调查背景与调查设计

(一)调查背景

就业乃民生之本。自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以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基层就业市场供需矛盾突出。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是解决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有效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和生产一线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既为大学生就业拓宽了渠道,又为青年学生锻炼成才提供了舞台”[4]。教育部《关于做好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指出“各地各高校要会同有关部门,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服务乡村建设行动,进一步推动和强化促进大学生基层就业工作的力度和效度,精准开展毕业生基层就业工作,鼓励采用市场化社会化办法,给予更多政策支持,引导毕业生围绕城乡基层社区各类服务需求就业创业”[5]。这是党和国家为促进大学生就业出台的新举措。然而,实施过程中大学生如何看待基层就业政策?他们对基层就业政策的知晓程度如何?参与基层就业服务的意愿是否强烈?是否有清晰的未来规划及发展愿景?对于进一步提升基层就业质量他们又会提出哪些建议?为充分响应党和政府号召,真实掌握广州高校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情况,我们对包括华南师范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等48所不同类型、不同学历层次的本专科院校2016——2020届毕业生基层就业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

(二)调查对象

在12662名学生(毕业生)受访样本中,从学历构成来看,专科毕业生3492份(占样本总人数的27.58%),本科毕业生7961份(占样本总人数的62.87%),硕士研究生1091份(占样本总人数的8.62%),博士研究生118份(占样本总人数的0.93%);从届次构成来看,2016届1653份(占样本总人数的13.05%),2017届3292份(占样本总人数的26.00%),2018届2622份(占样本总人数的20.71%),2019届2035份(占样本总人数的16.07%),2020届3060份(占样本总人数的24.17%)。总体来看,数据收集较为充分。

(三)调查内容

本次调研指标体系涵盖了毕业生基层就业认知情况、基层就业现状、基层就业改进措施与反馈内容三部分(见表1)。

表1 问卷调查指标体系

(四)调查方法

以问卷设计和深度访谈的形式了解毕业生基层就业认知整体情况。研究人员还专门开发了在线调研系统,面向2016——2020届广州市高校毕业生发送并回收问卷。问卷以封闭性题型为主,主要涉及学生个人信息、学生对基层就业的认知、熟悉等内容。同时通过答题监测系统及时、有效地跟踪调查进度,整个调研实施过程清晰、直观、客观。深度访谈作为调研的补充,为进一步了解基层就业情况提供了重要信息。访谈以基层就业现状的问卷调查为依据,分别与高校毕业生、高校就业辅导员、就业指导部门教师、行政领导、企事业单位开展半结构式座谈,更好地聚焦了研究问题,帮助提炼出更有学理性的新观点和思路。

二、数据统计与结果分析

通过进一步分析问卷调查和梳理深度访谈结果,从六个方面分析了广州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存在的具体问题。一是从基层就业知悉度来看,毕业生对基层就业较熟悉,最认可学校和政府等宣传渠道。二是从选择基层就业原因来看,是毕业生支持基层建设和为基层就业利于自身发展。三是从选择基层单位类型来看,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单位类型中中小微企业占比最高。四是从是否愿意扎根基层来看,大学生村官群体继续扎根基层意愿强烈。五是从基层就业的有利面来看,认为基层就业经历对毕业生自身能力提升有帮助。六是从基层就业需进一步完善的相关方面来看,认为基层就业政策知悉度需提高,基层就业待遇、晋升空间及发展前景等方面需提升,服务期满后后续帮扶政策需完善。

(一)毕业生对基层就业较熟悉,最认可学校和政府等宣传渠道

2016——2020届受访毕业生均表示对基层就业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占比75.89%。对基层就业具有一定认知的毕业生反馈,通过“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或学院宣传”(59.62%)途径了解基层就业的占比相对较高,其后是“政府和官方媒体宣传”(48.95%)、“社会第三方,非官方媒体的宣传”(38.06%)。调查发现,广州市高校毕业生最认可学校和政府等宣传方式。其中,“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或学院宣传”(44.79%)位居最有效渠道首位,其次为“政府和官方媒体宣传”(22.89%),第三为“身边的老师和朋友”(10.26%)(见图1)。

图1 毕业生认为了解基层就业最有效的宣传途径分布(N=12662人)

(二)支持基层建设和利于自身发展是其选择基层就业的原因

“响应国家号召,支持基层建设”(45.47%)和“基层锻炼有利于自身长远发展”(42.85%)为毕业生选择基层就业的主要原因,其次为“充分实现人生价值”(35.98%)和“热爱城乡基层,参与基层公共服务”(22.87%)(见图2)。

图2 毕业生选择基层就业的原因分布(N=2868人)

(三)基层就业单位类型中中小微企业占比最高

毕业至今,2016——2020届受访毕业生反馈参加过基层就业项目的共2868人,占比为22.65%。其中,中小微企业就业的从业者占比最高,达44.56%,其后为“三支一扶”计划(19.21%)和大学生村官(15.17%)。

(四)大学生村官群体继续扎根基层意愿强烈

调研发现,有过基层项目就业经历的毕业生中(见表2),超三成反馈将继续“扎根基层岗位,并将此作为自己的事业”(34.03%),其后为“备考其他岗位公务员或事业单位”(25.24%)、“备考研究生或其他进修学习”(15.55%)。从基层就业不同项目类型来看,参加“大学生村官”项目类型的毕业生超七成愿意继续扎根基层,其后为参加过“精准扶贫”“社工双百工程”等相关基层工作队的工作人员(40.91%)、“三支一扶”计划(35.68%)。而从事“农村教师特设岗位计划”“西部(山区)计划项目”“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或乡镇一线和其他基层单位的机关、事业单位从业者”的毕业生反馈愿意继续扎根基层的占比相对较低,主要为选择备考其他岗位公务员或事业单位(见表3)。

表2 选择基层就业毕业生具体项目类型分布(N=2868人)

表3 基层就业不同项目类型毕业生职业规划分布

(五)基层就业经历对毕业生自身能力提升有帮助

通过在基层就业岗位的学习与锻炼,毕业生反馈自身沟通协调能力(67.64%)、职业素养(如敬业精神、吃苦耐劳等)(57.29%)有所提高的占比相对较高,其后为专业知识技能(44.94%)、公共服务意识和群众工作方法(37.38%)、政治素养与思想道德水平(36.19%)(见图3)。

图3 基层就业经历对自身提升较大的能力素养分布(N=2868人)

(六)基层就业需进一步完善的相关方面

1.基层就业政策知悉度需提高

2016——2020届75.89%的毕业生均表示对基层就业〔特指专项性就业政策如每年的大学生村官、西部(山区)计划、选调生、“三支一扶”计划〕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其中“非常了解”占比5.20%,“比较了解”占比18.79%、“了解一点”占比51.9%,“完全不了解”占比达24.11%。

2.基层就业待遇、发展空间需提升

针对有过基层就业项目经历并愿意继续扎根基层的毕业生,进一步统计分析其薪酬水平、专业相关度和工作满意度。因岗位属性和就业地区等原因,基层就业群体月均收入水平低于毕业生平均月收入水平。从基层就业群体对工作各方面的满意度评价来看,对目前工作满意度较高的三个方面为工作稳定性、工作环境、促进社会发展的价值,而对目前工作满意度较低的方面为物质待遇、晋升空间及发展前景方面(见表4)。

表4 继续扎根基层就业毕业生发展现状分布

3.服务期满后后续帮扶政策需完善

调查发现,毕业生认为鼓励和引导学生基层就业需提升的方面,服务期满后的流动政策和优惠政策支持(40.01%)位居首位,其后为增加生活补贴及其发放政策(26.47%)和保险福利政策(13.44%)(见图4)。

图4 毕业生认为鼓励和引导学生基层就业需提升的方面分布(N=12662人)

从不同基层就业项目类型来看,参与大学生村官、西部(山区)计划、选调生、“三支一扶”计划等项目类型的毕业生反馈最需加强的方面主要为服务期满后的流动政策和优惠政策;参与农村教师特设岗位计划项目的毕业生认为最需加强的方面为服务期满后的流动政策和优惠政策、生活补贴及其发放政策;参加过“精准扶贫”“社工双百工程”等相关基层工作队、中小微企业就业、乡镇(街道、社区)及以下地区参与创新创业的从业者认为最需加强的方面为生活补贴及其发放政策。

三、调查结论与对策建议

大学生就业始终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就业创业”的倡议下,大学生基层就业为大学生就业择业提供了新的方向。做好基层就业工作对于促进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推动基层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6]。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为更好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需要政府、高校、毕业生和基层用人单位形成强大合力,完善基层就业支持体系,增强就业保障能力[7],才能营造出浓厚的基层就业氛围,助推基层就业的生态圈,为实现高校毕业生基层高质量就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政府层面:完善精准激励保障机制,优化基层就业生态圈

一要完善激励政策穿透度。针对毕业生提出基层就业待遇、晋升空间、发展前景及后续发展等方面需提升的问题,要完善以薪酬待遇保障体系为主、多种激励方式并行的激励政策。如结合实际创造有利条件,逐步提高工资薪酬,改善交通、住宿和饮食条件,对主动选择到偏远地区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给予津贴补助、职称评聘相应的条件倾斜,加强基层就业项目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此外,要着重拓宽基层岗位人员晋升渠道,关注基层就业毕业生职业生涯的后续发展。尤其要注重相关政策的推进和落实,用稳定的、可持续的精准基层就业政策保障毕业生踏踏实实、毫无顾虑地扎根基层,做到想下去、敢下去、留得住、做得好。

二要加强政策宣传辐射面。加强政策有效供给是前提。首先政策制定要面向更加多元的群体,针对不同类型意向的基层就业毕业生实行更加精细化的分类与激励,如集中在“基层岗位供给”“职业能力素养提升”“实习、实践机会提供”“政策宣传、解读和咨询”“专项补贴”等方面精准发力、抓好落实。其次,要拓宽政策宣传渠道。如组建政策宣讲团,通过咨询、讲座、竞赛、工作坊、培训等促进基层就业政策进校园,融于学生日常。还要充分利用毕业生当前最信赖和认可的政府、高校官网、官微,借助各大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形成线上线下立体化宣传格局,提高宣传实效。

三要优化基层就业生态圈。加强调研和评估,了解毕业生在基层的成长发展是第一步。以政府部门统一领导,教育职能部门牵头,第三方力量广泛参与的形式,定期开展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状况和就业质量跟踪调查,定期统计、研究和分析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基本情况、毕业去向、就业流向、毕业生评价和用人单位评价等信息,为政府优化基层就业引导政策、平台支持、消除各种制度性障碍等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在此基础上,政府联结高校、用人单位、家庭等主体逐步构建基层就业共同体,积极探索建设基层就业常态化互动交流机制,营造全社会助推基层就业的良好氛围,构建开放、和谐的基层就业生态圈,服务毕业生扎根基层。

(二)高校层面:对接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强化基层就业育人理念

一是主动对接国家发展战略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指出:“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是青年人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放飞梦想的地方。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8]高校要主动对接国家发展战略需求,落实好基层就业优惠政策,全面推进、重点培植基层就业项目。此外,要多途径加强对基层就业项目的宣传和动员,帮助毕业生主动认识、了解和参与基层就业项目,做好校地与项目的无缝对接。

二是扎实推进强化就业育人理念。围绕国家发展战略,推进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就业育人理念,不断健全“就业思政”工作体系,强化就业价值引领。以毕业生就业动员会、就业促进行动、文明离校教育等活动载体,开展“成才观、职业观、就业观”主题教育活动,重点举办各类基层就业项目、参军入伍系列宣讲活动,发挥朋辈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鼓励和引导毕业生从国家发展趋势和需求中寻找起点,认清自身实际和就业优势,将家国情怀和现实选择有机融合,将个人理想追求融入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此外,整合各方资源与力量,通过“青马工程”“展翅计划”、社会实践、见习实习等多渠道组织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实践锻炼,在前置就业实践中提高毕业生基层就业意识,打破认知壁垒,辅以基层就业能力专题培训班、训练营等,全面提升基层就业经验值和能力,为学生积极投身基层项目、推进基层建设筑牢基础。

(三)学生层面:转变基层就业观念,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当前我国就业的结构性压力突出,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竞争,毕业生要认清形势,主动增强就业主体意识,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可立业的成才观,主动出击拓宽求职就业面,为就业提前做好准备。首先,高校毕业生应熟悉政策、善用政策,明确个人定位,找准职业方向,结合实际做好生涯规划。其次,要充分认识时代使命,勇担历史重任,把个人理想与国家、省市发展目标紧密结合,提振就业信心,敢于竞争,善于竞争,积极参加各类就业指导活动和社会实践,全面提升就业竞争力,转变就业观念,端正基层就业观念,把“慢就业”“不就业”“难就业”转变为“早就业”“好就业”“就好业”。最后,高校毕业生要树立以基层就业为荣的自我认知,在基层工作中充分发挥个人聪明才智,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社会生产生活实践,到基层建功立业、为社会作贡献。

(四)基层组织层面:积极做好校社衔接,完善基层人才成长链

多年来,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中小微企业作为吸纳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的主渠道,是缓解就业压力,保障民生,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随着减税降费、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政策红利释放,广东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市场主体活力进一步被激发,民营企业仍将是毕业生强大的就业“吸纳器”。为此,基层组织要根据国家和社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需求调整人才需求,进一步增加、开发更多更适配的就业岗位。此外,要积极完善基层就业人才培养全链条。开展高校毕业生岗前技能培训和职业适应指导,做好其校社衔接,尤其是对基层就业毕业生能力、经验欠缺等问题,健全基层就业人才培养机制,实施“基层就业毕业生能力提升计划”“基层就业大学生培养工程”等,全面做好毕业生到职场人转变的教育培养、福利保障、职级晋升等工作,帮助基层就业毕业生尽快融入社会、融入单位、融入职业,使毕业生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做得好。

猜你喜欢

毕业生政策基层
9岁的高中毕业生
政策
政策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基层在线
助企政策
政策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