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视角下公司创业研究述评与未来展望

2022-04-13胡望斌张亚会焦康乐

管理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创业者个体文献

胡望斌 张亚会 焦康乐

(1. 南开大学商学院; 2. 南开大学创业研究中心; 3. 河北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1 研究背景

公司创业作为在位企业响应外部环境变化和维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已成为理论界和实践界探讨的热点话题[1,2]。但伴随组织所处时代背景及其组织本身的变迁,公司创业形式日益多元化、复杂化,使得组织难以把握公司创业的行为规律以进行有效管理,这也成为导致公司创业失败的重要原因。公司创业研究亟需新的理论视角用以揭示公司创业行为差异的本质[3]。创业研究的认知学派强调创业者活动独特性并非来自于创业者行为,本质上是创业情境所诱发的独特认知和思维过程。而关于情境如何影响创业者认知和决策过程特征进而导致行为结果差异,也已成为创业研究的前沿话题[4]。实践中,不乏有因创业者/企业家在独特情境下诱发的独特认知,从而影响企业存续和快速成长的正反案例。伴随数字商业时代的到来,海尔集团作为一家传统制造业企业,组织僵化问题日益凸显。正是由于海尔集团张瑞敏对互联网的敏锐认知,将管理注意力聚焦在“员工和用户”身上,营造创客文化,实现了管理创新变革和可持续成长;相反,在数字摄影技术不断冲击传统胶片产业的背景下,柯达虽掌控数码照相技术,但由于其决策层固有的认知偏见,使其人为搁置对数码照相技术新业务的开发,从而错失机遇、日益衰落。公司创业作为创业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公司创业情境(1)“情境”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各种情况的相对的或结合的境况,而“环境”往往指客观存在的事物。据此,在本研究中,公司创业情境是包括外部环境、组织内部环境和行动主体等在内的一种复杂境况;而公司创业环境主要包括外部环境和组织内部环境。由于涉及组织本身及其众多的利益相关者,明显不同于独立创业情境[5]。而先前对公司创业行为前因的研究,大多聚焦在公司创业的外部环境及组织内部有形基础设施的构建,如管理层支持、资源可获得性、工作设计等,对公司创业的认知基础及公司创业情境与认知间的交互关注不够,未能解释外部环境或组织内部因素对公司创业行为差异性影响的本质原因[6~8]。鉴于此,需要更多研究聚焦于解释公司创业行为发生的过程,而关注更深层次的认知过程是朝着正确方向迈出的一步。

认知视角下的公司创业研究主要借鉴社会认知、组织与管理认知及创业认知等理论,试图揭示并补充以往传统的宏观或中观研究视角所无法充分揭示的公司创业过程及行为背后的认知本质。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决策主体分布广泛,学者们主要从组织、团队及个体3个层面的认知展开了研究。同时,在研究内容方面,主要从环境、组织和个体3个层面探讨了公司创业情境下决策主体认知的前置变量,而决策主体认知的后置变量主要集中在公司创业行为、公司创业机会和公司创业意向等方面。纵观该领域的发展,创业认知研究已在解释创业者是如何思考的,及其对新企业创建有何影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深化了对创业活动本质的认识,并进一步逼近创业实践的结果,同时也为公司创业领域认知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CORBETT等[5]首次将创业认知研究引入公司创业领域,指出正是由于企业未能注意到公司创业者角色图示和事件图示与独立创业者有本质区别,使得很多公司创业活动在不缺乏资源和能力的前提下仍面临失败。继此虽有一些学者也在公司创业的专刊讨论中呼吁要加强对公司创业领域“个体”认知、动机、情感等的关注,以挖掘公司创业行为差异的认知成因[3],但总体来说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9]。此外,既有文献对认知视角下公司创业的研究相对零散,一方面不利于该领域的知识积累和学术发展,另一方抑制了认知视角下公司创业研究实践作用的发挥。据此,有必要在梳理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构建适用于认知视角下公司创业研究的理论框架。

鉴于以上思考,本研究基于认知视角下公司创业的现有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文献进行编码和数据分析,致力于回答“公司创业行为差异背后的认知成因是什么,公司创业情境与不同层次认知的交互过程如何,以及这一过程对有效管理公司创业活动有何影响”这3个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已有研究做出的贡献和指出的方向进行了展望。一方面响应学者对公司创业研究中认知的关注[3,5],为构建以公司为主体的创业理论框架体系做出贡献;另一方面,响应战略、组织和管理领域对“微观基础”的呼吁,通过对认知视角下公司创业研究的综述,从而为构建公司创业的微观基础做出贡献。在实践方面,帮助在位企业及其管理者更好地掌握激发公司创业活力、提升公司创业支持环境有效性的方法与途径;同时,增加其对公司创业行为的管理与监控,使其更好地服务创业型组织的创建。

2 文献检索与数据分析

2.1 文献选择

本研究依据标准抽样方法来确定文献范围。考虑到单一数据库可能会导致文献的部分缺失,因此,使用两个权威数据库进行交叉验证、补充,以提升文献分析的外部效度。英文数据库选择EBSCOHOST Research Databases与Web of Science,中文类文献数据库选择“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基于此,英文文献以“corp* entrep*”“corp* ventur*”“organi* entrep*”“firm-level* entrep*”“intrapreneur*”“internal* entrep*”分别与“cognit*”(2)星号(*)用作截断符号,允许搜索具有不同结尾的术语。为主题词进行搭配检索[10];中文文献以“公司创业”“公司冒险”“组织创业”“企业层创业”“内创业”“内部创业”分别与“认知”为主题词或摘要词进行搭配搜索[4,11],文献发表时间限定到2021年4月。通过删除重复文献,检索结果为135篇英文文献记录,37篇中文文献记录。然后对这172篇文献逐一精读,选择符合研究目的的文献以进一步分析,最终获取时间区间1993~2021年文献102篇,其中英文81篇,中文21篇。

2.2 文献编码

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所选择的102篇文献进行编码。除了发表刊物、年份等基本信息外,区别于以往对创业认知的文献综述[4,11],本研究结合“如何开展认知视角下的公司创业研究”,以及“基于认知视角都探讨了公司创业领域的哪些主题”这两部分内容,进一步梳理每个主题下的认知前因、认知过程和认知结果,试图全面揭示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并在此基础上为后续研究展望奠定基础。由此,在编码过程中主要侧重于文献类型、研究主题、理论基础、研究方法、核心研究发现,以及认知前因、认知表征、认知结果等(见表1)。

表1 文献编码表

(1)文献编码过程确定编码标准后,借鉴文献内容分析的典型步骤,首先建立一个包含102篇文献的Excel表格,表格中除了有文献题目、摘要、关键词、作者、年份、期刊等基本内容,还包括文献编码标准中纳入的条目及详细说明,以供研究人员编码时进行参考。然后由2名研究人员分别对102篇文献在规定时间内进行编码,将两者编码结果进行匹对,当出现不一致情况,则通过对全文阅读并进行深入探讨以达成一致意见。

(2)主题提炼过程排除8篇文献综述,对主题进行编码的文献数量实则为94篇。首先,本研究梳理了领域内已有文献综述,确定了归纳研究主题的原则:以研究问题为导向,即学者主要基于认知视角研究/解释了公司创业的哪些现象与问题。其次,借鉴扎根理论中对数据编码的思路,通过初级编码和聚焦编码对研究主题进行凝练:①进行初级编码,两位研究人员先根据摘要确定1~3个关键短语来概括文章主题,为减少个体主观偏见的影响,尽量使用摘要中的关键短语;②再聚焦编码,将第一步凝练出的短语做进一步聚焦归类。具体提炼过程以公司创业决策为例(见表2)。

表2 公司创业研究主题编码表(以公司创业决策为例)

2.3 数据分析

本研究通过对文献的发表时间、发表期刊分布以及研究设计、研究层次和研究主题等,对认知视角下公司创业研究进行基本的描述分析。首先,从不同时间点文献分布数量来看,呈现出非均衡增长态势,1993~2006年处于相对平稳的波动,并未出现大幅增长;2007~2020年则处于相对大幅的增长与波动,这一阶段文献发表数量占总数量的87.3%(见图1)。

其次,从所发表的期刊杂志分布来看,认知视角下公司创业研究的102篇共发表在53本期刊,仅选取文献发表数量大于等于2的期刊(见图2),其中多数刊发于创业研究专业刊物,但也逐渐受到主流管理刊物的重视(3)发文数量排名前7的期刊简称对照(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ETP;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JBV;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JMS;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and Management Journal,IEMJ;Small Business Economics,SBE;Management Decision,MD;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JPIM)。。ETP和JBV作为创业研究领域的顶级期刊,两本期刊的文献刊发量占文献总量的23.5%;而主流管理期刊如SMJ、AMJ、ASQ也均有2篇相关文献发表。为整体呈现文献发表期刊情况,依托Web of Science官网,按照“Journal Citation ReportsTM2020”对文献发表数量为1的英文期刊进行JCR类别分区统计发现,Q1区、Q2区、Q3区分别有6、6、5本期刊,除此之外还有4本不在JCR范围内, 但均通过同行评议, 依旧对本研究有借鉴意义。中文相关文献分布较广泛且相对均匀,其中《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3篇,《科研管理》《管理评论》《外国经济与管理》各2篇;依托CNKI官网,按照“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21~2022)来源期刊及拓展期刊”对文献发表数量为1的中文期刊进行辨别分类,其中10本期刊属于CSSCI,2本属于CSSCI拓展版。在文献梳理时,结合文献数量随时间分布及期刊分布所出现的峰值点能更立体地掌握认知视角下公司创业研究的动态发展。值得注意的是,2007年,MITCHELL等创业认知研究学者在ETP组织了一个关于“TheCentralQuestioninEntrepreneurialCognitionResearch2007”的《专刊》用来明确创业认知的核心问题及未来挑战,其中CORBETT等[5]首次将创业认知研究引入到公司创业这一领域,指出情境对认知建构的重要性,并呼吁组织应更好地理解创业认知,以促进更多公司创业者和公司创业议题的涌现。此篇也成为认知视角下公司创业研究的重要奠基性文献。除此之外,2009年,以PHAN为代表的创业学者在JBV组织了一个关于“CorporateEntrepreneurship:CurrentResearchandFutureDirections”的《专刊》,呼吁公司创业学者应关注不同层级管理者在公司创业中的角色,并探讨认知因素对公司创业行为的作用,推动了认知视角下的公司创业研究继续深化与发展。在此之后,2015年,公司创业研究重要学者KURATKO、HORNSBY和HAYTON在SBE组织了一次关于“CorporateEntrepreneurship:TheInnovativeChallengeforaNewGlobalEconomicReality”的《专刊》,指出由于组织内部创业活动所涉及的行为变化的重要性,应加强对公司创业研究中“个体”的关注,包括公司创业者的动机、情绪、认知和中层管理者的角色等。综上,伴随公司创业以及创业认知这两个领域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公司创业行为背后的认知机制及其对创业研究的理论贡献。

从102篇文章的研究设计来看,实证研究占据主导地位(46篇,45.1%),理论文章(22篇,21.6%)与案例研究(22篇,21.6%)次之;除此之外,还有8篇综述文章和4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文章。由于文献综述是对相关领域的整体概述,一般不被纳入对理论基础、研究主题和研究进展编码。由此,本研究最终用于编码的样本文献数量为94篇。

具体从认知视角的分析层次来看,在94篇文献中,有58.5%的文章立足于个体层认知变量探讨其所发挥的作用;有27.7%的文章探讨了组织层认知变量在公司创业情境下的重要作用;仅有13.8%的文章聚焦于团队层认知变量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从中可以看出,个体层认知仍是公司创业认知基础构建的核心,这也为理解公司创业情境下其他较高层次认知奠定基础。除此之外,本研究按照“基于认知视角探讨了公司创业领域的哪些问题”对研究主题进行划分,主要包括公司创业意向(为什么有的决策主体会选择公司创业)、公司创业机会(为什么有的决策主体会看到机会)、公司创业行为(公司创业行为成因是什么)、公司创业决策(决策主体认知如何影响公司创业决策)、公司创业绩效(认知对公司创业绩效有何影响)、创业失败学习(如何从失败中学习)6个主题。其中公司创业行为(27篇,占28.7%)、公司创业机会(13篇,占13.8%)、公司创业意向(10篇,占10.6%)这3个主题相对较多,研究主题在不同时间区间的分布见图3。由图3可见,最近10年,公司创业行为、公司创业意向和公司创业机会研究呈现较大幅度增长,而公司创业决策和公司创业绩效有增长但不明显,而创业失败学习则呈现出下降趋势。

3 认知视角下公司创业研究的理论演进路径

20世纪80年代,自BURGELMAN[18]的研究发表,公司创业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此后,关于公司创业的概念界定、维度划分等研究不断涌现,但概念互相矛盾、不能涵盖整个公司创业领域等问题也随之而来。SHARMA等[19]意识到是时候需要对现有公司创业术语进行区分和整合,进一步从更广泛的角度将公司创业界定为:与现有组织关联起来的一个人或一群人,建立一个新的组织或在该组织内鼓励更新或创新的过程。这一概念已得到普遍认同[20]。本研究基于此概念,重点关注公司创业研究中决策主体的情境-认知-行为关系。其中认知是心理学领域一个重要的基础概念,主要关注“人是如何进行思考的”这一主要问题,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各个交叉学科的研究,如创业认知、管理与组织认识、社会认知等[21]。认知视角将看似无关的研究联系到一个新的中心焦点,并赋予它新的意义,逐渐成为学者们解释绩效或行为差异的重要视角。围绕认知视角下公司创业的主要研究主题和理论基础,参考创新理论(4)创新理论中,将创新区分为开发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前者指的是挖掘和利用现有的资源和能力来进行创新,后者指的是寻求和利用新的资源和能力来探索新机会。的概念,本研究将“认知视角下公司创业研究”的理论发展分为开发性理论和探索性理论创新,这也对应于理论创新朝向应用还是拓展。从时间上来看,认知视角下公司创业理论的开发占据了该分支文献发展的较长时间,该分支文献主要通过借鉴社会认知理论、组织和管理认知、创业认知、注意力基础观等,对公司创业情境下认知的独特性和公司创业行为进行解释,以发展现有认知理论在公司创业研究中的应用;而伴随公司创业在创业研究中主体地位的逐渐凸显,学者开始基于公司创业独特的情境,挖掘公司创业者或创业型组织本身的认知或行为特征,提出一些新的概念,如内创业认知、组织警觉等,并试图构建公司创业独特的认知理论。但总体来说,后者这种理论创新方式才刚刚起步,尚未形成系统的框架。为了直观理解,绘制认知视角下公司创业研究的理论演进路径(见图4)。

图4中,路径1为认知视角下公司创业研究的理论开发。鉴于公司创业与战略管理、创新管理等领域的交叉耦合,有学者通过借鉴社会认知、管理与组织认知、创业认知等相关理论,探讨组织不同层次管理者的认知因素对组织更新、商业模式创新、组织转型等的影响[22]。例如,SHEPHERD等[6]基于社会认知理论和创业事件模型,将来源于个体创业中的创业意向拓展至公司创业领域,开发了基于意向的创业团队社会认知模型,该模型强调团队对创业项目感知到的可行性越高、合意程度越强,公司创业意向就越强;除此之外,还有学者基于社会认知理论与创业认知视角,对比了公司创业者与独立创业者角色模式和事件模式的区别,以凸显公司创业者认知的独特性[5]。这一系列研究加深了对公司创业行为差异成因的认识,但大多是基于现有理论,或者通过将公司创业者认知与独立创业者进行对比,总结归纳公司创业者认知的独特性。这一路径很少能够解释公司创业行为背后认知成因的本质,同时也削弱了认知视角下公司创业研究的独特理论价值。

路径2为认知视角下公司创业研究的理论探索。主要通过直接聚焦公司创业情境,通过扎根或长期案例追踪等方式总结出公司创业者在认知与行为方面的独特性。例如,ROESSLER等[23]通过对15家德国公司创业者的35次访谈,发现他们在进行商业模式设计时,主要采用“利用隐喻、对齐结构、问题感知、模式识别和局部搜索”5种认知机制和“类比推理、概念组合”两种高级认知方式,以识别公司创业议题,推动公司创业。国内学者胡洪浩等[16]聚焦公司创业决策这一主题,探讨了组织警觉产生的模型,对构建公司创业情境下组织层认知理论具有借鉴意义。另外,2021年Technovation杂志对“内创业能力”专刊研讨中,提到未来应在此概念下关注细分的内创业能力[24]。而微观层面的内创业认知作为一个概念由CORBETT等[5]提出。未来研究可继续聚焦内创业认知/内创业认识能力这些概念继续挖掘,以丰富内创业能力的研究,为构建公司创业独特的认知理论奠定基础。

在上述两条路径的指引下,本研究发现,目前难以用一种理论解释公司创业行为背后多样化决策主体的认知机制,因此一种可行的方法和思路,就是运用或整合多种理论视角进行互补性解释。这可以理解为将认知视角下公司创业研究的独特理论与现有理论进行整合,旨在解释该领域与其他领域的交叉问题,但由于该条路径尚未被研究,因此在图4中以虚线框表示。未来研究可通过将公司创业战略作为一个整体构念,将战略认知理论观点与公司创业战略结合,构建公司创业战略认知理论。在此基础上,探讨“公司创业者如何对公司创业进行意义建构或意义给赋,从而促进公司创业顺利实施”等系列问题。除此之外,基于本土情境构建内创业认知理论也是未来理论发展的重要路径。

4 认知视角下公司创业研究进展

公司创业是组织情境下个体或集体对创新、创业机会的追寻。为有效分析组织层创业行为及其创业型组织的建立,需从传统组织理论静态的、确定性的范式转向关注组织环境、个体感知和集体决策过程的认知范式[25]。由此,本研究基于不同分析层次,将公司创业情境下不同决策主体的认知分为组织层认知、团队层认知和个体层认知3个维度,分别探讨不同层次认知及其前因和后果,并在此基础上梳理了不同层次认知之间的影响机制。

4.1 组织层认知

组织层认知是组织中的成员、团队及其嵌入的环境不断交互而形成的一种系统的集体认知,强调在组织成员之间通过建立共同的观察和理解,进而发展为具备共同的语言和协调的行动[20]。在创业型组织中,形成共享的认知至关重要,因为创业型组织在进入新市场、开发新产品或更新组织时,不确定性和模糊性会更高。区别于传统官僚组织对形式结构、位置权威和稳定性等的关注,认知视角下的创业型组织强调组织内部感知和互动的经验及主观方面,为组织应对不确定性和模糊性提供了有益见解[25]。组织层认知视角也为管理者和研究者提出了新的问题,如组织实施与管理公司创业活动时的内部认知图式是什么、如何激发和培养这些图式以指导公司创业活动等。现有研究基于共享认知、认知合法性、组织警觉、创业心态、认知嵌入和认知学习等认知表征,探讨了组织层认知的前因和结果。

4.1.1组织层认知的前因

组织层面的认知主要受外部环境、组织和管理因素及其与组织成员等交互的影响。认知范式下的公司创业研究将组织重新定义为成员之间共享的认知,并指出“管理任务和责任的普遍共享、对异常情况的警觉,以及通过相互支持和信息共享的方式吸收歧义”是实现共享认知的关键[25]。其中,组织对内外部环境中异常现象与潜在威胁的警觉被称为“组织警觉”,其形成主要包括个体多源注意、群体跨层释义与组织整合判断3个关键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要受到程序和沟通渠道、领导特征及其与成员的互动、集体认知框架等的影响[16]。无论是共享认知还是组织警觉都受到组织所处的外部环境的影响。外部环境不确定性较高时,组织对环境里的异常线索越敏感,组织警觉性就越高;相反,在技术变化较慢的传统行业,企业的组织警觉相对较低[26]。传统企业往往通过内部创业的形式以盘活企业资源、挖掘潜在机会,并实现转型升级,这一过程中,内部创业组织如何获取认知正当性,也是组织认知视角下公司创业亟需解决的问题。王冰等[27]通过对首约汽车深入的单案例研究,指出组织内部支持(母公司业务资源优势)和限制(母公司的国字背景)赋予了组织“局部认知正当性”,而进一步首约汽车通过创造环境、管理市场资源获取了“增强的认知正当性”。

4.1.2组织层认知的结果

组织认知作为一种集体认知,主要对公司创业机会识别、公司创业决策、组织学习、商业模式创新等产生影响。创业式管理中的组织创业心态,是组织亲创业认知的一种表现,决定了公司识别或创造内外部机会、处理矛盾,并根据资源供应做出决策的能力[28]。先前关于警觉的研究,大多关注创业者个体警觉对其机会识别与开发的影响,胡洪浩等[16]在公司创业情境下,探讨了组织警觉对公司创业决策和组织变革的影响,进一步拓展了警觉研究的领域与范畴。与组织警觉相似的一个概念——组织的创业洞察力是组织层次的信念表征,通过对公司创业机会的识别、评估、合法化产生影响,并通过负向反馈不断自我更新[1,29]。除此之外,组织学习研究中的认知学习,强调组织可通过利用外部产生的知识和转化内部存储的知识,从而增加企业的“思维过程”这一战略资产,指导并帮助企业对创业机会的识别[20]。进一步,BRENK等[30]在对商业模式创新的价值逻辑探讨时,提出“内创业效果逻辑”,并指出不同逻辑将影响企业商业模式的选择。企业对外部环境机会或威胁的双元感知,也会影响公司创业活动的开展,组织惰性是企业实施创业活动的重要阻碍,企业以威胁为主的双元感知会促进企业克服程序惰性,以机会为主的双元感知则会减少企业的资源惰性,促进公司内部创业的开展[31]。除了上述所阐述的积极作用,组织层认知还会对公司创业开展产生消极作用。其中,在家族企业公司创业情境中,长期导向的企业主导逻辑往往追求战略和组织的稳定,这种认知信念会抑制企业战略更新[32]。

4.2 团队层认知

团队层认知是团队成员及其与所嵌入环境的不断交互,形成的用于团队决策的知识结构[6]。社会认知理论认为,团队是共享认知地图或集体心智所构建的社会产物,创业团队层认知及群体决策,是理解组织层创业行为及过程的一个重要分支[33]。在公司创业研究中,团队层大多指代高管团队、创业项目团队等。团队的信息加工方式明显不同于个体,团队对公司创业机会的识别也不是个体简单的映射,因此,有必要探讨团队层认知的影响因素、认知过程及其对公司创业活动的影响。现有研究对于团队层认知相对较少,主要聚焦在交互记忆系统、创业团队效能、感知的合意性与可行性、认知多样性和认知冲突等方面,且大多数研究采用理论建构、提出命题的方式为公司创业团队层认知做出贡献。

4.2.1团队层认知的前因

团队层认知的前置变量主要集中在外部环境、组织与管理特征及团队特征等方面。交互记忆系统作为群体认知的一种表现形式,其主要由团队成员在不同领域通过对知识和信息进行编码、存储与检索共同开发而成,是有助于记忆、学习和交流的认知系统[34]。团队交互记忆系统作为集体认知的一种表现形式,为理解创业生态系统提供认知动力,在这一驱动过程中,创业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一致性和连接性会影响团队交互记忆系统的知识结构,并通过知识专业化、知识交换和知识协调过程影响系统构建[34]。团队感知的合意性和可行性,是团队对来自组织内外部环境信息的加工,以作用于其对创业项目的集体感知,主要受团队创业经验、团队的薪酬组合及组织支持、负向反馈等的影响[6]。社会认知理论指出,创业团队效能是团队对其完成特定创业任务联合能力的信念,在组织特征、团队特征与团队感知的可行性和合意性间起中介作用。具体而言,在组织层面,组织针对创业项目所给予的资源、时间、决策权等方面的支持则明显会提升团队的自信心,进而提升团队感知的可行性和可取性;在管理层面,合适的薪酬组合则会显著增强团队对公司创业项目感知的合意性;在团队特征层面,团队创业经验可通过团队成员不断的培训、反馈和从其他人的经验中替代学习而不断积累。团队成员先前成功的创业经验会显著提升团队效能感,继而提升团队感知的可行性;除了积极影响,组织负向反馈与团队效能会形成负向螺旋下滑的状态,进而削弱团队感知的合意性和可行性[6]。除此之外,在一个人口特征变量多样且高度异质性的团队中,必然存在认知上的差异,认知多样性和认知冲突也成为团队认知研究中常被提及的话题。其中,有研究基于高阶理论、认知心理学等,以团队背景特征多样性衡量高管团队认知多样性,认为高管团队年龄、教育背景和任职经历会影响团队整体价值观、态度、信念等的形成[35]。

4.2.2团队层认知的结果

竭尽全力推进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加快推进长泰枋洋水利枢纽工程、莲花水库工程、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工程、流域整治工程建设。

团队层认知作为个体连接组织的重要支撑,现有研究主要探讨了其对公司创业意向、公司创业机会识别、公司创业行为、公司创业绩效等的影响。群体认知研究中的交互记忆系统是小组成员间共享的“谁知道什么”的知识索引,由群体和组织中的个体共同编码、存储和检索不同领域的信息或知识,将会影响企业产品创新、创业绩效等[36]。创业团队效能则会通过影响感知的合意性和可行性,进而影响公司创业意向[6]。高管团队在公司创业开展中起着重要作用,高管团队认知框架是解释高层管理团队对环境的感知和反应的透镜,会影响企业对创业机会的识别[37]。高管管理认知的转变,是企业战略创业双元活动切换的触发器,是解释企业优势追寻的重要视角[38]。除了积极作用,在高管团队或者董事会进行决策时,可能会存在“多数无知”的现象,虽然每个个体都认识到公司创业和变革的必要性,但是,由于他们以为其他人都愿意默守陈规,从而也不会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观点,以致于影响企业创业行为的产生[39]。

4.3 个体层认知

在公司创业研究中,个体的作用不容忽视[36]。对公司创业情境下个体层认知的研究,主要响应了学者对不同管理层级(高层、中层和基层)人力资本及公司创业微观基础的关注[37]。个体层认知是理解公司创业行为和决策的重要切入点,认知主体主要聚焦在公司创业者/内创业者以及不同层级管理者和员工等。在公司创业者认知的发展过程中,有些学者直接借用创业者认知、战略认知的一些研究,如认知偏差(过度自信)、项目终止脚本等。也有一些学者主要以“情境”为研究重点,通过对比公司创业者与独立创业者的认知差异及形成原因[5],或通过对公司创业者深入的案例研究,进而总结公司创业情境下独特的认知概念,如内创业认知(能力)、内创业自我效能感等[40,41]。

4.3.1个体层认知的前因

个体层认知是在公司创业情境下,个体(包括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基层管理者和员工)决策时使用的知识结构,主要受外部环境、组织和管理特征以及个体特征的影响。公司创业者与独立创业者的对比研究,强调在位企业与新创企业的情境差异,是公司创业者与独立创业者创业认知差异的主要来源。这是由于企业环境使一种角色模式永久化,而这种模式通常与创业者创建独立的新企业时所使用的事件模式相冲突[5]。在此基础上,GARRETT等[8]指出,受组织架构、规则、资产保护影响的公司创业者更易采用分析式认知风格,而自身资产面临较大风险的独立创业者则更易采用整合式认知风格。除此之外,他们进一步探讨了外部环境特征(不确定性与复杂性)对公司创业者角色模式的影响。在这个对比分析思路下,有学者还探讨了不同情境下创业者风险偏好、过度自信等认知偏差的形成及其影响[42]。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管理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问题感知,即对环境变化及组织特征的注意和构建意义的认知过程,以便组织快速采取行动。在对影响中层管理者和员工创业行为的前因研究中,大多文献聚焦在组织能在多大程度为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并分别从企业特征(如组织结构、组织规模等)、领导特征(如变革型领导、领导-成员交互等)、组织因素(如组织支持、激励、资源可获得性等)、工作设计(工作自由度、时间可获得性等)探讨了其与个体感知的互动[22]。此外,有部分研究通过聚焦个体特征,探讨个体技能、动机、经验等对公司创业者认知的影响,如公司创业者的技术、操作和管理技巧均有利于加强其对创业行为的积极态度[43]。虽然现有研究逐渐开始重视个体在公司创业研究中的作用,但关于组织内外部环境如何与个体互动,从而共同塑造个体认知的研究还远远不够[44]。

4.3.2个体层认知的结果

企业的战略行为是由管理者通过注意和解释变化并将其转化为战略选择。基于此,个体认知通过与组织内外部环境互动,共同影响管理者/员工内创业意向的形成、公司创业机会识别、公司创业决策及创业失败学习等。管理者积极的创业态度和较高的内创业自我效能感也会显著提升其公司创业意向[40]。在对公司创业机会识别或公司创业议题涌现的相关研究中,主要关注了组织情境与个体创业认知的互动对内部创业机会的识别和利用的影响[8],在这一过程中,中层管理的注意力在公司创业机会筛选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除了筛选,公司创业者常需要终止创业项目以实现效益最大化,而如何终止成为公司创业重要的决策。公司创业者针对项目终止所开发出来的不同终止脚本,将会影响这一决策以及决策后的创业失败学习。CORBETT等[5]通过扎根理论方法,对多个案例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无纪律终止、战略终止、创新漂移3种项目终止脚本;并进一步指出,战略终止脚本更有利于企业从创业失败中学习并实现效益最大化。在实践中,公司创业项目常以组合形式出现,此时,终止哪一个创业项目,需综合考虑公司创业管理者有限的注意力及项目组合层特征的影响[15]。这一研究拓展了公司创业项目终止研究的视角,使得公司创业者能够从更系统的视角进行终止决策。在创业失败学习的研究中,形成了以SHEPHERD等[45]为主的研究派系,主要关注项目失败后的情绪管理、认知要素对创业失败学习、离职动机、组织承诺等的影响。

4.4 不同层次认知之间的关系

公司创业情境下个体认知、团队认知与组织认知间有着复杂的影响关系。从信息加工结果来看,不同于个体认知,团队和组织认知都需要通过信息加工达成共识,常用的认知表征有共享的心智模式、共享认知等。从跨层互动来看,个体认知一定程度上会对共享的心智模型进行调整,而共享的心智模型也会影响个体认知,后面这一过程常被称作“社会化”(即自上而下的认知传导机制)[16]。在公司创业相关文献中,有学者虽对不同层次的认知概念及形成过程做了区分,但关于三者之间具体的影响机制还尚未清晰。SHEPHERD等[6]在社会认知理论的支撑下,将团队、创业、认知三者融合起来,并明确提出公司创业情境下的集体效能,不同于个体对其自身或他们团队所持有的信念,而是来源于团队交互和集体认知过程。这一认知过程体现在团队成员对成员间或任务信息的集体获取、存储、处理或交换。将团队这一情境延伸到组织,胡洪浩等[16]在探讨公司创业决策中组织警觉的产生时,认为组织警觉是通过个体的多源注意、团队或群体的整合判断进而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需着重解决的问题,是组织成员所关注的线索如何能够传递到团队或组织层面进行加工(即自下而上的认知传导机制),研究发现,组织的正式沟通渠道、领导成员互动等会对该过程起到制约作用。

基于上述梳理,认知视角下公司创业现有研究框架见图5。其中以方框交集部分来体现跨层次认知的形成。除此之外,为凸显公司创业与独立创业领域认知研究的异同,方框内斜线字体代表与独立创业领域重叠的研究主题;加粗字体代表公司创业情境下独特的研究主题。

图5 认知视角下公司创业现有研究框架

5 研究结论及未来展望

5.1 研究结论

本研究回顾了认知视角下公司创业研究的文献数量、期刊分布、主题分布及理论演进路径等,并通过对“认知前因、认知表征和认知结果”的编码,将公司创业情境下的决策主体分为组织、团队和个体3个层次,分别从这3个层次的认知总结其形成前因和结果。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认知视角下公司创业现有研究框架。在对现有文献梳理当中,本研究发现,认知视角下公司创业研究的发展,是伴随学者对“公司创业”和“创业认知”的《专刊》研讨逐步演化的,但仍存在有待深入的方面,具体包括如下3点。

(2)在研究主题与理论发展方面,现有研究基于认知视角对公司创业这一领域研究问题的探讨,大多还遵从与独立创业领域对比的研究范式,比如公司创业者认知(对比独立创业者认知)、公司创业意向(对比独立创业意向)、公司创业机会(对比独立创业机会)等,这与该分支“通过与独立创业领域创业认知研究进行对比,以发展公司创业认知相关研究的理论开发路径”有关。虽在一定程度上给予认知视角下公司创业研究发展一定启示和借鉴意义,但基于公司创业情境的独特性(这一独特性主要体现在:公司创业行为主体明显不同于独立创业者的特征、组织本身的嵌入,以及行为主体与组织、外部环境的复杂交互等方面)以挖掘公司创业的独特认知(即对应理论探索路径),且通过整合现有理论与公司创业独特认知(即对应理论整合路径)更应该受到重视。然而,现有研究在这方面的探讨仍相对较少,不利于认知视角下公司创业的理论发展。

(3)在研究体系构建方面,现有关于认知视角下公司创业的研究相对零散,大多只关注“情境—行为”或“认知—行为”单一链条的作用,未能将“情境—认知—行为”加以整合。这使得该分支的研究一方面不能很好地形成累积优势,并促进学者之间的对话,另一方面不利于指导公司创业实践。

5.2 研究展望

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具体提出以下未来研究方向(见图6)。

5.2.1挖掘公司创业情境的独特性

从认知前因研究来看,应突破与独立创业领域的对比研究,挖掘公司创业情境的独特性。现有研究指出,创业活动的本质是在创业情境下进行机会识别、评价、开发,进而实现价值创造的过程。由此,如何从系统视角对公司创业情境进行分类并解构其独特性,成为公司创业研究亟待解决的基础性问题,以及探索认知视角下公司创业研究的基本出发点[22]。依据创业研究领域整个发展演进脉络,对创业行为的关注,已逐渐演化为对创业行为背后认知和决策机制的关注[4]。而公司创业作为创业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对公司创业行为认知成因的关注也逐渐引起学者的重视。此外,公司创业行为背后独特的认知,往往来源于行动主体所嵌入的公司创业环境,这主要因为行动主体的决策和行为会受到其对所处环境(包括组织内外部环境)如何感知、注意、编码、解释的影响,这正是公司创业行为主体独特认知研究的重要出发点。公司创业情境、认知与公司创业行为间的逻辑关系,可简化为“情境—认知—行为”链条。

公司创业情境主要由外部环境、组织内部环境以及个体/团队构成,因此未来研究可从以下两个方向对此进行探讨,第一个方向是在现有研究基础上,继续挖掘真正驱动或阻碍公司创业的不同层次的独特因素。外部环境变化加快,新型环境特征不断显现,数字化、生态化和新型全球化成为企业所面临的时代背景。公司创业者如何通过意义建构、对新型环境进行解读将直接影响公司创业活动的开展。此外,伴随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一些公司创业形式呈现出组织情境嵌入与公司参与程度的不同组合,除了先前研究关注较多的组织内部环境特征等要素,组织和管理层次应更多从关系视角,探讨母公司-新业务单元关系、组织-员工关系、领导-员工关系,以及新业务单元间关系等对组织或个体认知的影响。而具体到个体/团队层,可关注不同类型群体,如科学家、工程师或研发团队等的独特特征。除此之外,区别于心理资本的“内创业自我资本”作为个人资源,在帮助个体适应工作环境变化和挑战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值得广泛关注。第二个方向是结合不同因素的组合和匹配效应对公司内创情境进行分类。公司创业是一种有计划的复杂行为,受环境、组织和管理因素、个体特征等交互影响。由此,可借鉴能处理复杂因果的定性比较分析方法(QCA)探讨组织、环境及个体因素组合,以期更系统地对公司创业情境进行分类,并从组合中继续挖掘不同公司创业情境的差异。

5.2.2深化对不同层次认知表征的理解

从认知过程研究来看,聚焦和深化不同决策主体认知下的核心研究问题,增强对公司创业的有效管理。

(1) 在组织层认知方面,组织如何构建以公司创业组合为对象的创业认知图式,成为解释组织间公司创业行为差异的重要原因。大多数研究关注单一的公司创业行为,而不是将其嵌入到公司创业组合中,使得在理解公司整个创业战略时出现偏差[15]。未来学者可从组织或公司创业战略整体视角,借鉴战略认知和高阶理论的观点,将公司创业战略看作是一个心智过程,重点从过程视角探讨高管团队是如何通过组织内外部环境的交互,对公司创业战略进行意义建构、意义给赋,进而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公司创业活动结合起来实现“上下同欲”,以及组织如何对外部异常线索保持警觉,识别更多的创业机会以构建企业机会集等问题,共同推动公司创业战略的顺利实施。此外,针对一些新型公司创业形式,如创业加速器、创业平台等,未来的组织层认知,还应关注新业务层次的认知如何影响其与在位企业的互动和新业务的成长等。除了对组织层认知的积极作用的探讨,未来研究还应对阻碍公司创业意向形成、公司创业机会识别的因素进行探讨,先前研究主要关注了组织惯例对组织双元感知的影响[31],后续还应更多地关注组织的正式结构、规则、程序等对组织警觉、共享认知、悖论认知等的影响。

(2) 在团队层认知方面,除了强调集体认知对公司创业的重要性,最受关注的是团队层认知的形成过程与测量问题。团队层认知不是个体层认知的简单加总,往往涉及成员间及成员与环境间的动态交互。现有研究已识别出团队创业效能感、团队感知的创业可行性与合意性、团队公司创业意向等研究主题,但目前仅局限在提出相关命题的理论研究阶段,未来研究可从案例研究、量表开发和实证研究进行深入分析与验证。

(3)在个体层认知方面,现有研究大多聚焦在公司创业者与独立创业者认知的对比,忽略了对公司创业者独特认知的挖掘。未来研究可通过对公司创业者的动态跟踪,深入分析公司创业者角色模式与事件模式的形成过程,并对其在公司创业机会识别、开发和利用过程中所使用的知识结构进行总结,以构建“内创业认知”这一构念。除此之外,还应加强对不同管理层级认知的关注。现有研究虽然对公司创业情境下不同层级管理者和员工的角色进行了较多探讨,但不同角色下的认知及其对行为的指导作用还未被深入剖析。对不同层级管理者及员工内在动机、认知等的探讨,将有利于激发内部创业活力、提升企业响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

5.2.3加强对多元化公司创业结果的关注

从认知结果研究来看,对比于独立创业领域认知的相关研究,基于认知视角对公司创业机会、公司创业决策、商业模式创新、创业项目失败学习等的研究还远远不够。创业机会是创业研究的核心,但在公司创业领域,这一核心地位却未凸显出来。未来研究可围绕创业机会的识别、开发与利用如何促进公司创业机会的涌现,以及如何筛选和评价这些机会进行探讨,不断丰富公司创业机会的研究。除此之外,多元的公司创业形式和组合为探讨公司创业机会集的构建提供了研究情境,未来研究可从认知视角探讨这一构建过程。公司创业决策明显不同于独立创业领域的创业决策,也不同于一般管理情境下的决策,与公司创业者的认知及其同环境的互动密切相关。未来研究可结合实验研究、调查问卷、联合分析等方法,探讨公司创业决策情境下决策主体认知与环境的互动过程。比如结合公司创业组合平衡性特征的项目终止决策、公司创业机会追寻决策、新业务创建及自主权分配决策等。认知视角下的商业模式创新强调决策者主观认知图式的重要性,未来研究可从公司创业者或团队的认知图示出发,探讨企业不同商业模式创新的形成过程。以SHEPHERD等[45]为主的公司创业失败学习的研究仅停留在2009~2013年,后续极少有研究跟进,这与新创企业失败学习研究占据主流有关。由此,未来研究在借鉴独立创业领域失败学习的研究以外,还应聚焦独特的公司创业情境,探讨公司创业者或团队的认知差异如何影响其从失败中学习。

5.2.4从系统动态视角构建公司创业的认知基础

公司创业涉及不同层次、不同决策主体和不同公司创业形式的交互,BLOODGOOD等[1]从系统动态视角构建的公司创业模型,强调组织边界内外的参与者相互影响,他们的行为机会识别提供反馈,伴随时间产生一些非线性效应。基于此,未来研究可从以下两个方向进行探讨:①横向拓展。现有文献对认知视角下公司创业的研究,主要聚焦在情境-认知-行为的单方向作用,公司创业行为对认知及其环境的塑造作用还未得到验证(见图6的结果反馈箭头)。②纵向延伸。公司创业区别于独立创业,其嵌入的组织情境使得公司创业行为的参与主体变得多样,组织内部不同层级的管理者、员工等担任着不同的角色。现有研究大多只关注单一角色在公司创业中的作用,极少数将多主体纳入公司创业分析框架。而数字经济时代,个体价值崛起,企业员工与顾客逐渐成为企业价值创造的重要参与者。由此,基于认知视角的公司创业研究,应更加关注员工和顾客的心理特征、认知因素等对企业创业机会识别与追寻的影响,拓展企业价值创造链,提升企业响应环境变化的能力。认知视角下的公司创业研究问题常涉及多层次因素,包括个体-团队-组织-环境间的动态交互,需采用跨层分析方法来探讨个体层认知如何聚合到团队层、组织层,或者组织层、团队层认知如何影响个体认知,以及如何通过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结合起来,解决“上下同欲”等问题。

猜你喜欢

创业者个体文献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郭江涛:一个青年创业者的“耕耘梦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让创业者赢在起跑线上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互联网创业者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