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河南省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2022-04-13石岩
石 岩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经济与贸易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4)
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中强调,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我们必须适应新形势,谋划区域协调发展新思路[1]。《中共河南省委关于制定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坚持主副引领、两圈带动、三区协同、多点支撑,加快构建以中原城市群为主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现代城镇体系。“主”即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副”即洛阳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两圈”即郑州都市圈和洛阳都市圈;“三区”即建设北部跨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南部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和东部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多点”即开封、平顶山、鹤壁、新乡、焦作、濮阳、许昌、漯河、三门峡、信阳、周口、驻马店、济源等重要节点城市。
新时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从中高速增长转变为高质量发展,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化。河南省是中部崛起战略中的重要省份,其经济发展水平对我国区域发展战略布局和社会和谐发展会产生重要影响。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必须落实协调发展理念,加快弥补薄弱环节和滞后领域,促进均衡发展。通过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指标体系并进行评价,结合主副引领、两圈带动、三区协同、多点支撑的战略布局,分析河南省各省辖市(示范区)耦合程度与特征,找出影响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因,加快缩小区域发展的差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一、文献综述
在区域协调发展指标体系建设方面,孟越男和徐长乐(2020)构建了由均衡度、协调度和融合度3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和40个三级指标组成的区域协调性均衡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以长江经济带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2]。田光辉和赵宏波等(2018)在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框架下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为基础构建指标体系,对2015年河南省区域系统发展状态进行空间对比分析,明确各区域发展的优势与短板[3]。毛艳(2020)从经济增长结构、经济增长的福利分配、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民生质量、生态质量和国民经济素质六个方面对中国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出了评价[4]。李晋和曹云源等(2018)运用极差、标准差和变异系数三项指标对2003—2015年河南省18个省辖市(示范区)区域经济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进行测算[5]。张宛(2020)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对河南省各区域的经济差异进行分析,根据结果找出引起差异的原因[6]。刘超(2020)采用熵权-TOPSIS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价2018年中国经济、社会、土地、人口、生态以及综合城镇化发展指数和耦合协调度[7]。随着大数据和GIS等新兴技术手段以及空间和社会统计学的发展,很多学者对区域差异的时序变化和空间演变特征进行了研究。李泽众和沈开艳(2020)运用位序规模法则和首位度对城市群的空间结构进行了测度,并运用面板模型、门槛回归模型对城市群的空间结构与经济发展质量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8]。
国内外学者对区域协调发展的相关研究取得了丰厚成果。在研究对象上,主要集中在我国各省(区、市)区域协调与差异的测度,对城市群和各地级市之间的协调研究较少。在研究内容上,主要就教育、科技、金融等某一方面与当地区域的耦合协调分析。当前,针对河南省提出的主副引领、两圈带动、三区协同、多点支撑区域协调发展的相关问题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二、区域协调评价指标体系
(一)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1.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依据。“协调”一词一般用来描述事物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指系统之间或系统组成要素之间在发展演化过程中彼此的配合默契与和谐一致[9]。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区域协调发展做到“人民生活水平大体相当”;同时,中央做出的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各项战略举措都进一步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10]。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结合五大发展理念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构建河南省区域协调评价指标体系。
2.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河南省区域协调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发展、绿色发展、创新驱动、协调发展、美好生活和对外开放6个二级指标和24个三级指标。其中,经济发展包括:人均GDP、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能源生产率(GDP/万吨标准煤)、劳动生产率(GDP/从业人员数量);绿色发展包括: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单位GDP能耗、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创新驱动包括: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教育支出比重、R&D活动数量占比;协调发展包括:地区收入协调(各地人均GDP/全省人均GDP)、城乡收入比(城镇可支配收入/农村可支配收入)、城乡消费比(城镇消费支出/农村消费支出)、城镇化率、城镇登记失业率;美好生活包括: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卫生健康支出比重、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比重、人均公共图书馆藏量、每万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对外开放包括:内贸依存度(社会消费品零售/GDP)、外资开放度(实际利用外资/GDP)。
(二)研究方法与数学模型选择
1.赋权方法选择。CRITIC权重法是基于评价指标的对比强度和指标之间的冲突性来综合衡量指标的客观权重。对比强度使用标准差进行表示,如果数据标准差越大说明波动越大,权重会越高;在考虑指标变异性大小的同时兼顾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如果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值越大说明冲突性越小,那么其权重也就越低。将对比强度与冲突性指标相乘,并且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最终的权重。计算步骤包括:各评价指标经过归一化处理后得到客观向量;矩阵指标变异性计算;指标冲突性计算;信息量计算;客观权重计算。
2.协调发展模型。运用CRITIC计算三级指标权重后得到各项二级指标综合效益,引入区域协调耦合模型进一步计算。耦合协调度模型涉及耦合度C值,协调指数T值和耦合协调度D值的计算。
其中 β1、β2、β3、β4、β5、β6代表二级指标权重,U1、U2、U3、U4、U5、U6代表二级指标综合效益。耦合度说明各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程度,协调指数是各系统的综合得分。系统各水平都较低时,也能得到较高的耦合度,而这与各系统高水平得到高耦合的含义不同。计算耦合协调度既可以反映各系统是否具有较好的水平,又可以反映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耦合协调度D值介于0—1之间,该值越大说明系统间耦合协调程度越高,其划分标准为:(0.9—1.0]优质协调、(0.8—0.9]良好协调、(0.7—0.8]中级协调、(0.6—0.7]初级协调、(0.5—0.6]勉强协调、(0.4—0.5]濒临失调、(0.3—0.4]轻度失调、(0.2—0.3]中度失调、(0.1—0.2]严重失调、(0.0—0.1]极度失调。
三、评价结果
以2020年《河南统计年鉴》相关数据为基础,按照上述指标选择、研究方法与数学模型,计算得到2019年河南省各省辖市(示范区)耦合协调程度。见表1:
表1 耦合协调度计算结果
图1 河南省各省辖市(示范区)耦合协调度
(一)主副引领耦合协调特征
主副引领区中,“主”为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副”为洛阳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2018年,郑州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大关,郑州进入“万亿元俱乐部”是近几年产城协同、新经济引领、枢纽经济盘活和创新驱动发展等综合效应的体现。表1中,郑州耦合度C值为0.936,说明郑州经济发展、绿色发展、创新驱动、协调发展、美好生活和对外开放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程度很强。协调指数T值是对郑州经济发展、绿色发展、创新驱动、协调发展、美好生活和对外开放程度的综合评价,郑州的协调指数T值为0.605,全省最高。综合看,郑州耦合协调程度属于中级协调。“十四五”时期郑州的经济结构还应持续优化,绿色、创新、对外开放、美好生活等各项社会事业建设还应再上一个台阶,提高良性耦合程度,从而提高整体耦合协调程度。
洛阳作为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十三五”期间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稳居全省第一方阵;产业结构由“二三一”转向“三二一”;“565”现代产业体系立起支撑洛阳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创新主体、创新平台较“十二五”末实现“双倍增”;“健康洛阳”建设全面推进。从表1看,洛阳耦合度C值为0.880,协调指数T值为0.471,洛阳耦合协调程度属于初级协调。洛阳城市各系统发展水平处于中等,产业结构仍需优化,经济外向度不高;二元结构问题较为突出,基础设施尚不完善。“十四五”时期,洛阳仍需继续提升各方面水平,使城市能级与新发展定位相匹配,才能在全省高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二)郑洛“两圈”耦合协调特征
郑州都市圈以郑州为核心,包括郑州市域和开封、新乡、焦作、许昌4个市中心城区以及巩义市、尉氏县、新乡县、原阳县、武陟县、长葛市、平原城乡一体化示范区[11]。洛阳都市圈主要包括洛阳和济源全域,焦作的孟州市,平顶山的汝州市和鲁山县,三门峡的义马市、渑池县和卢氏县[12]。
“两圈”城市中开封、焦作、许昌、三门峡、济源的耦合协调程度为勉强协调。这5个城市的耦合度C值均高于0.7,其中开封和焦作的耦合度C值高达0.93以上,而整体的协调指数T值在0.27到0.44之间,说明这五个城市经济发展、绿色发展、创新驱动、协调发展、美好生活和对外开放之间相互作用中良性耦合的效果较低。“两圈”城市中新乡的耦合协调程度为濒临失调、平顶山的耦合协调程度为轻度失调。
总体看,“两圈”城市耦合度较高,但良性耦合的效果普遍较低,造成耦合协调度较低。虽然郑州都市圈和洛阳都市圈相关文件和规划在2020年发布,但早在2011年就明确提及“推进郑汴一体化发展”;2019年又提出开封、新乡、焦作、许昌所辖县(市)等纳入郑州大都市区范围,郑州早就与四城开启了一体化发展的道路。2018年洛阳市发展改革委主动协调平顶山、三门峡、济源三市发展改革部门和汝州市政府,共商豫西北城市融入洛阳都市圈建设事宜。虽然现在“两圈”城市的协调指数偏低,但随着郑州都市圈和洛阳都市圈2020—2035年规划的逐步实现,依靠郑州和洛阳“主副”中心城市的引领,加速要素在各区域的流动与集聚,提升跨区域配置能力,在产业协同发展、交通互联互通、文旅合作共融、生态环境共保共治等方面融合协调效果会进一步提高。
(三)“三区”耦合协调特征
“三区”是推动安阳、南阳、商丘等区域中心城市联动周边城市,建设北部跨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南部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和东部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安阳、鹤壁、新乡、焦作、濮阳五市在2017年签署了《豫北区域协同发展合作框架协议》,豫北五市地处中原城市群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的连接地带。河南省劳动力素质和技术水平主要呈现以郑州为中心向周边递减的特点,这五市的耦合协调程度与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密切相关。
2016年12月30日,国务院《关于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的批复》明确提出,要着力构建由南阳、信阳、驻马店组成的南部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从3个城市的耦合协调程度看,南阳、信阳为濒临失调,驻马店是轻度失调。南阳、信阳既要保生态、保水质,又要保发展、保民生,转型发展、绿色崛起在未来将不断体现长期的增长动力。2018年年初,农业农村部批复在驻马店建设全国第一家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近两年驻马店GDP增速在全省排名不断上升,未来驻马店协调能力将不断提升。
商丘、周口两地耦合协调程度为轻度失调。在河南省“十四五”规划中建议:强化商丘东向开放,建设新兴工业城市和区域商贸物流中心,联动周口、漯河等城市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打造东部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同时配套铁路网拓展工程,建设驻马店经周口至商丘铁路,加强区域联动。随着河南省“十四五”规划的逐步落实,商丘、周口两地的区域协调能力将不断提升。
(四)“多点”城市耦合协调特征
从地理位置看,新乡作为豫北地区重要中心城市、焦作作为豫晋交界地区中心城市、濮阳作为豫鲁冀省际区域中心城市和新型化工基地、三门峡作为黄河金三角区域中心城市,这4个中心城市依托本地内部资源,充分利用与周边省市毗邻的地缘优势,经济发展、绿色发展、创新驱动、协调发展、美好生活和对外开放之间相互作用中耦合度较好,但协调指数较低,导致整体耦合协调程度位于中等水平。
各节点城市依据自身优势错位发展:漯河打造国际食品名城、开封打造世界历史文化名都、鹤壁打造高质量发展城市、许昌打造智造之都、济源打造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具有自己的特色,在地理位置上多数位于“两圈”地区,除漯河为初级协调外,其他为勉强协调。信阳为濒临失调,驻马店、周口、平顶山为轻度失调,这与之前的发展有一定关系,相信在“十四五”规划指导下,这些城市的协调发展程度会再上一个台阶。
四、结论与启示
本文以河南省“十四五”发展规划为指导,通过构建区域协调评价指标体系,对河南省各省辖市(示范区)耦合协调程度进行测算,并依照主副引领、两圈带动、三区协同、多点支撑的协调发展布局展开分析,经研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全省18个省辖市(示范区)中有1个中级协调,2个初级协调,6个勉强协调,4个濒临失调,4个轻度失调,1个中度失调。全省整体耦合协调程度为勉强协调,18个省辖市(示范区)中有一半处于失调状态,可见河南省现阶段发展“不协调、不充分”问题依然严峻,各省辖市(示范区)差异明显,解决起来任重道远。
第二,耦合协调程度与地理区位联系紧密。位于“两圈”范围内的城市耦合协调程度高于其他地区,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的辐射范围和引领能力在空间地理上有一定限制。河南省北部的安阳,南部的南阳,东部的商丘,东南部的信阳、驻马店、周口,协调发展程度整体处于较弱水平,其地理位置位于郑州中心城市的边缘地区。
第三,在中央鼓励各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合作的大背景下,位于豫晋交界地区、豫鲁冀地区、黄河金三角区域的焦作、濮阳、三门峡的耦合协调程度位于全省中等水平,省域合作协调作用凸显。
基于以上分析得到以下启示:对于协调发展程度较好的郑州和洛阳地区,要持续提升“两圈”辐射带动力,推动其与周边毗邻城市和县域融合发展,成为引领河南省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对于勉强协调发展地区,立足本地特色资源,发展特色产业,走差异化发展路径的同时,积极加强区域合作,细化各区域间合作机制引导资源的有效流动,提升“两圈”地区整体综合实力;对于协调发展较弱地区,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和提升基础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发挥各省辖市(示范区)比较优势、培育竞争优势,牢固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路,加强与周边毗邻的外省地区交流合作。“主副”“两圈”“三区”“多点”共同协调发展,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