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职业发展的“囚笼困境”研究框架
2022-04-13周九常王红云
周九常,王红云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信息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15)
图书馆是一个“社会记忆”机构,是科学文化知识的殿堂,是人类智慧的宝库。它应当是志宏者的加油站,是才高者的中转场,比如,毛主席曾经在老北京大学“红楼”当图书管理员,华罗庚有在清华大学数学系资料室当图书管理员的经历,陈景润曾经在厦门大学图书馆工作过。但是,当下的中国图书馆,其职业发展却出现了明显的“囚笼困境”现象,更准确地说是图书馆馆员职业发展的“囚笼困境”现象。具体而言,是指绝大多数图书馆职业者有进无出,“一馆定终身”,没有形成良性、正常的人员流入流出机制,导致许多欲离职者因各种原因而无法离职,造成其职业发展陷入如囚笼一般的困境。在“囚笼困境”中,有的在职者沉默无言,浑浑噩噩;有的在职者左冲右突,无法脱困,长期处于“不满—冲突”的矛盾纠结中。“囚笼困境”常常表现为馆员在工作上不顺心、关系上不和谐、事业上不如意,蹉跎了岁月,空耗了年华,陷入一种“上不去、出不来”“想改变却无力”的窘境。“囚笼困境”是一个比较奇特的职业现象,已成为图书馆未来职业者、求职者、在职馆员、图书馆管理者、主管部门无法忽视的一个现实问题。面对这一问题,分析这一问题,回答这一问题,就成为图书馆社会学、图书馆管理学和图书馆职业理论无法回避的一项任务。检索国内外数据库发现,与这一问题直接相关的成果很少,有一些间接相关或隐约相关的成果,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触及或呼应了这一问题。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国外相关研究简要回顾
国外没有图书馆职业发展困境的直接相关研究成果,仅在“图书馆与社会”“馆员刻板印象”“馆员信息素质挑战”等研究中有零星、间接相关的成果。这些成果多以“职业问题”为核心纽带,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关于馆员职业倦怠的研究。这是国外学者关注较早的一个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学者率先开展图书馆员职业倦怠问题研究,欧洲和亚洲学者相继跟进。国外相关研究成果的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馆员的职业倦怠表现[1],Smith.N.M认为馆员的职业倦怠主要体现在情绪衰竭、去人格化和成就感弱化上;二是馆员职业倦怠的干预策略,研究者对于导致馆员职业倦怠的工作量、角色冲突、缺乏支持和资源、缺乏信息和控制感、人际情绪压力等因素,提出了安排适宜的工作量,降低个人角色冲突,加强组织内部信息沟通,组建人际小组缓解馆员人际情绪压力,提高个体工作效能感等干预策略[2],这方面研究的学者主要有Affleck.M.A,Nauratil.M等;三是对馆员职业倦怠状况的调查研究[3],代表人物有Affleck.M.A,Sheesley.D.F,Anello.K,等等。
关于馆员流失和职业声望的研究。这是最近十多年来国外学者关注较多的一个问题,基本上分成两大阵营:一方认为馆员从业状况不佳[4],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的Michael Rogers,Norman Oder,James M.Matarazzo,James Castiglione,日本的Hiroya Takeuchi及俄罗斯的一些学者,他们普遍认为,过低的薪酬、性别歧视、晋升障碍等导致馆员流失,会造成比较严重的空岗危机,于是必须对新人进行培训,依赖没有图书馆学专业学位或没有图书馆工作经验的实习生,或雇佣、吸引年老和退休的馆员[5][6][7][8][9]。另一方认为馆员从业状况向好[10],主要代表人物是巴基斯坦的Munira Nasreen Ansari及美国的一些学者,他们认为自2010年后,从总趋势看,图书馆工作机会增多,职业声望逐步提高[11]。
关于馆员职业前景的研究。这是国外相关研究的一个较新的发展方向,这方面的成果正在增多。归纳起来,对馆员职业前景有三种不同的看法:第一种是乐观看法,代表人物主要有印度的Dr.Manoj,俄罗斯的N.V.Lopatina和土耳其的BülentY lmaz和Nilay Cevher等,他们都乐观看待馆员职业的未来及图书馆的发展[12][13][14]。第二种是悲观看法,主要代表人物有挪威的Andreas V rheim和日本的Eisaku Ide、Moriano Iju等[15],他们认为,伴随激增的图书馆利用率和利用量,随之而来的可能是服务质量的下降,馆员职业前景不容乐观。第三种是中间看法,介于前两种之间,是典型的“骑墙派”观点,主要代表人物是印度学者Sahu和Ashok Kumar[16],他们认为,信息管理成为21世纪图书馆职业的核心,馆员面临新环境挑战,如大众需求方式和态度的变化、组织和处理信息的方法和技巧等的变化,馆员职业前景既充满机遇,也存在挑战。
1.2国内相关研究简要回顾
国内直接相关的研究成果也很少见,只有徐建华教授在研究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时提到图书馆“围城”现象[17],与图书馆职业发展的“囚笼困境”较为接近。国内学者多关注馆员的“现状与发展”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关于女性馆员、青年馆员职业困境的研究。这类研究可以看作是仅仅针对了图书馆职业发展“囚笼困境”中的个别问题,是国内相关研究中与本文的研究比较接近的一类,其背景主要是高校图书馆。这类研究关心的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探寻青年馆员、女性馆员职业困境的原因,比如不受重视,工作无价值感,薪水少,社会地位低,跟不上环境、技术和读者需求的变化,等等;二是指出青年馆员、女性馆员职业困境的表现,如自我边缘化,不愿担责,心理失衡,工作兴趣不高,投身副业或第二职业;三是给出克服职业困境的办法,比如加大体制机制改革,改善工作学习环境,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环境适应能力[18]。代表人物主要有吴志玮、苏鹏、唐智远、陶继华,等等。
关于馆员离职意愿的研究。这是从馆员的思想动态、心理意愿角度来研究馆员的离职问题,重点关注如下几个问题:一是馆员工作满意度与离职之间的关系(特别是青年馆员工作满意度与离职倾向之间的关系);二是馆员离职倾向的影响因素;三是馆员职业忠诚度、馆员心理资本、职业倦怠与离职意愿的关系,等等[19]。这些研究成果所采用的主要方法是实证研究,其中采用最多的是调查研究。代表人物主要有邓彦、董洁、马迪倩、张芳、王颖、程大帅、潘松华,等等。比较而言,此类研究与“图书馆职业困境”现象有明显的相关性。
关于馆员职业影响因素、快乐指数、刻板印象的研究。综合分析王子舟、林耀、李燕和周爱保等人的成果,结果发现,影响图书馆职业发展的积极因素有工作稳定、陶冶情操、社会地位逐步提高、有社会价值、压力小、工作环境好等;消极因素主要有收入较低、社会认可度不高、工作重复单调、缺乏挑战性、职业前景不佳、晋升机会少、资格认证体系缺失、专业教育不起引领作用等。徐建华教授对馆员快乐指数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20]。李超平、陶方林等学者研究了职业倦怠的测量问题。顾金睿、刘秀荣等人分析了职业生涯开发与馆员职业认同的关系,认为职业生涯开发增强其职业归属感。
总的看来,国外学者在诸如图书馆空岗、刻板印象、职业倦怠、职业前景等问题的研究上进展较大,提出了主要议题,开辟了基本研究领域;国内学者则在诸如女性馆员、青年馆员的职业困境、职业吸引力、馆员快乐指数、馆员职业生涯规划、馆员胜任力等问题上着墨较多,显示出一定的中国特色。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第一,理论深度不够。国外学者针对图书馆职业问题推出的调查和实证成果较多,理论研究相对不足,深度有限。国内的相关研究一开始是引进、介绍、借鉴、吸收国外学者的成果,缺乏创新;后来则是把国外学者的理论、方法与国内图书馆实践相结合,进行“本土化研究”,偏重于移植性应用和对策研究,理论建设先天不足,存在简单化倾向。第二,立体性不强。现有成果多是从“图书馆职业”角度入手研究,没有把不同类型图书馆、不同层级图书馆、不同类型馆员的“受困”心理、行为加以多角度、立体化、全方位观察,表现出明显的单一性和平面化。不过,上述国内外研究成果还是给图书馆职业发展“囚笼困境”的研究以启发和促进,便于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进行准确定位和把握方向,从而为将来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初步的基础。
2 研究框架
经过系统思考,逻辑关联,给出如图1所示的总体框架。其中,理论基础有三大理论背景:一是图书馆职业理论;二是图书馆社会学;三是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基于此,研究内容具体包括六个方面(模块)。
图1 研究总体框架
2.1基本理论研究
一是准确界定图书馆职业发展“囚笼困境”的概念涵义,理解它的实质是什么,特别是把这一概念和“图书馆职业转换难度”“图书馆职业吸引力”“图书馆职业固化”等相关概念进行比较分析,厘清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从而为理论研究奠定概念基础;二是在概念界定基础上准确把握“囚笼困境”现象的本质特征;三是分析图书馆职业发展“囚笼困境”的不同类型、行业特点、内外因素、形成原因(是入职前对图书馆和图书馆职业的错误认知和准备不足所致,还是初始能力和后天学习能力不够又不思进取使然;是因为个性太强,导致人际关系不和谐,比如与领导关系不好,与同事关系不睦,还是客观上图书馆的职业发展空间局限所造成;是自视太高,还是自我理想脱离实际;是欲望无法满足所造成,还是归根结底是“困”由心生)、结果影响以及具体表现(包括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图书馆内部影响和外部影响)等。这部分研究做好了,就为整个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2.2安于现状者的心理、行为分析
首先是对在职馆员进行分类,目的在于判明哪些馆员属于安于现状者(也包括乐于现状者或积极进取者),哪些馆员陷入了职业发展的“囚笼困境”,以及不同人陷入“囚笼困境”的程度差别。就安于现状者而言,要对他们进行心理与行为分析,回答如下问题:一是这部分馆员到底是先天安于现状还是后天安于现状?换言之,他们是从入职图书馆前就对图书馆工作抱有要求不高(有碗饭吃就行)、求稳求安的念头,于是提前做好了在图书馆舒舒服服、安安稳稳待一辈子的思想准备,还是在入职之后,觉得图书馆工作相对其他工作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虽不见彩虹但也不经风雨,虽然收入不多但可以养家糊口,虽无法飞黄腾达但可以一生平顺。接着,还要分析他们的行为表现:如何安于现状乃至知足者常乐;然后是弄清他们安于现状的原因是什么:是觉得自己过于平庸,凡人一个,从而易于满足、要求不高吗?是因为懒惰而混日子,还是因为年龄偏大等造成的?这部分研究内容中还需要回答的问题是:安于现状者到底算不算陷入图书馆职业发展的“囚笼困境”中?陷入“囚笼困境”的判断依据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如果是主观的,是依据安于现状者的自我观感还是他人的观感(进一步,他人主要指哪些人,他们的看法如有差距,该如何取舍)?如果是客观的,客观判断的标准是什么?
2.3受困者的心理、行为分析
毫无疑问,这应当是图书馆职业发展“囚笼困境”研究的重点所在。在对在职馆员进行分类的基础上,针对受困者进行进一步分类,以回答以下几个问题:受困者中哪些是有离职意愿又有离职行动的?哪些是仅仅有离职意愿而无实际行动的?哪些是有离职意愿而无离职能力另谋高就的?哪些是属于有离职意愿又有离职能力但最终还是因为多方面因素的牵扯而未能离职的?哪些是属于一旦离职行动遇挫从此就偃旗息鼓的(一次性离职失败就不再尝试)?哪些是离职行动屡败屡战但也屡战屡败的?接着是对不同受困者的行为进行具体分析,回答以下几个问题:他们确实处于挣扎、彷徨、苦闷、无奈的状态吗?是表现为职称晋升之困,职务晋升之困,还是工资增长之困?是受工作业绩不佳之困,还是受社会地位不高之困?他们是隐忍不发呢(如果是隐忍不发,特别是能够长期隐忍不发,弄清他们长期忍气吞声究竟是出于什么考虑),还是整天怨天尤人,牢骚满腹,什么都看不惯,经常批评攻击图书馆的人和事?他们懒惰成性,无所事事或无所作为吗?他们不负责任,散漫随便,敷衍了事,工作不认真不踏实吗?他们不遵守劳动纪律,不服从工作安排吗?他们在单位里被视为“刺头”“麻烦制造者”吗?等等。
然后,在分类基础上,对可能存在的“受困”心理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立体透视,回答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是否有“上当心理”:他们觉得图书馆和图书馆职业没有当初自己想象的那样美好吗?与图书馆招聘时宣传、承诺的不一致吗?二是是否有“怀才不遇心理”:他们觉得自己被埋没,领导眼拙,无伯乐之识,导致自己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或重用吗?三是是否有“受害心理”:他们觉得领导打击报复,总跟自己过不去,处处打压穿小鞋,觉得无出头之日,成了受害者吗?四是是否有“社会轻视(嫌弃)心理”:他们觉得亲朋好友、老师同学等看不上图书馆工作,认为馆员社会地位低、没出息吗?或者觉得管人者是“人上人”,管书者是“伺候人”的吗?五是是否有“发展无望心理”:他们觉得在职务、职称晋升上没有希望吗?六是是否有“绝望心理”:他们是由于欲离职又意志薄弱,犹豫不决,拖成绝望了吗?或者是因为准备不足,匆忙行动,结果却没有成功而陷入绝望的吗?或者是因长期待在图书馆的相对封闭环境中,一想到外部环境的竞争压力就产生恐惧,于是打消念头,从而对离职择业彻底绝望了吗?七是是否有“看开心理”:他们是由开始的怨声载道,骂骂咧咧,变成接受现状,到最后看得开,甚至安其业,乐其业吗?
从历史逻辑的角度讲,这部分内容还应该包括“前伸研究”和“后延研究”。“前伸研究”要弄清的主要问题是入职者怀有哪些不同的心理:他们对图书馆职业怀有什么样的理解和想象?他们入职图书馆的目的,是出于好奇心理还是暂时栖身心理?是出于满心热爱(一门心思要进来,一劳永逸待下去)还是“爱屋及乌”心理(即出于对图书馆的热爱,或者对图书馆的学习环境、图书资料、服务方式等的喜爱想要入职图书馆)?是出于性格原因,喜欢安静,觉得图书馆职业最适合自己,还是出于便利考虑(离家很近,或者有某种特殊的社会关系、社会资源使自己入职图书馆相对容易等)或者对于工作安稳的预期而到图书馆求职?在此基础上,再分析他们的行为表现,回答以下几个问题:他们是直截了当、不假思索地采取行动,还是瞻前顾后、犹豫不决,甚至“录而不就”吗?他们是别无选择、直奔(锁定)图书馆而来还是到处应聘找机会,仅把图书馆作为选择之一?他们入职图书馆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还是经过其他行业职业的选择挫折和尝试失败之后的无奈之举?他们入职图书馆有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选择,等等。“后延研究”应思考的问题是:个别离职者回望自己的图书馆职业经历,如何看待自己当年的困境?如何看待图书馆行业?如何看待图书馆职业?如何评价图书馆这一社会机构?如何评价自己曾经打过交道的图书馆同事以及图书馆曾经发生的一些事情?其情感色彩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暖色的还是冷色的?是温情脉脉还是恨之入骨的……此外,还要思考这些评价与未离职时的评价有无差别,等等。
2.4不同系统图书馆的“囚笼困境”比较
即从宏观上对不同类型图书馆的“囚笼困境”进行横向比较。一是比较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和科研院所图书馆这三大不同系统图书馆的“囚笼困境”的共性与个性,区别与联系,弄清楚它们之间到底有哪些异同点并分析背后的原因;二是对三类图书馆的“囚笼困境”现象分别进行两两比较,看看哪两类图书馆的“囚笼困境”比较接近并分析其原因,看看哪两类图书馆的“囚笼困境”差距较大并分析其原因,进而给三类图书馆的“囚笼困境”进行受困强度排序;三是对三类图书馆“囚笼困境”的影响进行系统、全面深入的比较研究。
2.5不同层次图书馆的“囚笼困境”比较
选择公共图书馆为对象,从整体上对不同层次图书馆的“囚笼困境”进行纵向比较,具体来说就是比较国家级图书馆、省级图书馆、地市级图书馆、县级图书馆和乡镇图书馆(室)等五级图书馆的“囚笼困境”。内容包括三大部分: 一是比较五级图书馆的“囚笼困境”现象的共性与个性,区别与联系,弄清楚它们之间到底有哪些异同点并分析背后的原因;二是对五级图书馆的“囚笼困境”分别进行两两比较,看看哪两级图书馆的“囚笼困境”比较接近并分析其原因,看看哪两级图书馆的“囚笼困境”差距较大并分析其原因,进而给五级图书馆的“囚笼困境”进行受困强度排序;三是对五级图书馆“囚笼困境”的影响进行系统、全面深入的比较研究。
2.6图书馆职业发展的“囚笼困境”应对策略
在以上关于图书馆“囚笼困境”的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透视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不同主体分别回答以下几个问题:陷入“囚笼困境”的馆员如何应对?安于现状的馆员如何防止不知不觉中陷入“囚笼困境”?积极进取的馆员如何避免陷入职业发展的“囚笼困境”?图书馆如何应对?所在单位(比如北京大学图书馆的所在单位是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的所在单位是中国科学院)如何应对?主管部门(比如公共图书馆的主管部门是文化与旅游部)如何应对?
3 重要问题
上述框架,是对图书馆“囚笼困境”问题进行研究的指南,据此可以展开全面、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包括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就研究方法而言,可以借鉴管理学和社会学的一般研究方法,比如模型构建法、逻辑分析法、比较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等等。在研究过程中,应针对六大研究模块提出下述14个重要问题,这是展开对图书馆职业发展“囚笼困境”研究的第一步,把这14个重要问题搞清楚、弄明白,则图书馆职业发展“囚笼困境”的研究目标就基本达成了。
问题1:与其他行业相比较,图书馆职业发展的“囚笼困境”具有本行业特征或者说是图书馆行业特有的吗?相关的问题还有:近似的行业机构,比如档案馆、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文化艺术馆,等等,也存在职业发展的“囚笼困境”吗?推而广之,所有的行政事业单位都程度不同地存在职业发展的“囚笼困境”吗?换言之,“囚笼困境”在行政事业单位是普遍存在的吗?每个单位都有人陷入“囚笼困境”吗?能否说没有“困人”的单位,只有受困的个人?企业存在职业发展的“囚笼困境”吗?如果不存在,原因在于员工可以“自由流动”吗?
问题2:“囚笼困境”受图书馆行业地位、薪酬水平和行业发展前景等因素的影响吗?
问题3:“囚笼困境”与图书馆职业吸引力(图书馆职业对求职者的应聘、现职者安心工作与发展,以及政府资源投入的引导力,本质是人才与资源的吸附力)之间是什么关系?馆员受困越严重,越代表图书馆职业吸引力弱吗?
问题4:“囚笼困境”是反映图书馆职业形象乃至整个图书馆社会形象好与不好的一个重要指标吗?二者之间是反变关系吗?
问题5:图书馆职业发展的“囚笼困境”是中国所特有的吗?如果是,原因是什么?
上述问题1、2、3、4、5基于研究模块(1)。
问题6:安于现状的馆员有没有陷入职业发展的“囚笼困境”?或者说安于现状的馆员是陷入职业发展的“囚笼困境”而不自知吗?谁来认定?如何认定?问题6基于研究模块(2)。
问题7:“囚笼困境”主要是馆员的自我感受还是他人的感受?如果是他人的感受,到底是图书馆内同事或同行的感受,还是图书馆外(特别是其他行业)的人的感受?
问题8:“受困”程度与馆员的离职意愿和在职时间是正相关关系吗?
问题9:企图心越大、能力越强者越容易陷入图书馆职业发展的“囚笼困境”吗?
问题10:就在职馆员来说,其个性越强,则“受困”越严重吗?或者说是否处于困境中及受困程度与馆员的个性有关吗?
问题11:在职馆员中的欲离职而不得者容易陷入职业发展的“囚笼困境”吗?多次有离职行动但是屡屡受挫者陷入困境最深吗?
上述问题7、8、9、10、11基于研究模块(3)。
问题12:不同系统图书馆的“囚笼困境”相比较,公共图书馆的受困程度强于科研院所图书馆吗?问题12基于研究模块(4)
问题13:不同层级图书馆的“囚笼困境”比较,高层级图书馆的受困程度强于低层级图书馆吗?问题13基于研究模块(5)。
问题14:图书馆职业发展的“囚笼困境”发生在图书馆之内,但是应对策略或破解之道却是在图书馆之外吗?问题14基于研究模块(6)。
4 结 语
图书馆职业发展的“囚笼困境”研究框架包括两大部分:一是理论基础,二是主要研究内容。其中,“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六个相互关联的模块:图书馆职业发展的“囚笼困境”基本理论研究是其他五个模块的基础;安于现状者的心理与行为分析和受困者的心理与行为分析之间是并列关联关系;不同系统图书馆职业发展“囚笼困境”比较和不同层次图书馆职业发展“囚笼困境”比较,两部分之间同样也是并列关联关系;这五个模块合在一起共同构成理论研究的内容体系。图书馆职业发展“囚笼困境”的应对策略,即破解之道,则是前五个模块基础上的应用性“导出”,显示出对这一问题研究的实践价值。
围绕上述六大模块展开研究可以摸清图书馆职业发展“囚笼困境”形成的深层原因,探明“安于现状”者和受困者的心理状态究竟如何,其行为表现到底怎样,了解不同系统、不同层次图书馆“囚笼困境”的异同,找到一套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或破解之道,为满足不同主体的不同诉求和实际需要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