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民收入与农业收入“双增长”驱动因素分析

2022-04-13陈中伟张雪艳华长营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农民收入农地效应

陈中伟,张雪艳,华长营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经济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1 引 言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政府高度关注并着力解决的重点问题。党的十九大将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的新高度。根据经济增长和发展经济学一般理论,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不仅要落实到农民增收问题上,更要注重农业效率的提升(张培刚,2007)[1]。随着城镇化及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大量劳动力开始进入非农领域,各种要素也随之流出。但劳动力的转移在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减少了实际务农劳动力人数,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冲击。因此,就会出现家庭效益与农业效率不协同增长的问题。

农民增收及农业效率问题一直受到国内学者关注,既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人力资本投入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当产业结构达到一定门槛之后,农村人力资本的增收效应可以很好地体现在非农就业上,但对农业收入的影响锐减(骆永民,2014;刘明辉等,2018)[2][3]。二是关于农用机械、农业技术进步与农民收入增长关系的研究。周振等(2016)[4]研究发现,农业机械化主要是通过影响粮食产出来提高农民收入,通过劳动力转移来影响农民收入的作用机制并不明显。张志新(2020)[5]、廖开研(2020)[6]等对农业技术进步的农民增收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技术进步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及家庭经营收入的影响最大。三是土地问题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的关系。张超、罗必良(2018)[7]研究指出,中国农村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主要体现在农村资源的产权制度上。并且随着农地经营规模的扩大,农民收入及农业效率均表现出“倒U形”变化趋势(栾健、韩一君,2020)[8]。四是政府政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我国从2004年开始,力争通过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来解决“三农”难题,这对农民增收的成效是显著的(王小华、温涛,2017)[9]。通过以上文献回顾不难发现,国内学者大多研究单要素对“三农”问题及农民收入的影响,并且主要集中于生产领域。事实上,农民工资性收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度在2010年就超过了家庭经营性收入,并且家庭经营性收入可能会在波动中进一步下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农民收入的性质也已经发生了变化,它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农业问题,而是已经演化成一个越来越多地与非农密切关联的问题(王小华,2019)[10]。

基于以上研究发现,农业生产成本高、收益低,农业效率提升内生动力不足已经成为新形势下威胁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在成本“地板”和市场价格“天花板”的双重挤压下,农业收入增长空间越来越小。加之比较利益的驱动,更多的农村居民在追求家庭收入最大化的同时,忽视了农业效益的最大化,造成农地使用效率、生产效率的下降。农民增收与农业效益提升缓慢甚至递减的问题已成为农业发展受阻的重要原因。因此厘清二者不同步增长的原因,并尝试寻找驱动二者实现“双增长”目标的因素,对促进农村发展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2 农民收入及农业收入概况

随着我国城镇化及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居民从业情况更加多样化,进城务工成为大多数年轻人的首要选择,工资性收入有了很大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得到了改善。这些改变不仅使农民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也使得农民收入结构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既体现了过去的发展成果,也折射了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一步研究农民收入与农业收益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农村发展,提出能够促进农民增收、农业提效的合理建议。

从收入来源来看,目前农民收入分为家庭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及转移收入,这四部分收入体现了农业生产活动和农业经营的变化情况。从近几年农民开展的各项经济活动来看,收入结构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家庭经营收入及工资性收入是当前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本文以2009年作为基期,对2010—2019年的农民收入及农业收入增长率进行计算。结果显示,农民收入及农业收入增长率都处在上升阶段,但农民收入增长率上升趋势较快,农业收入增长率增长较为平缓。截至2019年,农民收入增长变化率达到2.109%,而农业收入增长变化率仅有0.8293%,二者之间增幅变化没有实现趋同。

3 理论分析与假说

3.1农民收入影响因素分析

从前面的分析可知,我国农业收入增长率变化不大,但农民收入逐年递增且幅度较大,这主要是因为非农收入快速增长,对农民收入增长产生较大影响。受农民自身条件、所从事农业产业以及所处区域自然资源的限制,农民收入的增长既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制约,也受到农业内部因素的影响。结合我国独特的农村经济社会体制及农业经济发展的历程,本文将农民收入及农业收入“双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归类为内部影响及外部驱动两个方面。

从资源禀赋利用效率方面来看,农村劳动力等要素的非农利用显然优于农业利用,所以农民收入增长更多地受制于外部因素的影响,农业生产经营等内部因素对其影响处于劣势地位。根据现有研究可以发现,城乡之间消费示范效应使农户更加向往进入非农行业工作,农村人力资本水平成为农户追求非农收入的门槛效应,其他外在配套设施的完善也进一步强化了农村居民在农业与非农行业之间的选择。

3.1.1能力门槛效应

根据四要素增长原理关于内生经济增长模式的构建,人力资本和新思想对提升居民收入至关重要。R. Lucas(1988)[18]指出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建设也表现出显著的溢出作用。人力资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改善知识技能水平、健康素养等资本禀赋而产生效用(宿杨,2020)[11]。“教育抽水机”假说认为,目前教育体制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是将高素质劳动者从农村抽吸到城市,将本来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潜在人力资本变成了有利于城市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本(阮荣平、郑风田,2009)[12]。

3.1.2 消费示范效应

城镇化对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提供务工就业机会。城镇化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各地第二产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繁荣的市场经济创造了很多就业机会,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开始选择脱离土地,进入非农行业。高收入阶层消费支出的增加将直接导致下一收入阶层消费支出增长,这一现象被称为消费“示范效应”(钟成林,2015)[13]。在劳动力转移过程中,这种消费“示范效应”会使农村消费潜力逐步递增,间接导致农户追求更加高水平的收入。

3.1.3其他强化效应

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及生产机械化的逐渐普及,不仅会使农业生产经营效率得到提升,而且会大大缩短农户务农时间,释放出大量劳动力,使农村居民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从事非农工作(张志新等,2020)[5]。而交通便利度的提高在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会使兼业经营更为便捷。

3.2农业收入影响因素分析

能力门槛效应、消费示范效应及其他各种强化因素会通过影响非农收入来影响农民收入及农业收入。可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在,通过耕种劳作得到相应的报酬,一直是我国农民收入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整个家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农业收入变化情况反映了我国农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从我国目前农户实际拥有的资源禀赋情况进行分析,农户所拥有的生产性资产主要是劳动力、耕地、生产性固定资产及技术等,农户在农产品市场价格约束的条件下将上述有限的资源运用于耕地资源进行农业生产,期望实现农业效益最大化。所以农业收入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农产品产量、价格及投入成本三个方面。

3.2.1产量水平

理论上,当价格一定时,农产品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就会增加。现实中农产品产量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在经济学中被称之为“谷贱伤农”,意思是粮食产量增加,供过于求,而粮食又是必需品,需求量变化不大,需求价格缺乏弹性,因此农民的农业收入就会减少,尤其在当前农民收入更加多元化的情况下,农产品产量增加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更加不确定。

3.2.2价格水平

随着农产品市场化的发展,农产品凭借其物美价廉的优势,在全国各地开拓出广阔的市场,这使得农产品销售价格垄断现象得到控制。同时农产品市场化是向其他行业开放农业的过程,也是农业融入市场经济体中的必然要求,对三产融合及农产品价格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14]。

3.2.3投入成本

农业经营最终收入不仅取决于产量及价格,经营农地所需要的投入的要素、农地经营规模等都会对农地经营产生一定的成本,最终也会影响农民经营农地的净收入。自2000年以来,我国农产品价格呈现上涨趋势,但农民纯收入并没有增长,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农产品生产成本过高,致使农业利润在产量连增的情况下不增反减。

3.3农民收入与农业收入不同步增长的原因分析

从本质上看,农民收入增长不仅取决于劳动力、土地、资本及技术这些内部要素的配置,新兴科技及外在交通条件也会强化农民在农业与非农行业之间的选择。生产机械化的逐渐普及会使农业经营效率得到提升,交通条件的改善使兼业经营更为便捷。

不论是外部因素还是内部要素,对当前农村来讲都处于稀缺状态。这不仅是因为,随着人口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会增加,对上述要素的生产性需求也随之增加。而且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也会增加对以上要素的需求。在比较利益的驱动及外在条件的支持下,农民会在两种不同行业之间,优化配置自身所具有的要素,将更多的资源投入非农行业,以期实现农民收入最大化。这样的状况之下,农民的选择就会直接导致农民增收、农业不增效的问题。

综上所述,农业生产成本高、效益低,非农行业收入高,二者之间的收益差距以及城乡之间消费差距是农村居民进入非农行业的根本动因。技术水平的提升、交通便利度的提高起到了助推作用,最终导致农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升而农业效益变化不大,农地经营遭到破坏。

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城乡消费差距所带来的“示范效应”会促使农民进入非农行业,不仅会带动农民收入的增长,对农业的生产经营也会产生一定促进作用。

假设2:人力资本不只是农民进入非农行业的能力门槛,同时也是农地经营被忽视的关键因素,“教育抽水机”现象仍然存在。

假设3:农地经营规模不一定会对农民收入与农业收入产生正向影响。

4 实证分析

4.1指标选取及数据说明

本文基于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港、澳、台除外)2009—2019年面板数据进行研究,样本容量为341个,时间跨度为11年。所有原始数据均由2010—2020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以及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数据整理计算得到。

4.1.1被解释变量

被解释变量是农民收入与农业收入,本文选取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中农业收入部分来衡量。为了使数据更加平稳,对两个被解释变量及以下解释变量进行对数化处理,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1.2解释变量

(1)消费示范效应:城乡消费差距会对农民居民消费产生一定的示范效应,用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差值来表示。

(2)受教育水平:提高农村受教育水平以及一定的农村人力资本能够有效地促进农民增收,同时也是农民能够顺利进城的一个门槛,本文选取每十万人口高等学校学生人数衡量受教育水平。

(3)交通便利性:交通便利程度用各地方公路里程数来表示。

(4)市场化程度:市场化程度对农产品价格具有重要的影响(董亚宁等,2021)[15]。王小鲁等(2019)[16]从产品市场的发育程度、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等多维度测算中国国内市场一体化程度。结合本文需要,再考虑数据可得性,本文参考王小鲁等研究测算的市场一体化指标。

(5)农地产出水平:农地产出是影响农业效益的重要因素,产出水平提升能够促进农业收入的增加,本文用计算得出的农地产出率来衡量农地产出水平。

(6)农业生产投入:农业生产所投入的要素会造成一定的成本,影响农业效益水平,本文用农村就业人口、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人均财政支农水平、人均化学产品投入及人均机械化投入等要素来衡量投入成本。

(7)农地经营规模:农地经营规模是指一个经营单位占用的劳动力与生产资料所形成的生产能力,本文选取劳均粮食种植面积来表示。

(8)三产融合程度:三产融合对农村具有较大影响的是生产性服务业,其会对生产结构产生影响,用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来表示。

4.2实证分析

4.2.1单位根检验

在实证回归分析之前,需要对各个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以减少伪回归现象。常用的面板单位根检验有:LLC检验、LM检验、Fisher-ADF检验、IPS检验和Hadri检验等。考虑到Fisher-ADF检验、PP检验在样本容量不大时,检验功效较低,本文使用LLC检验法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LLC检验结果

表中各个变量的P值均趋于0,强烈拒绝面板单位根的原假设,认为该面板为平稳过程,可以进行回归分析。

4.2.2基准回归结果分析

面板数据的模型通常有固定效应模型(FE)和随机效应模型(RE)。在进行实证分析时究竟采用何种模型要先进行Hausman检验,对模型进行筛选,确定使用固定效应还是随机效应。

首先,将农民收入作为被解释变量进行固定效应及随机效应回归,利用Hausman检验确定回归模型,检验结果P值为0.0000,故强烈拒绝模型为随机效应的假设。因此本文应该使用固定效应模型,而非随机效应模型,基本回归结果如表3模型1所示。

表3 农民家庭收入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表3回归结果,消费示范效应、人力资本水平、机械化程度、交通便捷度及三产融合程度与农民收入显著正相关,并且影响程度较大,这与预期结果一致,说明这些因素能够促使农村居民进入非农行业,促进农民收入大幅度提升;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人均财政支农水平等投入要素对农民收入产生正向影响,表明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农民增收做贡献;而土地产出率、人均化学产品投入及农地经营规模对农民收入产生负向影响,这与目前学界相关研究的结论基本一致,即存在农产品增产不增收现象,化肥农药的使用虽然能够有效降低农作物受害率,提高农产品产量从而有效提高农民农业收入,但近年来由于化学产品过量使用而造成的土地质量退化、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问题也已经凸显出来;农地经营规模与农民增收之间呈负向变化趋势,说明农地规模化经营对农民收入及农业收入的影响未出现规模经济现象。

选择农业收入作为被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分析,与上述方法相同,利用Hausman进行检验,检验结果P值为0.0000,故强烈拒绝模型为随机效应的假设。因此,应该使用固定效应模型,结果如表4中模型3。

表4 农业收入影响因素回归结果

在农业收入作为被解释变量的回归结果中,示范效应、市场化程度、机械化程度、交通便利性及三产融合程度等指标对农业收入增长有显著正向影响,这几个影响因素不仅能够促进农民收入增长,而且也会促进农业效益的提升,说明在城镇化的进程中,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交通便捷性的提升,农村要素不只存在外向的单向流动,而且能够带来资源的回流,形成“资源回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人力资本、土地产出率、化学产品投入及农地经营规模与农业收入之间呈负相关关系,说明受教育水平提升是农地经营被忽视的关键因素,对农村而言,“教育抽水机”现象依然存在,且农地规模化经营并不适合当前农村经营模式,或者农地的规模经营程度还处于规模经济小于规模成本的阶段。对比模型1和模型3两个回归结果可以发现:

(1)城乡消费水平差距所带来的消费示范效应,对两种收入都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说明这种消费心理示范效应不仅能够促使人们去追求更高的收入,以满足对于更高层次消费水平的追求,而且可以通过家庭收入的增长,间接影响农业效益的提升。

(2)作为能力门槛的人力资本对农民家庭收入具有正向影响,而对农业收入产生了显著的负向影响。人力资本水平越高,对非农行业的适应性就越强,加之从事农业的机会成本比较高,就会造成农村知识型人才流失,农业效益受损,而对整个家庭来讲,非农收入增加,农民收入就会增长。

(3)机械化程度对农民收入及农业收入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0129、0.1773。对于农业的发展而言,农业机械化促进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促使农业经营的时间成本最小化,并且有助于延伸农业生产产业链,增加农民的农业收入。同时还可以缩减务农时间,释放更多劳动力进入非农行业,带来农民收入的增长。

(4)交通便利性对农民家庭收入及农业收入都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交通便利性模糊了农业与其他产业的边界,有效促进了农业三产融合的进程,为农产品贸易创造了有利条件,增加了农民的农业收入,同时也能够促进人员等要素的流动,使农民兼业生产更为便捷。

(5)农地经营规模对两种收入的影响呈负向效应。规模化经营理论上可以形成规模经济作用,但我国目前仍然是小农户经营占据较大比例,规模化所带来的投入成本不一定能够匹配到预期收入,所以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更倾向于选择农户兼业经营的方式。

(6)农产品市场化程度不仅能够通过影响农产品价格而带来农业收入增长,而且能够对农民收入产生促进作用。

4.2.3稳健性检验分析

为了确保回归结果的可靠性,在分析回归结果之后,本文参考顾夏铭等(2018)[17]学者的做法对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分析,本文对上述两个回归模型进行替换自变量,用农村人才潜力代替农民人口受教育水平,农村人才潜力水平用初高中学生数量占农村常住人口的比例来表示,更能凸显出农村经济发展前景。结果见表3中模型2、表4中模型4。在替换变量之后,回归结果与前文基准回归结果相似,证明了回归结果的可靠性。

5 结论与对策建议

5.1结论

本文主要从内部驱动、外部强化两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对农民收入与农业收入的影响因素进行对比分析,然后运用固定效应回归模型对理论分析进行实证。结果显示内部因素驱动不足,人力资本水平仍处在促进非农收入增加的阶段,农业劳动力受教育水平需重点倾斜;外部强化作用明显,农业技术的改进、交通设施的完善不仅能够促进农民与外界进行要素流动,还能够及时掌握市场信息。

总之,在以上影响因素当中,消费示范效应、机械化程度、交通便利性及农产品市场化程度能够对农民收入及农业收入的“双增长”起到驱动作用;作为进入门槛的人力资本效应是农民收入与农业收入增长不一致的关键因素;农地规模化经营对两种收入增长没有达到规模经济效应。并且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及产业链、供应链向农村的融入,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亟须进行基础性变革,农民种地不再是简单的耕种劳作,对于劳动力的需求也不能仅停留在对数量的要求,高水平的技术型人才才是农村的真正所需。

5.2对策建议

5.2.1提高农村整体教育水平,提升农民整体素质

要重视农业经营主体的文化水平,逐步对农村成人进行农业专业技术培训,使农村人力资源素质得到整体提升。

5.2.2提升配套设施生产条件

加大对农业科技研发和创新资金的投入,提高农用机械的利用率。同时,要完善各省农业基础设施,为农业科技进步及城乡一体化发展奠定基础。

5.2.3拓展兼业经营空间

根据不同的家庭情况形成“不离土不离乡”“离土又离乡”及“离土不离乡”的三种经营方式,帮助农户在获取工资性收入的同时兼顾到农业生产。

5.2.4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

鼓励秸秆还田、广辟肥源,采用病虫害精准施药技术。同时,国家可以设置自然灾害保险制度,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开展保险业务,使种地更有保障。

5.2.5提高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程度

科学规划农产品流通布局,打破农产品区域市场分割局面,加快农产品区域市场一体化体系建设,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

猜你喜欢

农民收入农地效应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陕西农民收入:一路爬坡过坎
收入结构更加优化 城乡差距逐步缩小 “十三五”期间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农地细碎化对农地流转的影响
懒马效应
人在干什么?增收不单靠出门打工——搬迁后农民收入来源报告
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及对策研究
小田变大田破解农地零碎化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