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园步行路径的老年人使用偏好调查
——以合肥市环城公园为例
2022-04-13苏剑鸣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文/苏剑鸣 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刘晓晔 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1 研究背景与目的
1.1 研究背景
到2000年底,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超过了7%,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态势呈现出规模大、健康水平低以及程度深、速度快等特征,在此背景下,提升城市的步行环境的品质对于应对老龄化社会具有积极影响。提高步行性可以降低城市居民使用小汽车的频率,从而改善环境,对于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有积极影响;步行性的提高可以鼓励老年人出门行走,这对于预防各种疾病,增强老年人体质有所帮助;步行环境改善会改善地方经济,增强人员流动,有利于安全城市环境的营造。
1.2 研究目的
本文从对合肥市环城公园进行实地调查与研究,分析老年人的行人密度特征及步行需求,以及步行环境是如何影响老年人的步行行为,从而通过探讨城市公园的步行环境,创造出老年人喜爱活动的公园,提出其对于老年人的可步行性的具体方法。在对于老年人路径使用偏好的基础上,提出提高城市公园可步行性的规划设计策略,为我国其他城市的城市公园步行环境的适老化改造提供参考和依据。
2 调查对象与方法
研究者发现,一个区域内的行人数量能够直观地反映该区域的步行环境对于行人的吸引力,步行环境即步行性好的区域更容易吸引行人来步行。因此通过调研环城公园不同区域的老年人行人密度可以反映老年人对于不同步行路径的偏好。本文选取环城公园内的包河公园、银河公园、黑池坝公园处进行老年行人的密度调研。
2.1 调研区域
本文的调查对象是合肥市环城公园,相关部门对于合肥环城公园的统一规划设计始于改革开放后,将环城河与古城墙周边的景点连接起来,形成了合肥市老城区如今一环一线的城市布局。根据建设的时间与区位的不同,今天的环城公园共被分为了9大区域,位于合肥老城区的中心,形成了环状的分布,承担着老城区的休闲与环保功能,被誉为合肥市的一条“翡翠项链”。其中每个区域都有不同的主题与功能,这9个区域按照建设完善的先后顺序,分别是西山景区、银河景区、环北景区、环东景区、逍遥津公园、包河景区、琥珀潭景区、黑池坝景区以及杏花公园。按照不同的功能定位,9个区域可以被分为4类,分别是:休闲+交通、交通+服务、休闲、交通(图1)。其中休闲+交通功能的区域最多,有包河景区、银河景区、黑池坝景区。下面的部分将对以“休闲+交通”功能为主的三个区域进行进一步介绍(表1)。
图1 合肥市环城公园区域现状(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表1 研究区域介绍(表格来源:作者自绘)
2.2 观察点选择
在三个调研区域的主要步行路径上,笔者每隔50~150米设置一个观察点,通过观察各点的瞬时人流来统计各个区域的老年人流数,分析老年人对于步行路径的选择偏好。
2.3 调研环境概述
同时,由于本次调查主要面向老年人,因此选取其他群体外出活动较少的工作日,为了便于横向比较,所有区域的调研都被选择在工作日的上午9点至下午17点进行,并且调研日的天气条件相对相似,都为冬日的多云天气,体感温度也较为接近。
3 调研结果及分析
3.1 老年行人密度测定
通过拍照与录像,将各个观察点的瞬时人流记录并加以对比,绘制为平面图如下所示(图2—图4)。
(1)包河公园
通过观察,笔者发现,相较于包河公园北岸(主要路径2与3),南岸(主要路径1)的瞬时人流要明显多于北岸。通过对上午时段的对比,老年使用者在九点半之前数量最多,随着时间逐渐减少。上午十一点半以后几乎没有老年行人。而在下午时段的观察中,一点半之后,包河公园的老年行人数量逐渐增加,下午两点半与三点半时,老年行人的数量最多,且行为的种类最为丰富。四点半之后,由于太阳落山,老年行人的数量逐渐减少。由于篇幅限制,包河公园全天瞬时人流的观察结果将采用平面图的形式展示。将各个时间段的瞬时人流叠加,得到包河公园全天的人流分布图(图2)。
图2 包河公园全天(9∶30~16∶30)人流分布(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由上图可见,包河公园南岸的路径1的老年人流数量要远远多于北岸的路径2与路径3。
(2)银河公园
与包河公园相似,银河公园的老年行人也在上午九点半的时间段最多,主要集中在东侧的入口节点(点A)和西侧的健身广场(点U),也有一些散步或过路的老年人。十点半以后,老年行人数量逐渐减少。下午时段中,一点半以后,银河公园里老年人的数量逐渐增加,也主要集中在东侧的入口节点(点A)和西侧的健身广场(点U)。南岸的休息节点(点B)也有一些老年人聚集。公园中散步的老年行人在两点半之后较多,三点半时最多。四点半之后,也有相对较多的老年人在公园中活动,主要节点的老年人数量也并没有减少,而且亲子活动发生的频率变高(点F)。
相较于银河公园的南岸,银河北岸的步行道路(路径1与路径2)全天通行的老人行人数要多于南岸(路径3)。路径3全天的老年行人数都较少。且路径2的IF段是老年行人密度最高的地方(图3)。
图3 银河公园全天(9∶30~16∶30)人流分布(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3)黑池坝景区
通过观察,笔者发现黑池坝景区的老年人使用频率要明显低于包河公园和银河公园,各个观察点拍摄到的瞬时人流都大大少于其他两个公园。在上午时段中,还是九点半的瞬时老年行人数最多,老年人主要集中在南侧的广场处(观察点A和观察点B)随着时间人数逐渐减少。下午时段的老年人流要明显多于上午时段。午后公园内的老年行人数量逐渐增加,下午三点半,老年行人数量最多,主要集中于环城河的东侧,随着时间老年行人数量逐渐变少。而且较于环城河东岸,西岸的使用人数非常少。
由上图(图4)可知,黑池坝景区的环城河东岸相较于西岸,全天通行的老人行人数要多于东岸。整个公园老年行人数最少的地方是路径2的CD段。
图4 黑池坝公园全天(9∶30~16∶30)人流分布(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3.2 老年人步行路径选择的偏好总结
根据第3节调研结果及分析和老年行人密度观察结果,笔者整理了老年行人数量多的路径和老年行人数量少的路径,结合步行路径的具体现状比较,分析老年人步行时对于路径的选择偏好,总结如下:
(1)老年人偏好宽阔的步行路径
通过观察,作者发现老年人更喜爱在宽阔的路径上行走。如下表(表2)分析所示,尽管有的步行路径其路径宽度D较宽,但是可供行人行走的宽度d较小,其差值表示绿化或者无法供老年人通行的区域。可供通行宽度d过窄导致了许多异常步态的老年人行走困难,而在d较宽的路径上,各类异常步态或是使用步行辅助工具的老人通行的安全性与便利性都更高,因此在d较大的路径上,老年人的行走频率更高。
(2)老年人偏好空间感开阔的路径
空间感是影响老年人路径选择的第二个因素,针对老年行人数多的路径与行人数少的路径。对其空间使用感受进行分析,如下表(表2)所示:
表2 主要步行路径比例与使用感受(表格来源:作者自绘)
由上表可知,老年人偏好的步行路径宽度与路径边界高度的比值(D/H)通常较大(大于3),形成了开阔的空间感;老年人不喜欢的步行路径其路径的边界高度通常较高,D/H通常较小(小于3),不利于老年人观察到外部的环境情况,形成了幽僻的空间感。
(3)老年人偏好安全性高的路径
步行环境的质量可以通过高效性、可达性、安全性、舒适性、可识别性和吸引力来评价。通过老年人的关注度问卷调查可知,在这几个评价的指标中,老年人最注重的是步行环境的安全性。步行路径能否提供给老年人心理的安全感至关重要,即使一条步行道路其安保设施与其他步行无障碍设施设置充分,但如果老年人在其中感到不安全,那么他们仍然不会选择在这条路上行走。
首先,能带给老年人心理安全感的路径通常离城市区域较近,或与其他的道路存在视线的可达性。在这样的步行环境中,老年人较容易获取来自外部与其他区域的信息,因此有利于提升老年人的心理安全感。
其次,空间感的营造也可以提升老年人心理的安全感,空间较为开敞,视野较为开阔的路径让老年人在心理上感受更安全,而对于空间较为幽僻的路径老年人的心理安全感较缺乏,因此较少会选择这样的路径来行走。
结语
本调研为建设具有良好适老性的城市公园步行环境提供了参考,根据前文调研,作者为环城公园的适老化改造提出了以下策略:
(1)拓宽步行路径宽度,完善步行无障碍设施
拓宽可供行走的道路宽度,有利于营造开阔的路径空间感受,同时给步行无障碍设施的完善提供了空间,例如增加步行盲道、轮椅坡道、扶手和栏杆等。
(2)完善照明与安保设施,提升步行环境安全性
完善照明设施有利于提高步行环境的安全性。一般研究表明,老年人由于视觉敏感度下降,要求的照度要高于健康人。同时,照度也不能过高,照度过高会导致老年人瞳孔收缩,对于患有晶状体浑浊疾病的老人不利。同时高点照明与低点照明应该相辅相成,例如在转弯与地面高差处设置脚灯提醒老年人地形与路径的变化。安保与监控设施也应该被设置在主要的步行路径与节点处,且监控设施的设置宜在路边显眼处,这样也有利于增加老年人的心理安全感。
(3)营造开阔的空间感,增加老年人的心理安全感
控制步行路径的高度与宽度比(D/H),通过配置不同高度的植物,降低步行路径的压抑感,降低植被密度,保障步行路径视野的通透性与开阔性。除此之外,在步行路径周边的植物配置与环境小品的设计中应该尽量使用明亮的色彩搭配,尤其是在远离城市道路的区域,这样有利于增加老年人的心理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