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导向下的漫川古村人居环境提升策略与实践

2022-04-13张军飞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

建筑与文化 2022年3期
关键词:水渠人居村落

文/张军飞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博士研究生

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高级工程师 副主任

赵文静 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助理工程师 硕 士

张 薇 长安大学建筑学院 副教授 博 士(通讯作者)

引言

传统村落是人们长期应对自然环境所建造的人类居所,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价值与人居智慧。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人们对于居住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自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乡村人居环境的品质提升、美丽宜居乡村的建设成为规划的热点方向。为提升乡村人居环境水平,2018年中央发布《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2021年我国“十四五”规划提出乡村绿色发展的要求,绿色生态环境作为传统村落的发展基础,是村落未来发展的最大优势,也是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漫川古镇社区地处陕南秦巴山地区,位于生态敏感区之内,拥有丰富多样的自然生态资源,且漫川古镇社区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传统人居智慧,对于其人居环境的保护与提升具有重要的生态文化价值与意义。研究从传统村落中生态保护的视角出发,通过实地调研与资料收集,对漫川古镇社区生态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行深入剖析,从问题出发搭建生态山水格局,完善生态系统,提升村落景观生态品质,为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提升探寻更合理的保护与发展路径。

1 生态导向下的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营造理论与实践

1.1 生态导向下传统村落人居营造相关理论

从生态视角出发,针对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提升,主要运用生态学、人居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的理论展开论述。(1)生态学理论,生态学重点研究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其中很多原理突出了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传统村落依托自然环境发展形成,是人与自然在高度相关的时空中显现的动态空间[1]。基于生态学理论,可以更具建设性以及可持续发展性地提出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提升的策略。(2)人居环境理论,人居环境理论重点关注人的发展与居住环境之间的关系,包括五个系统。其中自然系统是基础;人类系统是人与物质间的关系;社会系统是跟人相关的外围以及由人创造的文化和系统;居住系统给人提供栖居的场所;支撑系统则将自然与人联系在一起,并不断提供给人服务的系统[2]。在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提升中,需要统筹考虑五大系统在村落中的布局,创造舒适的人居环境来满足当地村民和外来游客需求。(3)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包括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三方面的内容,三者间的两两关系在公平性、维持力和承载力上对人类社会产生影响。在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提升中,应当协调三者之间的关系,保护自然,挖掘优势产业,传承文化,实现村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1.2 生态导向下传统村落人居营造相关实践

乡村人居环境的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3]。众多学者聚焦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的重点任务,其中对于基础设施的改造、村容村貌的提升是研究的热点方向[4]。从生态景观视角出发,也有学者提出提升乡村人居环境的策略与方法,如王政等学者以贵港市官成镇白庙屯村为例,基于美丽乡村建设,从产业布局优化、景观廊道建设、基础设施完善等方面优化了乡村的景观生态格局[5]。吴左宾等学者针对秦巴山脉城乡人居环境发展提出了“生态先导,绿色为本”的发展战略[6]。辛儒鸿等学者从生态智慧的视角出发,归纳西南山地生态智慧,提出土地管理、产业结构优化、场所环境更新、注重人文感知四个层面的保护策略[7]。从文献研究数量来看,基于生态视角下对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提出实际性指导策略的研究并不多。面对陕南乡村地区突出的环境和生态问题,有必要对其进行整体改善研究,从生态视角出发,提出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改善的基本策略,协调传统村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强化系统性、适用性、特色性,循序渐进地提升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品质,从而建设美丽家园。

2 漫川古镇社区人居环境现状与问题

漫川古镇社区地处陕西和湖北的交界处,位于靳家河与万福河相交汇以北地带,社区总面积11平方公里,总人口3762人。社区依山傍水,景观秀丽,境内有山(阳)漫(川)、山(阳)郧(西)、漫(川)照(川)公路,203省道穿村而过。村落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前秦皇始二年(352年),苻菁于漫川关置荆州,“通关市,招远商”[8]。自春秋战国时期以来便为水陆交通要冲、兵家必争之地。宋元明清时期它是连接南北的“水旱码头”、边陲商贸集散地,现存的“一街二楼三馆”古建筑群是南北文化融合的见证。现今的漫川古镇社区商贸流通业比较发达,是山阳南部的边贸重村。从90年代起,社区逐步向东南部发展,改造利用河滩地,新建各类现代建筑、门店,建成商住经济开发小区,使社区面积不断扩大,功能日趋完善。现状公共设施主要集中在老村,有中心卫生院1所,中、小学各1所,已实现“普九”教育。基础设施中35KV供电到社区,高低压供电网络健全。广电通讯快速发展,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

梳理村庄现状发展和未来建设,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

(1)生态保护与村庄发展布局冲突

漫川古镇社区四面环山,现有建设用地紧张,整体绿化及居住环境质量不高。老街区建筑密集,缺少必要的开敞空间,居住环境较差。在未来社区拓展建设中,周边区域适宜建设的空间虽较为稀缺,但若分散建设便会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冲突,需与周边村落整合发展。

(2)基础建设与村庄品质发展矛盾

社区基础设施条件较差,缺乏环卫设施,内部道路狭窄,不成系统,给村民出行造成不便。人工水系也随着发展而出现水质恶化、排水不畅等问题。

(3)绿色发展与村庄空间建设脱节

漫川古镇社区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基础,但现有的空间绿色发展模式并未形成,“山-水-城-人”格局受阻。对历史文物古迹保护不够,历史街区和民居建筑及风貌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原生的自然景观和环境也遭到建设性的破坏,绿色空间发展不成体系,缺乏公共绿地,没有文化活动场所,村容村貌较差,社区环境品质较低。

3 生态导向下的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提升策略与实践

3.1 以古村为中心,借山引水构建村落山水格局

社区依山临水,周围群山环抱,用地比较紧张,建设用地有限。为了更好地保护旧村的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议新村的发展跳出旧区,沿河向西、向南发展,旧区以微改造为主。在发展用地选择上,注重对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结合周边与社区融合发展。近期沿万福河向上游发展,闫家店作为社区近期建设用地,远期用地为跨靳家河向水磨街、前店子延伸。在新区建设上一方面要依托老社区逐步扩展、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力争使新开辟用地不仅满足规划期内的需要以及生态保护的要求,而且为村庄远景发展留有一定余地,村庄远景用地将前店子作为预留建设用地加以控制,保持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结合自然地形和社区所在古镇发展现状,形成“一心、五区、一带、一圈”的发展格局(图1)。其中一心为古镇游览中心(古村);五区为生态居住区、综合服务区、游客服务区、水码头观赏区以及购物休闲区;一带为靳家河景观绿化带(沿河风光廊带);一圈为社区四周自然风光,主要由周围山体构成,形成社区的绿色背景。

图1 规划结构图(图片来源:作者根据《山阳县漫川关镇古镇社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改绘)

古镇社区处于群山环抱之中,拥有独特的地形和优美的自然环境,绿色是古村的主色调(村在绿中、绿在村中、靳家河从中流过的山水社区景观)。村庄发展首先要加强沿靳家河两岸风光走廊带景观建设,打造靳家河绿化景观廊带,该廊带不仅是一条绿色景观廊,还是一条村庄发展主轴线(流动的景观轴线),加之社区四面环山,郁郁葱葱,使村庄处于绿色海洋之中,人们来到古镇社区能够看到真正的山水园林古村。

3.2 疏通水渠系统,提升水景观品质

古镇社区人工水系主要包括水井、水渠、洗衣池等,是古镇社区中的特色构筑物,也是自古以来与村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场所。人工水系在满足了生产生活要求的同时,自身也与村落传统建筑、街巷系统等一起共同构成了村落内典型的乡土景观。古镇社区内多数水渠已被改为暗沟或盖板,水体质量出现恶化,历史上水系所具有的丰富、完整的功能价值及景观价值已经丧失。古镇社区水系面临着系统不完整、景观环境质量差、传统功能逐步丧失的困境,亟待开展保护整治。

对古井开展保护并恢复古井使用功能,原则上不再新挖水井。清理古井上覆盖物,对古井设立标牌,对古井周边的建筑物及开敞空间进行严格控制,保护古井风貌,确保古井的水质。

对于水渠的景观保护整治从水渠本体保护与更新、水渠系统功能恢复提升、水渠景观环境整治优化三个方面出发。

(1)水渠本体保护与更新

根据漫川古镇社区现有水渠的状况,对现状露明段水渠采取保护修缮模式,暗沟段水渠采用整治更新模式。同时加强重点地段的保护,按历史路径恢复纵向水渠路径,与现有自然水系形成完整的水系网络。

(2)水渠系统功能恢复与提升

结合漫川古镇社区中现有的排水管网,改造排水系统,将雨水与污水分流设置,从而改善水渠水质,同时增加部分地段的水渠设施,恢复传统村落中日常洗涤、消防、供水的功能。保留原有洗衣池并保护水渠走向,不仅延续了传统习俗和传统记忆,也体现了古镇社区“水文化”的另一个方面。

(3)水渠景观环境整治

保持优化水渠空间形态,增加开敞水面空间。结合水渠系统恢复,重视开放空间节点设计,对位于古镇社区主轴线上的开敞空间进行水景设计,强化古镇社区水渠节点的生活劳作和日常交流的空间特征,恢复水渠的丰富景观意向(图2)。

图2 水码头整治效果图(图片来源:作者根据《山阳县漫川关镇古镇社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改绘)

3.3 完善绿地系统,美化社区环境

古镇社区依山傍水,山环水绕,文化底蕴十分丰厚,正是这自然山水成就了漫川的历史和今天,也带给了古镇社区优美的自然景观,社区内有靳家河与万福河形成了很有特色的绿色村落形象。但目前社区内部现状环境较差,公园绿地缺乏,没有休闲游玩场所,道路绿化也较差。为了提高社区的环境质量,按照总体目标要求,首先要绿化美化社区。将绿化引入社区内部,使其成为城景紧密交融的山水小村落。

绿地规划“以线为主,点线穿插”的绿地系统,把古镇社区建设成绿树成荫、环境优美的山水园林小村落。规划形成“一带、四园、多点、一圈”的绿化结构,其中一带主要沿靳家河构成一条绿色廊带;四园是以镇区周围的山地休闲公园;多点由村落的绿地广场和小块公共绿地构成;一圈是以村落周围山体及自然风光形成的四山环抱的村落绿色背景。利用现状地形,增大绿化面积,将绿地直接引入村落内部,增加游憩游玩场所,美化和改善村落环境。嘉陵江两岸沿河堤进行绿化,形成沿靳家河绿化走廊,成为古镇社区一个特色风光廊带。将西山(小学西侧)缓坡地设置为橘园,不同的山设置不同绿化景色,如南侧山体可设为红叶、北山可设为松柏等,从而提升村落绿化品质和景观效果(图3、图4)。

图3 入口景观整治效果图(图片来源:作者根据《山阳县漫川关镇古镇社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改绘)

图4 街巷景观整治效果图(图片来源:作者根据《山阳县漫川关镇古镇社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改绘)

3.4 点、线、面结合,系统提升村落景观品质

为凸显传统村落的空间自然景观特征,规划加强节点广场及主要街巷的景观风貌特征,注重与周边景观融合,对其绿化进行系统营造(图5)。

图5 规划效果图(图片来源:作者根据《山阳县漫川关镇古镇社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改绘)

“点、线、面相结合”构建沿“靳家河”景观带。其中“点”由社区的绿地广场和小块公共绿地构成;“线”主要是沿靳家河构成的绿色廊带;“面”是以村落周围(北山、南山、西山和闫家店东侧山包)逐步建设成的山地休闲公园。与村庄四周自然风光,形成四山环抱的社区绿色景观。规划充分利用了现状地形,而且改变了村落景观,增大了绿化面积,将绿地直接引入社区内部,增加了游憩游玩的场所,美化和改善了古村环境。

以“景观界面和景观节点”为核心提升古村空间景观。古村景观界面可以分为一般街巷空间与特色街巷空间及沿河景观带三个部分。其中一般街巷空间是指古村内普遍存在的、保存完好的街巷空间,是村落空间的重要内容。主要街巷界面应保证原有的墙面材质、高宽比、铺装、绿化等,体现传统的风貌特征与文化内涵;特色沿河景观带指靳家河沿河景观带;特色街巷空间指明清街古建筑群中心广场节点。

结语

传统村落拥有丰富的历史资源与生态价值,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提升的重要保障,从生态视角出发探讨其人居环境提升方法,核心在于对环境、文化、社会等资源的认知分析与再组织,进而实现传统村落的持续发展。漫川古镇社区地处秦岭腹地,具有优越的生态条件,也具有重要的保护研究价值,研究紧抓漫川古镇社区自身特点,提出四点策略,在生态格局构建上注重本体,突破发展局限,结合旧区逐步扩展新区;提升基础设施,对古镇典型乡土水渠景观进行保护更新与整治;完善绿色发展模式,结合现有绿化基础完善绿地系统,美化村落环境,并通过点线面相结合的方式,塑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提升村落的景观品质。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出发,探索生态导向下的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提升的地方经验,对同类型的村庄发展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水渠人居村落
临深置业理想 这座城刷新美好人居标准!
我的乐园
人居一世间 愿得展素顏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改善人居环境 建设美丽广东
最重的工作
世界人居日